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合集下载

阴虚内热是什么症状?阴虚内热怎么调理?该吃什么?

阴虚内热是什么症状?阴虚内热怎么调理?该吃什么?

阴虚内热是什么症状?阴虚内热怎么调理?该吃什么?“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阴虚者体内阴液不足,很容易出现内热的症状,比如手脚心发热、口干、心烦等症状,那么,阴虚内热的症状有哪些?阴虚内热该怎么调理?阴虚体质是中医九大体质之一,阴虚体质者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会有内热症状,这些内热症状与我们常说的上火症状很相似,因此,有些人将阴虚内热当成了上火来治,但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阴虚内热一般,我们认为喉咙发痒、口干,脸上长痘这些情况就会认为是“上火”。

只要多喝水,严重时吃点去火药就可以了。

中医认为,“火”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的“上火”症状,是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因素很多,切莫盲目“去火”。

现在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把阴虚内热症状误当成是“上火”。

阴虚内热是指由于体内阴液(包括血、津、精)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此发热多为低热,病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发热,体温检测有时少高于正常。

症状为:潮热盗汗,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

阴虚内热指由于体内阴液(包括血,津,精)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此发热为低热,热度低微,病人自觉或不自觉发热,经检查体温有时少高于正常.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阴虚内热的症状当出现以下10种症状,您就不能认为“上火”了,而是“阴虚内热”。

1、脉细数、大数、弦数。

2、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3、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4 、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5 、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6 、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7 、发热。

(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8 、出血。

(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9 、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黄帝内经》心、肝、脾、肺、肾,阴虚和阳虚症状

《黄帝内经》心、肝、脾、肺、肾,阴虚和阳虚症状

《黄帝内经》心、肝、脾、肺、肾,阴虚和阳虚症状阴虚,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临床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为主。

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证,症状为:汗热而黏、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证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阴虚与阳虚的症状表现阳虚,中医名词。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

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房室不节,肾气亏损;劳倦过度,耗损正气,形气受伤;七情过极,损伤脏腑,久而不复;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亏虚,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外不能洒陈于六腑,渐至表里俱虚;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损神伤形,耗气伤血;外感六淫,迁延失治,表邪入里,损伤脏腑,久则正气耗伤,久而不复;大病之后,失于调养。

总不外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

心1、心阴虚的症状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神失养,虚火扰神,神不守舍,则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心阴虚2、心阳虚的症状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

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关系的表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关系的表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关系的表述一、阴阳对立1. 相互制约- 如寒与热,寒为阴,热为阳,二者相互对立制约。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偏盛则会出现发热等阳热症状,阴偏盛则会出现寒冷等阴寒症状。

这种制约关系维持着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制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

2. 相互对抗- 阴阳如同两个相互对抗的力量,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不断斗争。

例如,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不断对抗,正气充足时能够抵御邪气,维持健康;若正气不足,邪气盛则发病。

二、阴阳互根1. 互藏互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例如,五脏属阴,但心为阳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这体现了阴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

在四季中,秋冬为阴,但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春夏为阳,而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反映出阴阳相互包含。

2. 相互依存- 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人体中,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运行能推动血的运行,血能载气,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阴阳消长1. 此消彼长- 如昼夜交替,白天阳气渐盛,阴气渐消,夜晚阴气渐盛,阳气渐消。

在人体的病理状态下,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例如肾阴虚时,肾阴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会出现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阳气相对偏亢的症状;肾阳虚时,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会出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症状。

2. 此长彼消- 与上述情况相反,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也存在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情况。

例如,人体在运动时,阳气振奋,阴气相对减少;而在休息时,阴气渐盛,阳气相对减少。

在疾病治疗中,补阳药的使用可能使阳气增长而阴气相对减少,补阴药的使用可能使阴气增长而阳气相对减少。

四、阴阳转化1. 物极必反-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例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寒证发展到极致可能转化为热证,热证发展到极致可能转化为寒证。

外感寒邪初期,人体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等寒证表现,如果寒邪入里化热,就会出现高热、口渴、烦躁等热证表现;而热证患者,若病情严重,阳气耗竭,可能会突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等寒证表现。

《黄帝内经》心主阳气,火热内生,实热和虚热症状不一,调理不同

《黄帝内经》心主阳气,火热内生,实热和虚热症状不一,调理不同

《黄帝内经》心主阳气,火热内生,实热和虚热症状不一,调理不同心病者一一禁温食热衣——《黄帝内经·素问·随气法时论》内热也叫内火,中医又称为“火热内生”,心主阳气,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上火”的脏器,所以如果“火上浇油”的话,导致内热滋生,从而产生各种不利影响,所以《内经》有“心恶热”的说法。

“伤心”的热邪有实热和虚热两种。

我们知道,人体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

所谓实热,就是指阴缺少,但是阳气过盛,阳盛于阴,就表现为实热。

莲子【实热的调理】实热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比如年轻人,阳气充足、代谢旺盛,会表现为实热,这时候如果把年轻人长时间“锁”在家里,比如现在有网瘾的青少年,或者一些家长或者学校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格,孩子根本没时间去运动,这样内热发散不出来,长时间就会引发各种问题。

比如大量长青春痘,甚至严重内分泌失调导致发育不良,所以,对于年轻人,精神亢奋、精力旺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应该让他们多跑、多跳、多运动,这样才有利于健康成长。

实热的家庭饮食调理主要是吃一些去火的食物,尤其是去心火的食物,最常见的去心火的食物有莲子心、苦瓜等,日常饮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榨汁饮用,少吃辛辣、肥腻的食物,尤其是油炸、烧烤类食物。

苦瓜去实热调养方一、清热养心汤原料:绿豆40克,莲藕粉30克,冬瓜皮80克。

做法:1、绿豆先净,加水浸泡一夜,捞出备用;冬瓜皮洗净。

2、将绿豆、冬瓜皮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25分钟,取汁倒入装莲藕粉的碗中,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薄荷二、莲子心茶原料:莲子心3克,薄荷3克。

做法:将莲子心和薄荷放入杯中,冲入沸加盖闷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代茶。

【虚热的调理】所胃虚热,是指体内明阳平衡被破坏,主要是阴减少而阳没有增加,由阴虚导致的虚火,主要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

虚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劳累过度,过强的劳动让身体的阴液大量损耗,而且阳气也会不足,但是阴液损失得更多,确切地说,属于阴阳两虚。

黄帝内经-调经论

黄帝内经-调经论

阴盛则内寒
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涩 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 的病机 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舌暗脉涩 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
瓜蒌薤白白酒汤
现代:包括阴寒上逆, 现代:包括阴寒上逆,胸阳受损在内的一切 脏腑的阴寒内盛证
思考题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阳虚则外寒”、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四种病机的理解。 “阴盛则内寒”四种病机的理解。
调经论
主 讲 : 王 丽 慧
主要内容
阐述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阐述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四种阴 阳盛衰的寒热病机。 阳盛衰的寒热病机。
资料
寒热与阴阳: 《中藏经》把寒热症状作为辨别阴阳盛衰的依 据。阴阳者,“从者生,逆者死”。并指出, “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 发寒者逆”。
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胃中谷气 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 郁而化热的病机 此阴指“脾”,脾为牝脏, 此阴指“ 脾为牝脏, 阴虚, 阴虚, 脾虚 食少便溏头晕乏力的补中益气汤证 现代:指阴虚火旺的病机。 现代:指阴虚火旺的病机。 知柏 地黄汤加减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 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 发热病机 解表散寒 现代:表热证+里热证 现代,体表失于温煦而 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 出现恶寒的病机。 出现恶寒的病机。 外感表实证 类似:后世之麻黄汤证。 类似:后世之麻黄汤证。 现代“阳虚”:体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虚寒证 现代“阳虚” 体内阳气不足, 病机。 理中汤、 病机。 理中汤、四逆汤治疗

《皇帝内经》告诉你,阴虚内热、阳虚里寒

《皇帝内经》告诉你,阴虚内热、阳虚里寒

《皇帝内经》告诉你,阴虚内热、阳虚里寒展开全文素问·逆调论中有载: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用现代的话术可理解为:黄帝问:有些人既不是一般的外感温病,也不是普通的外感热证,却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偏少而阳气偏胜,以至于发热而烦闷。

黄帝又问:有些人不是因为衣服单薄,也不是外感寒邪,却感到寒冷从身体内产生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阳气流行受到阻塞,阳气偏少而阴气偏胜,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就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从上面的对话就能看出,人的体内的一阴一阳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健康,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过盛,他就会感到寒冷;如果阳的能量过盛,他就会感到燥热。

《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所以,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寒热平衡了,阴阳也就平衡了。

总有人爱将养生弄得神神叨叨的,感觉很神秘。

其实,养生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是一个知冷知热的人,你不也是一个养生大家?比如:天冷了要多加一件衣服,天热了,脱掉一件衣服,这就是养生,本质不就是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吗,只有阴阳协调了,就很难生百病。

但是,如果你不知冷知热,让大自然中的外邪入体,就会打乱身体内阴阳的平衡,中医理论里,将进入身体内的阴能量称为“寒邪”,而把进入身体内的阳能量叫做“热邪”。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受了“寒邪”和“热邪”,该怎么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大自然中热的能量将寒邪赶出体外,用大自然中寒的能量将热邪清理掉。

寒邪和热邪离开了身体,身体内阴阳平衡了,体温也就正常了。

中医虽然博大精深,但最终落到实处无非就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热。

寒是什么?寒就是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

热是什么?热就是身体内阳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

《黄帝内经》如何区分上热下寒、实火虚火

《黄帝内经》如何区分上热下寒、实火虚火

《黄帝内经》如何区分上热下寒、实火虚火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二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三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原文】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阴阳相济,则外邪不侵,内证不生,偏寒偏热断难成矣。

今寒邪来犯,动作不慎,阴阳各失其主,遂有阳虚不温而外寒,阴虚不润而内热。

盖肺居上焦,为阳受气之部,主皮毛者也,以膀胱气化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皮肤分肉以御外邪,是为卫气。

若寒气郁表,阻遏阳路,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于外,振振然乃为寒栗。

此阳虚则外寒也。

至于阴虚生内热者,以脾掌消磨水谷之权,主四肢,合肌肉。

过劳生热则伤脾阴,脾不健运,手足困倦无气以动,津液亏损,肌肉不荣,则身形之气衰少。

脾虚水谷不化,则谷气不盛。

且中焦乃太阴之部位,上焦下脘全赖脾之转枢,则清升浊降。

肺处上焦,主气以下布,脾阴虚,水谷之精不能上输于肺,则肺失濡养,而上焦降气之令不行,于是机关涩滞,转枢不利,浊气不能达于下脘,清阳不能上布,则胃腑因郁而生热,热气薰胸,蒸蒸然而发热也。

是知阴阳必得其平,则为气者常温,为班有吊码。

阴阳大具和,则为热为寒。

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信然也。

【议】气属阳,能温煦人体;津精血液属阴,能濡养人体。

阴阳相济,则外邪不能侵犯,病不内生;若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

如阳虚不能温煦,则生寒证;阴虚不能濡养,则生热证。

因肺位于人体上焦,为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合皮毛;膀胱气化津液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煦皮肤、肌肉,以抵御外邪,为卫气。

若寒气郁于肌表,阻遏阳气,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寒气袭于外,出现畏寒、寒栗等证,此为阳虚外寒。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虚损,于内不足以温煦脏腑,推动血液运行,参与血、精、津、液的气化,固摄津、精、体液;于外不足以防御外邪。

临床所见阳虚者,常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症,其性质皆属于寒。

若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还会出现阴盛则内寒的病症。

若阳卫之气不得温于表,寒气客于外,故而出现寒懦。

阴虚体质表现有些

阴虚体质表现有些

阴虚体质表现有些————————————————————————————————作者:————————————————————————————————日期:阴虚体质的表现有哪些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阴虚体质的表现阴虚是指因此身体里面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虚的结果。

阴液亏虚时人体有两种显示:一种是阴液的濡养、滋润功能减低,呈现脏腑体能降下、肌肤干净等结果;另一种是阴气虚衰了就无法限制阳气,阳气相对蓬发,身体里面就会易生燥热。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说:“阴虚则内热。

”阴虚身体素质是以身体里面阴液亏少、阳热之气相对偏旺、易生燥热等为有用体征的身体素质态度。

阴虚身体素质者的机身体里面阴液放弃了濡润滋养的功能,轻松呈现手足心热、口干咽干、鼻微干、唇红微干、喜冷饮、易烦热、火气大、肌肤干易生皱纹、黑色泽沉淀等问题。

阴虚身体素质者阴气无法限制阳气致使内热,就会有面色潮红、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眩晕耳痛、易出汗、睡觉差、耐寒不耐热、性格烦躁、有烘热感等结果。

阴虚身体素质的多见的有肺阴虚、心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问题。

心阴虚心阴虚是指因此心阴血缺乏,而不得濡养心脏,乃至心主血脉、神明等功能减低,呈现虚热内扰的结果。

有用问题有: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

心阴缺乏,虚火内动,乃至打乱心神,因而有心?、急躁、烦躁、心慌不安、健忘、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结果。

心阴亏虚不得制阳,故面见颧红。

肺阴虚肺阴虚是指因此肺阴缺乏引起的虚热内生的结果。

有用问题有:苔少质红少津、脉细数;口咽干净、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脸颊肌肤干净、声音嘶哑。

肺阴缺乏,放弃其清润的本性,气机上逆人易咳嗽。

肺阴虚生内热,有痰但不易咳出,尤其痰中带血。

脾阴虚脾阴虚是指因此脾脏阴液缺乏,濡养、运化功能不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有用显示有: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而数;阴阳互根,脾阴缺乏致使脾阳、脾气皆弱,食入食物量减弱,而且食后腹胀;运化、濡养功能不,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则呈现口干不欲饮、干呕呃逆、肌肉消瘦、倦怠虚弱、肌肤易起皱纹、肠燥便秘等症。

中医认为的十二种体质

中医认为的十二种体质

十二种体质,您可对号入座:一、阳虚型体质——“阳虚则外寒”《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体质特征:体内阳气亏少、虚寒、脏腑功能低下。

怕冷、手足发凉,精神不振,肌肉不壮,性欲或性功能偏弱,性格内向,喜静少动。

二、阴虚型体质——“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体质特征:体内阴液亏少、阴虚内热。

形体多瘦,怕热耐寒,手足心热,易口干,颧骨处发红,面部有烘热感,皮肤偏干,失眠多梦,易有烦躁感,急躁易怒。

三、血虚型体质——“血衰则形萎”《景岳全书·血证》体质特征:血液亏少,濡养功能减退。

形体瘦弱,面色苍白或黄而无光泽,口唇色淡,易脱发或毛发易断,头晕眼花,肢体易麻木,失眠多梦,易醒健忘。

四、气虚型体质——“气甚则物壮,气弱则物衰”《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体质特征:脏腑之气不足,机体功能状态低下。

少气乏力,肌肉不壮,胃口不好,易疲乏,语音低弱无力,喜静少动。

五、阳盛型体质——“阳胜则外热”《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体质特征:阳气偏胜,机体功能易亢,产热多。

怕热耐寒,喜寒凉饮食、食量大,形体壮实,精力旺盛,喜动好强,急躁易怒。

六、气郁型体质——“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医方论·卷二》体质特征: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出现性格忧郁脆弱,情绪低沉,胸腹满闷,睡眠欠佳,急躁易怒,出现局部闷胀。

中医划分十二体质,您属于哪一种?七、瘀血型体质——“恶血当泻不泻,衃血留止"《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体质特征: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阻。

体表易出现青紫瘀斑,面色晦暗,色素沉着,常见黄褐色斑块,皮肤偏干易脱屑。

八、痰湿型体质——“痰属湿,津液之所化,关乎元气……百病之中多兼痰者,湿乃有形重浊之邪,其性粘腻,其用濡滞”《杂病证治·卷十九·选方》体质特征:体内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黏滞重浊。

黄帝内经·调经论(3)原文

黄帝内经·调经论(3)原文

黄帝内经·调经论(3)原文调经论(3)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

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

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

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

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

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

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

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

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原文】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

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黄帝内经》何为阴虚、何为阳虚?阴虚与阳虚如何调理

《黄帝内经》何为阴虚、何为阳虚?阴虚与阳虚如何调理

《黄帝内经》何为阴虚、何为阳虚?阴虚与阳虚如何调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阴虚和阳虚有大不同,如果不辨识到底是哪种虚而盲目施灸的话,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伤身!何为阴、阳?《黄帝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机能的下降和衰老都是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再复杂的疾病都可以用“阴阳失调”和“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理论来概括。

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和亢盛都会引起相对的生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的生命活动除了要以自己身体内的阴阳作为依据之外,还必须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阴: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的,比如器官,骨头、血液、水液。

阳: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觉到,是能量、功能、精神,是气化。

比如一杯开水,这杯开水是由看得见的水和看不见、但能感觉到的热组成的;那么水就是阴,热就是阳。

阴阳是一个硬币的2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何为虚?就是减少。

如何分辨:阴虚阳虚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成形、分化与合成等相对运动的。

我们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分辨:1、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

阳虚的人怕冷,出凉汗,怕吃生冷,冬天盖厚被子;阴虚的人怕热上火,出热汗,喜食冷饮,冬天盖薄被子。

2、形体:阳虚多胖人,阴虚多瘦子。

阳虚的人,阴气就多,阴代表有形,人有型的东西就多出来,变得肥胖。

阴虚的人,阳气就多,有形的物质都变成能量、力量、精神这些看不见的,有形的就少,所以人就瘦。

人体讲究的是阴阳平衡。

3、舌象:阳虚舌胖苔厚,阴虚舌瘦苔少。

阳虚舌质淡,舌胖,齿痕、水滑、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瘦,舌红、舌干、苔少,苔薄。

4、神情:阳主动,阴主静。

阳虚能量不足,懒言少语,精神不振,气短、忧郁;阴虚能量透支,燥热不安,睡眠差,亢奋多动。

阳是能量,是动能,是功能。

阳虚代表动能不足,精力不够,阳虚就是一片功能低下的表现。

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

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

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原文】帝曰:经言(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2),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3)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4),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5)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6)。

【注释】(1)经言:引上古医经话。

(2)上焦不通:上焦阳气通道被遏,不能布散卫气。

(3)下脘:《甲乙经》作“下焦”。

(4)厥气上逆:指下焦或中焦的阴寒之气逆行于上。

(5)温气:即阳气。

(6)中寒:即指胸中寒邪留积。

【白话详解】黄帝问道:古医经所说的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这些我已听说过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人身卫阳之气通过上焦宣发布散,以温煦皮肤肌肉,现寒邪从外侵袭于机体,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就不能充分外达,这样就使寒邪偏盛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黄帝问道:阴虚就生内热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过度劳倦就会伤脾,脾虚不能运化,使人形体之气衰少不足,脾胃气虚使清气不能升于上焦,浊气不能下降,胃中谷气郁积,郁而化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黄帝问道:阳盛能生外热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如果上焦不通畅,就会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这样就使卫气不能向体表发散,郁结于体内而发热,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问道:阴盛是怎样产生内寒的呢?岐伯回答说:如果寒邪所伤,阴寒之气向上逆行,寒气郁积于胸中而不能散去,就会损伤阳气,阳气损伤,那么寒气独留,致使血运滞涩,脉道不畅,可见脉象盛大而涩,就生成为内寒。

中医古籍文献中“阴虚”之内涵探析

中医古籍文献中“阴虚”之内涵探析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学院, 南京 210023; 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 阴虚” 作为中医学基本概念之一,其内涵在中医文献中并不仅限于精血津液之亏虚。 为进一步加深对“ 阴虚” 的认识 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中与“ 阴虚” 相关的文献进行探析,认为“ 阴虚” 在人体生命物质、脏腑、脉学、病位 4 个方面都有着不 同的内涵。 在人体生命物质方面,“ 阴虚”可指精血津液的亏虚、真阴虚( 包括阴虚、阳虚);在脏腑方面,“ 阴虚” 可指肝肾精血虚、 脾胃气虚、肺脾气虚、肾阳虚等脏腑功能的减退,同时也涉及与脏腑相关生命物质的不足;在脉学方面,“阴虚” 主要指脉按之无力, 或见于尺脉或六部中某一部脉,亦见于脉沉取时;在病位方面,“ 阴虚” 可指里虚、下虚,总之“ 阴虚”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内涵丰富, 是一个多义而非单一涵义的概念。 关键词: 阴虚;内涵;概念 中图分类号: R222. 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250(2021)06-0888-03
Connotation of Yin Deficiency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QIN Kang1 , SHI Qing-wu1 , ZHAN Li-bin2 , ZHANG Hua-min3 , WU Cheng-yan1△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 China;2.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 China;3.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 Yi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deficiency of essence, blood and body fluid in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Yin-de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deficiency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books, and holds that Yin-deficiency 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four aspects of human life material, zang-fu organs, pulse study and location of lesion. In terms of human life substances, " Yin-deficiency" can be the deficiency of essence, blood and body fluid, true Yin-deficiency ( including Yin-deficiency and Yang-deficiency ) ; in terms of zang-fu organs, " Yindeficiency" can be both the decline of liver and kidney essence and blood deficiency,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other zang-fu organs functions hypofunction, but also the deficiency of life substances related to the zang-fu organs; in terms of pulse study, " Yin-deficiency" mainly refers to the weakness of pulse, it can be the weakness of chi-pulse, and weakness of heavy pressing of pulse; in terms of location of lesion, " Yin-deficiency" can refer to the inner deficiency and the deficiency of low energizer. " Yin deficiency" is rich in connot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it is a concept with multiple meanings rather than a single meaning. Key words: Yin Deficiency; Connot念之一,《 中 医基础理论》 多将其定义为精血津液的物质亏耗[1] 或阴液不足[2] ,但不少学者认为教材中“ 阴虚” 的概 念 不 够 确 切, 并 撰 文 进 行 探 讨。 如 孙 广 仁[3] 、 林 浩[4] 提出,“ 阴虚” 当指阴气虚、精虚、血虚、津液虚 并非“ 阴虚” ;蒲晓东[5] 、于东林等[6] 从不同角度分 析得出,“阴虚” 是阴气与精血津液两者的不足;任

论《黄帝内经》及《难经》中“阴虚生内热”及其继发症“虚劳”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论《黄帝内经》及《难经》中“阴虚生内热”及其继发症“虚劳”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论《黄帝内经》及《难经》中“阴虚生内热”及其继发症“虚
劳”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赵纪峰;王昌华;刘翔;钟国跃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目的:分析并阐述《黄帝内经》及《难经》中“阴虚生内热”及其继发症“虚劳”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与《难经》等古籍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结果认为“阴虚生内热”及其继发症“虚劳”与因饮食劳倦而伤胸中宗气与脾胃有关。

结论其发病原因为饮食与劳倦等导致了胸中宗气及脾胃受损,治疗方法为补脾胃之津液(阴)与补胸中之宗气,预防方法为适当的运动,不过于劳累,也不能久坐,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不暴饮暴食。

【总页数】3页(P2505-2507)
【作者】赵纪峰;王昌华;刘翔;钟国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南昌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难经》中的因时施针 [J], 崔韶阳;许明珠
2.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J], 戎英魁
3.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 [J], 李影;屠燕婕
4.SELDI蛋白芯片技术在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 [J], 赖梅生;范瑞强
5.阴虚内热证红斑狼疮治疗前、中、后PBMC基因动态研究 [J], 赖梅生;范瑞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阴虚则内热

阴虚则内热

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患者手足心热,焦躁难安,我告诉她内热发于外,这是肝肾出了问题。

之前有人问过我,“中医诊断,是怎么确诊的。

西医有各种仪器,哪里出问题,通过各种镜头都可以看得很明显,得什么病不止医生清楚,更会让我知道个明白,但是中医好像。

”。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甚至这个直接关系到你会不会、愿不愿意相信中医。

中医最宝贵的是前人经验,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临床,望闻问切流传至今,其中深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诠释。

中医是整体观,病名其实并不重要,是看症状研究治疗方法,西医是哪疼看哪,西医让你病的明明白白,中医让你好的稀里糊涂。

就像手足心热这个病症,西医有个词叫亚健康,医生意见好好调理,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

再看回中医,中医辨证治疗,望闻问切之后,以之前的一位患者为例。

该患者手脚心热,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心烦气躁,有时会腰酸,舌诊:舌尖红,苔薄黄。

脉弦细数。

根据症状开方,《黄帝内经》提到“阴虚则内热”,手足心热,中医里为肝肾阴虚,火热内扰导致,所以可以用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了解中药的大致都能懂,这三味药滋补肝肾,养阴生津。

然后阴气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亢盛,所以会心烦、多梦,我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这三味同用,疏养并施。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火内盛,热蒸胆汁,口苦;火热灼津耗液,津液不足,不能上濡,故见口渴。

口干口苦,生地黄生津止渴,由此可见一味药的多种作用。

腰为肾之府,肝肾阴虚,腰府失养,故见腰酸,腰酸腰痛,所以我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治腰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用栀子、地骨皮清热泻火。

患者还失眠多梦,所以加牡蛎、茯神,潜阳补阴,宁心安神,二者合用,效果加强。

最后加入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健运中土以养先天。

所以全方: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柴胡、当归、白芍、杜仲、栀子、地骨皮、牡蛎、茯神、谷麦芽、鸡内金。

诸药合用,肝肾得补,阴血得养,肝气得疏,火热得清。

《内经》的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探析(1)

《内经》的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探析(1)

《内经》的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探析(1)第23卷第2期2005年2月中CHINESEARCHIVES医药学OFTRADITIONAL刊CHINE9EMEDIClNEV01.23NO.2Feb.,2005文章编号:1009—5276{2005102—0215~02《内经》的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探析利、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

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

(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

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

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

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

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

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

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关键词:阴虚;阳虚;气虚;精虚;血虚;津液亏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气阳两虚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何谓阴虚?何谓气虚?阴虚与气虚之间是何种关系?新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阴虚”给出了如下概念:“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1】明确指出阴虚是机体的“阴气不足”。

但在以往的教科书和其他中医著作中,常把阴虚当作“阴液不足”或精、血、津液的不足[2】。

确定气虚的概念,弄清气与阴气、阳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论证阴虚指阴气不足,并弄清气虚与阴虚、阳虚的关系,特对(内经>中有关阴虚和气虚的论述作了检索和分析,并对阴虚、阳虚与气虚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黄帝内经》:人“气,精,味,形”的“阴,阳”是怎样变化的?

《黄帝内经》:人“气,精,味,形”的“阴,阳”是怎样变化的?

《黄帝内经》:人“气,精,味,形”的“阴,阳”是怎样变化的?《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水与火是分阴阳的,水属阴,火属阳。

阴阳也体现在人体之中。

对于人来说人体的功能属阳,人的饮食物则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人的形体,而人形体的生成又须依赖于气化的功能,而人体这个气化的功能是由人体的精来产生的,从此而言就是精可以化生为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人体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人的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也可以使人精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的不节而受损伤。

人的味,精,气,形分属阴阳,相互作用,互相变化影响。

' 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人体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人体的上窍。

“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过于厚”,则会发生泄泻,“味较薄”的,能够使经络疏通;“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

阳火太过,能使正气衰弱,正常的阳气,能使正气壮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元气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涌泄功用的,属于阴。

《黄帝内经》原文1: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①,阴为味②。

味归形③形归④气,气归精⑤,精归化,精食⑦气,形食味,化生③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注释①“气”在此指功能或活动能力。

②“味”:指一切食物。

③“形”指形体,包括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皮毛等等。

张景岳“五味生精血以成形。

”④“归”由此到彼的过程,亦可作“生成”或“溢养”解,⑤“精”:指饮食中的精华。

⑥“化”:“化生”或“生化之意⑦“食”:作向求给养讲。

张景品“如子食每乳之⑧“生”此处作“化生”或“转变解。

张志聪:“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味化生此精气,以生养此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 傅文录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阴虚则内热”,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类似的内容还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的其它篇章中。教课书解释为:阴虚,指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的病理状态。按照这种思路而筛选出的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方药,来治疗临床上的阴虚症,疗效并不尽人意。重新审视《黄帝内经》原文,感觉与我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夜热一般都认为是阴虚是足太阴脾经。也就是说脾虚而生夜热。故:夜热而运脾而能解。这在临床中也得到证实。个人见解,谬之指正。
“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认为是中气郁滞而发热,与后世解释的不尽相同,同时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更说明阴阳的互根性,而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要想弄清楚其原意,而我们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去认知,更重要的是要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找到精确的答案。D4
水云袖 发表于 2010-5-1 04:41
关于“阴虚则内热”的治疗上,如果我们参照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可以给我们启发,而郑钦安对“阴虚”证治疗经验,则对我们提高认识更胜一筹。如郑氏阴虚症问答中,第9条中说:“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肺火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治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千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郑氏补肺阴之不易,方选补血汤加五味子,此不难理解,原因是虽补阴,又补气,气阴双补,气能生阴;而不可思议的是,甘草干姜汤,甘草用炙,干姜用炮,干姜辛温,炮黑即苦,辛甘化阳,而苦甘化阴,阳属气,能统血,能胜寒,能温中;阴属血,能胜热,能润燥,能养筋。同时,郑钦安认为“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故而阴虚症可愈也,这种症情,若用当今之思维方法,绝对不会首选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主之,可见。“善治阴者,于阳中求阴”,此难明之理也。
对《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后世也有的理解为“阴虚火旺”,关键在于“火旺”一词误导固深。这个“火”来源于何处?明明是阴分不足,由于阴阳二者的不可离、不可分性,阴虚必是阳亦亏,这里那来的“火邪”?李东垣独具慧眼,他虽然没有弄清楚《黄帝内经》解释“阴虚则内热”之原意,但却发明了“阴火上冲”之假想,也并没有解说“阴虚则火旺”之语,可见后世之解多有曲意说。而郑钦安之说:“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现明明是阴虚阳损,完全是不足之象,哪里还会“火旺”呢?如果阴亏过甚,阴不抱阳,而真阳上浮,则这时阳气“火旺”便是虚阳上越之假象,更没有“火旺”之来源。而只有外来之火邪或是气之有余,才会“火旺”,而这种“火”郑钦安认为“邪火始所伤阴”,像白虎汤证,才是这样的“火旺”证候。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黄帝内经》认为,阴虚是内热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劳倦之后而形气衰少,也就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能运化水谷,饱食水谷郁于胃中,郁而化热。这与我们当今认识的“阴虚则内热”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我们拿现代的滋阴降火方药,并不能改善“阴虚则内热”证候群。李东垣倡导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这种发热,他认为这种发热,其根本原因是“阴气上冲”所致,这种发热可导致两组证候群,一组是脾虚气陷证,如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等症;一组是气虚发热证,如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症。这也就是后世发挥的甘温除大热,这与《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认识不同,与后世的“阴虚则内热”差别更大。这说明,自金元之后,历代医家对“阴虚则内热”的认识多有疑问,近代发挥的“阴虚则内热”及其理法方药思想体系,虽然解说圆满,可临床疗效却往往事与愿违。
阅读清代名医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之后,笔者才从中得到了解答。郑氏在《医法圆通》万病一气论说中云:“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而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郑钦安认为要想使“阴亏”得到顺利的滋补,若是没有“阳气”的参与,那一定是“独阴不生”,因为《黄帝内经》云“阳生阴长”,阳要长,阴要升,只有阳升之后,阴津才能增长。这就是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这些解释,正好验证了《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