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件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 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 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 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 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 诗的根本!



背诵

(1)学生背诵。 (2)屏幕上是一位同学默写的这首诗,请大家 合上课本判断其正误。然后,就其中的一个错误 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 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 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 感?


全班 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 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 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 诵一遍这首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小时候——邮票小小——母子分离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 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内容理解:(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关注社会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有关祖国和大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背诵和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程度。

3. 通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创作简单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1. 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引出诗歌《我爱这土地》,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3)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每组选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体会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为《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该诗通过鸟儿的视角,抒发了对土地的深沉热爱,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诗中,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情怀。诗歌结构简洁明了,第一节以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第二节直抒胸臆,升华主题。品味鉴赏部分深入探讨了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鸟代表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祖国大地,河流、风和黎明则分别象征着满腔悲愤、抗争精神和独立自由的曙光。通过对这些象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此外,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既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也凸显了诗人面对困难斗争的坚韧与执着。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设问,则是对诗人深沉爱国情感的直接抒发。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文全解13.《我爱这土地》【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和体验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像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

2.体会意象丰富的内涵。

3.学习诗歌作者巧妙的构思。

4.体会重点诗句在表达诗歌主题上的作用。

5.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领会诗句的内涵。

2.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人生体会,展示自己的个性,感受创造的乐趣。

3.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关于诗歌的常识1.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2.诗歌的特点:诗歌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概括性和音乐性等特点。

3.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体裁分,诗歌分为旧体诗和新诗两大类。

旧体诗的分类,见下表:【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嘶哑(sīyǎ)喉咙(hóu lóng)汹涌(xi ōng yǒng)吹刮(guā)温柔(róu)腐烂(f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四、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刺激使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

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因为算卦的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所以自幼被寄养在一位叫“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到五岁才回到父母家中。

这使他从小感受了农民的忧郁,并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在回到家里后,他一直处在冷漠的空气里。

这幼年的不幸遭遇,成了他日后作为一个革命诗人的幸运的机缘。

从家族关系、生理血统看,他是地主的儿子,而从感情关系、心灵系统看,他却是精神上的“农人的后裔”。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乡愁》_7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乡愁》_7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乡愁》二. 重点、难点分析《我爱这土地》1. 教育学生懂得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2. 懂得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和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

《乡愁》1. 教育学生懂得《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方度和深度。

2. 学会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理解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

3. 学会《乡愁》的形式美。

(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

)三. 新课讲解《我爱这土地》1. 字词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激怒——停止、停息;温柔——温和柔顺;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

2. 文章结构全诗共两个自然节,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节):我是一只鸟,歌唱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祖国被入侵;永远汹涌着悲愤的河流——人民很悲愤;无休止地吹刮激怒的风——民族奋起反抗。

第二部分(2节):我眼里常含泪水我眼里常含泪水——一种激动后的状貌;我深爱这片土地——挚爱自己的祖国。

3.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第一部分(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样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2. 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掌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理解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学会品味文学作品。

5. 拓展与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难点: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黑板报画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听录音或快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并引导思考。

第二步:阅读理解1.通过课堂阅读、小组讨论、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全面理解《我爱这土地》。

2.学生针对文章的意境、语言、情感等层面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激发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1.引导学生分步骤地完成写作任务,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撰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等。

2.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理性、准确表达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第四步:展示评价1.学生交作业后进行互评、组评,发表自己的文章,互相借鉴,提供反馈。

2.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每篇文章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旨在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学生不仅了解到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还能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辨,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动脑筋,进行头脑风暴,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意互赏。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写作环节中,我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给出特别指导和建议。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小学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小学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月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美丽的土地、蓝蓝的天空、丰富的物产等。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教师简介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诗歌主题展开讨论。

(2)学生阐述自己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和评价。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诗歌《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

《我爱这土地》原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英文译文如下: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
Of this land buffeted by storms,
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
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
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 ——Then I would die,
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soil.
Why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眷恋和执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甚至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篇感言文,它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文章的言外之意,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主旨;2.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体会祖国的美好与多彩;3. 能够谈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作为与奉献,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色、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祖国的视频,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祖国气息,让学生们进入到祖国热爱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通过放一部辉煌历史、伟大事业、祖国繁华的电影,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可以再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欣赏原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领会每个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针对一些生字生词,先给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解释。

例如:“进行革命改造”、“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理解难点如果遇到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汇和抽象概念比较生疏,老师可以特别解释一下。

例如:i.“革命改造”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指的是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ii. “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可以从烈士英雄到劳模、先进模范等等大家熟知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进行展开说明。

4.讲解主旨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帮助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精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i. 文章所描述的大地,是我们崇高的母亲,是我们要保护和珍爱的疆土和人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

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精选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精选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爱这土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教科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会表达对家乡、祖国的喜爱。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互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家乡景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3. 互动讨论(10分钟)(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土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说‘我爱这土地’?”(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后拓展(5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祖国的喜爱。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美好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韵律的把握和表达的流畅性。

2. 通过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参与互动讨论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同学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学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同学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

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师: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历史。

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实际,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

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一名同学走上台来)一生扮演: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

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生:(朗诵诗歌)师:谢谢诗人艾青。

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

现在就请大家把自身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溢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同学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

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

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放录音)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师:读的非常有感情。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身的观点,提出自身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

(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身的看法?生:(一名同学迫不和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生:对,我同意。

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

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

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身对祖国的无比挚爱。

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

(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

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摧残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

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

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示手法叫象征。

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暴至极。

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青丝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

“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

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

(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大家在朗读这局部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同学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

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百折不挠地进行抗争。

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

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

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

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溢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

它在不时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师:说的精彩。

诗人对胜利充溢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身的贡献。

(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身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溢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

原本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

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

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

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身深沉的情感。

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身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生:对呀!把自身比做雄鹰不更好吗?(同学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

正当大家深思之时,一名同学自信地站起来)生:老师,我知道了。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单薄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

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

另外,诗人自称是“悲痛诗人”,这样的布置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

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

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

怎么样,不错吧。

(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

我觉得谁不爱自身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

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明未来。

生:说得好。

我觉得只有了解自身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

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

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兴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斗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

优美的诗歌不只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藏。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师生齐背诗歌)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五、安排作业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身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