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传统戏曲论文12篇

传统戏曲论文12篇

传统戏曲论文传统戏曲论文12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戏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戏曲论文篇1[摘要]针对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设想及对策是“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统领民族音乐教学”;“从家乡戏曲入手,开展多样化教学”;“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校本教材建设”;“走进传统戏曲,解读戏曲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力图使传统戏曲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普及教育;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来说,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戏曲团体演出和学校音乐教育。

可是,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影响,现阶段民间音乐活动因备受挤压而显得极为萧条没落。

除此之外,鉴于当下戏曲团体的生存现状,让其承担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任显然也很不切实际。

故此,学校音乐教育便成为现阶段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过,在当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统观我国传统戏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可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两大类型。

前者主要是指我国戏曲院校所进行的戏曲艺术专业传承教学;后者主要是指在我国不同层次学校音乐课程中对传统戏曲的普及教学。

这种通过学校音乐课程所进行的传统戏曲普及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这也是一个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接受的过程。

可见,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承担着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主体功用。

追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戏曲教学,理应从我国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把传统戏曲(昆曲)带入大学课堂算起,屈指算来已有八十多年的历程。

如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京剧进课堂”的实施,无疑是对前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事业的一种继承,也是对当下传统戏曲振兴的一种明智之举。

扬州大学 戏曲鉴赏论文

扬州大学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1)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2)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曲舞台美术所包含的内容:戏曲行头、戏曲化妆、面具、脸谱、旦角头面等等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

《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牡丹亭》赏析作为一名选修戏曲鉴赏的学生,平时在也听过一些戏曲,其中昆曲居多,而在昆曲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汤显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了。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虽然只是看了《牡丹亭》的一些片段,但我却深深地被他们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所折服,更是对他们那时候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所敬佩。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京剧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本学期,我选修了学校开设的<<京剧欣赏>>课,课上老师幽默的讲解以及字正腔圆的戏曲演唱使我对这门课乃至于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京剧是国粹,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把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更加有利。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把素质教育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就是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内容,带着他们跳个舞、唱首歌、画幅画就是素质教育了。

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每年春天高校相继举行的艺术考试,似乎成为某些家长送孩子进大学门的捷径。

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被剥夺了自由发展和自由玩耍的权利,钢琴、练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课。

在即将进入高考的时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样的考前辅导班、突击培训班、包拿统考证班风起云涌,据说生意也真的好得很。

而这些孩子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还珠格格”、超女、快男。

这种快餐式的艺术培训导致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漠不关心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

京剧进课堂是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使孩子们不能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

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习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戏曲鉴赏论文-----红灯记和牡丹亭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和不同

戏曲鉴赏论文-----红灯记和牡丹亭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和不同

别样风采的两朵奇葩------《红灯记》《牡丹亭》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中国戏曲是戏剧艺术范畴的一种戏剧类别。

它是生活矛盾在舞台上的艺术再现,这种再现不是简单、静止的再现,而是审美意识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物化态的运动的再现,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红灯记》、《牡丹亭》作为中国戏曲的两大代表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表演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为我们揭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的面纱。

《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体现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抗战的京剧,而《牡丹亭》是一部表现古老“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主题的昆曲。

由于曲种本身的差异使两部戏剧在表演形式上有所不同。

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不唱。

这在《红灯记》中尤为突出,打动时是纯打动,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

《红灯记》反映的斗争生活,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这种精神要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唯有首选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声限激烈的京剧来表现;而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音律比较宽广,《牡丹亭》基本上便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

艺术手法上两者更是凸显出根本区别。

《红灯记》在艺术创造中很好地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戏的故事情节既真实而又富于想象,三代人的革命形象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却又充满了英雄色彩,是现实中英雄人物的高度概括。

他们的革命活动也显示出一种既踏踏实实地进行斗争实践,又对未来抱有坚定胜利的信心。

而《牡丹亭》注重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在艺术表现特色上,《红灯记》特别注重动静自如,虚实结合。

京剧鉴赏论文

京剧鉴赏论文

国粹经典——京剧我与京剧的接触是在本学期的京剧鉴赏课上。

一直以来我对京剧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基础上,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真心觉得京剧很美,深深地为其绝美的唱词所吸引。

京剧也是集大成者,在京剧上我们可以感受精彩的文学、音乐、服装艺术和舞蹈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段时间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欣赏了众多京剧,如《贵妃醉酒》、《西厢记》等,每个选段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历史、一段传奇……此外我还了解了许多京剧知识,如历史、唱腔、戏剧特色等等。

兼具众美的传统戏曲,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表演、音乐、舞蹈、歌唱、朗诵、绘画、雕塑、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京剧的时候,只要听到锣鼓点一响,京胡一拉,精神就为之振奋,再看演员随着剧情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心里就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愉悦。

这大概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吧。

中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各有各的特色。

我很喜欢梅兰芳老师,梅兰芳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15年,先生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地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更令人钦佩的是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全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

从中我学到更多的是京剧艺术家对待艺术、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想我是喜欢上京剧了,也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了。

无关某些"怀旧情结"或者"附庸风雅",京剧的课堂给我们的生活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伴随着那些涂着油彩的生动形象、优美动听的唱腔,无不妙趣横生、百听不厌、百看不倦,欣赏之余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艺术之美,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学会欣赏传统艺术。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

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

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这学期我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渐渐丰富了戏曲知识,慢慢的知道了戏种不同角色行当代表的内容。

在戏曲课堂上,老师同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代表派风格的戏曲风。

诸如《西厢记》、《琵琶记》。

虽然不能一一领会,但是也在其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课外,我也欣赏过一些戏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八里相送》,因为我在电视台上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剧。

对其中的剧情颇为熟悉。

所以,留下感触颇深。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情,深情的旋律。

《梁山伯与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词也略有不同。

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丝,所以一路以物作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讷,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也导致了他后来死去的悲剧色彩。

梁祝二人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及对这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谈了《十八里相送》这一部戏曲,我就从自身来说一下对戏曲的理解,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包含文学、舞蹈、武术、美术、杂技及人物扮演各种因素综合的一种艺术。

近代戏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京剧术日臻成熟,越剧、昆曲、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地方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贵妃醉酒》、《十五贯》、《天仙配》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曲作品。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

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代名词。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谈京剧艺术论文浅谈京剧艺术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吉剧是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创作与革新。

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

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1]。

一、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其文化情怀与情感寄托,这是艺术发展的根,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

吉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东北风土人文情怀与民间趣味,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地美与风俗美。

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东北艺术形式,例如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宝贵财富,是把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民间舞蹈进行有效融合与汇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吉剧在发展过程中完整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情趣,具体主要体现在吉剧中的奇趣、风土情怀与民间闹热。

(一)吉剧中的奇趣在奇趣方面,吉剧具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奇与趣的特点。

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扇子、手绢等技能在吉剧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针对民间的生活情趣使用了虚拟与夸张的手法进行了彰显,体现了东北艺术中奇的特点。

趣指的是风趣,也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指的是对丑角的扮演和塑造以及喜剧精神与喜剧文化。

东北地区属于农耕文化,同时天气异常寒冷,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因此在二人转中体现了乐观的精神,给人们艰苦的生活以慰藉。

这种民间喜剧精神成了东北地区特色的艺术传统[2]。

中国戏曲鉴赏论文

中国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正文: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

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以京剧议论文(精选31篇)

以京剧议论文(精选31篇)

以京剧议论文以京剧议论文(精选31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京剧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京剧议论文篇1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每当看见电视戏曲频道里的花旦穿着漂亮的戏服,舞着水袖,唱得委婉动听时,我都会两眼发光,真想自己也能唱一出!妈妈见我喜欢京剧,就带我去京剧表演艺术家郭老师那里拜师学艺。

面试时,我唱了一首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郭老师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唱是唱下来了,但是你唱的是京歌,不是京剧。

不过,你的普通话还不错,咱京剧最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这是你学京剧的优势。

”接着,郭老师给我演示了一遍,哇!她的声音是那么浑厚、嘹亮,极具穿透力,好像房顶都快被掀翻了,太好听了!就这样,我成了郭老师的学生。

郭老师教我唱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中的旦角。

一开始我老是用嗓子喊,没法用丹田气,郭老师告诉我:“唱这出戏,先要把高音练好,气沉丹田,自然地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气息要控制得当,不要过猛或不足,用气要有弹性。

‘嘴皮子’还要用力,嘴巴的动作不能太大……”我努力地练习着,渐渐地,越唱越有感觉,老师都夸我唱得有点儿京味了!唱京剧,除了声音,手、眼、法、步的招式演变也得有精气神。

郭老师教我手和眼睛要协调,眼睛要紧跟着手位。

贵妃的动作是很柔美的,可是,我的动作太僵硬,手型不好看,脚步也迈得太大。

郭老师笑着说:“你这是刀马旦吧。

”我红着脸,千万遍地叮嘱自己要放松。

渐渐地,我不紧张了,动作也柔软多了。

看来,学好一门才艺还真不容易呢!郭老师还要求我每天都要对着墙“喊嗓子”,只要发两个音:“咿!啊!”要像爬楼梯—样从低音练起,一直“喊”到最高音。

他还告诉我:“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到了,自然也就进步了!”通过学唱京剧,我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只要我专心致志,勤学好问,坚持不懈地练习,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以京剧议论文篇2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

戏曲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论文戏曲艺术论文你是学艺术戏曲的吗?那么你知道戏曲艺术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关于戏曲艺术论文,欢迎阅读!戏曲艺术论文【1】戏曲艺术论文发表戏曲的美学特征摘要院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意境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就曾认为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相结合的境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甚至在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

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

在这里我选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从这里入手来介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院戏曲美学特征虚实相生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叙述,只要是符合戏曲艺术历史发展与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几个美学特征:一、戏曲的综合性戏曲是包含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艺术分类中是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对独立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分析戏曲如何将各个矛盾因素组合凝聚在一起,构成特殊的存在。

二、规则程式和即兴创作的统一在戏曲中,对动作身段、文学体制、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戏曲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必定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就是在即兴表演中的“自由”成分。

三、雅俗对立和雅俗共赏从戏曲发展中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谈谈古典戏曲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以及戏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最初戏曲都是与民间活动相关,都才进入宫廷表演,在民间要求戏曲艺术的通俗性,在宫廷就讲究一个“雅”字,这就势必造成两条发展路线。

四、虚实相生虚拟和写实本是一对矛盾体“,虚实相生”就是分析它们在戏曲艺术中,如何不断发展、融合以构成的新的和谐的状态。

精选豫剧论文【范文10篇】

精选豫剧论文【范文10篇】

豫剧论文【范文10篇】残阳,紫云。

你肩挑沉甸甸的谷草行走在山脊上。

那时的您啊,强而有力的肩膀,担起苦难的日子,也担起全家人的希望。

怎能忘记,几回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几回回您一头担着柴米,一头担着我,弯弯的山路上留下您高亢、悠扬的歌声,我坐在柳筐里,听着您的歌,头戴您亲手编织的花环,看雾锁峦峰,听石流清泉,是那样的幸福和眷恋!怎能忘记,在乡间的老屋里,您只能依着被垛喘息,脑出血后遗症使您见人就笑,睿智的头颅只会不自觉的晃动。

父亲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父亲啊,您教会了儿子应该怎样做个真正的男人,懂得男人的肩膀该撑起心中的天!寂静夜,油灯下。

您飞针走线,细细地缝补着孩子们因顽皮弄破的衣裤。

灯影下,依稀可见,苦难磨砺了本该白润、娇柔的双手,风雨雪霜使双手变得干枯、龟裂,岁月的沧桑刻满额头,银丝早发。

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

怎能忘记,那年隆冬,体弱的我得了一场大病,午夜高烧不退,几近昏迷。

您二话不说,备上爬犁,扯上被褥,紧紧包裹着我,和哥哥一起连夜用爬犁把我拉出深山、送入医院,一直守候七天七夜。

朦胧中醒来,听到您深情的呼喊我的乳名,看到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

母亲啊,那一刻多想扑入您的`怀抱,在您温暖的臂膀里尽情的撒娇,多想用我虚弱的小手擦干您面颊的泪珠,告诉您,儿子好了,又会您的肩膀上戏耍,在您的怀里呢喃。

怎能忘记,在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刻,您因肝癌晚期折磨得骨瘦如柴,您望着膝下的众多儿女,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清醒得完全不像一个病人。

母亲啊,如果您泉下有知,应该安心了,您的勤俭、坚毅的品质已在儿子身上传承。

晨风里,槐树前,三三两两聚拢来乡里乡亲,男女老幼齐来欢送我这个村里考出来的唯一的大学生。

大包小裹一大堆,生怕路上饿着、冻着。

那一副副结实、朴实的肩膀,开山造田,围水修渠。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京剧起源, 京剧艺术, 《霸王别姬》, 评剧起源, 评剧艺术,《花为媒》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戏曲鉴赏》结业论文梦里梦见醒不来的梦——由昆曲浅谈中国戏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的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

据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上千种之多,至今仍记录在案的也有几百种,包括南戏、杂剧、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陇剧等等。

在这多的戏曲种类当中,我对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的昆曲可谓是情有独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行腔优美,它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实在令人心醉。

昆曲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而其中《牡丹亭》便是我的最爱。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美好爱情。

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道尽了其中真谛。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

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犹在,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将丽娘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却得不到她最想要的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似乎走不到尽头。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摘要: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任何艺术,都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是对其强烈的批判,或是对其进行褒奖,都体现了戏曲艺术家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反过来,社会现实又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在宽松的社会条件之下,人们自由表达思想,百花齐放,在禁锢的条件下,艺术有不免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本文以这两方面入手,以戏曲艺术为例,讨论了戏曲艺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戏曲介绍: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宋等至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独特的虚拟性与程式性的艺术特征,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至今留给人类精神宝库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

戏曲鉴赏——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戏曲艺术的一些认识。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
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作。

昆曲的前身昆山腔,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

明代中后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大胆放弃了仅仅以吴语演唱的昆山腔的传统,采用应用更为广泛的中州韵来演唱,使昆曲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昆曲也很快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在明朝晚期,昆曲与表演艺术相综合,被搬上了
剧坛。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部分人似乎已经忘记昆曲,一个年迈但却健在的老人!但古老艺术的沉潜不等于消失,正如妙龄少女杜丽娘游园之后的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青春版《牡丹亭》用它精致典雅的表现形式,为青年学子乃至社会各界揭开了昆曲艺术这座大花园春和景明的大序幕,他们跟随着杜丽娘徜徉在园中的脚步欣赏着良辰美景,而专属于昆曲的赏心乐事就在这种移步换形的陶醉之中慢慢浸润到每个青年观众的身心之中,及至灵魂深处。

中国戏曲艺术是诸多传统艺术的综合体,它延续了从《诗经》开始的中国诗、乐、舞相结合生发的传统,更是在对传统的承接与护持中,将美术、建筑、雕塑、杂技、刺绣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精髓熔铸其中,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样式与文化形态,而昆曲更是其集大成者的典范之作,昆曲艺术达到了戏曲艺术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典雅优美的曲词承接唐诗、宋词而来,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延续,一位位才华四溢的传奇作家将自己的百转情思精雕细刻,使之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以竹笛为主的音乐清丽悠扬,配合人声的细腻婉转,在千啼百啭之间将剧作中蕴涵的浓郁诗情以及男女主人公回环缠绕的情思一并传达出来,度尽一字几近一刻,一字一句精研细磨,真正表现出“水磨调”的神韵;音乐是神韵的影子,舞蹈则是它的形体展示,昆曲的且歌且舞、逢歌必舞,如流水行云,使昆曲的舞台表现有了丰富的张力与爆发力,那秀美的手势,那婀娜的身段,那繁复缤纷的水袖,都为各种艺术样式在昆曲之中的和谐生发提供了一个载体;除此之外,色彩缤纷的脸谱、简约留白的舞台设置以及刺绣的精细传神来源于中国古典美术,演员舞台上的动静行止、闪躲腾挪则处处体现出雕塑的美感与杂技的精彩,而现在日益发展与精进的舞台设置,使昆曲舞台不仅拥有一桌两椅的简洁,而且有建筑设计倾向的多层次感,扩展了表演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观众的视域随之扩展,从而使表演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说昆曲的“形”是它令更多年轻人倾心追逐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让昆曲绵延六百年而至今香烟未断的则是昆曲的“神”,即它在产生之初到整个发展历程中所吸收和积累沉淀下的中国千百年厚重的文化与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的沉浸与积淀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由文人运乎笔端,从而使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带着浓厚的人文色彩。

昆曲中描写爱情,不仅细腻动人,缠绵哀婉,更有“与子相携,死生契阔”的壮大,也有“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庄子般的浪漫主义情怀;昆曲中的友情,可以义薄云天,更可以两肋插刀;而
昆曲中的亲情,则是延续了中国传统中对于孝道的遵循与阐释,将人的最基本的存在关系予以深刻展示。

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之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信条以及忠、孝、节、义等规范通过昆曲的经典剧目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到现在还在显示着其不朽的价值。

但是舞台上的文化与道德,并不是通过教育与说教展示出来,它在各种艺术形式高度的吸纳与融合之中成为一种美的综合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范式,从而带给人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昆曲在它虚拟化、写意化以及程式化的特色之中形成的美学范式融通着儒家传统文化中和圆融的美学以及文化理想:它讲究和缓,淡化了速度;讲究协调,避免了失衡;讲究和谐,摒弃了冲突。

从而使各种速食、快餐样的文化和日趋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在它面前显得格外仓促和匆忙,由此所带来的空虚与浮躁的弊病也显露无遗。

舞台表演与情感的酝酿和抒发在一种和缓、协调、和谐的气氛之中让当代生活从快节奏的无所顾暇中解脱出来,人们在亲身体验到美的同时,回复到中国古典文化所向往的从容淡定、平心静气的状态,从而品味到生活所应该具有的本真滋味。

昆曲艺术对美的定义与阐释,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对于美这一理念集中的总结,它对美的描摹并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以一种鲜活的生命意象来展现的。

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却始终坚守着美的真正内涵:大雅即美,它是一种最贴近人内心的细腻雅致、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