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财政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2.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对应的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又可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认为,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

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6.税收制度: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狭义的税制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

7.^8.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是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总体格局和内部构造。

合理的税制结构能促进税收制度的效率、公平以及财政目标协调一致地实现。

9.资源课税:资源课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调节因资源生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就其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其特点是:(1)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资源。

(2)主要依据级差收入状况设计税收负担。

(3)采用从量定额征收方法。

10.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当局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局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当局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当局提供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当局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5,P80;P201,6;P214,6,7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区别:(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

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 (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

(0<a/b<1)第三章政府与市场7、市场缺陷P36(1)竞争失灵:厂商数量为一个或者少数的时候,会形成垄断或寡头,导致市场竞争失灵;(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市场都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不具有控制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人消费,共同受益;(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只能为特定的个人享受)(3)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产生影响;(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内在化)(4)信息失灵: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具备充分信息;(5)交易成本:资源流动,信息获取等都会导致交易成本;(6)宏观经济失调:价格刚性;(7)偏好不合理:消费者偏好不合理带来市场失灵;(8)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物品定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判定: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外部效应和效用不可分割。

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

2支出用途分类: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3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4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公共定价定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一般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时间段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也相应随之提高替代效应: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支出比重增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政局的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公共物品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支出财政投资融资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头像急需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金融融通活动。

意义:1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填补了准公共品投资的空白3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基本特征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有很强的目的性,限制地限制在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3计划性以市场机制想结合4由国家专门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颗避免有偿性投资于一般性投资相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特点:1业务职能政策性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养老型保险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式2基金式: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完全基金式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部分式基金是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蓄基金我国保障制度新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制度,主要分两大块:一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其资金来源集体经营提留,采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形式,只保障集体的成员;二是国有制单位,形式上来自国有制单位,实质与上者无区别。

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

财政学复习资料一. 财政学的学科定位二. 财政学的主要线索财政学的逻辑起点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涉外部分三. 重点1.基础理论部分: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财政学 打印版 期末 考试 复习 要点

财政学 打印版 期末 考试 复习 要点

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5.公共需求: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6.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7.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8.收益的非竞争性:指一旦公共产品被供给,任何人都不必通过竞争出价就可以获得对产品的消费9.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10.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1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2.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是指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13.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秀的方案的分析方法14.最低费用选择法:也称最小成本法,是指通过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的评级方法。

15.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16.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17.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8.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在数量上的总水平19.受益原则: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益相联系20.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名词解释:规费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登记、注册、颁发证书时所收取的证书费、执照费、登记费等。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的特定分配关系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满足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由国家集中掌握的货币资金。

国有资产广义—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

狭义—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利分流制度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配制度。

公债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按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税负转嫁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个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税制结构指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增值税以商品流转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销项税额按销售额和税率计算并向购货方收取的税额。

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消费税以特定的消费品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财政学期末重点

财政学期末重点

1.财政学概念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的学科。

财政学只是其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私人欲望是指个人希望独自拥有、独自享用的欲望。

一般经由市场机制达成公共欲望是指能够与别人共同享用而不是独自享用的欲望。

如道路与公园的使用、警力与国防的保护等。

一般由政府机制私人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公共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

政府是实现公共欲望的当然“人选”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指政府的经济活动;政府从事经济活动,衍生出收入和支出问题;财政, 指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它把经济社会划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并以此为分析视角考察现实中的各种财政问题。

现代经济一般是混合经济,财政在混合经济的运行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2帕累托最优改善名词解释帕累托效率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帕累托改善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帕累托效率意味着所有的帕累托改善都不可能。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条件1、生产效率问题: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如果将埃奇沃斯框图中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就形成一条生产契约曲线,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点。

2\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3、交换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任意两个人消费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该经济是有效率的。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方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

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

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一、题型1、选择2、名词解释3、简答4、分析二、复习重点(一)书本重要章节2.2、3.1、3.2、4.2、6.1、6.3、8.4(8.4.4)、9.3、11.1、11.2、13.1 (二)考点1、财政概念、职能2、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3、公共选择(背)—交易成本(看)4、公共偏好的表达方式5、投票规则6、中间人投票定律(P61)7、公共政策决定主体的行为(P69)8、财政政策和公共政策(一个意思)9、什么是资源配置10、帕累托效率(背)11、公共部门和公有制部门区别12、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区别13、市场失灵(背)14、公共产品效率产量(看)15、什么是外部性?类型?原因?纠正对策?(背)16、政府失灵原因(看)17、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18、财政支出活动扩张(瓦格纳)19、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益(看)20、财政投资特点、范围21、基础实施、基础产业(背)22、财政投融资(看)23、公共选择转移性支出(看)24、什么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筹资模式25、财政收入分配、决定财政收入增长因素(背)26、课税对象、依据、税率(背)27、税收分类28、税收转嫁、特征、条件(背)29、拉弗曲线30、税收负担(背)31、公平(P28-P31):社会福利主义下的公平和非社会福利主义下的公平32、什么是税制结构?决定因素?(看)33、增值税类型34、商品税和所得税的特征(看)35、政府预算定义、分类36、政府预算管理权限(看)37、政府预算原则38、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与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就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就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就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就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就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与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

(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

(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她);(选择) 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就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就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就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就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与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与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与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第一章)Ⅰ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②收入分配不公平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三、政府失灵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Ⅱ、财政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2.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对应的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又可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认为,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

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6.税收制度: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狭义的税制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

7.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是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总体格局和内部构造。

合理的税制结构能促进税收制度的效率、公平以及财政目标协调一致地实现。

8.资源课税:资源课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调节因资源生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就其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其特点是:(1)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资源。

(2)主要依据级差收入状况设计税收负担。

(3)采用从量定额征收方法。

9.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10.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11.国债负担率:国债规模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

12.政府预算:是政府通过法定的程序制订的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政府收支计划。

1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4.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分税制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15.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具体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16.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需要政府的干预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财政政策。

这是政府利用自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17.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它属于临时应急的短期财政政策,时滞较短,效应呈现快。

18.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19.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1.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答: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

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

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开始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

(3)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

(4)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意义?答: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

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产品价值构成看就是产品附加值。

因此,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3.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答: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

如果在征税过程中没有浪费现象,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应该等于人们福利的减少。

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税收少于福利减少。

税收收入与福利减少之间的差额就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因此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

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4.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答:税负转嫁是通过价格变动实现的。

(1)课税对象的性质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往往难以转嫁。

(2)商品的供求弹性税负转嫁与商品需求弹性成反比,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向生产者方向转化,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向消费者方向转化;而与商品供给弹性成正比,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向消费者方向转化,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向生产者方向转化。

最终,税负的转嫁取决于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对比。

在商品供给弹性大于商品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于向消费者转嫁;在商品供给弹性小于商品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于向生产者转嫁。

(3)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

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

11.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收入效应是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应。

收入效应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政府,不发生超额负担,也不导致经济无效率。

12.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的结果是使纳税人的福利水平降低,这种福利损失是扣除政府税收后的净损失,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17.简述“拉佛曲线”及其原理。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具有至少四方面的经济含义:①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高税率会挫伤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性,削弱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直接导致经济的停滞或倒退。

②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一是造成对税制完整性、稳定性的冲击;二是容易产生课税的不公平现象。

③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适用两种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处在一条等收入线上,但是体现的税收负担却不一样。

D点的低税负能够刺激劳动力、生产要素和资本投入,从而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税基,形成良性循环。

④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税率,即OC。

这为确定合理、高效的宏观税负提供了理论依据。

1.如何理解税收制度?答:(1)税收制度是税收本质的体现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利,税收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加以确定的,不得任意制定与税法相抵触的文件、规章。

任何人违背税法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制度通过设计税类、设置税种、规定税率、划定计税范围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国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分配关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税收的本质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2)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实现的保障税收职能是税收的内在固有的职责和功能,要使税收职能成为现实,就必须依赖具体的税收制度。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对征纳税款的具体环节要素进行明确的规定,才能够满足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需要,保证税收职能和税收作用的实现。

(3)税收制度是征纳双方的依据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关于税收的法规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和纳税的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