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鲍照与七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讲授与编撰:刘南平、贾知洵
第四章南北朝诗坛
第二节鲍照与七言诗
一、鲍照的生平
(一)生卒年
1.?—466(宋明帝泰始二年)(曹道衡)。
2. 414(晋安帝义熙十年)?—466(宋明帝泰始二年)(游史、袁史)。
3. 414—466(朱选)。
(二)字明远。
(三)祖籍
学术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上党”说,二是“东海”说。考察两种意见,其实分歧在上党、东海究属今何地。
1. 上党
1.1.今属山西省。此说因为东海鲍氏的祖先乃东汉太尉鲍昱之子鲍德,由上党迁居东海(见《元和姓纂》)(曹)。
1.2. 今江苏宿迁县(袁·纲)。
2. 东海
2.1.晋代郡名,具体属何县不能确考(曹道衡《关于鲍照的家世和籍贯》/《文史》第七辑)
2.2.晋代属徐州(袁·纲;曹道衡)。
2.3.今山东苍山南。刘宋时治所襄贲,在今山东苍山县南(袁史)。
2.4.今江苏灌云。
2.5.今江苏涟水县北(游史、朱选)。
2.6.治所在郯,即今山东郯城一带,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郭史)
注意袁行霈先生有变化的表述:
上党今江苏宿迁县,后迁居东海,属徐州(袁·纲)。
原籍上党,今属山西,后迁居东海,东海南朝宋时治所襄贲,在今山东苍山
县南(袁史)。
(四)出生地
约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因东海郡晋代属徐州,永嘉南渡时徐州诸郡流民大抵聚居京口,故东晋南朝以此地为南徐州治所(曹)。
(五)出身
争论在是士族还是庶族?
1.从文化教养及仕历看,似应属士族。但从种种现象看,又不像。
2.身世寒微。
或曰士族中的下层,即“衰陵之人”。
2.1.东海鲍氏在南朝算不得豪门,其父祖姓名皆不见于史传。
2.2.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拜侍郎上疏》),“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
2.3.时称“衰陵士人”。
在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下层士族的特点是,既不为上层人物所重视,又与庶族接触较多。
(六)早年经历及创作概况
几乎一无所知。据其《请假启》,似其父死得较早,母亲约活到宋孝武帝(454-464)时代。妹系著名女诗人鲍令晖,死于孝武帝前期(《诗品》以为晖为齐代诗人。一些研究者据鲍照《请假启》证明此说不妥。详见钱仲联《鲍参军集注》)。据其《伤逝赋》,其妻亦似先他而去。
虞炎说他“少有文思”(《鲍照集序》),可以推测其创作活动应该开始得较早。
(七)仕历及创作概况
1. 初仕(439-444)
骈文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游思赋》等。
2. 第二次出仕(447-452?)
上《谢永安令解禁止表》示感激。
3. 第三次出仕(454—465)
死于战乱之中,时年50余岁。
二、鲍照对建安诗风的继承(鲍照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鲍照与谢灵运同是由东晋入宋的诗人,后人将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鲍照与谢灵运相比,诗风却迥然不同,变谢灵运的清丽自然为峻逸
豪放,奇矫凌厉,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占据突出地位。其诗风具体表现为:(一)蕴藉着寒士不平的感情基调。
1. 对门阀压抑寒士的强烈不满、愤激和无奈,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其六:“对案不能食”等。
2. 通过反映社会下层生活及感受,传达寒士的慷慨不平
2.1.描写征夫戍卒于边塞战争中的慷慨赴难,以及因环境险恶、待遇不公而引起的悲哀怨愤以自况(慷慨不平之气)。《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代东武吟》等。
2.2. 细致感人地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哀愁悽怆以自况
征夫思念家人故乡的情怀——《拟行路难》十三;思妇思念游子——《拟行路难》其十二;弃妇诗——《拟行路难》其三、《代白头吟》等。《代白头吟》在弃妇诗中另创一格,一变《白头吟》原诗凄楚哀怨的情调,对世道人心作更为深刻的揭示与讥刺。诗中更深层的含义未尝不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自况,寓有对执政者的讥刺和对腐朽官僚的斥责。
2.3.抨击统治者横征暴敛给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拟古》其六等。
鲍照的这些诗歌,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悲哀,显然与《诗经》“国风”及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作品讲析:《代出自蓟北门行》*(
(二)以跳荡雄肆,淋漓酣畅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
1. 诗歌结构跌宕起伏,足以表现大起大落的情感
这一特征在表达对门阀压抑寒士强烈不满、愤激无奈的诗歌中尤为突出,足以表现慷慨不平之气和怨愤难抑之情。
《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六*
思考题:
沈德潜对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弃置罢官去”六句下如是评语:“家庭之乐,岂宦游可比,明远乃亦不免俗见耶!”你同意吗?
2. 与情感进程相协调的节奏和韵律,渲染着或激越奔放,或舒缓迂徐的音乐美,在情感的起伏跳荡中足见奇矫凌厉之风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典型代表之一。
《拟行路难》其四的前四句是隔句韵(流、愁),错落舒缓的节奏与诗中平静的口吻相协调;后四句骤然换韵,且一韵到底,使诗歌的旋律若狂飚直下,其所酿成的激越、奔放的音乐美,与大起大落的情感融汇贯通。
三、鲍照对诗体新变的贡献
(一)乐府诗经鲍照的自创格调再度复兴于文人手中
(二)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七言诗成熟于鲍照)
1.七言诗产生发展的漫长曲折过程
张衡的《四愁诗》更是趋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不过各章首句参用了骚体的句式。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是建安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两首,但为逐句韵,且不换韵。
鲍照不仅大胆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还可以自由换韵。创作了一批思想充实、文采光华、风格豪迈的七言诗,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七言诗比五言诗发展缓慢曲折的原因
2.1.入乐时间较晚
2.2.一般文人不重视它,谓之“体小而俗”(西晋初傅玄仿张衡《四愁诗》言)
2.3.七言、杂言诗歌自东汉至东晋、十六国一直流行在民间,特别是北方民间。
(三)学习南朝民歌,开文人学写五言小诗的先例,对五绝的形成有贡献
他主要以五言古诗写山水诗,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讲究对句工整,词语雕琢,与七言乐府相比,显得滞重。如《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
四、鲍照的地位和影响
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其七言及五言乐府作品,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人有很大影响。杜甫评论李、高、岑三人的诗都提到鲍照,绝不是偶然的。
朱熹《朱子语类》:“语又峻健。”
《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诗中不可比拟。”
沈德潜《古诗源》:“明远能为抗壮之音,颇似孟德。”“抗音吐节,每成亮节,其高处远轶机、云,上追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