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教化观念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浅析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一、儒家教化目的的维度分析
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的目的不是单一的指向性的任务目 标。它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为实现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体 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从个体维度出发:“成仁成圣” “ 仁 ”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从孔子时期开始 “ 仁 ” 就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在孔子看来个人 道德行为的实施最终都是要回归到“仁”之核心上。子张问 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里的 “五者”指的是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之标准“恭、宽、信、 敏、惠”。所以说“仁”是个人道德之修养的基础性标准。 那么,个体“仁”之行为表现就体现在孔子所说的“仁者, 爱人”之上。有学者说:“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 和最底线要求”也是对个体教化的必然要求。孟子继承孔子 “仁”之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并将 “ 仁 ”、“ 义 ”、“ 礼 ”、“ 智 ” 联系起来扩充为以 “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为儒家的个体教化实践开辟了广 阔的道路。 “ 圣人 ” 是儒家道德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 孔子曰 : “ 圣人 , 吾不得而见之矣 , 得见君子斯可以 。” 就连孔子 都说他所在的时期没有见过 “ 圣人 ”。 所以在别人奉他为 “圣人”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作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圣人”也是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人格 目标。孟子赞誉孔子为“圣人”,他说:“学不厌,智也; 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人也”。所以说孟子也把 “圣人”树立为自己人格目标。而“圣人”在大多数儒家学 者心目中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目标。在儒家眼里什么人就是真 正地“圣人”?其实儒家之“圣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人,而是所有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孟子曾说“圣人者, 人伦之至也”,古代的“人伦”是出于封建社会所要遵循的

试论儒家的_教化_思想

试论儒家的_教化_思想

齐鲁学刊 年第 期 试论儒家的“教化”思想张 锡 勤 内容提要 儒家重视教化乃基于其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他们无论对“人之初”时的人性如何看待,却都始终与修养论、教化论密切相联。

重教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

如何推行教化,儒家有其专门的理论,其中,“乐教”、“神道设教”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式。

为了使教化取得切实成果,儒家认为教化者的身教十分重要,这是由儒家的历史观决定的。

另一方面,基于对教化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儒家还重视教化的持久性,也就是说教化应常抓不懈。

“以教化民”,即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民,转移所谓“教化”,就是古人所说的“以教道民”、世间的人心风俗。

儒家既提倡德治,势必注重教化。

对于教化,儒家曾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并在长期的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包含了不少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对今天的社会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高度重视教化工作,乃基于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

儒家一方面认为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一方面又指出,世间并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乃是后天磨练的结果。

这后天的磨练,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则需外界的教化。

从个人讲,要重修身;而对国家、朝廷、执政者来说,则应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二者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从先秦时代起,人性问题就是中国思想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更受到儒家的普遍关注。

儒家反复讨论人性问题是为了正确认识人类自身,而认识自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身。

可以说,儒家的人性论始终是同修养论、教化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性论所以受儒家关注,正是为了给修养和教化提供理论依据。

儒家内部对人性的认识存在明显分歧,彼此间有过激烈争论,但是,对立的各派无不强调教化与修养的必要。

各派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说明人性,正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来论证教化和修养的必要。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既认为德善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自然要强调教化的必要与重要。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儒家礼治的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儒家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

在儒家礼治的理念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法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礼治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结合,旨在培养忠诚诚信、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的道德品格,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儒家礼治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并对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虽然儒家礼治的实践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强调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儒家礼治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深入理解儒家礼治的概念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儒家礼治的概念和意义,并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撰写此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儒家礼治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内涵和特点;同时探讨儒家礼治在历史上的实践,比如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情况。

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儒家礼治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并对儒家礼治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最后以结语结束全文,呼吁读者思考和借鉴儒家礼治的智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儒家礼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分析儒家礼治的概念、实践和影响,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借鉴儒家礼治理念来应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儒家礼治的重要性,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2.正文2.1 儒家礼治的概念儒家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

在儒家传统中,礼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礼治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关键字:儒家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教化融合创新春秋时代,孔子创建儒家学派,而后人不断继承、改造、发挥,丰富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使它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达二千年之久,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儒家学说不仅有辉煌的一页,而且在当代也仍有其意义和价值,我们要用“扬弃”的立场来继承这份遗产。

因为,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应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

1990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的《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一文指出:“社会现实的需要就成了衡量、评价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尺度。

对现实社会有用处的,有益的历史文化,具有正价值和积极意义,就是精华;无用处,甚至有害的历史文化,具有负价值和消极影响,就是糟粕。

”我们就吸取儒家学说的精华,去其有害的东西。

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吸取如下三点:第一,儒家的教育观,它提出的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确,为人之师,没有这样的态度,肆何尽职呢?还有强调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特别科学的东西不应有半点虚伪,应踏踏实实,不断进取。

儒家求实思想永远值得学习。

第二,儒家的xx:强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认为“富贵不能淫”、“舍生取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些都是对我们现实社会有用,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洪潮里,外国好的、坏的都随着流进来,为了加强自身修养,儒家的道德观还值得我们弘扬。

第三,儒家提倡“和为贵”。

现在国际形势在和平中求得发展,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就不能持续发展。

一个集体,为了团结,我们仍值得提倡。

但是,儒家学说也有不足、则不适应当今社会。

我认为应克服如下三点:第一,儒家思想,认为“无后为大”“千子万孙,多子多福”等观念,在当今人们脑里,都有或多或少的,重男轻女大有其人,这对我们政策的实行,是很不利的。

儒家思想浅析

儒家思想浅析

儒家思想浅析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伦理,主张让人们保持忠诚、孝顺、诚实、谦虚等道德品质,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实践及其意义等几个方面来浅析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周朝的衰颓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朝后期社会动荡,社会制度松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生活困苦。

儒家学派的先贤们,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稳定,积极发起了儒家思想的创立和传播。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推行儒家思想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人性本善、礼乐教化、君民有义。

儒家认为人天生就有良心和道德观念,而这些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来发掘和培育。

礼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人们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矩,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政治体制的正当性,认为君主应以仁德来治国,而民众则应当有忠诚、孝顺、谦虚等道德品质。

三、儒家思想的实践儒家思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政治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人的品德培养。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和民众都应该有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君主应以仁德来治国,而民众则应当有忠诚、孝顺、谦虚等品质。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一直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在文化交流中可以提供一种共同的精神选择。

四、儒家思想的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德之道”、“社会和谐”、“权威合法”等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视道德伦理、注重教育的文化传统,它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从儒家经典看儒学宗教观念

从儒家经典看儒学宗教观念

从儒家经典看儒学的宗教观念作者简介:富察贵嘏(1983.04—),男,满族,四川省江油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中国儒学研究生。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宗教性的核心问题是宗教观念,本文试通过从儒家经典引经据典,从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一窥儒学的宗教属性。

关键词:宗教观念儒学文献儒家经典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儒学是否是宗教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但儒学具有宗教性是普遍的共识。

宗教性的核心问题是宗教观念,通过从儒家经典引经据典,我们可以从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一窥儒学的宗教属性。

①灵魂观念儒学的灵魂观念也就是“鬼神”信仰中对“鬼”的理解,儒学认为“鬼”就是“归”。

《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

”《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基于儒学的世界本源论和上古女娲造人的传说,世间万物都始于天、生于地,人也不能例外,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埋葬土中,视其为归。

儒学的鬼分为“魂”“魄”两部分,形魄归于土、魂气归于天,这就是儒学的“灵魂二元论”。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人的魂是来自天而归于天;有了形态就是“魄”,死后归于土。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

”孔颖达注:“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

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

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孔子家语·问礼》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

”②神灵观念儒学相信“万物有灵”,除了至上神——“天(上帝)”外,还有“六宗”、“山川”、“群神”。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在儒学中,神只指天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和期望。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的目标追求全面的人才培养,重视道德修养、智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被看作是发展个人潜力、使之成为有用之人的途径。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儒家思想主导了教育观念,儒家强调德行的培养与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长久的发展。

二、师道尊严与师生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古代的师道尊严被世人所尊崇。

师道尊严意味着教师是授业解惑的良师,其地位被看作是神圣而崇高的。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师生情义的体现,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责任。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道德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先的理念,注重个体的品德培养和道德规范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道教的修身养性相结合,培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观念。

传统教育强调“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学生的品质与道德价值观。

四、灵活而务实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学方法秉持着灵活而务实的原则。

传统教育注重知行合一,推崇“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实用性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

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家庭教育被看作是最初和最重要的教育环境,父母的育人责任被视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同时,社会教化也扮演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熏陶,孩子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育。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精髓。

儒家的礼乐教化

儒家的礼乐教化

儒家的礼乐教化楼宇烈楼宇烈(Lou Yu Lie)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

1960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等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这个词是跟“武化”相对应的。

所谓“武化”,就是以强力或者说武力来制约、规范人的行为,用武力来让人们服从某人的意志,服从某种行为规范。

“文化”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让人们遵循做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的行为规范。

后来“文化”的概念扩大了,但儒家最重视的还是通过礼乐教化来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提升。

所以,礼乐教化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

万物一理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我们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现在我们要把能读懂自己文化传统的思维方法再找回来,恐怕也得花一百年时间,甚至还不够。

西方近代文化是一个分科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个综合的文化。

它是把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等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分门别类。

同样一个道理,既可用于治国,也可用于治身,还可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比如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阴阳五行。

阴阳是互相消长的,阴长阳就消,阳长阴就消。

阳可以转换成阴,阴可以转换成阳。

阴里面有阳,阳里面有阴。

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说金克木、水生木。

这样一种事物之间的消长、生克关系的道理,是不是应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例如解释自然现象可以吗?完全可以。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阴达到顶点,阳就达到了最低点,这时候的季节就是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物极必反,到了冬至以后,阳一点点往上升,阴就逐渐消了,到了阴阳平衡,就是春分,春分是白天黑夜一样长。

阳继续长,阴继续消,到了阳长到最高点,阴消到最低点,就到了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接着又开始物极必反,重新是阴一点点往上长,阳一点点往下消,到了阴阳又平衡,就是秋分。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家教化思想探究导言儒家教化思想源遥流长,对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遥影响。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教化思想是一种围绕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和教化方法,旨在培养人类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从古至今,儒家教化思想始终被视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柱,作为一种教育和治理思想方式,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家教化思想及其作用,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儒家教化思想是什么儒家教化思想是一种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通过严谨的教育和教导,对孩子们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引导个人先修身养性、亲和守义,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家庭、社会,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教化思想还着重培养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交礼仪,以使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交场合中表现良好。

二、儒家教化思想历史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并被大多数人认可。

在此时期的国家中,儒家教化思想也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的君主们和草根百姓都很重视这种思想,因为它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教化思想逐渐演化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法和体系。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开始成为官府教育的课程,甚至是全民教育的导向。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作用1.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教化思想重视人格道德修养,引导个人学习、关注、尊敬和遵守道德准则,培养自律、诚信、谦虚等品德,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2.促进社会稳定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个人修养,推崇家庭和谐,重视国家稳定,注重“天下为公”,这旨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培养文化传承儒家教化思想强调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传承。

因此,儒家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人的文化修养,强调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支持和整合。

4.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社交礼仪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交技能的培养,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5.发展和实践儒教文化儒家教化思想旨在传统儒教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以及它对现代抽象观念的发展和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化

教化

教化——儒家思想之轴心——以孔子为例(马寄)摘要:本文以孔子为例,从教化的维度重新解读儒家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有道之世”,实现“有道之世”之途径是教化,通过教化,孔子把己之理想行之于世,教化的方式为“仁”、“礼”。

通过孔子教化思想的剖析,本文认为教化是儒家之轴心,儒家因教化而运转,而保持其活力。

关键词:教化;仁;礼儒家思想之主旨莫如“内圣外王”,“内圣”意指“诚意”、“正心”、“修身”;“外王”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界多把“内圣”、“外王”打成两橛,且只关涉“内圣”、“外王”本身,故学者各执一端,或认为儒学是内圣之学,或认为儒学是外王之学,而很少关注“内圣”、“外王”之间的中介、桥梁,“内圣”、“外王”之间的中介、桥梁成为了学界的盲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与遗憾。

儒学推己及人,把己之理想实现于世,故儒学之重点非在内圣、外王,而在内圣之学实现于世的过程。

鉴于学界这种流弊,本文即把目光投向内圣推展至外王的过程——教化。

“教”就是教导,《白虎通•三教》云:“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

上为之,下效之。

民有质朴,不教不成”。

“化”就是驯化,《荀子•不苟》云:“神则能化矣”。

杨倞注:“化,谓迁善也”。

所谓的“教化”,就是“以教道民”、“以教化民”,黄书光先生是这样定义教化的:在“下”者经过在“上”者的价值施予与导向,致使其内在的人格精神变化发生变化。

[1]由此可见,教化不仅具有教育的意蕴,更具有政治的意蕴,中国政治正是通过“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传统,以建立美好社会,实现最终的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极关注教化,认为社会治理过程即教化过程,西汉陆贾云:“民者,诸侯之本也。

教者,政之本也。

道者,教之本也。

有道,然后教也。

有教,然后政治”(《新语•大政下》)。

而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儒学即教化之学。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指出:“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试论儒家教化思想

试论儒家教化思想

试论儒家教化思想作者:侯文莉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1 儒家之“教”借用今天的科学分类方法,儒家的教育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学知智慧、审美艺术等方面。

首先,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理解并实践“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儒家以“仁”为总纲,对人的道德修養,行为规范都指定了应遵守和实践的法则。

比如,“仁者爱人”的命题,它既是人之为人的应然标准,又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在父子、君臣、夫妻、朋友等关系中都有相应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如忠孝、孝悌、信义、诚信等都是不同情况下“仁”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并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建立在对人际亲亲之爱的真性情的理解之上的。

仁是对人与人之间由血缘亲情发出的人际亲爱和尊重关系的基本规定。

所以,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之中,既是生活实践又是理论原则,要求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去体认它、实践它。

其次,学知智慧教育。

学知智慧的教育一方面是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智慧的教育。

前者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

涉及伦理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包括处理家庭、人际、政治事务的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体能的培养。

在儒家关于学习的主张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观点、方法,思考方式的思维训练。

比如,孔子讲多闻多见,学思结合。

认为耳目闻见直接经验重要,感性认识重要。

但还必须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孔子特别强调主动思考、灵活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在理解“仁”的过程中,学生问及管仲是否“仁”,孔子回答,“如其仁”(《论语·宪问》)指出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应该以其建立的功绩来看,而不应根据一般的标准来看待。

启迪学生的智慧,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点。

从教育方法上看,儒家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扣其两端的启发式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智慧的训练。

此外,儒家还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孔子自身就非常注重对三代历史的研究,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下学而上达,只有深入地把握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规律性,才能有智慧的产生。

对儒家思想进行评价

对儒家思想进行评价

对儒家思想进行评价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孔子创立,由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儒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儒学

儒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儒学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天人感应”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新儒学
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特点:外儒内法!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 (实质: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解析】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 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 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 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解析】C 宋朝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 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 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 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政治:君主政治需要:(1)专制需要
2007 年高考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 6. 5. (( 2011 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 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 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C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 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_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_李景林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_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_李景林

中国哲学研究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李景林内容提要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

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

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

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

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

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关键词 教化 教化的哲学 礼乐 自由 存在性事实 20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

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性意涵。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

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

儒学作为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以“教化”为其旨趣,而不专注于认知性的理论建构,这是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之处,可名之为“教化的哲学”。

一、儒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以来,儒学在社会文化角色和学术思想的形态上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

儒学社会文化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与社会生活的疏离。

作为汉唐以来传统儒学基本存在形态之一的“制度化儒学”,辛亥革命以后已退出历史。

儒学的思想和文化理念,与现实政治解构,失去了它与现实社会政治制度的依存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样式的历史连续性亦发生断裂。

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本来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相切互成的关系。

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

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

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

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

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

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

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

儒家的有教无类

儒家的有教无类

儒家思想之一: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

’”意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

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

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化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儒家教化思想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将从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基本理念、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教化思想起源于孔子时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提出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教化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教化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基本理念1、人性本善:儒家教化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天生具有善良、正直、聪明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教化,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本性。

2、德行至上:儒家教化思想认为德行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卓越的德行。

3、礼乐教化:儒家教化思想认为礼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知行合一: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相互促进。

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实践途径1、教育为先: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因此,教育应该被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通过推行基础教育、创办学校、组织学术研究等措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榜样引领:儒家教化思想强调榜样的力量,认为优秀的人物可以引领社会风尚。

因此,应该树立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和追随。

3、文化传承: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文化传承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

4、社会参与:儒家教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人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儒家的教化观念
1【单选】“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出自于()。

∙ A. 《中庸》B. 《道德经》C. 《礼记》D. 《尚书》
∙正确答案:D
2【单选】不属于教化系统的是()。

∙ A. 充实之谓美B. 可欲为之美C. 有诸己之谓信D. 可欲为之善
∙正确答案:B
3【单选】儒家心性论以()。

∙ A. 表象对内在B. 本体对现象C. 实体对属性D. 工夫对应本体
∙正确答案:D
4【多选】西方哲学主要讲究()。

∙ A. 工夫上实现本体B. 价值论C. 认识论D. 本体化
∙正确答案:B C D
5【多选】“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

∙ A. 《诗经》B. 《大学》C. 《论语》D. 《孟子》E. 《中庸》∙ F. 《易经》正确答案:B C D E
6【多选】教化的方式与途径有()。

∙ A. 家庭教育B. 礼乐教化C. 传袭经典D. 社会教育
∙正确答案:A B C
7【判断】教化的普通性的作用是培养一种通感。

()
∙正确答案:错误
8【判断】民间艺术的兴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
9【判断】中国的哲学是承担教化本源的一种哲学系统。

()
∙正确答案:错误
10【判断】东西方教化基本上一样。

()
∙正确答案: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