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500字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急不慢地看完两遍,有人说看尼采的著作有强烈的快感,这本书尤其如此。
因为激情的挣扎而充满热血,有非常鲜明的青春印记,观点尖锐独到,不,是惊世骇俗,当然还有意气风发和作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涩。
但这也是他思想的开始,以后的论断都源于这部著作,或改变,或变形,或扩大,或深化在尼采的世界观里,世界的真理是无常和残酷的,任谁见了都了无生趣。
但是,不同于叔本华停留于悲观主义,尼采以满腔的勇气要超越悲观主义,寻找生的意义。
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腊文化,攫取了日神与酒神两种艺术形态,并把酒神奉为最高的神祗。
在他看来日神和酒神两种冲动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腊人用来掩盖残忍现实的美好形象,因为靠着日神的幻影保护,才免于直视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诱人有活着的强烈欲望。
但酒神却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实。
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个体化原理崩溃,无生存意志,处于无意识的极大痛苦及无比快乐中。
而悲剧的诞生就在日神与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让他的无意识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见。
所以,希腊悲剧开始只是歌队,酒神的信徒们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设在场。
后来酒神才被具体化为形象出现在舞台,而歌队则改为用于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质。
只是后来,酒神精神被驱逐后,歌队就退化为无关紧要的陪衬。
尼采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于悲剧的破灭解释,日神与酒神的观点只能算是独特视角。
本来日神与酒神精神都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受,无关个人知识和经验,是大自然的回响。
但是当科学观历史观追究因果关系和证据的时候,神话就破灭了。
酒神赖以生存的乐土也就被毁了。
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无穷的求知欲和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渊。
反抗酒神的结果也断送了日神艺术,之后所追求的艺术都是无生命的仿造品。
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学,反学术的极端态度。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plays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在狄奥尼索斯的世界之中,希腊人体验到了生命之存在的可怕、短暂和虚无。
但是尼采认为,希腊人并没有因此厌弃和否定生命。
恰恰相反,他们把生命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并且在所创造的艺术之中重新肯定了生命。
——题记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
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
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1、家庭、政治与教育丨吴增定解读洛克政治哲学;2、如何认识荷马以及荷马作品的意义丨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3、斯坦利·罗森:尼采的继续革命;4、埃里克·沃尔瑟:尼采说“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872年,年轻的尼采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诗意盎然、激情澎湃的著作中,尼采一方面分析了希腊悲剧的起源、本质,以及最终衰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希腊悲剧的复兴希望寄托于他当时的精神导师、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
作为巴塞尔大学的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古典学教授,尼采当然非常期望他的这部处女作能在古典学领域获得承认。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剧的诞生》几乎遭到古典学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盘否定。
当时的古典学后起之秀、未来的古典学大师维拉莫维茨发表了一篇关于《悲剧的诞生》的著名书评,对该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和指控。
他批评尼采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希腊悲剧,完全歪曲了后者的原意。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初读时,我一头雾水,再读时,依旧似懂非懂。
但在反复的琢磨与思考中,我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这本书探讨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源于两种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着梦幻、美好和秩序,而酒神精神则象征着放纵、狂热与混沌。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精神,在古希腊悲剧中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我有幸参与其中,负责一个小品的编排。
一开始,我满脑子都是美好的设想,想要打造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作品,这就像是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追求着表面的美好与和谐。
我精心设计着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想象着观众们在台下笑得前仰后合的场景。
我找来了最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为他们安排了最合适的角色,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排练的深入,问题开始接踵而至。
同学们对于角色的理解各不相同,表演的风格也难以统一。
有的人过于夸张,有的人又过于拘谨。
原本设想中的完美情节,在实际排练中变得生硬和尴尬。
我感到无比的焦虑和困惑,就好像原本清晰的梦境开始变得模糊和破碎。
这时候,我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地追求最初的设想,不能被那种表面的美好所束缚。
我开始鼓励同学们自由发挥,释放自己的情感,不再拘泥于既定的台词和动作。
就如同让酒神的狂热进入到我们的创作中。
令人惊喜的是,当同学们放下束缚,尽情展现自己的时候,整个小品开始有了灵魂。
那些原本生硬的情节变得生动起来,那些不自然的表演也变得真挚而感人。
我们不再追求完美的形式,而是专注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最终,当我们站在舞台上,灯光亮起,台下的掌声和笑声如潮水般涌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尼采所说的悲剧的诞生,其实也是艺术的诞生。
它不是单纯的美好,也不是纯粹的混乱,而是在两者之间的挣扎与融合。
就像我们的小品,从最初的美好设想,到中间的混乱与困惑,再到最后的成功,这是一个充满波折和起伏的过程。
尼采美学思想
尼采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重要美学与哲学著作,写于1870年与1871年两年间。
这部著作中,有两个主人翁一同登场,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让这两个神仙翩翩起舞,自说自话,加以自己的激情评说,阐明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意义。
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他宣告:今日的文化、教育和文明,都是荒谬的悖论必须接受法官的公判。
既往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皆为颓废的形式,必将接受真理的重估。
尼采不遗余力地攻击道德,因为这是上帝最大的谎言。
他告诉人们他惊人的发现:希腊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节制、果敢、公正和智慧”,从来没有遵循过“道德”,当他们听苏格拉底讲上述“四主德”时,却是那么津津有味,点头不已。
尼采由此断言,一个民族奉若天规地约的道德律令,只是用以包裹野蛮与暴力的遮羞布。
尼采将审美价值视为人世间的唯一价值。
"完全的,否认思辩、否认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天地间唯一之神。
他直言不讳地论断,人生的审美评价终将与宗教、道德评价及科学评价背道而驰。
美丽就是一切!真实的审美人生,终究代替虚伪的伦理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事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文化、风俗道德、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价值观。
尼采愤怒地宣称,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发明的,完全不可信。
如果把它放在权力意志论的平台上观察,就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他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者,但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是毁灭者,毁灭后留下废墟。
积极的虚无主张建设,推倒旧房子,建设新房子。
旧的价值堕落了,尼采要创造一种新的真善美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真、宗教的善、艺术的美,哲学是尼采的哲学,宗教是尼采的宗教,艺术是尼采的诗。
他经常用酒神式的俚语来解释他的教主教义。
世界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缜密思考与计算后果的,是遵守规则与尊重传统的,是维护体制与坚持信仰的。
所谓非理性,是听命于情感的躁动而不加节制,是放任于欲望一一情欲、物欲、权力欲,而为所欲为,是在“人”本的幌子下否定规律、规则,无法无天。
悲剧的诞生
在1878年出版了《人性,太人性的》一书之后的一段时期 内,尼采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却始终没有着落。
尼采与瓦格纳
尼采是十分喜欢叔本华的,他对后者的《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极其赞赏。而当他发现瓦格纳竟然能用音乐来表 达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时,他自然会以为找到了知音,两者 结为好友也就理所当然。尼采认为瓦格纳的音乐是具有革 命性的。 后来尼采受到瓦格纳的邀请,观看了后者的新戏剧《尼伯 龙根的指环》。尼采看完后很是失望,认为整部剧充满了 基督教的色彩,堕落的气氛。瓦格纳的戏剧变成了人类的 软化剂,皇室以及富人们成为瓦格纳迷。对瓦格纳戏剧的 失望使他放弃了友情。尼采对瓦格纳的友情是建立在哲学 精神的瓦格纳之上的,这种精神消失了,友情也就随着暗 淡了。
在1870年回到巴塞尔后,尼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接下来奥托· 冯· 俾斯麦执政的年 代。
在1873 年至 1876 年之间,尼采陆续发表了四篇长篇论文: 《大卫 · 斯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历史对生命的利 与弊》、《教育家叔本华》、和《理察 · 瓦格纳在拜鲁特》
在尼采死后不久,妹妹伊丽莎白将他留下的一些笔记整理为《权力意 志》一书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由他妹妹编汇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本书 并没有反应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学者Mazzino Montinari便 说《权力意志》一书“根本是假的”。伊丽莎白篡改和删除了许多尼 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书的第35节中,伊丽莎白便删去 了尼采为了讽刺圣经而写下的一个段落。
的牧师和教师,母亲是法兰齐斯卡娜· 奥勒尔(1826-1897),双亲在1843年 结婚。
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在 1846 年出生,小弟路德维希 · 约瑟夫 则在 1848 年出生。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而在 1849 年去 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 勒( Saale )河畔的瑙姆堡,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 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 几乎在一个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在祖母于1856年去世,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导语】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五⼀劳动节活动主题主持词 尼采的第⼀部著作是《悲剧的诞⽣》,他提出了⽇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种状态是⼀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
我们都很喜欢听⾳乐,⽽⾳乐正是⽇神与酒神精神的⼀种综合情绪的表露。
尼采认为,看悲剧时,"⼀种形⽽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感觉到世界⽣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出快感。
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
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
前者⽤美丽的⾯纱遮盖⼈⽣的悲剧⾯⽬,后者揭开⾯纱,直视⼈⽣悲剧。
前者教⼈不放弃⼈⽣的欢乐,后者教⼈不回避⼈⽣的痛苦。
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
⽇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是个梦。
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
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权⼒是⽣命意志的⽬标,⼈⽣就是强弱权⼒意志的较量过程。
这种权⼒意志实际上就是⽤酒神精神改造过的"⽣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存,发展的⼯具,这是⽣命的原则。
因此他将⼈分为天才和流氓。
⼀个能否对⼈和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命的强成衰弱。
他还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破偶象,破坏陈腐的传统观念,提倡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
⼈类的活动(不论体⼒或智⼒的)创造了艺术,艺术来源⽣活,⽽那些不朽⽽光辉,得以长存⾄今艺术形象,是⼈类活动在⽆边的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脱颖⽽出的精华。
浅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直思考的,他们最初都体现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关系中。
并最终定格在狄俄尼索斯信仰中。
阿波罗是太阳神,他所代表的是“官方”、“正统”的艺术形象。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再者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
其意味着狂喜、冲动、放纵和解脱,使其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
尼采把日神和酒神分别比作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记了痛苦,而进入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尼采认为,在这里,每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这里是自我和个体的天堂,人人都有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么预示着光明同时也具有严格的界定,对无节制的激情的遏制,以及充满智慧的宁静,就是日神的特征,也是个体的世界,艺术依靠的是“个体化原则”。
然而,梦毕竟是幻象,人们不愿继续沉缅于虚假的梦境之中,而渴望去把握世界真实的本质。
于是,人们苏醒过来,进入另一种迷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个体逐渐“进入酒神的陶然忘我之境,忘掉了日神的清规戒律”,并向本真状态进发,最终与世界本体之意志融为一体。
个人获得了完全的解脱,生命达到疯狂肯定的巅峰。
日神式的自我主体消失了,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理智也不复存在,个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自然那永恒的存在,那么这就所谓的“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代表着个体性原则的日神终将挣扎沉浸回复于代表生命本源的、整体的酒神母体中。
他寻求的悲剧效果,是“作为整体被感受到但没有否定个体的存在”,是个体在回复整体性本源中的自我毁灭与更高生命的涅槃新生。
最终达到的这种新整体性本源是酒神所主导的悲剧中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之间难以名状的关联,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结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于1872年出版的作品,是尼采的处女作。
在1886的再版中,尼采又添加了一篇序言,名为《自我批判的尝试》。
这本书原本是尼采拿来献给当时仍为他所崇拜的华格纳的美学著作,此书中尼采未完全摆脱华格纳及叔本华的影响,但有许多个人的创见,这些创见也成为尼采日后思想的起源。
此书表面上是探讨悲剧的起源,实际上是讨论现代社会过度重视理性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危机。
尼采在书中强调要重新推崇古希腊时代的艺术精神,以挽救现代的理性至上造成的颓废。
他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来超克叔本华悲观厌世的哲学。
日神阿波罗代表的精神是诉诸美的表象,酒神戴奥尼休斯代表的精神则是诉诸悲剧或音乐的。
又分别代表沉静及陶醉、激情,尼采尤其推崇后者。
尼采在后来的自传《瞧!这个人》中,指出此书最伟大的两个洞见:一是发现酒神精神做为人生救赎的力量;二是指出苏格拉底的出现实为古希腊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容简介《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
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
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只能是凭借猜测。
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
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
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
”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摘要: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哲学思想与前人关于“悲剧”定义的对比中,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权利意志,超人哲学和审美本质的解读和探索.酒神与日神所诞生的具体细节解读中探索尼采“悲剧”的深层意义.人与自然是尼采悲剧探索的根据,对人充分肯定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上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哲学含义进行探讨.关键词: 酒神悲剧诞生人与自然审美哲学精神西藏民族大学 16级文艺学硕士王玉莲(一)尼采《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背景在人与自然分离的紧张关系中,古代社会的原始粗野理性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人价值的判断不是理性和智慧,而是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正是试图弥合和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的统一和人生命力的冲动,使人称之为人.《悲剧的诞生》中的思想基础是奠定在前人基础上的.“造物主即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现代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1]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技术革命的质疑.人应该恢复到对自然社会本真认识.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感性与理性是和谐统一的.人的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艺术审美活动到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导致了人内在分裂,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称古希腊人是感性功能与理性功能统一的完美的人,想象的青春型和理性的成年型结合.这种人性在我们身上体现出形式冲动的对象,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呈现在我们身上,人无需在他处寻觅自然,人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自然,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然而,自然在现代社会对人来说已成为一种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和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分离.自然从人道主义中消失了.将自然等同于希腊童年时期的神话孕育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性.感情本身带有浪漫特点,感受自然本身诗性.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过程中.席勒认为艺术作用于审美,人的完整性是感性和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恢复古希腊人内部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黑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素材将内容和感情联系起来,人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与人害怕于外界的力量的强大持有的敬畏之情.人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对外界产生敬畏之情和害怕于自身自为力量所产生受难者肯定和实体性同情的伦理之情.悲剧所具有的矛盾冲突的精神对立,体现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具有普遍的代表和神圣的不可侵犯特点.悲剧理论产生于亚力士多德的《诗学》,主要讨论的悲剧和史诗,以理论化的方式提出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心灵净化功能,引起人怜悯和恐惧.尼采以酒神精神为主的悲剧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酒神精神现象学,否定苏格拉底的理性世界观。
悲剧的诞生经典语录
悲剧的诞生经典语录《悲剧的诞生》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尼采于1872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探讨了悲剧的本质、历史和美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是尼采对文学现象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和独立见解的展示,对于后来整个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悲剧的诞生经典语录。
1.“悲剧中没有幸福结束,而只有情感的释放。
”2.“人类的命运和自由的挑战相互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是悲剧的灵魂。
”3.“悲剧展现的是人类在生命历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困境。
”4.“悲剧的主题是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如何应对痛苦、忧虑和死亡。
”5.“悲剧是一种生命的美学,它展现了由生命的绝对真实性和无可避免性所构成的痛苦和崩溃。
”6.“悲剧是通过一个超越时空的形式,使人反思人类内心所承受的矛盾和痛苦。
”7.“悲剧使人类得到自我反思,获得了对自我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精神层次。
”8.“悲剧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的命运,而不是某种崇高的道德,它使人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9.“悲剧揭示了人类灵魂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悲剧是人类意识中所有深层次的矛盾和情感的反映。
”10.“悲剧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量,它通过对人类生命的哲学反思和审视,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对于文化现象的一次细致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悲剧这一文学形式的本质、美学意义以及历史渊源。
悲剧告诉我们,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命运和自由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矛盾、深刻而艰难的历程。
悲剧还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幸福和成功,而是在于痛苦、崩溃和超越自我的经历和体验。
真正的生命之美,在于我们通过经历痛苦和崩溃,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悲剧的本质和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悲剧、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悲剧精神”这一概念,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生命深层次痛苦和矛盾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抵抗。
悲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验,它通过展现人类的悲苦和挣扎,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新的认识。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和超越,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审视和反思,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拒绝。
在尼采看来,古希腊悲剧是人类精神的高峰之一,它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古希腊悲剧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将人类的悲苦和挣扎置于舞台上,让观众在悲剧中体验到生命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颂扬,它通过对痛苦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使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悲剧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和意义。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娱乐化和功利化使悲剧失去了它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它变成了一种浅薄的娱乐形式,失去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尼采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悲剧,重新发现它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的重要表达形式。
在阅读《悲剧的诞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尼采对悲剧的热爱和追求,他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赞美和对现代悲剧的批判,展现了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关怀和呼唤。
尼采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他通过对悲剧的探讨,使人们对生命和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验,它通过展现人类的痛苦和挣扎,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新的认识。
《悲剧的诞生》概述
《悲剧的诞生》概述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72年。
该书主要探讨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本质及其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尼采独特的艺术哲学和美学观点。
在书中,尼采认为悲剧诞生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
日神精神代表了理性、秩序和美的外观,而酒神精神则代表了生命的原始冲动、激情和非理性。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精神在古希腊悲剧中得到了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悲剧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人生的痛苦和悲剧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使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超越痛苦和悲剧的欢乐。
尼采进一步指出,悲剧的核心在于酒神精神。
在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中,个体生命的界限被打破,人们体验到一种与世界本原相融合的原始生命冲动。
这种体验虽然短暂,但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本质,从而超越日常生活的痛苦和困境。
除了对悲剧艺术的探讨外,《悲剧的诞生》还对古希腊文化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尼采认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阻碍了人们对生命真实意义的追求,而悲剧艺术则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超越。
因此,他主张通过悲剧艺术来克服悲观主义
和虚无主义,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总的来说,《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哲学著作,它对于尼采的艺术哲学和美学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尼采提出了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艺术哲学和美学观点,为我们理解艺术和人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尼采误读与误读尼采——《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110日神酒神与悲剧精神1900年 8月25日,一个长期忍受着梅毒折磨的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长期鄙视甚至痛恨的人,怀着深深的失望和愤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是个罕见的天才,也是个罕见的狂人,最后则成了一个可怜的疯子。
他活着时,即已对思想界、文艺界甚至宗教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也遭受了多方面的严厉攻击。
逝世以后,他的影响力反而日渐增强。
他被尊称为最有个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很多作品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至少迄今一直在艺术领域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
这个人,当然就是尼采。
在尼采的诸多著作中,对艺术界影响最大、作用最直接的,就是《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甚至被有些人奉为“艺术的圣经”。
我在北京进修期间,一位老师满脸肃穆地说:不读《悲剧的诞生》,你就没有资格谈论艺术。
其实,有些人就算读了十遍《悲剧的诞生》,恐怕还是没有资格谈论艺术。
因为谈论艺术和感受艺术,严格地说是两种不同的事情。
谈论艺术,是一种外化行为,有时甚至是一种机械行为。
很多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人,特别是接受过专业艺术理论训练的人,很善于夸夸其谈地评论艺术,但他在本质上却可能是一个根本不懂艺术的人。
要懂得艺术,需要审美天赋与审美直觉,需要内心固有的灵性,起码需要心性的明澈、纯洁与敏感。
我所说的心性明澈纯洁,跟伦理意义无关。
它是一种超然和通透,是历练红尘之后而不改的童心,是在痛苦的熔炉中提纯出来的一种豁达和明敏,是在自性中生发出来的悲悯情怀,是对宇宙和众生怜惜敬爱的天性。
简而言之,需要一种对艺术的宗教情愫。
这种情愫,是对艺术的一种敬畏,是对世界,特别是对人性的无限可能性的尊重与探索,因之也就是对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丰富性的尊重与探索——任何对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固执、保守、偏狭,其实都是对艺术的亵渎。
比如固守传统的人贬斥先锋艺术,比如先锋派鄙夷传统艺术,本质上都是一种偏狭和保守。
因为从终极意义而言,他们都把艺术当成了生活的形而下的工具,当成了自我标榜的虚荣的道具。
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尼采《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尼采《悲剧的诞生》摘要:古希腊文明一直是西方文化得以传承的衣钵和主体。
尼采崇尚古希腊精神,他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从古希腊酒神现象的出发,视为理解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密码,乃至从哲学角度,用以批判当时的德国文化界的现状。
尼采《悲剧的诞生》在希腊悲剧理论中涵盖美学及哲学殿堂的基础,是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
关键词:古希腊;尼采;悲剧;酒神精神1引言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1844—1900),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1858年尼采在普夫达求学,最喜欢希腊课,埋下了崇尚希腊精神,反对基督文化的种子(万志勇 2002:8)。
《悲剧的诞生》发表于1872年,尼采从古希腊悲剧出发,重点描述古希腊的酒神文化,将它作为了解希腊悲剧的密码,并从哲学角度,用以批判当时的德国文化界的现状。
要从整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就必须以古希腊悲剧为根基,了解尼采对古希腊精神的崇尚,才能领悟《悲剧的诞生》所蕴含的的哲学。
2古希腊悲剧精神古希腊悲剧的起源难以界定,有的人认为它来源于山羊之歌,古希腊语是(tragoidia),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则认为希腊悲剧来源于多利亚(Nancy Sorkin Rabinowitz 2008:18)。
尼采认为悲剧起源于人羊神合唱,“这种人羊神的合唱,是由狄俄尼索斯的狂欢诱起阿波罗的幻想。
经过狄俄尼索斯如此欢欣陶醉之后,勾引出生命潜在的力量,而后把冻结的生命世界重新赋予动律,以此狂热情绪来克服一切忧患,打破种种困苦,并以此狂热情绪,激发创造的冲动。
这即是希腊悲剧精神之所在”。
[1]。
希腊悲剧的诞生离不开希腊人的神话,这种完整体系的神话,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人类一样有相同的情感,体现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自身认识具有人文精神情怀,特别之处是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希腊人以悲剧作为精神生活的核心,悲剧是希腊所独有的成就。
悲剧的诞生 尼采
悲剧的诞生尼采悲剧的定义与特征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的定义和特征。
在尼采看来,悲剧是一种能够让人们产生深刻情感和激发内心共鸣的艺术形式。
悲剧的本质在于揭示人生的无常和崇高,通过对人类最深层次的痛苦和冲突的探索,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尼采在其经典作品《悲剧的诞生》中,深入分析悲剧的起源、演变及其定义,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揭示悲剧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悲剧的起源与演变尼采认为,悲剧起源于古希腊,而阿伽门农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
在那个时代,悲剧是一种宗教儀式,被当作一种与神鬼沟通与降神的手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逐渐从宗教仪式转变为艺术形式。
古希腊的剧作家们开始用人物形象来表达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并通过情感的碰撞来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悲剧在古希腊达到了顶峰,但在后来的时代逐渐衰落。
尼采认为,这是因为悲剧离开了它原本的本质,成为了一种庸俗化的表演。
在现代社会,悲剧逐渐被喜剧所取代,人们更倾向于消遣和娱乐。
尼采强调,现代社会需要重新回归悲剧的本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尼采对悲剧的解读尼采认为,真正的悲剧是一种能够让人们产生崇高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悲剧中,观众能够从人物的冲突和痛苦中感受到人类的底层情感,同时也能够透过悲剧人物的遭遇来审视自身的存在。
悲剧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同情心,还能够引发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尼采认为,悲剧的核心概念是“顺从命运”,即人们必须接受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摆布。
在悲剧中,人物们面临的无法逃避的命运,使他们的存在变得更加深刻和令人感动。
通过与命运的抗争,他们能够展现出人类的崇高品质。
悲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尼采认为,现代社会对悲剧的追求和创作是对文化和艺术的自我反思。
只有通过回归悲剧的本质和内核,才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悲剧的存在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从而在混沌的现实中找到崇高的存在和价值。
然而,现代社会对悲剧的需求和欣赏已经相对较少。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悲剧思想研究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悲剧思想研究关于尼采的悲剧思想,一般认为集中体现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但是,由于翻译的版本不同,对他的悲剧思想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本文试图就自己对《悲剧的诞生》的阅读,就本书的悲剧思想,谈一点认识。
本文认为,本书中的悲剧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而梦境则是以阿波罗形象体现的现实生活和对这种生活的体验。
二是艺术欢乐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
人们在悲剧合唱队里获得了个体消失融入宇宙整体的体验,消解了终极死亡命运的恐惧。
三是希腊悲剧是阿波罗形象与狄俄涅索斯精神结合的产物,阿波罗形象是希腊悲剧的外在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则是希腊悲剧的思想内容。
四是悲剧的功能在于使人类获得形而上的慰藉。
标签: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一书开篇尼采就提出“艺术的持续的发展受阿波罗精神和迪俄涅索斯精神的二元性制约,……两性持续不断的斗争,而只是间以周期性的和解,我们就在审美科学方面获益良多。
……与阿波罗和迪俄涅索斯这两位艺术家之神相关,我们认识到……在阿波罗艺术即造型艺术和迪奥涅索斯艺术即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对立。
……最后,……使两者似乎交合为一体,……产生了阿提卡悲剧这种既是迪俄涅索斯的又是阿波罗的艺术品。
”〔1〕尼采把这两种精神比喻为梦和醉。
那么作为艺术的希腊悲剧与梦和醉又有何关系呢?希腊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悲剧呢?1.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尼采借叔本华的观点来阐述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时候能感觉到人和一切事物是纯粹的幻影和梦境的秉赋,这是哲学家才能的标志。
”可见,尼采认为,哲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哲学家能感觉到人和现实经常表现出梦境一般的虚幻特征,这种现象使人产生真幻不分的体验,而普通人则不会有这样的体验。
哲学家与现实的关系与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很相似。
关于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他提出,“艺术上敏感的人与梦幻现实的关系,可比之于哲学家与存在之现实的关系。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题记(尼采《悲剧的诞生》)我已经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此时我的心中存在的担忧。
我怕我在《悲剧的诞生》中所看到的、所预测的尼采将会走的道路被证实,那么尼采诠释着酒神的精神,让生命哭泣着。
人生与世界本是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将以何种理由支持我们活下去呢?虽然问理由与目的、价值一样荒谬。
但是这就是人,这就是活在苏格拉底式阴影下的人。
一个日神,一个酒神。
我从一开始阅读这本书,就已经深深地确定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美学或者艺术。
他讲的就是人生。
日神,光辉的形象,即那些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目标与典範。
酒神,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即人最具生命力的部份,我想酒神会成为尼采让人们活着的工具,但是在这裡我担忧的是酒神是否也会成为幻象。
在我看来,尼采一针见血的指出的就是在过往之中,人们就是在追寻日神,追寻那般的永恆。
但是我会告诉你的是,日神不过是爲了让人活着自身所製造出来的幻象。
但这样的幻象的例子,直指两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基督教。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被他看做是真实的永恆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被他看作是虚假的世界。
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思维极端的人,《申辩篇》中的求死,说是爲了真理,实际上为的便是永恆。
死亡是永恆的,真理对于他而言也是永恆的,所以对他而言死得其所。
但是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这是对生命的否定。
他仅仅肯定了死亡,而没有肯定生命。
生命虽然是不断变化中的,但是并非是虚假的。
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回到现实的世界之中。
在尼采的书中我看到了类似Bataille的思想,“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
”而尼采值得是悲剧对于生命的肯定,在我看来也就是酒神与日神的统一对于生命的肯定。
苏格拉底如此的人,或许真的是所谓真知灼见吧。
但是我认为苏格拉底仅仅是爲了追求永恆而非看到生命的短暂而无意义。
“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是尼采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这裡的知识当然指的是希腊的知识,对于真理追求的知识,对于永恆的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悲剧
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
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
正文: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
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
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
带着酒神思维的尼采,在悲剧中发掘出属于他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他的艺术观。
尼采这一个悲剧人物,究竟如何完成他整个酒神式过程?
他从一种酒神式的状态出发,由于某种逾越限度的行动而受难。
最终,他又必须以自我毁弃的姿态,抵达更深一层的酒神本质。
正如普罗米修斯选择永恒的受苦却牢牢掌握着击败宙斯的秘密,俄狄浦斯选择自我惩罚而拯救了罪孽中的城邦——在他们自我毁弃的行为中诞生了一种福祉,这一福祉的力量,正与古老的酒神颂的狂欢遥遥相对。
悲剧人物究竟为何永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又
究竟何在?对于这一问题,自然存在着太多的解释,而按照人物是酒神的折射这一观点,悲剧人物的品质与行动之所以高贵,则是因为酒神式的僭越本身蕴涵着人类终极的精神与价值。
在神圣伦理的襁褓之中,人类固然有其原初而纯朴的幸福,但正是酒神式的奋进与超越,才令人的心灵得以解放,意志得以彰显,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生命力的光辉。
简而言之,悲剧人物从僭越到反抗,再到自我毁灭的过程,正是其整个酒神式的自我完成。
那么,从悲剧的观看效果来说,悲剧作为痛苦事件的陈示,究竟为何能够唤起精神的愉悦?换句话说,舞台中央的悲剧形象和舞台之下的悲剧观众,是如何跨越对悲苦命运的消极情绪,而共同迈向酒神状态的巅峰的?
与悲剧人物逐步深入酒神本质的过程相呼应,观众抵达酒神本质的过程,便是先在主人公受难的形象中洞察了生命的恐怖,产生对个体存在之痛苦的巨大悲悯,而后选择对主体的淡出,进入忘我的精神愉悦之中。
这种观摩与体验悲剧的愉悦,恰恰是通过人物朝着酒神本质深入的巨大努力来得以实现的。
剧中人以自我的毁弃来完成对命运的反抗,在他的意志、勇气和行动中,不自觉地催生出一种具有魔力的氛围,这一氛围诱惑观众的悲剧性情绪登上顶峰,这就更接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效果。
情绪的杂质被洗涤,悲惨转化为莫名的幸福与超越。
我们蓦然发觉,悲剧的天职也许便在于令痛苦和愉悦的分界模糊不清,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而言是同质的东西。
总而言之,施加于人物身上的日神化手段,构成了表演艺术的外在前提;而古希腊悲剧人物的实质,则是酒神本质在悲剧舞台上的的折射。
悲剧人物在扮演其特定的舞台形象的同时,更是抽象化的酒神本质的代言人,他在歌队的烘托和面具的遮挡下逐渐步入酒神状态的深处,揭示存在的苦难,反映人类一切行动的限度和意志所能做出的悲壮反抗。
正是这种藉由人物来通向酒神本质深处的努力,成就了希腊悲剧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也赋予了其足以承载终极悲悯的美学意义。
我想,彻底的乐观和彻底的悲观也并不存在,现实中虽然以日神思维作为主旋律,但两种思维其实也是互相影响的。
我很欣赏尼采对生命的推崇,对解开束缚的那种狂野的冲动,甚至“自我”于尼采也是狭隘的表现,他宁愿众人都选择在毁灭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质。
我觉得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在都市中过着营营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贵,试问,在精致中漠视,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欢吧?当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实都是复杂的,日神思维对协调人类群体活动至关重要,毕竟,向往太阳,没必要就要奔向太阳吧。
所以,中国的中庸理论永远都有市场。
其实尼采的哲学及尼采的观点,我有赞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赞成的部分。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在他的书中获得了思考。
现实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认为不乐观,但我依然无法清晰界定什么叫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就像我自己倾向日神思维的同时,也向往酒神思维。
参考文献:[1] 《悲剧的诞生》,尼采著,杨恒达译
[2] 《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
[3] 《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罗念生译
[4] 《论尼采的悲剧观》,刘敏、姜赞东
[5] 《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的悲剧观》,赵勇
[6] 《悲剧哲学的诞生》,王松江
[7] 《论尼采的悲剧观》,刘敏、姜赞东
[8] 《评说“超人”: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金惠敏、薛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