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发展史大事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入收藏已经被2位会员收藏

2011-11-4 10:00:03

日本电影大事记

1903年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

1918年

由归山教正主持的电影艺术协会发起纯电影剧运动。归山在1919年摄制的《生之光辉》、《深山的少女》,为纯电影剧运动的试验性作品。这两部影片几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摄,让演员在自然环境中表演,从而使电影从不自然的狭隘的空间解放出来。该协会主张启用女演员,以废除男扮女的传统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说明故事情节,废除解说员;采用特写、场面转换等电影技巧;通过剪辑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称电影的作品。这一期代表作沟口健二的《雾码头》(1923)。从此,“旧剧”影片改称“时代剧”影片,“新派剧”影片改称“现代剧”影片。

1923年

9月1日,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大地震,在东京的拍片基地濒于崩溃,不得不转移到京都。由于震灾后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萧条,一种逃避现实的所谓“剑戟虚无主义”的历史题材影片应运而生。代表作:伊藤大辅导演的《忠次旅行记》三部曲(1928)。

现代题材作品:小津安二郎拍摄的《虽然大学毕了业》(1929)、《虽然名落孙山》(1 930)和《小姐》(1930)等,被称为“小市民电影”。

1931年

有声电影时代开始。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本期代表作: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1936)、《青楼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1 936)。小津作品里日本家庭情节剧的表现,适合与日本建筑空间和审美心理的较低的视角运用,以及拒绝默片“淡入淡出”等一系列剪辑手法,而完全利用一把剪刀干净利索的“切”等等,都已成为他的鲜明的特征。小津安二郎在当时不仅得到了日本评论界的肯定,也赢得了日本观众们的喜爱。沟口的《浪华悲歌》、《青楼姊妹》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曾被誉为“在日本新出现的现实主义的影片”。

到1942年,日本电影界东宝、松竹和大映公司相互竞争,形成鼎立局面。

二战电影

二战期间,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和《父亲在世时》(1942)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浪花女》(1940)、《艺道名人》(1941)“艺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

(1943)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生深受观众欢迎。这些作品给处于窒息状态的日本电影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青年才俊脱颖而出。40年代,诞生了青年导演黑泽明的《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的《热闹的码头》(1943)。

1946年

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泽明首先分别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无愧于我们的青春》。这两部影片标志着日本电影艺术家们摆脱了美国人所给予他们的指示和主题,没有直接去描写军阀和财阀这样一些制造战争的阴谋家,而是描写了一些普通人。因此,破除了概念化的宣传,使得日本人民在战后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影片。

50年代独立制片运动

战后,日本独立制片运动蓬勃兴起,50年代中期为鼎盛时期。上述退出东宝的山本萨夫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新星电影社;为了寻求创作自由而离开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组织了近代电影协会。这两个组织成为战后独立制片的先驱,拍摄了一系列被称为社会派的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们要活下去》(1951)、《回声学校》(1952)、《浊流》(1953)、《这里有泉水》(1955)、《暗无天日》(1956)、《阿菊与阿勇》(195 9);山本萨夫的《真空地带》(1952)、《没有太阳的街》(1954)、《板车之歌》(195 9);家城已代治的《云飘天涯》(1953)、《姊妹》(1955)、《异母兄弟》(1959);关川秀雄的《听,冤魂的呼声》(1950)、《广岛》(1953);龟井文夫的《活下去总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缩影》(1953)。

山本萨夫60年代继续坚持独立制片,继续拍摄了《没有武器的斗争》(1960)、《松川事件》(1961)、《遍体鳞伤的山河》(1964)、《证人的椅子》(1965)、《日本小偷物语》(1965)等作品。

50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影市场完全由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六大公司所垄断,独立制片运动陷入低潮。

50年代黄金时代

1951年,木下惠介导演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卡门归乡》。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0)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日本开始了在世界上一个接一个地捞取电影奖项,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获195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奖)、《雨月物语》(1953,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该年无金狮奖)和《山椒大夫》(1954,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连续三年在威尼斯得到最高奖或次高奖,市川昆的《缅甸的竖琴》(1956,获1956年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和稻垣浩的《无法松之一生》(1958,获195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分别在威尼斯夺奖,还有衣笠贞之助拍摄的《地狱门》(1953,获195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戛纳电影节大奖,五所平之助导演的《烟囱林立的地方》(1953)也在柏林拿奖,今井正的《暗无天日》在莫斯科拿奖……有日本影人总结,在电影节上得奖,对于当时的日本人就好像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一样,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

这一期间,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亮相日本影坛。成濑巳喜男的《闪电》(1952)、《兄妹》(1953)、《浮云》(1955)、《粗暴》(1957)被誉为文艺片的佳作。同时,六大公司也迫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约请一批有成就的编导人员拍摄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麦秋》(1951)、《东京物语》(1953)、《彼岸花》(1958);沟口健二的《近松物语》(1954);黑泽明的《活下去》(1952)、《七个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剧》(1953)、《二十四只眼睛》(1954)、《山节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