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说》·一卷(内府藏本)宋张耒撰。

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

登进士第,元中官至起居舍人。

绍圣中谪监黄州酒税。

徽宗召为太常寺卿,坐元党,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寻得自便,居於陈州,主管崇福宫,卒。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是书载《柯山集》中。

纳喇性德以其集不甚传,因刻之《通志堂经解》中,凡十二条。

如《抑篇》“慎尔出话”一条,盖为苏轼“乌台诗案”而发。

《卷阿篇》“尔土宇反章”一条,盖为熙河之役而发。

馀亦多借抒熙宁时事,不必尽与《经》义比附也。

△《诗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宋程大昌撰。

大昌有《易原》,已著录。

是书本载大昌《考古编》中,故《宋志》不列其名。

朱彝尊《经义考》始别立标题,谓之《诗议》,曹溶《学海类编》则作《诗论》,《江南通志》则作《毛诗辨正考》。

原本实作《诗论》,则曹溶本是也。

又曹溶本作十八篇,而彝尊引陆元辅之言谓程氏《诗议》十七篇:一论古有二《南》而无《国风》之名。

二论《南》、《雅》、《颂》为乐诗,诸国为徒歌。

三论《南》、《雅》、《颂》之为乐无疑。

四论“四始”品目。

五论《国风》之名出於《左》、《荀》。

六证《左》、《荀》创标《风》名之误。

七论逸《诗》有《豳雅》、《豳颂》而无《豳风》,以证《风》不得抗《雅》。

八论《豳诗》非《七月》。

九辨《诗序》不出於子夏。

十辨《小序》缀《诗》出於卫宏。

十一辨《诗序》不可废。

十二据季札序《诗》篇次,知无《风》名(案此篇为改定《毛诗》标题,元辅此语未明)。

十三论《毛诗》有古《序》所以胜於三家。

十四论采诗、序诗因乎其地。

十五论《南》为乐名。

十六论《关雎》为文王诗(案此解“周道阙而《关雎》作”一语,非论文王。

元辅此语亦未明)。

十七论《诗》乐及《商》、《鲁》二颂,乃并末两篇为一考。

原本亦作十七篇,元辅之言不为无据。

然详其文意,论《诗》乐与论《商、鲁颂》了不相属,似《考古编》刻本误合。

曹本分之,亦非无见也。

其大旨谓《国风》之名出汉儒之附会,其说甚辩。

《四库全书总目》宋总集提要及其文学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宋总集提要及其文学批评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时期,其标志性著作是《四 库全书总目》,该书对历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 价,体现了当时文学盖了历代主要文学作品,不 仅包括诗、词、曲等传统文体 ,还包括一些边缘文学形式,
如笔记、小说等。
客观性
滕王阁集提要评析
• 滕王阁集提要概述:滕王阁集是宋代一部重要的总集,收录了唐代及宋代初期多位文人的作品。该提要通过对 滕王阁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该总集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影响和价值。
• 滕王阁集提要评析:该提要认为,滕王阁集作为一部宋代总集,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首先,该总 集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为研究唐代及宋代初期的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次,滕王阁集的 编纂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累,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尊重。此外,该总集所选录的作品 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宋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滕王阁集还对 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宋 总集提要及其文学批 评
2023-11-12
目 录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概述 • 宋总集提要分析 •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 • 《四库全书总目》在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 《四库全书总目》宋总集提要的启示与思考
CHAPTER 0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概述
背景及重要性
CHAPTER 03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 评观
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当 时的文学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判和教化。
唐宋转型
唐代开始,文学批评逐渐摆脱了教条和规范的束缚,更加 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评价,宋代则在此基础 上更加深入和多样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一、背景介绍
1.1 四库全书的概述
1.2 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性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历史演变
2.1 初编和清理
2.2 补正和修订的必要性
2.3 补正的方法和原则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具体内容
3.1 经部总目
3.1.1 《五经总义》
3.1.2 《经籍考异》
3.1.3 《经籍疏证》
3.1.4 《经籍纂例》
3.2 史部总目
3.2.1 《通志考》
3.2.2 《通志疏证》
3.2.3 《通志纂例》
3.2.4 《通志补正》
3.3 子部总目
3.3.1 《子部总目》
3.3.2 《子部考异》
3.3.3 《子部疏证》
3.3.4 《子部纂例》
3.4 集部总目
3.4.1 《集部总目》
3.4.2 《集部考异》
3.4.3 《集部疏证》
3.4.4 《集部纂例》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意义和影响
4.1 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4.2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4.3 对后人研究的影响
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5.1 古籍整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5.2 利用现代技术解决方案
5.3 加强团队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
六、结论
6.1 四库全书总目补正的重要性再强调
6.2 补正工作的前景和展望。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 差异浅谈
四库全书
1.起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对《永乐大 典》进行辑佚。 2.过程: 征集---整理---抄写---校订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 费时十三年。 3.成果: 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前后共抄写7部,其 中文渊阁本体例最为完备,保存最好。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89册19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3页。
Page 8
8
三.著录书名差异
阁本 总目
《前汉书》—————--—《汉书》 《前汉纪》————----—《汉纪》 《萧氏续后汉书》—----—《续后汉书》 《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
Page 5
5
二.卷数及字词差异
第一类,字误漏字 阁本《新五代史》著录为七十四卷,《总目》著录为七十五卷,检 校原书实为七十四卷,疑《总目》误写。 阁本《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 五十二卷”[1]而《总目》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 十二卷”[2]查为一百五十二卷,阁本脱“一百”两字。 阁本《史记集解》“官至中郎参军”[3],《总目》为“官至南中郎 参军”[4],考《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 参军骃撰。”[5]又《宋书》、《南史》皆云“南中郎参军”。且宋齐 之世,共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皆以皇子为之,可开府置官属。南中郎, 所仕府之名,参军则为其职,中郎之前,应有南字。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60册1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1页。 [3]《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45册1页。 Page 6 [4]《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8页。 [5]《隋书· 经籍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39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正义〉》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正义〉》辨正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掌 报
N0 . 6 20 1 6
第3 2卷 ( 1 6 6期 )
J O UR NAL O F C H ONG Q I NG T HR E E G OR G E S U NI V E R S I T Y
Vol _ 3 2 No . 1 6 6
到明代 《 礼记 》学的兴废 ,重 点介绍 了孔颖达 《 礼记 正义 》 ,并对 其书进 行评 价 。之 后 以卫 浞之书 和陈 滞 之书 ,与孔颖 达 《 礼 记正义 》作 了一个对 比,笔 者 以为 稍有偏颇《 隋书 - 经籍志 》中的错 误
四库 馆 臣认 为 , 《 隋书 ・ 经 籍志 》认为 戴圣 《 小戴记 》只有 四十六 篇而 马融增三 篇合为 四十九 篇 , 这种说法 是错误 的 。 《 四库全 书总 目》中关于 《 隋书 ・ 经籍 志》的记 载 : “ 汉郑 元注 ,唐孔颖达 疏 。 《 隋 书 ・ 经籍 志》 日: ‘ 汉初 ,河 问献王得 仲尼 弟子及 后学者 所记一 百三十 一篇献 之 ,时无传之 者 。至刘 向 考校经籍 ,检得 一 百三 十篇 ,第而叙 之 。又得 《 明堂 阴阳记 》三 十三 篇、 《 孔 子三 朝记 》七 篇 、 《 王史 氏记 》二十 一篇 、 《 乐记 》二十 三篇 ,凡 五种 ,合二 百十 四篇 。戴德删 其烦重 ,合 而记之 ,为八十 五篇 , 谓之 《 大戴记 》 。而 戴圣又删 大戴之 书为 四十六篇 ,谓之 《 小 戴记 》。汉末 马融 ,遂传小 戴之学 。融又 益 《 月令 》一 篇、 《 明堂位 》一篇 、 《 乐记》一 篇 ,合 四十 九篇 ’云云 。”【 l J l 0 四库馆 臣从 四个方面 来说 明 《 隋书 ・ 经籍 志》 中的错误 ,一是 “ 今考 《 后汉 书 ・ 桥 元传 》云 :七 世 祖仁 ‘ 著 《 礼记章 句》 四十九篇 ,号 日桥 君学 ’ 。仁 即班 固所 谓小 戴授梁人 桥季 卿者 ,成 帝 时尝官大鸿

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

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

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

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

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唐王冰注。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

後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於汉、晋间矣。

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

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

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馀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

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於医理者矣。

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令。

未知孰是。

然医家皆称王太仆,习读亿书也。

其名晁公武《读书志》作王 水,《杜甫集》有赠重表侄王 水诗,亦复相合。

然唐、宋志皆作冰,而世传宋椠本亦作冰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臣等谨案:《元和姓纂》·十卷[1],唐林宝[2]撰。

宝,济南人。

官朝议郎,太常博士。

序称元和壬辰(812)岁,盖宪宗七年也。

宝,《唐书》无传,其名见於《艺文志》。

诸家书目所载并同。

惟《唐会要》称王涯[3]撰,盖以涯曾作序而讹。

郑樵[4]《通志》又称李林宝撰,则因李吉甫[5]命宝作是书,当日二名连书,传写脱去吉甫字,遂并为一人。

观樵《姓氏略》中讥宝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出,则《艺文略》中本作林宝可知也。

焦竑[6]《国史经籍志》亦因之作李林宝,误之甚矣。

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风俗通》。

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传於今者,赖其徵引,亦皆班班可见。

郑樵氏作《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

但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

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

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

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

洪迈[7]《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

然於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

书至宋,已颇散佚。

故黄伯思《东观馀论》称得富弼家本,已阙数卷。

陈振孙[8]《书录解题》亦称绝无善本,仅存七八。

此本在《永乐大典》中,皆割裂其文,分载於太祖《御制千家姓》下,又非其旧第。

幸原序犹存,可以考见其体例。

今仍依《唐韵》,以四声二百六部次其后先,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各条补其阙佚。

仍厘为一十八卷。

其字句之讹谬,则参校诸书,详加订正,各附案语於下方。

至原序称皇族之外各以四声类集,则李姓必居首卷。

今独无一字之存,殆修《永乐大典》时已佚其第一册欤?然残编断简,究为文献之所徵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9]臣陆锡熊[10]臣孙士毅[11]总校官臣陆费墀[12][1] 又作十八卷[2] 林宝,唐朝著名姓氏学家,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代表作《元和姓纂》。

《四库全书总目》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5月
深圳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人 Jun lo hnh n U ie i Hu a ie ora f Se ze nvr t s y( m nis& Sca S i cs t oi ce e) l n

专著 , 先后 就有余 嘉锡 先生 《 四库 提要 辨证 》 胡 玉缙 、 先生《 四库 全书 总 目提要 补正 》 崔 富 章先 生《 、 四库提 要 补 正》 李 裕 民先 生 《 、 四库 提 要 订误 》 杨 武 泉 先 生 、 《 四库 全书 总 目辨误 》 五种 。 他零 星文 章 , 是 不 等 其 更 遑顾 及 。但 尽 管如此 , 总 目》 在 的问题 , 必还 有 《 存 想 很 多。 即以著 录的清 诗 总集 ( 括通代 以及一 部分 作 包
作者简 介: 朱则杰(9 6 )男 , 15 一 , 浙江永嘉人 , 浙江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学博 士, 文 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 。
维普资讯

9 ・ 2
深 圳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人
20 0 6年 第 2 3卷
Vo .3 N . 1 o3 2
Ma 2 0 y 06
《 四库 全 书总 目》 五种清诗总 集提要补正
朱 则 杰
( 江 大学 国际文化 学 系,浙 江 杭 州 3 0 2 ) 浙 10 7

要 : 于《 库 全 书 总 目》, 后 曾有 许 多 学 者 专 门 为 之 补 正 , 也 还 存 在 不 少 的 问题 。 特 别 关 四 先 但

《 目》 一百 九 十 三集部 总集类 存 目之三本 条 总 卷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清朝官修图书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特点 05 谬误
目录
02 分类索引 04 存目 06 评价
07 版本介绍
09 比较 011 编者简介
目录
08 研究 010 成因 012 英文简介
基本信息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 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
乾隆皇帝1.著录数量不同:《简目》不收存目提要,《总目》则包括“著录”与“存目“两大部分,而且 《简目》与《总目》二者著录的数量不尽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篇目归类不同。如《皇 清职贡图》9卷,《简目》入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总目》入地理类外记之属;《古今说海》142卷,《简目》 入杂家类杂编之属,《总目》入杂家类杂纂之属;第二,计卷方法不同。附卷与缺卷的计卷方法不同,是产生差 异的重要原因。第三,文字狱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初步完成之后,还发生过一次在复查中撤毁库书 11种 的事件,即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发现了李清所著《诸史异同录》和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语涉违碍” 的地方,遂将二人著作收入四库者九种,连同清代潘桂章的《国史考异》和吴其贞的《书画记》一并撤毁。上述十 一种书在迟出的《总目》中已完全不见痕迹,而在杭本《简目》中并未删除。第四,统计失误,如小学类训沽之 属,实为127卷,而《总目》误计为122卷。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存目存目一、四库存 Nhomakorabea的由来所谓“存目”,根据乾隆帝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谕,就是“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也即不收其书,只在 《四库全书总目》各类著录书后列“某某类存目”,给这些书留下书名、卷数并撰写提要。对照《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全面分析四库存目书的内容,可知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书,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纯正蒙求》·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胡炳文撰。

炳文有《周易本义通释》,已著录。

蒙求自李瀚以下,仿其体者数家,大抵杂采经传事实,隶以韵语,以便童子之记诵。

然多以对偶求工,不尽有关於法戒。

炳文是书,则集古嘉言善行,各以四字属对成文,而自注其出处於下。

所载皆有裨幼学之事,以视割裂,仅供口耳者,於启导较为切近。

上卷叙立教、明伦之事,中卷叙立身、行己之事,下卷叙待人、接物之事,略以《白鹿洞规》为准。

每卷一百二十句,总为三百六十句。

卷中又各有子目,每一目多者一二十句,少者不过四句。

中间以拘於骈俪格於声韵,故漏落甚多。

又如黄香暖席宜入父子之伦,而反入幼学见趣条下。

陈子高让田宜入长幼之伦,而反入处宗族条下。

其分隶亦未能悉允。

然养蒙之教,取其显明易晓,不贵以淹博相高。

此书循讽吟哦,以资感发,与朱子《小学·外篇》足相表里,固未可以浅近废也。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

书中所引事迹,迄於南宋季年。

盖元人所编次。

相其版式,亦建阳麻沙所刊,乃当时书肆本也。

其例以十干分集,每一集为二卷。

依广韵次第,以四声分隶各姓。

末二卷为覆姓,则以上一字为韵而排次之。

每姓俱引史传人物,摘叙大略,而采其中三四字为标题,大抵在撷取新颖以供缀文之用,姓末多别附女德婚姻一门,历叙古来淑媛及两姓结婚故事。

盖宋、元之间,婚礼必有四六书启,故载之独详,亦以便於剽掇也。

叶盛《水东日记》曰:近代杂书,著述考据多不精。

如《翰墨全书》以彭思永为明道母舅,所谓氏族大全者尤甚。

如以赵明诚为赵之子,广州十贤有李朝隐一作李尚隐,因而讹为李商隐。

今考中间所列朝代先後,多颠倒失次。

如王导妾雷氏干预政事,陈之张贵妃、龚孔二嫔怙宠亡国,而并入之女德,深为不伦。

又如韦思廉、刘奉林诸人既别立仙之一目,而张果、姜识诸人亦以仙术显名,乃仍混入人物之中,无所区别,体例亦殊疏舛。

至每姓之末间附韵藻数语,如洪韵庞洪、涵洪,翁韵仙翁、塞翁之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朱熹《诗集传》叙录中的态度笔法平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朱熹《诗集传》叙录中的态度笔法平议
也 ” 响 。 )
此三人 中 ,于郑樵 ,《 目》 称其 “ 总 恃其才辨 ,无 故 而发难 ” …【 又 日: “ , P 郑樵 作 < 诗辨妄 ) ,决 裂古 训 , 横生 臆 解 ,实 汩 乱 经 义 之 渠 魁 ,南 渡 诸 儒 ,多 为 所 惑, 。 ” ” … 言及废序的另一人物 王质 , 《 目》 作者批 总 评道 :“ 质说不字字抵 小序 ,故攻 之者亦稀 。然 其毅然 自 用 ,别出心裁 ,坚锐 之气 ,乃 视二 家 ( 樵 、朱 熹 ) 为 郑 加倍 ” ,又云 “ 其冥思 研 索 ,务造 幽深 ,穿 凿者 固多 , 然 悬解者亦复不少。 … ’ ” 至于朱子 ,《 目》 明言 “ 总 其舍 ( 序)言 ( 诗) 者…… 而定 于朱子 之 ( 集传 ) , 嘞 ’ ” …‘ 但 对于这位废 《 序》 之集大 成人 物 ,在他 的 《 诗》 学 代表 作 《 诗集传》 的提要 中,则顾 左右而 言其他 ,暧 昧反复 , 尽力出脱 回护 。言其 “ ( > 注 诗 ,亦 两 易稿 。凡 吕 祖谦 ( 读诗记 )所称 ‘ 氏日 ’者 ,皆其初稿 ,其说全宗 ( 朱 小 序 ) “ ’ ”, 又调转笔端 ,使用大量篇 幅去一 一举例 经文 录误 ,而对朱熹攻 ( ) 之实 际 ,不作 任何 实 质性 评价 序 和点评 。仅言 : “自是 以后 ,说 ( ) 者遂分 攻 ( ) 诗 序 、
实际上 ,这个 理 由显然 不堪 一击 。朱 熹攻 《 序》 并 非 是争 胜之作 ,此乃朱 熹晚年究心之作 。朱 熹对此有 明确 说 道 :“ ( 序)实不 足信 ,向见郑渔仲 ( 诗 郑樵 )有 ( 诗 辨妄) ,力抵 ( 序) 诗 ,其 间言语 太甚 ,以为 皆是村 野妄 人所 作 ,始 亦 疑 之 ,后 来 仔 细 看 一 两 篇 ,因 质 之 < 史 记) ( 、 国语 ) ,然后 知 ( 诗序 )之果 不足信 。 [ c 四 ”2 】 库馆 臣为朱 熹攻 《 序》 找 的理 由,实 在 为并 不高 明的 回 护之言。 3 .对于朱 熹引领 的水火争 诟 。 《 目》 认 为是后学 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序

經部總敍經稟聖裁。

垂型萬世。

刪定之旨。

如日中天。

無所容其贊述。

所論次者。

詁經之說而已。

自漢京以後。

垂二千年。

儒者沿波。

學凡六變。

其初專門授受。

遞稟師承。

非惟詁訓相傳。

莫敢同異。

皍篇章字句。

亦恪守所聞。

其學篤實謹嚴。

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肅。

稍持異議。

流風所扇。

或信或疑。

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

各自論說。

不相統攝。

及其弊也雜。

洛閩繼起。

道學大昌。

擺落漢唐。

獨研義理。

凡經師舊說。

倶排斥以爲不足信。

其學務別是非。

及其弊也悍。

(如王柏吴澄。

攻駁經文。

動輒刪改之類。

)學脈旁分。

攀縁日衆。

驅除異己。

務定一尊。

自宋末以逮明初。

其學見異不遷。

及其弊也黨。

(如論語集註。

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

張存中四書通證。

皍闕此一條。

以諱其誤。

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

許謙疑之。

師道反以爲非之類。

)主持太過。

勢有所偏。

材辨聰明。

激而橫決。

自明正德嘉靖以後。

其學各抒心得。

及其弊也肆。

(如王守仁之末派。

皆以狂禪解經之類。

)空談臆斷。

考證必疎。

於是博雅之儒。

引古義以抵其隙。

國初諸家。

其學徴實不誣。

及其弊也瑣。

(如一字音訓。

動辨數百言之類。

)要其歸宿。

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

夫漢學具有根柢。

講學者以淺陋輕之。

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

讀書者以空疎薄之。

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門戸之見。

而各取所長。

則私心祛而公理出。

公理出而經義明矣。

蓋經者非他。

皍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參稽衆說。

務取持平。

各明去取之故。

分爲十類。

曰易。

曰書。

曰詩。

曰禮。

曰春秋。

曰孝經。

曰五經總義。

曰四書。

曰樂。

曰小學。

經部一 易類聖人覺世牖民。

大抵因事以寓教。

詩寓於風謠。

禮寓於節文。

尚書春秋寓於史。

而易則寓於卜筮。

故易之爲書。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傳所記諸占。

蓋猶太卜之遺法。

漢儒言象數。

去古未遠也。

一變而爲京焦。

入於禨祥。

再變而爲陳邵。

務窮造化。

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

說以老莊。

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

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

易遂日啓其論端。

此兩派六宗。

已互相攻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

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

迹其著作,率由追錄。

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

唐末又刋板印行。

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

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

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

總集之作,多由論定。

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

《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

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

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

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

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

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

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

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

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

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

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

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

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

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

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

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

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

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

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相(22),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

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

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23)。

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24)!今掃除畛域(25),一凖至公。

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䕶其所短。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部分类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清乾隆37年到47年,朝廷在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总结性的著作。

它的编成,使四部分类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公私藏书分类的主要依据。

该书类目共分三级,凡4部44类67属(子目),条理分明。

“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应为四十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

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四库全书总目·凡例》)。

它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有影响的见解,而且在实践上直到目前仍被一些图书馆类分古籍所采用,或在其基础上略加增改删定。

对此,钱大昕有简赅的阐述:“自刘子骏校理秘文,分群书为六略……是时固无四部之名,而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

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

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厥后,王亮、谢朏、任昉、殷钧撰书目,皆循四部之名。

虽王俭、阮孝绪析而为七,祖暅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率用李充部叙而已”(《补元史艺文志》)。

这里虽未论及四部名称先后的变化,但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荀勖始分四部,李充调整四部顺序,基本奠定了大部分目录的分类方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真是个大工程啊!说到这个,首先得说说它的结构,简直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

咱们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编纂的,想想那个场景,满朝文武,个个挤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想把所有的书都收集起来。

可不是简单的事儿,书多得数不过来,真是个“山海经”!总目提要就是个大纲,像是个地图,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提要里有个“分类”,就像大杂烩中的主料,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书呢,讲的是古人的智慧,像《论语》《道德经》,读了让人觉得自己都聪明了不少。

史书就是历史的宝藏,哎呀,那可真是一部又一部的史诗啊,讲了多少风风雨雨,真是看得人血脉喷张。

再说子书,这里面有哲学、有文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能让人陷入沉思。

最后是集,像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汇总,让人品味到不同的文风,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再聊聊提要的内容,简直让人惊叹!每本书都有介绍,像是书的名片,短短几句话里能概括出书的精华,真是个妙手,轻轻一笔,就把书的精髓捏出来了。

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翻来翻去,省时省力!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提要,估计得浪费多少时间,真是“功夫下在平时”的体现,大家为了能快速找到好书,可是煞费苦心啊!而且提要的风格也是特别亲切,像老朋友在跟你聊书,轻松幽默,时不时来句俏皮话,让人看着就心情大好。

再加上那些典故、成语,随处可见,真是让人觉得在看书的同时,脑子里也在开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文化的精华,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杯好茶,愈加醇厚。

提要的编排也很讲究,像极了拼图游戏,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

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书的内容、特点,通通都在里面了。

有的书一提到,就让人有种“啊,这个我听过”的感觉,瞬间引发共鸣。

就像街坊邻居聊家常,随时都能插上几句,互相打气。

这些提要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还是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像是牛饮水一般,恨不得一口气喝个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朱天麟撰。

天麟字震青,吴江人,寄籍昆山。

崇祯戊辰进士。

由兵部主事改授编修。

后桂王由榔僣号,以天麟为大学士,卒於广西。

是书成於崇祯庚午,以读《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发《归藏》之义者曰“漱然”,阐《连山》首《艮》之蕴者曰“飶然”,已为怪异。

其子目有《混沌谱》、《中化逵》、《气穴》、《孙孙》等三十六名,无一非吊诡之辞,於《经》义丝毫无当也。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郑敷教撰。

敷教字汝敬,吴县人。

崇祯庚午举人。

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主,而推广其说,故名《广义》。

凡诸儒之说与《传》、《义》合者取之,稍有不合者则去之。

朱彝尊《经义考》载敷教《易经图考》十二卷,而不载是书,殆偶未见欤?△《尺木堂学易志》·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明马权奇撰。

权奇字巽倩,会稽人。

崇祯辛未进士。

官兵部主事。

王台《序》称权奇才高召忌,甫阅仕版,在系者数月,絷维邸舍者三年。

后事白归里,因成是编。

其说皆诠释大旨,不规规於训诂,间引《庄子》、《文中子》诸说,旁及经史、禅乘以证之。

盖忧患之馀借抒愤懑,固不以说经论矣。

△《十愿斋易说》·一卷、《霞舟易笺》·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吴锺峦撰。

锺峦字峦稚,武进人。

崇祯甲戌进士。

官桂林府推官。

鲁王监国,以为礼部尚书。

后自焚死。

乾隆乙未赐谥忠烈。

是编每卦摘笺数语,止有《上经》三十卦,而无《下经》,似非足本。

朱彝尊《经义考》惟载锺峦《周易卦说》,不著卷数,注曰“未见”,而无此书名。

《江南通志·儒林传》所载亦同。

殆辗转传闻,相沿而误欤?此本前有小引,题曰《霞舟易笺》,又题曰《十愿斋全集》。

以《易说》为卷一,《易笺》为卷二,盖编入文集之中,如李石《方舟集》例,今仅存此两卷耳。

△《易经说意》·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陈际泰撰。

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崇祯甲戌进士。

官行人司行人。

《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

际泰本以时文名,故其说《经》亦即用时文之法,中间或有竟作两比者。

自有训诂以来,一二千年无此体例也。

△《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陈际泰撰。

是编谓《河图》、《洛书》体用相为附丽,表里经纬,悉师羲《易》。

首卷载古今诸图,中十六卷为《捷解》,末卷又为《图说》二十四条,《拾遗》九条,散漫支离,未得要领。

附载《群经辅易说》一卷,仅十四页。

大旨谓《大学》、《中庸》诸书皆所以明《易》,而西方之教独与之背。

盖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故为此论以救之。

所见特为笃实。

其八比高出一时,亦由其根柢之正也。

△《易辰》·九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贺登选撰。

登选号澹馀,鄱阳人。

崇祯甲戌进士。

官至监察御史。

是书以三百八十四爻取象之义,杂引史事以证《经》。

盖仿《诚斋易传》之例,而深切则不及之。

其以《乾》初爻为象人心,《乾》四爻为象太子之类,亦颇穿凿。

《自序》谓《易》无象而三百八十四爻其象,辰无象而三百六十五度其象,故以“辰”名其书焉。

△《易序图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秦镛撰。

镛字大音,无锡人。

崇祯丁丑进士。

官清江县知县。

是书以《序卦》言义理而不及象数,因合先后天而求之。

《上经》分五节,象阳。

《下经》分四节,象阴。

每节中又一一分析而引《杂卦》及《彖》、《象》、爻辞以为之解。

案《序卦》、《杂卦》,先儒多疑非孔子之书,故言《易》诸家往往粗陈梗概。

至元萧汉中《读易考原》,述分卦、序卦之义,始详为发明。

是书较汉中所言推阐加密,而穿凿附会亦以过密而生。

盖此类皆《易》之末义,必求其说,亦皆有理之可通。

然谓四圣本旨在是,则殊不然也。

△《读易略记》(无卷数,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朱朝瑛撰。

朝瑛字美之,号康流,又号罍菴,海宁人。

崇祯庚辰进士,官旌德县知县。

其《易》学出于黄道周,此书亦间引道周之语,然持论与道周又异。

其言象数,不主邵子之说,又别为《先天》、《后天》之图,取一索、再索之序为《先天》,取对卦、化气为《后天》,殊为创见。

抄本不分卷数。

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然细字至二百五十一页,必非一卷。

疑彝尊所见或不完之本耶?△《读易隅通》·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

集之字元成,萧山人。

崇祯庚辰进士。

官安庆府推官。

是书多触类旁推以求其融贯。

《自序》言一隅之通,故谓“隅通”。

其论四时五行,多本之《皇极经世》书。

又谓后天卦图为周家全象,龙亢上应天星,皆不免於穿凿。

△《卦义一得》(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

是编於每卦约举大义,所发明不过数语,故名“一得”。

其中颇有精澈之语,然支离处亦复不少。

如释《讼》谓:“天开於子,水归於壑,见其始而不见其终,此天水《讼》之可以谋始而不可以成终也。

”释《师》谓:“五行之用莫大於水,土有众多之义,而五行之用土又克水,有胜负之义。

且土在上者为高,水在下者为深,即兵法之右背山林,前阻水泽也。

”亦未免失之纤巧矣。

△《易图亲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

此书取《序卦》、《杂卦》以及三陈、九德、先天、后天之义为图四十有五,而各为之说。

用力虽勤,然究不免於牵强凑合。

至《上系》所引《中孚》等七爻亦为之图,而《下系》所引十一爻即不能为说,亦可见其出於臆度,而非本自然矣。

△《读易绪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棻撰。

棻字仲芳,嘉善人。

崇祯壬午举人。

文渊阁大学士士升子也。

士升尝作《易揆》,棻作是编,复推衍其未尽之意,故曰《绪言》。

首以八宫各统八卦,为说八篇。

次於六十四卦,卦为一说。

次为《系传笺略》,附以《图书说》、《先后天说》、《上下篇说》、《观象说》、《观变说》、《错综互代说》,《反对说》、《大小彖象爻辞说》、《六爻主辅说》、《顺逆说》。

大旨兼取象数,以推求《易》理。

其间牵强附会,多不能免。

又如以“师出以律”为律吕之律,“包羞”为小人羞恶之良心,“观我生”为长养之生,亦未免好求新异。

至於君子小人、阴阳消长之际,多有感於明末门户分争之祸,借以发泄其不平,亦不必与《经》义尽相比附也。

△《易宪》·四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沈泓撰。

泓字临秋,华亭人。

崇祯癸未进士。

官刑部主事。

是编随文诠义,不载《本义》原文,而全书宗旨一一与《本义》合。

在举业家则可谓之简而有要矣。

△《说易》·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乔中和撰。

中和字还一,内邱人。

崇祯中由拔贡生官至太原府通判。

是书前列《图说》,次《卦象》,次《彖传》,次《爻象》,次《文言》,次《系辞》,次《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附录》。

其分卷前后与古今本皆不合,颇近臆断。

第二卷先列卦象,以孔子之《易》移於文、周之前,尤乖次序。

案朱彝尊《经义考》载中和《易林补》四卷,又名《大易通变》。

今此书名《说易》,版心又标《跻新堂集》,疑即从文集中析出单行。

而其卷数不止四卷,则《易林补》又当在此书之外也。

△《桂林点易丹》·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顾懋樊撰。

懋樊字霖调,仁和人。

其自题“桂林”者,乃举所居之地而言也。

崇祯中副榜贡生,其科分则未详。

是书前有其父《七宝山解易影》数则并《诸儒姓氏考》一卷。

所胪列自周至明几数百家,而颇多前后失次。

盖以摭录示富,未必悉睹原书。

其所训解,大都顺文敷衍,不出讲章门径。

《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说,斥其以圣经比之道家炉火,亦特据其书名而言,实则无一字涉丹经也。

△《周易说统》·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张振渊撰。

振渊字彦陵,仁和人。

是编大旨宗程朱《传》、《义》,凡诸儒说理可互证者,亦旁采并存,标为四例。

其与《本义》相左而理有阐发者,曰附异;其互有异同与《传》、《义》相发明者,曰附参;其出自独见者,曰附别;其可以触类旁通者,曰附馀。

凡所援引,各标姓氏,间或附以己意,则以“彦陵氏”别之。

△《周易去疑》·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舒宏谔撰。

宏谔字士一,旌德人,老於授徒。

故钞撮讲章,纂而成帙,以便课诵。

其举例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

初梓於池氏。

后版毁於火,蒋时机又重刊之,而改其体例,卷首又题“蒋先庚增补”。

标目杂糅,不可究诘。

大抵书贾射利之本也。

△《四易通义》·六卷(内府藏本)明程观生撰。

观生字仲孚,歙县人。

流寓嘉兴。

崇祯中知天下将乱,即弃去诸生,以相地之术自给。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其事迹颇详。

然《经义考》惟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曰“已佚”,而不及此书。

盖遗书散失,此编幸而仅存,久乃复出,彝尊未及见也。

其意以说《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能以《易》解《易》,故其义转为传疏所淆,因作是编。

首列《横图、方图、圆图合参要旨》,次《卦象爻定辞微旨》,而於每卦每爻下各系错综互变所在以贯通之。

其大旨主於明人事。

《自序》谓时当大乱,非藉四圣之力不足以救。

故每发一义以举今之非,而折衷於《易》理之是,类多隐切明季时势立言。

至释《晋》之上九,乃极称封建为良法,且言天地一日不改,此法终不可易,则立论未免迂僻矣。

△《易发》·八卷(编修王汝嘉家藏本)明董说撰。

说字雨若,湖州人。

黄道周之弟子也。

后为沙门,名南潜。

其论《易》专主数学,兼取焦、京、陈、劭之法,参互为一,而推阐以己意。

其根柢则黄氏《三易洞玑》也。

其研索具有苦心,而究不免失之杂。

如《飞龙训》一篇,历引尧、禹、周、孔,谓皆以飞龙治万世,而复举《圆觉》、《道德》二经以为释迦、老子亦然,未免援儒入墨。

又《黄鹂河洛徵》,谓黄鹂一声,即《河》、《洛》之全机大用。

《杏叶飞龙表》,谓黄锺之律为杏叶之正位。

其说皆近於怪诞。

极其博辨之才,洸漾自喜则可矣,谓《易》之精奥在是,则殊不然也。

△《周易时义注》(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章佐圣撰。

佐圣字右臣,歙县人。

其书依经训解,而以《卦图》一卷附於后。

大旨主於言理,而徵引芜杂,颇乏持择。

书成於崇祯甲申正月。

前有《自序》,谓以明经获隽,而烽火交讧,行路艰阻,因坐卧小楼,自为笺注,大都自忧患中来。

盖有托而为之,故其言颇讥切时事云。

△《易参》·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彭曾撰。

彭曾号觉龛,钱塘人。

是书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但标每节之目。

首为《图说》,其方圆黑白虽皆《易》外之枝节,而自宋以来犹有所受。

又旁及历法、推步、奇门、九宫、干支、纳音,虽不得汉儒之本法,而其说犹有所传。

又广而推及五岳地形、《禹贡》水道、堪舆、律吕、井田、兵法、道家、佛家、选择、六壬,殊泛滥庞杂,无所纪极。

然则五藏六府亦配阴阳,将曰《易》为医作乎?方罫圆棋亦合奇偶,将曰《易》为奕作乎?至所诠释则与图渺不相关,仍不过摘句寻章,循文推演,间或自出新意,又往往乖舛。

如谓《乾》为四月之卦,犹未分龙,雨未时行,故曰“潜龙”。

《坤》之“履霜坚冰”乃指忠臣孝子而言,其初发一念为“履霜”,历久不变为“坚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