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合集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讲到底”的怪圈,课堂上他们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从“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和创意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举例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对于喜欢语言文字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和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喜欢图像与图表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辅助;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学习。

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本身就是学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离开课堂的学习将是低效学习。

课堂如果教师独占,以讲为主,失去学生自主、自觉的积极能动的学习,同时失去课堂规律、学习规律,失去课堂教学的原意。

第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出发点是学生的学,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会、学懂、学会使用知识这是目标。

所以伟人说:“知识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而这所有学习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由学生成绩来反映教学成绩。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不能只重视教知识,更重视的是教方法。

就知识教知识效率低下,先学方法再学知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场所,但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学,怎样学(方式方法)学得怎么样(目标的达成度),但是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和提升。

二.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怎样把握课堂第一,要掌握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基础,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探究的基础,在自主完成80%以上进行合作与探究,才是有效合作,否则,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第二,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堂要抓重点,多动手,多思考。

课前课后,饭前饭后,休息前后,看一看还没有上过的内容,可以划一划,找一找,查一查不识的字,不理解的问题,不清楚的段意。

在做题前看一看课本的例题,想一想课堂讨论重点,知识框架。

第三,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学习心理准备,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觉得学而无用毫无价值,抱着一种消极,世故的心态,没有爱家,爱校,爱同学,爱师的情节,学习效率肯定低效或者无效。

第四、掌握课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两种形式的判断:一种是事实判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贫苦”,是什么就是什么(简单、直接、明了);另一种是价值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虽贫不苦”(知足、安份、达观)它不是公认的,而是特殊人士的生活价值观念,这样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葛尔丁·德尔尼(Gordon Doyle)所著,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育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的对象。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

而德尔尼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则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评价和反馈的问题。

德尔尼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我觉得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教学和帮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通常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

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建立合作性学习氛围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性学习的氛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进来,让课堂变成大家一起合作的场所。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还要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共同协作,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便是引导者,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知识。

而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

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打造互动性的课堂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打造一个互动性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或者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探讨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们指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讨论和探究。

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中,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科技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如电子白板、智能笔、投影仪等等。

此外,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资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科技编程、实践性课程、社交互动等等,让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者主导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现代教育的发展倡导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本文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建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科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建立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把主要内容和关键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和合作能力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两个或三个人组成,让他们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分享信息,相互协助。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旁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不时地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一起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引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授课方式,它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分组的情况下分析,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中的重点概念与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的电子技术,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展示主题和概念,并加以讲解,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图形或影像,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课程内容。

五、开放策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实行开放策略,让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这些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打造成学生的知识探索场所。

六、评价反馈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梳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金钥匙,教育方式也逐渐更新迭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班级的指导者和灵魂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的接受者和执行者。

教师授课,学生听课。

然而现在的教育趋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教育效果更佳。

把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通过讨论、互动、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探讨一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多元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PBL(基于问题的学习)、角色扮演、概念图解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借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注重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的课题,学生们可以一起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后,评价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评价,采用科学、公正、客观、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持续和发展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育的大海中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鼓励学生与知识的互动,也鼓励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理想课堂画面。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也被鼓励和推崇,这种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揭示了理 想课堂的本质和特点。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地方,它鼓 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 定义,他们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 潜能。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如过于 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课堂氛围沉闷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构建 理想课堂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 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灵活的学习 方式。
谢谢观看
徐洁老师对于“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化 社会背景下,教育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 技术,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 教育工作。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构建理想课堂的理论基础,更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 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心去每一 个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能构建出真正理想的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上少讲、不讲,任由学生发表见解,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迷失方向。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会讲、精讲。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双语部王业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实例

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实例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

下面笔者将阐述如何把小学英语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自己创设的小游戏中反复地表演,不厌其烦地充当着各种角色,这种天性就是学习英语最适合的方式。

那就让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用玩的方式享受“说”英语的快乐。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创作,去想象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了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这里的“思”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多想象,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最佳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是瞪大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发问。

我们一定要珍惜儿童的好奇心,并设法进一步激发这种好奇心。

如,教学“May I...”句型时,书本内容为:李明问妈妈可以去北京吗?可以去天安门吗?……学生创作的情境为:一个小女孩遇到了一棵愿望树,她诚恳地对愿望树老爷爷说:“May I go to theU.K.?May I go the the Big Ben?(刚刚学完英国等国家,在这里运用)愿望树老爷爷笑着说:“Yes,you may,you are good girl,please come in my body,I can come with you...”学生还准备了白胡子作为道具,真是惟妙惟肖。

在场的学生和我都被吸引住了。

看到了吧,学生还是具备成为童话大王的天赋的!二、语法教学让学生当“老师”,为老师纠正错误英语语法的习得过程中更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动嘴练习。

因为语法来源于语言,先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上升到语法规律的感悟。

学习英语是离不开语法的,越是不同于我们母语思维习惯的知识,越不要大量地讲解,学生听多了,只有头晕脑涨,不敢张嘴的感觉,要帮助他们大量应用,使死板的语法变成有趣的对话。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简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部由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所著的教育教学随笔,围绕“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主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我的看法和理解在我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具有以下优点:1. 实践性强:作者李镇西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这一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2. 思考深入:作者在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角度。

3. 启示性强: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主要包括:1. 学生主体性是教育的核心:作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个性化教育的倡导:书中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接下来,我就结合我的日常教学,谈谈如何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要老觉得学生需要控制,需要包办,需要约束,需要限制,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更新教育理念,舍弃一些老旧的教育思想,学习和吸收一些最新的教育思想。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从课堂导入环节开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

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
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放手参与、自主探究
参与式的教学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一味的老师灌输。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循循善诱,鼓励支持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深入探究,取得小突破时,老师要及时鼓励,给予学生继续前行的动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中不断反思,及时调整,寻求一条适切的教育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注重协作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3.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

笔者曾听过杭州市语文教研员黄云老师的《开源,共创――基于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是如沐春风。

黄云老师的报告以听报告者为中心、课堂活泼、完全调动了听报告者的积极性。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黄云老师在讲在教学点这块,她以散文教学为例。

她讲到,“散文的关注点,不在于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的作家主体的思想感情观点”,散文是作家的自述体。

她以《我与地坛》、《荷塘月色》为例,批判一些老师空泛、生搬硬套的教法,忽视作家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

二是黄云老师在下午论坛讨论时,进行了一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

先让四位代表发言,并且让所有的人针对四人的发言或者论题提一个问题,并记在标有序号的纸上,然后把这些这些纸收上来,从第一个人传阅到最后一个人,在传第二遍的时候每个人在
产生共鸣的问题上打星号,然后挑出三张星号最多的纸,最后请出提出问题的三位老师,让他们来解释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并且自己找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完全以听报告的老师为中心,也确实解决了问题,这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

黄云老师的报告让笔者想到5月26日开设的公开课《神的一滴》,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以梭罗在1845年一人跑到瓦尔登湖,在那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写作背景导入,然后在研读课文这一块我分了四大块:欣赏美景,品读语言;赞叹生命,体悟感情;触摸内心,走进思考;回归现实,深入思考。

围绕这四方面又设置了12个小问题: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哪两个词语概括出湖的美丽迷人、变化多样?运用什么修辞?2.读出具体描绘湖的“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的两句。

3.自由诵读文中描写荡舟在瓦尔登湖上所见美景的句子,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4.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如何理解此句中的“富有”?
5.然而这不久,这一份宁静被伐木工人的脚步声打破,那充满古典阳光的原生态的瓦尔登湖遭到了人类的破
坏。

课文2、3节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和恶果,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字里行间所饱含的强烈感情。

6.遭破坏后的瓦尔登湖还吸引人吗?她还美吗?请大家在课文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7.梭罗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沉思,他思考着湖的诞生:“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大勇者指的是谁?”“惊呼”表达出作者对湖的什么感情?8.作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9.课文最后作者将精神的飞升沉下来,回归到湖边一个具体的事物――火车上,继而思考湖与世人的关系。

请找出作者阐发自己看法的议论句并简要理解。

10.文中作者把瓦尔登湖称作“神的一滴”,编者拟选标题作“神的一滴”,有人说这一滴是“汗水”有人说是“泪水”,也有人说是“圣水”,请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1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也有人说,梭罗避世独居的行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退步的,读了《神的一滴》,你怎么看待梭罗的避世独居的行为?12.联系现实,说说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时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上采取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解决了这12个问题,但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压抑,并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课上的最后一个
问题是让语文课代表回答的,但他却答不上来,可想而知,上课的效果是不好的。

听了黄云老师的报告,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本课重新设计如下:
导入这个环节可以设计如下:同学们,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喜欢在风景美丽的尚湖边上语文课呢还是在教室里上语文课?请说说你的理由?从学生熟悉的尚湖说起,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出梭罗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生活两年零两个月,学生自然迎刃而解。

在研读课文这一环节我完全可以把问题简化,设计两个问题足矣。

问题一:梭罗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是如何逐渐变化的?问题二:梭罗的情感变化是通过哪些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了散文教学的重点:情和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组长归纳总结本组的观点,请一人代表发言。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氛围凝重的现象,并且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讨论合作过程中解决了问题。

的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如何去品味散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