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合集下载

《声声慢》古诗鉴赏

《声声慢》古诗鉴赏

《声声慢》古诗鉴赏《声声慢》古诗鉴赏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气。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④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⑤怎敌地:对付,抵挡。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休息。

喝三杯二杯淡酒,怎能抵得住晚风急袭。

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憔悴,如今还有谁采摘?冷清清守着窗儿,独自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能用一“愁”字了结!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最美古诗词八首美词千古情愁!

最美古诗词八首美词千古情愁!

最美古诗词:八首美词,千古情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用了十年时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

在梦中所见的,也全是逝去妻子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还有一种最为凝重浑厚的爱叫相濡以沫。

最断肠莫过于天人永隔,往日温情只能在梦中重现,怎能让人不悲伤!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而这一去经年,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纵然是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钗头凤·红酥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钗头凤》是陆游和唐婉留给后世的千古悲叹!陆游一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说出了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却难以表达。

唐婉一句“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说出了她明明旧情难忘,却要忍住泪水,强颜欢笑。

两个人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缠绕的情丝!最后只留下这两首情词,千古悲叹!浣溪沙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古诗西江夜行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夜行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夜行翻译赏析
《西江夜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鉴赏】漫长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

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念及乡愁,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大致说,就是有思乡之情.第一句说夜里起行.第二局说到思念故乡.第三句说到周围环境清寂无扰.第四句又是说到思乡.最后一句是诗词里面常用的手法.说到了早上鹤鸣一声,这句更反衬思乡情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译文及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译文及赏析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译文】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

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

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注释】1.行云:宋玉《高唐赋序》记巫山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世多借指行踪无定的美人,此指所思情郎。

2.不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道,扰云不知也;不觉也;不期也。

冯延已《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言不觉春将暮也。

”3.百草二句:清谭献《复堂词话》:“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谭献《蝶恋花》词:“连理枝头侬与汝,干花百草从渠许。

”以连理枝头与千花百草对举,正可与此对看。

4.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鉴赏】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

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

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

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

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作品简介《御街行·秋日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学作品。

词的上阕着重描写秋叶的景色,开头一个“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紧接着从视觉来写,视线越过珠帘投向楼外,看见垂地般的银河,皓月当空,将词人的思绪引向千里之外的故人,景中透情,引起下阕。

下阕抒写离恨,“愁肠已断”作情极之语,已不能自持,潸然泪下,在辗转难眠之中饱尝了愁苦滋味。

最后三句用白描手法写愁思,很是真切生动。

这首词层深曲折,愁意、愁态、愁容步步逼近,层层翻出,将词人怀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敧(qī):倾斜,斜靠。

10、谙(ān)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作品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供大家参考。

唐宋古诗词鉴赏1闺怨·赏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

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

“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

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

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

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

古诗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翻译赏析《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徐昌图。

其全文如下: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前言】《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是五代词人徐昌图的词作,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写宴别后,旅人感慨万分,在满目凄凉中登舟启航。

下片写旅人途中的孤寂心情。

词中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饱尝风霜滋味的旅人的飘泊之感。

此词抒写别离愁绪。

全词因意设景,景中含意,含蓄蕴藉,而又情景交融是其主要特色。

【注释】①饮散:饮完酒后离散。

离亭:送别的驿亭。

②浮生:一生。

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③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④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⑤暮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⑥画船:装饰华丽的船。

多指游船。

⑦淮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⑧朦胧:模糊不清。

⑨奈:怎奈,奈何。

⑩孤枕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翻译】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

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

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

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

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

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鉴赏】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

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

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作者:方庆花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鉴赏。

现就内容、技法两大方面做一探讨。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有思乡之愁,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

那悠悠的乡愁,在点点的渔火,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诗人们诉尽了心中的情,感染了读者的心。

有忧国之愁,如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国运渺茫,人已老,无处挥洒报国情,难展报国志,种种愁中唯有闲愁最让人心忧,诗人的爱国心日月可鉴。

有怀友之愁,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归啼,忽闻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李白和王昌龄的深厚友谊。

仕途失意,已是令人难堪,然而友人不在眼前,万千感慨只能寄于捉摸不定的风与月,此等愁情令读者也难以承受。

有思春、伤春之愁,如欧阳修“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

柳絮翻飞的梦里,风细天远的危楼上,思春的心顿生出漫漫的愁。

又如杨万里“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

春色已了然,但无心赏玩,只有愁病,真让读者也伤情。

有离别、相思之愁,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人虽离,但情不断,愁越深,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

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

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

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

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

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

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

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3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四、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五、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情感鉴赏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情感鉴赏

古诗词鉴赏——古诗文情感鉴赏八大主题八大主题 边塞征战忧国忧民 怀才不遇山水田园 送别抒情思妇闺情 人生豁达羁旅思乡①忧国忧民(战败)1、战乱离散,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

2、批判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②边塞征战(战胜)3、渴望建功立业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4、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①怀才不遇(想)5、怀才不遇、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感时伤世、愤世嫉俗6、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②人生豁达(不想)7、追求豁达的人上境界,书写悠闲舒适、不慕富贵、洒脱豪放乐观的心境。

8、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不愿媚俗、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悲歌行李白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送别抒怀(友人)9、依依不舍的留念,坦诚心志的告白,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10、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世事无常。

②、思妇闺情(爱人)11、对爱人的思念12、对青春易逝的哀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歌颂爱情。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以你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③、羁旅思乡(亲人)13、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望尽天涯坏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

14、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之情。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送别》古诗鉴赏篇1[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9、【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答案】(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送别》古诗鉴赏篇2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

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

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

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语文古诗词常见思想情感总结与诗词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常见思想情感总结与诗词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常见思想情感总结与诗词鉴赏方法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例】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

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全诗略)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

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

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古诗词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古诗词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古诗词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古诗词鉴赏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简单来说,就是这首古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还会做古诗词鉴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诗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赏析:诗人夏日思乡之愁情深 《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经典词作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赏析:诗人夏日思乡之愁情深 《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经典词作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赏析:诗人夏日思乡之愁情深《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经典词作,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清晨的景色,并巧妙融入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展现了周邦彦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一、作品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焚烧沉香,来消除夏日潮湿的暑气。

快天亮的时候,鸟雀都在屋檐下叫个不停,欢呼天已放晴。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汴京。

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2、注释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再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尤善于以金刻玉的手法铺叙展衍,“其音节又复清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戈载《宋七家词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咏愁, 不用说不同诗人 词家采用的技法有别, 就是同一 诗人词家采用的技法也不尽相 同。这固然跟诗人们的生平遭 际、思想方法、对愁的感受及创 作风格相异有关, 也与其具有独 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不无关系。就 南唐后主李煜而言, 其词善于咏 愁。或以一江春水喻愁, 或化虚 为实, 变抽象的愁为具体可感之 物, 或如《捣练子令》( “深院 静 ”) 通 篇 不 著 一 “ 愁 ” 字 , 却 意在言外, 写尽了离愁别恨。其 词虽然同是表现真挚动人的愁 情, 却无似曾相识之感, 个中原 因固然在于李后主后半生沦为 “ 阶 下 囚 ”, 备 尝 亡 国 之 苦 , “ 日 夕 以 泪 洗 面 ”, 对 “ 愁 ” 有 着 深 切的感受。但这难道就跟李后主 具有独创精神、力求异种技法来 表达情感无关吗?
有离别、相思之愁, 如欧 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 不 断 如 春 水 ”《( 踏 莎 行 》 )。 人 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 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 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 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 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 休 , 月 明 人 倚 楼 。” 悠 悠 思 恋 的 人日夜难眠, 倚楼思念天边的 情人, 似那悠悠的流水, 何处 是尽头, 浓浓的相思感染了 “吴山”更感染了读者。
5、 运 用 双 关 之 法 , 委 婉 咏 愁, 含蕴深远, 耐人寻味。李白 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 愁 ”, 一 语 双 关 , 含 蕴 深 远 , 表 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 使人 不见长安而生愁情, 实际上, 这 是委婉地写佞臣在皇上面前摆弄 是非, 皇上不明, 致使诗人不得 重用, 有志无法展、有才无处施 而生愁怨。宋代吴文英《唐多 令·惜 别 》 词 云 : “ 何 处 合 成 愁 ?
驰 》) , “ 未 见 君 子 , 忧 心 钦 钦 ” 人 的 爱 国 心 日 月 可 鉴 。
( 《 秦 风·晨 风 》) , “ 女 心 伤 悲 ,
有怀友之愁, 如李白的“杨
殆 及 公 子 同 归 ” ( 《 豳 风·七 花 落 尽 子 归 啼 , 忽 闻 龙 标 过 五
月 》) 。 可 见 , 诗 人 咏 愁 由 来 已 溪 ,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 随 君 直 到
“愁作秋浦客”的悠悠愁情。也 有将夸张与其他技法结合起来, 以求得最佳艺术效果的。秦观的
“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 《 千 秋 岁 》 “ 水 边 沙 外 ”) , 是 将
夸张与比喻结合起来咏愁的; 唐 代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 抵 闲 愁 一 倍 多 ”, 是 于 夸 张 与 对 比的统一中表现闲愁的; 石孝友 的“春愁离恨重于山, 不信马儿 驮得动”( 《木兰花》“寻春误 入 桃 源 洞 ”) 与 李 清 照 的 “ 只 恐 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 武 陵 春·春 晚 》) , 则 都 是 于 夸 张、比较中衬出愁之多、愁之重 的。
离 人 心 上 秋 ”, 既 道 愁 之 组 成 , 又言愁之原因, 构思巧妙。
当然, 上文所列古诗词中愁 之内容与技法, 并非已囊括全 部, 仅仅是常见的, 希望能给我 们中学生鉴赏愁情诗词一点启 发, 以便由点推及面, 这是需要 加以说明的。事实上, 古人咏 愁, 也有不少是多种技法兼而用 之的。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宋代 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 横 塘 路 ”) 中 的 词 句 “ 试 问 闲 愁 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 子 黄 时 雨 ”, 用 设 问 , 但 又 不 直截了当地回答, 而以比兴作 答, 正如《鹤林玉露》卷七所言 “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 尤为新 奇 , 兼 兴 中 有 比 , 意 味 更 长 ”。 不 仅 如 此 , 它 还 以 “ 烟 草 ”、 “ 风 絮 ”、 “ 梅 子 黄 时 雨 ” 来 烘 托 “ 闲 愁 ”。 如 此 兼 用 多 种 技 法 , 便 含蓄地写深写透了闲愁。
愁 , 在 点 点 的 渔 火 , 在 浩 淼 的 江 里 无 寻 处 ”《( 蝶 恋 花 》 ), 柳 永
水上, 在飘忽的白云里, 诗人们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诉 尽 了 心 中 的 情 , 感 染 了 读 者 的 黯 黯 生 天 际 ”《( 蝶 恋 花 》)。 柳 絮
翻飞的梦里, 风细天远的危楼 上, 思春的心顿生出漫漫的愁。 又如杨万里“年年不带看花眼, 不 是 愁 中 即 病 中 ”《( 伤 春 》)。 春 色已了然, 但无心赏玩, 只有愁 病, 真让读者也伤情。
方庆花, 福建莆田四中教师。
133
文 学教育 2007.04
每文月艺一杂家谈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方庆花
在多愁善感时为文。在中
有忧国之愁, 如辛弃疾“君
国古典诗词中, 愁成了其中心内 莫舞, 君 不 见 , 玉 环 飞 燕 皆 尘
容。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 斜
经 》 里 , 我 们 可 以 信 手 拈 来 一 些 阳 正 在 , 烟 柳 断 肠 处 ” 《( 摸 鱼
有思乡之愁, 如崔颢“日暮 万千感慨只能寄于捉摸不定的风
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月, 此等愁情令读者也难以承
( 《 黄 鹤 楼 》) , 张 若 虚 “ 白 云 一 片 受 。
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有思春、伤春之愁, 如欧阳
( 《 春 江 花 月 夜 》 )。 那 悠 悠 的 乡 修 “ 撩 乱 春 , 愁 如 柳 絮 , 依 依 梦
二、从愁的技法上看 1、 直 接 将 愁 当 作 物 来 写 , 把愁写得具体形象。或把愁写成 可用船载之物: “明朝酒醒大江 流,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 宋·陈 与 义 《 虞 美 人 》 “ 张 帆 欲 去 仍 搔 首 ”) ; 或 把 愁 写 成 可 用 酒、长江水浇洗之物: “举杯消 愁 愁 更 愁 ” ( 唐·李 白 《 宣 州 谢 朓楼 饯 别 校 书 叔 云 》) , “ 须 信 道 消忧除是酒, 奈何行有尽情无 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 浇胸 臆 ” ( 宋·赵 鼎 《 满 江 红 》 “ 惨 结 秋 阴 ”) ; 或 把 愁 写 成 可 放 在 水 里飘流之物: “便做春江都是 泪 , 流 不 尽 、 许 多 愁 ” ( 宋·秦 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 柔 ”) ; 或 把 愁 写 成 可 用 刀 剪 之 物: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 愁 ” ( 南 唐·李 煜 《 相 见 欢 》 “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 2、 借 助 于 比 喻 、 拟 人 等 法 把愁写得有长度, 有重量。唐代 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 ( 《竹枝词》其二) , 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 时 了 ”) , 以 及 宋 代 欧 阳 修 的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 春水”( 《踏莎行》“候馆梅 残 ”) , 均 以 春 水 喻 愁 , 形 象 地 写 出了愁之多、愁之长。宋代黄庭 坚的“我只自如常日醉, 满川风 月替人愁”( 《夜发分宁寄杜涧 叟 》) , 用 拟 人 法 生 动 地 传 出 愁 情 含满川风月。 3、 用 夸 张 的 修 辞 手 法 , 把 愁写深写透。如李白的“白发三 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之十五) , 于夸张中强烈地抒写 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4、 在 对 比 、 烘 托 中 咏 愁 , 更见其愁。南宋民歌: “月儿弯 弯 照 九 州 , 几 家 欢 乐 几 家 愁 ”, 于欢乐与忧愁的对比之中突出了 愁 之 深 重 ; 辛 弃 疾 的 《 丑 奴 儿· 书博山道中壁》一词, 将如今饱 尝愁苦与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加以 对比, 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远 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愁闷。不难看 出, 以上两例咏愁, 用的都是对 比技法, 却同中有异。至于唐代 王昌龄的《闺怨》诗: “闺中少 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 见陌上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 侯 ”, 触 景 生 情 , 以 春 日 美 景 反 衬思妇寂寞忧愁之情( 其中也有 对比) , 也写得极有情致。
咏 “ 愁 ” 的 诗 行 : 出 自 北 门 , 忧 儿 》 )。 国 运 渺 茫 , 人 已 老 , 无
心 殷 殷 ( 《 邶 风·北 门 》) , “ 大 夫 处 挥 洒 报 国 情 , 难 展 报 国 志 , 种
跋 涉 , 我 心 则 忧 ” ( 《 鄘 风·载 种 愁 中 唯 有 闲 愁 最 让 人 心 忧 , 诗
久 , 这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艺 术 夜 郎 西 。” ( 《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鉴 赏 。 现 就 内 容 、 技 法 两 大 方 面 遥 有 此 寄 》) 抒 发 了 李 白 和 王 昌
做一探讨。
龄的深厚友谊。仕途失意, 已是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
令人难堪, 然而友人不在眼前,
有感时伤逝之愁, 如李商隐 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 应 觉 月 光 寒 ”, 这 令 人 联 想 到 李 白诗句“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 发 , 朝 如 青 丝 暮 成 雪 。” 时 光 飞
132
文每艺月杂一谈家
文 2007.04
学教育
逝, 青春不再, 岁月染白了鬓 发, 爱的人已离去, 报国的路已 断, 前方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诗 人只有幽幽的长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