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内容,对于构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能够应用于多个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关键能力。
而传统文化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比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学习传统乐器和音乐表演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获得这些能力和素养。
此外,传统文化也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范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思想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和名人事迹作为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比如,教师可以选取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课堂材料,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美的同时,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故事和寓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道德情操等,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道德、艺术、制度和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民间传说等,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寓言故事等方式来教育学生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珍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这些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影响。
孔子的仁爱之道、庄子的自然观念、道德经的修身养性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对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修炼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古诗词、戏曲、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典籍、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丝 路 视 野一、“孝、弟、信、爱”第一,以《论语集注》为参考“入则孝”是对父母来说的,孝道一直都是孔子所重视的一项品德,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出则第”,这里的“第”同“悌”是对师长或者年长于自己的人,“孝悌”在孔子的言论中基本上是并行的。
第三,是“谨而言”,包括两个方面:谨慎和言而有信。
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谨者,行之有常也。
信者,言之有实也。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行之有常”,“常”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有规律的,就是在平时的言行中既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也要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
还有一种理解,“常”也可以是平常的意思,说的是在平时的言行中要坚持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
而“实”说的就是实事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之类的了。
第四,是“泛爱众,而亲仁”,《集注》里的解释是:泛,广也。
众,谓众人。
亲,近也。
仁,谓仁者。
说的是对待众人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这就涉及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而“亲仁”说的是要与品德高尚、怀有仁德之心的人交往。
既强调了关于自身的内部的要求,有仁爱之心,又提出了关于外部因素的建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五句话,十五个字,就是对“行”的概括。
二、“行有余力”的“余力”关于“余力”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行”之后的行为和观念。
对于“余力”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现行的解释:当你做到了“入则孝,出则第,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在当时文化知识基本指的是诗书礼乐之类的。
这是关于书面的解释,与生活中的实践略有不通,虽然孝悌仁爱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的学习也是徒有其表的,有余力学文,那如果只致力于忠孝仁义没有余力,是不是可以不用学习了?显然是不对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处理好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之后就没有闲暇的时间了呢。
但是了解朱熹的注就会有另一种解释的“余力”是指“闲暇的时间”,原文是“余力,尤闲暇曰”,就是说孝悌、谨言、仁爱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是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1. 丰富语文知识面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这样做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理解能力,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 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有自信心才能推广、传承,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既能丰富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美丽、多么深厚,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 培养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如温情、友爱、礼仪等,这些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需要的。
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1. 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课文内容方面,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语文知识方面,对古诗词、古文化知识进行了讲解和学习。
在语文能力方面,课文中有较多的比喻、典故、成语等,这些清晰的语文形象及文化元素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更加注重的方面,也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元素。
2. 教学策略及方法(1)授课步骤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设计授课:(1)传承文化,讲解传统文化(2)讲解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3)讲解文化背景,使学生懂得文化源流(4)提问引导,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淡化。
然而,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将来都是有益的。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阐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弘扬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历史、经验、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是我们了解、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2.培养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弘扬人类美德的重要故事,比如《孔子》、《少年中国说》等,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好学、尊师、孝道等,这些美德是良好社会文明的根基,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3.提高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等多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只有了解丰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视野。
4.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理念、思想和智慧。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自信,让他们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1.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背景,并明确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解释、引导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习惯。
3.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活动,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的庆祝或文学院、博物馆等考察活动,让学生更具体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实践中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价值。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道德与审美观念。
传统文化的融入语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介绍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志,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
下面是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的简要介绍:1. 单元主题:古诗词的魅力本单元以古代诗词为主题,通过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读、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3)能够运用古代诗词表达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活动:(1)诗词欣赏活动:老师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分析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古体诗或续写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诗词朗诵比赛: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朗读、分析、创作和表演能力,进行课堂表现评价和作品评价,形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了民族的历史、道德、价值观等方面。
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方面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表达形式,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感受到文化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比如,在学习古文时,学生需要理解、吸收古代文人的感悟与思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诗词、格言、谚语等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使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准确、生动。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情感、意境、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深厚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从中领略到文学的美感和创作的技巧,培养出独立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境界,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培养丰富多元的审美视野。
再次,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它与历史紧密相连,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传承。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从而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历史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具备辨别和评价历史文化的能力。
此外,传统文化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和道德观念。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验到不同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1.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文化的最初阶段,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提升文化素养,塑造人文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文情怀的精神源泉。
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美感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在品德修养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增进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品德,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佳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佳作,通过讲解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理,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2. 结合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学班组课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背诵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可以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在语文课堂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度。
4.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创作。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作文、诗歌等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中。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一个国家的骄傲。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接受的黄金时期,他们对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智慧。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除了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还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三、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传统文化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道德标准,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仁义孝悌等。
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经验的结晶,通过对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宝贵资料。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造诣,领会古人的睿智,进而提高他们的学术成就。
同时,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传统文化教育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它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从而开拓他们的世界视野。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策略语文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它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运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的新一代,他们应该有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道德修养。
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成为了全社会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它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具有几点意义:1.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们历经千年的文化沉淀积淀。
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传统的文化经典,都是人们亲近传统的途径,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读与理解,可以更好地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2.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与中国的历史、道德、哲学、文学等方面相关。
应当通过启发思考和探究文化内涵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3.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保持文化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避免文化的浅薄和粗制滥造,同时也是一种对祖先的敬仰,让祖先对后人的影响继续流传下去。
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lang的难题。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必须要考虑的:1. 将传统文化融入在教材之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主要工具,增加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名人名言等在教材里的选择或者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概述,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 创设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朗诵、演讲比赛、作文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更深入地体验和熟悉我们民族的传承历史和文化。
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考试与评价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只有涵盖了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礼仪等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3. 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明修养。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1.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解析,如《论语》、《史记》、《诗经》等,通过分析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文化古迹或者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举办文化讲座、传统节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历史渊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创作鼓励学生写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或者诗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1. 学生的兴趣不高由于学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对于传统文化可能会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分析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化积累而来,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语言、文字都还传承着一些历史的痕迹。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传统文化如果消失,意味着民族精神也会逐步丧失。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教育学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最多的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承到下一代,是我们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意义;践行分析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一)、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古到今一直在变化中完善,文学著作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从《诗经》《唐诗三百首》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等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环境,也给现代人展示了古代文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精神价值。
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经典的诵读中切实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及体现的文化内涵,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
一(二)、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的写作和阅读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发散思维,提升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基础上。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体会都有一定年龄段的局限性,但是通过阅读,是可以积累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的。
比如一些神话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榜》等经典著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对其中心思想进行感悟体会,并加以积累,最终形成适用于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践行策略二(一)、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新时期的儿童生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比较快,具备独立意识,但是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存在过度消费、拜金、享乐等,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容易导致很多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会对其道德与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思考、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意义与策略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阶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诵读古诗词、讲述民间传说、解读经典故事等形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不仅有助于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热爱。
(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言能力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优美、意蕴深刻。
将这些经典著作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字,拓展语言视野,提升语感和鉴赏能力。
同时,分析讨论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深入学习和体验,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也能够增强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还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科学等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否还有必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是本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根基,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意义不可忽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下面将从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人文教育和国学教育四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语文教育意义。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主题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广度。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发展历程,理解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内涵和特点,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养。
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并且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美育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美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将美育教育融入其中。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书画等艺术形式,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性。
再次,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人文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让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古人的言行和行为准则,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国情怀、忠诚、孝顺、仁爱等美德,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此外,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精神世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包括生命科学、道德理论等。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例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四大经典名著,学生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有利于精神世界的形成。
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保守的文化,而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奠定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等理念的形成。
二、小学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与经典知识小学生会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
如《弟子规》中“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就告诫学生,犯错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好,最怕知错不改。
这些话语传递给学生知错就改,做人要诚实的价值观。
2.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古诗词是艺术的产物,学习古诗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许多著名的古诗词可以启发小学生的人生智慧,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则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3.传统文化娱乐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围棋和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围棋的博弈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1.阅读经典著作,广泛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例如,在教授诗歌《春雪》的时候,学生不仅要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还要了解诗人所描述的意境。
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秀的传统诗词十分重视音韵学、格律学,在反复阅读中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增进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诗词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之美。
2.紧抓节日契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应加深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
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
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保护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历史和经验的积累。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和研究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通过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尊重和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
培养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了解和研究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包容和开放,提升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培养审美情趣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提升审美眼光和欣赏能力,培养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思考能力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典故,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道德观念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和经典文献,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结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需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传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
一、意义1.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心,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3.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人格。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提高语文教学的深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语言知识,更是学习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深度,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做法1.设置专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专题教学或者通过专题活动,选择一些与国学经典或者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比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左传》的历史故事等。
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融入文言文阅读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文言文,通过文言文的阅读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开展书法课程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开设书法课程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了解书法的历史渊源、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智慧和艺术精髓,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渗透传统文化意味着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和古文观止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念,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文名篇、名人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拓展学生的视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跳出狭隘的当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寓言故事、古诗词等简单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历史典故、古代文学名著等深入浅出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人文素养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全面发展、文化视野、人文素养、语文修养、重要角色、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瑰宝。
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明成果,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传统美德的新时代人才。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民族的热爱和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策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其内涵丰富深厚,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学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1. 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豪。
这种自豪感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坚定文化自信。
2. 培养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如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这些美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
通过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接受这些美德的熏陶,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格与行为。
3. 提升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生动表现。
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4. 塑造个性特德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培养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通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1. 选材精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托,教师应该在选取教材时注重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选择经典的古文篇目、传统的诗词歌赋、富有启发性的传统故事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多媒体展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大量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和高度。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格言联璧》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
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
日本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洋魂洋材”的教育使日本年轻一代全盘西化,失去了民族的灵魂。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
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
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
总结解放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太重视时文而忽视传统文化了。
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杨振宁、吴大猷、苏步青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
界,促进真正文明”。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
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
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