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案例_管理心理学案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_管理心理学案例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4.1 对时代华纳公司群体决策的分析2000年春季,时代华纳最终完成了它与美国在线的合并。

就在批评者纷纷指责这场购并活动会带来难以驾驭的市场垄断时,你一定以为时代华纳的管理层会很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但是,它在4月30日做出的决策使它的形象黯然失色。

当时,时代华纳正在与沃尔特·迪士尼公司重新谈判,确定华纳公司使用迪士尼有线电视的3个频道需要支付多少费用,以及迪士尼公司是否会更新时代华纳转播ABC新闻网的权利(ABC隶属于迪土尼公司)。

谈判在5个月前就开始了,但却一直没有结果,最后期限被延长了7次。

时代华纳公司与迪士尼公司谈判者之间的相互仇恨越来越深。

到4月底时,它们终止了面对面的对话,相互之间的沟通仅仅通过传真方式来进行。

4月26日,离最后一次谈判的截止日期仅差5天,也是时代华纳在ABC拥有转播权的到期日,ABC向时代华纳公司发了—份传真,通报说,截止日期之后,迪士尼公司希望时代华纳在1个月的扫描时段里继续转播ABC;节目直到5月24日,这段时间电台测查观众的意见以决定要选择的广告公司的类型。

丽时代华纳公司过去一直坚持的是8个月的延长期。

这封传真的口气使时代华纳公司的—些高层经营者火冒三丈。

他们感到ABC公司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在进行谈判。

在时代华纳内部,高层经营者们开始考虑在他们提供有线电视服务的350万用户中终止A13(3节目。

—些人认为终止节目相当冒险。

由于有线电视公司并不十分普及,而且常被视为实行价格垄断,所以,—些时代华纳的高层人士担心,受到指责的会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迪士尼公司。

其他人则认为,迪士尼公司是问题的导火索。

如果时代华纳公司能有效地传达这一信息的话,迪士尼应该会受到更多指责,至少也会受到同样程度的指责。

同时,他们怀疑,ABC公司会因此而失去每天300万美元的广告收人。

他们盘算着,对ABC信号的封锁,可能会最终使迪士尼公司同意时代华纳的条款。

4月30日,星期日,依然没有达成协议,两家公司之间越来越多的是简短传真,没有一方改变他们的要求。

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 (1)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 人;(2)信息加工者,搜集有用信息的人; (3)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 体目标服务的人;(4)评价者,帮助检验 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维护角色
• (1)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 (2)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3)折衷 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 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4)监督者, 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 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 一个研发小组 • 参加合唱的学生 • 某个商场前围观的群众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 自己的社会需要。
•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其具备特殊的 功能: 1、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 (4)归属需要(5)权力需要(6)完成任务的需要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 强化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削弱不符合组织目 标的规范。阿尔文赞德提出指导原则。 • 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1.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 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 少东西;2.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3.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 献的;4.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 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 遵守;5.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 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 • • • 个体特征。智力越高,越不愿意建立遵循规范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更容易确认规范。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任务,规范易形成。 地理环境。工作地点近、相互作用机会多,易 形成规范。 • 组织规范。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一致,如 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发展与组织相 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 群体绩效。成功群体维持现有规范并发展与其 一致的新规范。失败群体改变重建有关规范。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引言大学心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门课之一。

其中,社会心理学概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将来在人际关系、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社会心理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以及一些教学案例的引导。

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念与历史• 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研究成果• 1.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二章:自我与自我概念• 2.1 自我概念的构成和发展• 2.2 自我与身份认同• 2.3 自我调整与认知失调第三章:态度与社会认知• 3.1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 3.2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与错误• 3.3 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与减少方法第四章:群体与小组行为• 4.1 群体动力学与集体行为• 4.2 小组决策与沟通• 4.3 团队合作与领导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亲属关系• 5.1 人际吸引与误解• 5.2 人际冲突与解决• 5.3 亲属关系与家庭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影响与权威• 6.1 社会影响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研究• 6.2 权威与顺从• 6.3 社会规范与道德判断第七章:群体心理学•7.1 群体形成与群体决策•7.2 社会运动与群体行为•7.3 群体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授课教师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讲授社会心理学概论课程,包括讲授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等。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思考和讨论社会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学生将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社会观察等。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将能够亲身体验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行为学判断题

组织行为学判断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 )2、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X)4、问卷调查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实验法。

(X)5、关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而复杂人的假设是有一定道理的.( )6、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基础性科学。

(X)7、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把每个成员召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

(X)8。

欧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

(X)9。

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10。

现场试验容易控制自变量与因变量相互间的因果关系.(X)11。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需要。

( )12.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13。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两方面就够了。

(X)14.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把每个成员召集在一起进行各项活动.(X)15。

组织外部环境可以理解为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 )16。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寄出后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17.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8。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姿势,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X)第二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X)2、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因素.(X)3、由本我支配的行为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

(X)4、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气质特征会缓慢地发生某些变化。

( )5、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①积极作用:行为导向——有利于群体意识的形成和组织目 标实现.
② 消极作用
扼杀个体的创造力; 限制个体观察事物的视野,堵塞了一些言路; 迫于压力的行为不会有高的积极性.
14
复习: 第二节 群体的动态特性
一、群体中的角色 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成员对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的体验与认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 本组成单位.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① 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② 成员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成员有角色意识.
③ 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和能够延 续的基本条件.
④成员间有工作、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依 存
27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
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微妙的意见分歧
公开、暴力的活动
冲突的水平
冲突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①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②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③冲突包括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矛盾、人与人 之间的争论,以至阶级、政党、国家、民族或集
28
团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等等.
协调,步调一致——防止力量的耗散 .
〔3〕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满 足的途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的许多需 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满足.
4
① 认同感——实现群体认同,包括角色的认同和群体规范、群 体目标以及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
两种群体认同
自觉性的——人际关系密切,凝聚力强。 被动性的——避免被冷遇和抛弃。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课件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课件
13
请您安静下来,好好想想
LOGO
为什么事业的成功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生活,可幸福的感 觉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在您的人生中,您和您所爱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 、情侣、儿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您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呢? 而您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们的内心又是否感受 到您的爱、接纳、尊重和肯定呢?
--罗恩.哈伯特(美)《自我分析-情态的更新》
11
LOGO
“人不是一个岛屿,而是人类整体的一份;每个 人都是大陆的一小块,即人类领土的一部分;如 果海浪卷走了一块泥土,整个欧洲大陆都会受损 ;一个海峡也同样受损;您的朋友的庄园也会因 此而受损。任何人的死亡都在消伤我自身,因为 我包容于人类之中。因此决不要派人打听丧钟为 谁而鸣,它为汝而鸣。”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群体角色种类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8
多 维 护 角 色
人际群体 无序群体
团队群体 任务群体


任务角色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9
(二)人际关系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
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里与行为上 的各种关系。
家庭教育 经济状况猜疑
环境不适
失落 失措 失意
失控
15
LOGO
人际交往 技巧
微笑 是最有效的
武器
真诚的 欣赏和赞美
别人
学会 “宽以待人”
知己知彼 适时求人
不要让 “批评之箭”
中伤你
16
LOGO
——查尔斯。斯瓦博(美国金融巨头)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现实意义2. 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讲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 案例分析: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3. 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讲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个体心理和行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个体心理和行为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
Page 16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
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 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生理 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 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 属于高级需要。
Page 26
(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
度系统。
Page 27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 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一)说服者的条件 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
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舆论是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 表现形式。
Page 30
(一)流行的概念
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 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 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 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Page 12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公众行为是公 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 也可能出现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Page 13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 的直接动力。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 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 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Page 17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存
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 定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 屈服。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相似性是其 基本条件。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作用
感染
第二节 群体行为
1.感染的类型
(1) 个体间的感染。 (2) 间接感染。 (3) 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马克思·韦伯根据 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将权力分为传统型权力、魅力型 权力、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1
传统型权力
2
魅力型权力
3
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1.传统型权力
传统型权力是由习俗和已接受的行为授予的, 即所谓“君权神授”。
2.小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小群体的成员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小群体 成员之间能频繁地直接相互交往和活动,每个人都可 以与其他成员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和沟通。组织行为学 中群体行为研究的重点是存在直接互 按照个体的实际归属情况划分
1
实属群体
2
参照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1) 感染可以改变人的情绪。例如,面对危险, 一个人如果与勇敢者为伍,会凭空生出许多的勇气和 力量;如果身边是个胆小的人,则自己可能会跟着感 到害怕。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2) 感染可以使人自然地生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 绪,采取与环境一致的反应。例如,受喜庆气氛的感 染,一个人会暂时忘掉心中的烦恼;而如果处于一个 悲伤的环境,则难免让人心生伤悲。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个体因素: (1)性别因素:女性项目(服装)男性项目(运动) 等; (2)智力低者,容易从众; (3)个体对群体的信任度; (4)对偏离的恐惧; (5)情绪不稳定者,缺乏自信心者易于从众; (6)责任感降低尊从; (7)对人际关系过于重视并依赖他人,易接受别人 的暗示者易于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从众; (8)重视传统道德与权威者易于从众,崇尚标新立 异,进取、独立者则相反。

五、群体的功能
影响与引导行为的功能: (1)从众行为: (2)社会助长作用: (3)社会标准化倾向: (4)社会顾虑倾向:

二、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什么是群体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从众行为 (一)什么是从众行为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使其在知觉、 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利用非正式群体中的积极因素; (1)利用情感密切,凝聚力强,相互信任的特点-学习,提 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利用压力大,标准化倾向的特点-完成工作任务; (3)信息沟通灵敏,传递迅速的特点-收集意见和要求,利 于决策; (4)利用核心人物影响力大的特点-给予权力,利用影响力; (5)使非正式群体结构与正式群体结构趋于一致。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1)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2)将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纳入到正式群体的目标体系中来; (3)重视与他们的感情联络,重视情感投资。
第一部分 群体心理与行为概述 一、群体概述 二、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三、非正式体群体研究
一、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 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二)群体的特征
1. 2. 3. 4. 有共同目标,由群体成员合作来完成; 群体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要求-群体规范; 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相互联系; 有一定的群体结构,每个成员都在其中担当某种角色,执 行一定的任务。 群体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是根据一定的章程,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 由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 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固定的工作关系;常设性 群体和临时性群体。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规定的,由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自然 而然形成的群体。无固定的编制,权力与义务无明文规 定,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的基础 上。
(二)阿希的实验 (三)从众行为的四种表现形式
1. 2. 3. 4.
表面从众,心内也赞同; 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四)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1. 情境因素:
(1)群体的性质:关系和需要满足的程度; (2)个体的地位; (3)群体的一致性; (4)群体的气氛; (5)问题的性质:性质不清,有无把握。 (6)群体的规模; (7)群体的专长;
(4)行为规范的约束性,信息传递灵敏,自卫性与排他性。
2.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志向性因素; (2)兴趣性因素;
(3)利害或利益性因素;
(4)情绪性因素; (5)社交性因素; (6)需求性因素(互补性因素)。
3.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引导-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可以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归属与社交需求; (2)共同提高,有利于正式群体发展; (3)增强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消极作用:破坏、阻碍、降低群体凝聚力、危害群体, 最终影响绩效的提高。 4.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1)正确认识研究了解并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消极作用; (2)分析本群体的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3)不能采取简单压制的办法,应因势利导。
二、社会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促进作用:
1. 2.
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干扰作用
(二)对社会促进作用的解释-内驱力唤起理论; (三)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一)什么是社会标准化倾向
1. 2.
霍桑实验中的群体实验: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作用,谁违反了就会受到惩罚;
3.
勒温认为,要改变个体的行为,最好要改变群体的规范。
(二)社会标准化倾向的作用
1.
2.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四、社会顾虑倾向
(一)什么是社会顾虑倾向
个人在群体面前表现不自然,有顾虑,其行为表现 异常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一个人到了新环境,重大的考虑,初次表演,竞赛 等,社会顾虑倾向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思想束缚,对人
的正常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社会顾虑倾向具有明显的个人差异,与人的性格特征有 关。
五、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计划,明文规定并按照 一定的程序所形成的群体类型;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相对于 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没有固定的编制,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权利义务和职责范围取决于成员自发自愿形成的一种约定 俗成的共同行为规范。非正式群体又称为心理社会体系。
1.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自发性:与群体有关和无关因素促成。 (2)凝聚力; (3)非正式领导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从众行为的社会意义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这是由从众行 为的性质来决定的。
(1)对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造成舆论,使人们感到一种无 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具有转变社会风气的积 极意义。尊师重教,见义勇为,法制教育等; (2)对于社会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也是 必要的,改变环境,改变行为; (3)从众行为也是造成群体决策失误,行为迟缓,缺乏创造 力,不正之风泛滥,助长歪风邪气等现象。
5.
(三)群体的结构
群体的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份的有机组合。 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群体的多层次性: 多要素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 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有效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群体结 构是否合理,与群体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群体的同质结构:各方面的能力比较接近,适合简单; 和群体的异质结构:各方面的能力差别较大,适合复杂任 务。

(五)群体的功能
工作性功能: (1)正式群体就是组织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工具; (2)群体的力量大于单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 (3)群体是个体和组织联系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传下达和反馈的作用。 维持性功能: (1)满足成员的社会交往需要; (2)能使群体成员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力量; (3)满足成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尊、他尊的需要; (4)满足个人的许多个别需要。 群体的这两个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偏重,它是衡量团 体有效性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