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人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要点: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 理。 “生命的相关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个人能动性”原理。
案例:从《麦田里的守望者》 看人的基本社会化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这部小说中描 写了一个中学生霍尔顿,老师和家 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但他看不惯周 围的一切,四次被学校开除。在浪 迹社会中,他酗酒、逛夜总会、召 妓女,同时内心又十分苦闷,渴望 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下精神彻底崩溃, 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主我” 又称 “自然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 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 主我 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 I 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 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
“客我” 又称 “社会 我”, 是自我的社会方 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 客我 态度、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me 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心
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任其
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
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
的,它受 “现实原则” 支配。“自我” 介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4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 社会条件 1.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 有的用来表达情意、 交流感情的工具,是 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 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 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用 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 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 联系的心理过程。
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 区别
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 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三、社会化的理论
人格
(personality)指 的是特殊的思想、 感觉和自我观照 的模式,它们构 成了特殊个体的 一系列鲜明的品 质特征。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 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 弗洛伊
德(1856-1939)
出生于奥地利维
也纳,是赫赫有
名的精神病学家、
心理学大师。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
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
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
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
首创性和内疚性
勤奋与自卑
学龄前
学龄期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近与孤独
青春期
青年期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完美与绝望
中年期
老年期
5、生命历程理论
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 6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基 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 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 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模式
案例二 私生女安娜
1938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名叫安娜的 女孩,她是一位二十多岁女子的第二个私生女,出 生后一直被关在一家农户的楼上约6年多,她只是 吃少量的牛奶,很少被人关注,既没人给她洗澡, 也没人训练她任何个人生活习惯,多数时间她不是 睡在有栏杆的小床上,就是斜着坐在一把椅子上。 发现她时,她丝毫没有正常6岁孩子的特征,经过 适当的营养抚育后,体格略有好转,但4个月后仍 不能说话,6个月后开始慢慢走路,10个月后才会 对人有适当反映,到11岁死的那年她开始说话了。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azation):晚辈



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resocialiazation):是由于原来 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全面放弃原 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 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再社会化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 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 取了反主流的行为模式,犯罪改造。属于被动再 社会化。 第二,原来社会化成果基本上已不适应。人们 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以适应突 然改变了的生活环境,这属于主动再社会化。
案例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人类的遗传或本性,但如果 不通过学习社会行为和生活技能,不能表 现与社会一致的态度与价值,他仍然不能 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个人只有经过社会化,他才能成为一 个社会的有机成员。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1、社会化概念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 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 转变为一个社会人。这一阶段的研究属于狭义的 社会化研究 。 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帕森斯和英克尔斯 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 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 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 程。
弗洛伊德人的发展过程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 两性期(青春期之后) 他认为前三个时期对一个人一生人格的发 展至关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时期即 已基本确定下来。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婴儿期 儿童早期
理论分析: [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本
我”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 我”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 “超我”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 配,社会化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处于青 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 各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 我的角色混淆。
3.学习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 化就是社会以自己的文化 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而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 则是自己学习社会文化的 过程。人类所特有的思维 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 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 学习能力。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 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 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 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 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 监护的时期。
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
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 自然, 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 量的一种趋向, 即平常所说的 “良 心”、 “理性” , 它是个人在社会 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 道德标准、 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 “超我” 评 价是非善恶,以 “至善原则”为宗旨。 其主要功能有3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 “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 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
感觉来理解自我 。
2.米德的“角色扮演”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1863—1931)是与库
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
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
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是《心灵、自 我与社会》。
自我是对社会客
观现实的内化和 主观解释,自我 的观念是在社会 互动中产生的
3、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azation):发生在生 命早期,即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 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 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azation):人们在 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 扮演的角色。青年期。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azation):是指 继初始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继续学习群体 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 程。它从个体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它 离开世界时才结束。
2、社会化研究的不同角度
文化的角度 实质是人类学角度,认为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 的过程。代表人物, W· 萨姆纳、 W· 托马斯、 W· 奥格 本。 个性发展的角度 实质是心理学角度,认为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C· 库利、G· 米德。 社会结构的角度 实质是社会学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使人变得具有 社会性。本质就是角色承担,角色学习的过程。代 表人物,S· 萨金特、T· 帕森斯。
二、社会化的主体
学校
家庭
个体社会化
大众传媒
同龄群体
工作单位
பைடு நூலகம்.家庭
• “ 家庭是人生的 第一所学校,父母是 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 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
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
顿·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设想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设想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 的行为,并作出进一步的行动。
人的社会化
案例一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 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 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 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 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 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 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 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 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 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 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 院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 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 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 当于4岁儿童。
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
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本我(id)

超我 (superego)
自我(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最隐秘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其基本成
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
动,本我受本能驱动。“本我”是同肉体联
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行
该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成一个由多个 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 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 结构的影响,生命事件又会影响个体的角色 扮演,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以及生命事件 之间的过渡关系,是该理论研究的重点。 第一,同样一组生命事件,排列顺序不同, 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 第二,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有影响的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 的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 gestures) 嬉戏阶段(play stage) 角色借用(role taking)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群体游戏阶段 (game stage) *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