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扶贫搬迁的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市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据统计,有2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边远、高寒、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易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捷径,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成效

从2004年开始,我市以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坚持先开发与后搬迁相结合的原则,从而确保安置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顺利完成了880 户、3520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任务。争取省上资金1856万元,共建住房72040平方米,建圈舍等附属设施29966平方米;调整和改造基本农田5167亩,打井285口,建引水渠(管)262.2公里;新改建乡村公路205.3公里,建特色产业基地2400亩,发展食用菌种植户130户,草场建设1500亩,新建高低压输电线路12公里,新建和改建校舍6 所3300平方米,新建和改建村级卫生(院)所26处2600平方米。通过调查回访,搬迁农户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显示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明显成效。

(一)促进了观念更新。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思想观念根本转变,摈弃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精神;改变了封闭满足思想,增强了开放发展意识;破除了迷信思想,强化了科技意识。通江县铁溪镇五童院的刘广虎、刘广友、刘光波等10户农户,过去采取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子女都辍学在家。搬到铁溪镇大河坝后,住进了安全、宽敞的住房,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以及交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患病可就近医治,子女可就近入学,同时获得了比较充裕的耕地,对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后,改变了过去的耕作习惯,农闲时到就近煤厂务工,月收入800--1200元,生存发展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根本转变。

(二)加快了生产发展。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安置地乡镇人民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集中财力、物力改善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而且按照市委农村经济工作方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绿色、畜牧、劳务三大增收致富产业,促进易地搬迁群众生产面貌发

生较大变化。南江县桃园镇铁炉坝村由高山区迁来到该60户198人贫困群众,在县乡(镇)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变压力为动力,以易地搬迁群众生产发展为重点,统一规划,成立了农民协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绿色经济产业化发展,入股旅游开发公司,构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服务,增加土地开发利用效益,全村现有核桃200亩,板栗200亩,花椒150亩,药材100亩,南江黄羊500只,绿色经济和旅游经济已成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移民群众收入也由2000年底人均500元增加到2650元,过上了安定富足生活。通江县胜利乡边远高寒山区的朱有美,搬迁前主要靠种玉米、养猪和打猎、采集野生药材为生,一年最多收玉米、土豆2000斤,全年的吃饭问题不能解决,2005年初迁居东山乡后,在当地党政领导和农技部门的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下,政府垫资帮助购买了良种、肥料等生产资料,今年大春粮食喜获丰收,仅水稻、玉米就收获了5000多斤,

当年解决温饱问题。

(三)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十分注重改善移民群众生活条件,不仅帮助修建住房,而且加强了水、电、路、学校、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建,切实解决移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用电难和上学难问题,同时,把光纤电视、电话接入农户家中,让搬迁群众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通江县全县有109户原居住在边远高山上的岩洞、窝棚的农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户户建起了新房。搬迁新居后,还安装了光纤电视,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

提高。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活在边远、高寒和地质灾害地区的贫困群众,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很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自然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据测算,仅以迁居农户由烧柴改沼气一项,就可有效保护山林近万亩。

二、主要问题

(一)工作难度估量不足。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我们把移民搬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度估计不足。一是没有充分考虑任务的艰巨性。据统计我市至今仍有43000户196480人生活在边远、高寒、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易发地区,要彻底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任务相当艰

巨。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工作的系统性。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在工作中,宣传发动不充分,思想工作不到位,

组织工作不细致。

(二)规划方案测算不细。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虽然制定了规划方案,但不细致具体。一是对解决部分搬迁群众依恋故土、思想游离问题没有预案,二是对每个安置地资源承载能力没有进行认真具体分析,三是对分期分批分户建设项目、资金及来源做准确、详细测算,四是对建设中其他不可预见因素考虑不到位。

(三)稳定发展配套不够。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虽然指导搬迁群众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形成户籍、土地、税费等方面支持搬迁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配套政策,缺少“稳得住、富得起”的措施和办法。

(四)国家补助标准偏低。按照规划,2010年我市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年均必须完成9000户,而按国家补助标准,每年国家、省投入资金总量还不能完成十分之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每户补助数量还足国家补助标准三分之一的情况。这样就造成相当部分搬迁农户靠借款建房,把还帐的预期押在外出务工挣钱或尚未见到实效的生产发展项目上,彻底改变贫穷面貌遥之期十分遥远。

三、发展建议

(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一是市县(区)乡(镇)政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工作机构,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和办法,建立目标责任,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各级部门按照“协调配合,明确职责,政策配套,项目整合”的原则,明确责任,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产业扶持等相关工作。三是易地搬迁群众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配合易地搬迁工作,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建设美好家园,谋求致富道路。安置地群众要明确义务和责任,主动接纳易地搬迁群众,并帮助他们共同

建设建设美好家园。

(二)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特别注重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方案,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有序开展。在易地扶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