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八年制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全面的生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为其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人体常见疾病的生理学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生理学基础1.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人体的组织与细胞结构1.3 生物膜与细胞的通透性和传递1.4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1.5 神经-肌肉接头和运动机制2. 神经生理学2.1 神经传导和突触传递2.2 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 2.3 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 2.4 呼吸系统的神经生理学2.5 消化系统的神经生理学3. 循环生理学3.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2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3.3 血压的调节3.4 循环系统的调节3.5 睡眠与循环生理学4. 呼吸生理学4.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2 呼吸的调节和控制4.3 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4.4 血氧和二氧化碳的调节5. 消化生理学5.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2 消化腺的分泌和酶的作用 5.3 肠道运动和吸收5.4 饮食与能量平衡5.5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6. 泌尿生理学6.1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2 肾脏的调节功能6.3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6.4 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6.5 酸碱平衡调节7. 生殖生理学7.1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2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3 生殖激素的分泌和作用7.4 生殖过程和妊娠7.5 遗传与发育生理学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和提问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生理学的理论和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的实际应用。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药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201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药学、医检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及临床有关课程选用教材:[1]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孙红,彭聿平.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朱大年,王庭槐. 人体生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3] Physiology(英文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 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 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选读书目:[1]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on [M]. Singapore: Health Sciences Asia, Elsevier Science, 2002;[3] Physiological medicine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闫剑群. 生理学(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学习网站:/(人卫医学网)/(中国生理学会)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正常人体主要生命活动的机制和调节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一、课程介绍: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理论教学分掌握与理解两级规定。
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达,应重点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利于记忆,并能具体应用;理解内容未作标记,讲授时可不进行进一步阐发,规定学生记住要点。
实验教学采用学生操作与教师示教两种方式。
必作实验以黑体字表达,要尽量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察、客观统计和分析实验成果,写出实验报告;未作标记的实验,可根据各校具体状况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亦可补充其它实验。
对这类实验,规定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理解操作办法和环节,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成果。
三、使用阐明:本大纲中的理论课内容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对护理专业提出适宜规定,其它专业可按大纲规定的规定取舍或更动。
本大纲只附有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教学时数分派表,对教学时数的分派可酌情进行调节。
第一章细胞生理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2.细胞的信号转导功效:离子通道、G-蛋白、酶、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内与细胞外统计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阈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肌细胞的收缩功效;肌丝的分子构成与特性,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与后负荷。
第三章血液目的规定: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Rh 血型系统。
掌握血浆渗入压的生理作用。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效,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 ABO 血型系统。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代码:26410279学分:3.5学时:5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6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适用专业:影像专业教材:《人体生理学》,孙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木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调节机制,熟悉各个系统间的关系;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相应机制。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1.毕业要求1一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毕业要求1-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2.难点激素调节方式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第十一章生殖(一)课程内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教学要求掌握: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熟悉:精子的发生和发育过程;阴茎勃起和射精的一般过程和调控因素了解:妊娠和分娩(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医学和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2、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3、了解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4、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2、细胞生理:讲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等;3、组织生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4、器官生理:讲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5、内环境稳态:阐述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6、生理学实验:介绍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主题。
课程安排如下:1、第一章:绪论(2学时)2、第二章:细胞生理(4学时)3、第三章:组织生理(6学时)4、第四章:器官生理(8学时)5、第五章:内环境稳态(4学时)6、第六章:生理学实验(2学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及其运行机制。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通过学习生理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进一步学习医学、药理学、生物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度《生理学》教学大纲
研究对象
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水平的各 种生理功能,包括神经、循环、呼吸 、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
4
生理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
基础医学课程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续临 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肺换气
通过肺泡膜实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的交换。
通气/血流比值
反映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匹配程度,对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 义。
20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交换
2024/3/23
氧气运输
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氧 气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二氧化碳运输
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二氧化 碳输送至肺部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
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肾 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体液 平衡状态、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2024/3/23
30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肾脏通过减少尿量、增加尿比重等方式来浓缩尿液,以保留水 分。
3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交流:水通道蛋白、离子通 道等
2024/3/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
细胞间通讯与信号传导
2024/3/23
细胞间通讯方式
直接接触、旁分泌、自分泌等
信号传导途径
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酶联型受体途径、核受体途径等
信号传导调节与细胞效应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各种功能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安排1. 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运输- 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神经生理学-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传导与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3. 心血管生理学- 心脏结构与功能-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 血压与血流的调节4. 呼吸生理学-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的调节与适应5. 消化生理学- 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摄食与吸收的调节6. 生殖生理学- 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生殖周期与性激素的调节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介绍生理学基本概念和机制;-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组讨论与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领域,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Elsevier Saunders, 2015.2. Sherwood L.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5.六、教学团队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资深生理学教师组成,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机能的基本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2. 掌握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3. 了解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研究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学时)- 生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2. 神经生理学(10学时)-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 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和神经传导- 神经系统的疾病和治疗3. 心血管生理学(8学时)-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 血压调节和心血管疾病- 心脏电生理和心电图分析4. 呼吸生理学(6学时)-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过程和肺活量测定- 呼吸调节和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呼吸治疗5. 消化与代谢生理学(8学时) - 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 能量代谢和食物消耗- 消化系统疾病和营养失衡6. 泌尿生理学(6学时)-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尿液形成和排泄过程- 肾脏调节和体液平衡- 泌尿系统疾病和肾功能评估7. 生殖与内分泌生理学(8学时) - 性腺的结构和功能- 生殖细胞的发育和生殖周期- 内分泌调节和性激素作用- 生殖系统疾病和生殖健康8. 感官生理学(6学时)- 视觉、听觉和平衡感觉- 嗅觉和味觉感受- 感官系统的疾病和康复9. 植物生理学(6学时)-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生理调节与环境适应- 植物生理与农业生产四、实验教学1. 实验项目设计- 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2. 实验内容- 神经生理学实验- 心血管生理学实验- 呼吸生理学实验- 消化与代谢生理学实验- 泌尿生理学实验- 生殖与内分泌生理学实验- 感官生理学实验- 植物生理学实验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表现(20%)- 课堂参与与讨论- 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 课堂考试(40%)- 理论知识考核-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3. 期末综合实验报告(40%)-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学术写作与表达能力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要教材:- 《生理学导论》某某某编著,某某出版社- 《生理学教程》某某某编著,某某出版社参考书目:- 《生理学》某某某著,某某出版社- 《生理学实验技术》某某某著,某某出版社七、教学团队与资源保障本课程由生理学专业教师团队承担,学校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保障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生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为后续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熟悉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了解生理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3、生理性止血血管内皮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4、血型和输血原则ABO 血型系统Rh 血型系统输血原则(三)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3、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的组成和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四)呼吸1、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五)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唾液的分泌胃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胆汁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3、胃肠道的运动胃的运动小肠的运动大肠的运动4、吸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六)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机制(七)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6、清除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意义7、尿的排放排尿反射排尿异常(八)感觉器官的功能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2、视觉器官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感光换能系统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3、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听神经动作电位4、平衡感觉器官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九)神经系统的功能1、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2、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3、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的分类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4、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的分类和反射弧的组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5、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传入通路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6、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7、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8、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十)内分泌1、内分泌与激素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下丘脑垂体系统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腺垂体的激素神经垂体的激素3、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4、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 D3 和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维生素 D3 的生理作用和代谢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5、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6、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7、胰岛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8、其他激素松果体激素胸腺激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生理过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内环境和稳态的定义。
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前馈控制系统。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
4、了解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节律;生理学发展的历史;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1、单纯扩散:定义及扩散物质2、易化扩散: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3、主动转运: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4、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质转运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产生机制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⑴静息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⑵动作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⑶兴奋的引起: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区别⑷局部兴奋:掌握其定义、产生机制及特点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3、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三、肌肉的兴奋和收缩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传递⑴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⑵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⑶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⑴肌小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用⑵肌丝的分子组成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⑴掌握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⑵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第三章血液一、概念1、掌握血液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血量和红细胞比容的概念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3、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形成机理及血浆渗透压的作用4、掌握血液的酸碱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浆和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
5、掌握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二、血细胞的生理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成与破坏,掌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概念2、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基本功能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来源和数量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⑴止血功能⑵参与凝血⑶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四、血凝和纤溶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特点及区别4、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质及作用五、血量、血型和输血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2、了解输血原则和Rh血型系统的概念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功能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2、掌握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3、了解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及意义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5、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⑴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⑵心指数(含静息心指数)⑶射血分数⑷了解心脏作功量6、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搏出量后负荷每分钟输出量心肌收缩能力心率7、了解心脏泵功能的贮备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点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2、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征3、掌握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点⑴浦肯野细胞⑵窦房结细胞4、了解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起搏的机制5、心肌的电生理特点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⑵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⑶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⑷掌握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概念及产生期前收缩及代偿性间歇的机制6、心肌的自动节律性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⑵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等级差异7、心肌的传导性⑴了解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⑵了解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8、了解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三、血管生理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3、血压⑴掌握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概念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机制⑶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⑴掌握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特点⑵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⑶掌握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⑷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5、微循环了解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及功能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7、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⑴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⑵掌握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概念、分布及作用2、心血管中枢⑴了解心血管中枢的概念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枢在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3、心血管反射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掌握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掌握反射过程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⑵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⑶了解其它类型的心血管反射4、体液调节⑴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⑵掌握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⑶掌握血管升压素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⑷了解其它体液因素对血管活动的作用五、器官循环1、了解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肺血流量的调节3、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脑血流量的调节4、掌握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第五章呼吸一、掌握呼吸的概念二、肺通气1、掌握肺通气的概念2、掌握肺通气的原理3、了解平静呼吸、用力呼吸和胸式(腹式)呼吸的概念4、胸内压⑴掌握其定义、特点、形成机制⑵掌握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5、了解肺通气的阻力及顺应性的概念6、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作用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1、掌握潮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2、掌握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3、了解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的概念四、气体的交换1、掌握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2、掌握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及过程3、掌握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气的运输⑴掌握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⑵掌握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特点⑶掌握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⑷掌握氧离曲线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2、二氧化碳的运输掌握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六、呼吸运动的调节1、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2、了解肺牵张反射的概念3、了解肺扩张反射的定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及反射的生理学作用4、掌握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氢离子浓度水平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一、概述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以及消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⑴一般特性⑵电生理特性3、了解胃肠的神经支配及作用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⑵内在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4、胃肠激素⑴了解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⑵掌握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⑶掌握常见的胃肠激素种类⑷掌握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口腔内消化1、了解唾液的性质和成分2、了解唾液的作用3、了解唾液分泌的调节4、了解食管-胃括约肌的概念以及生理意义三、胃内消化1、胃液⑴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⑵掌握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⑶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2、胃的运动⑴掌握胃运动的形式⑵掌握胃排空的概念、促进胃排空和抑制胃排空的因素四、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掌握胰液分泌的调节⑴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的作用及特点,交感神经的作用⑵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的作用及特点(二)胆汁1、掌握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掌握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三)小肠液1、了解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2、了解小肠液的作用(四)小肠的运动1、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意义2、了解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五)大肠内的消化1、了解大肠液的作用2、了解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六)吸收1、了解小肠作为吸收部位的有利条件2、了解吸收的途径和方法3、了解小肠内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能量代谢1、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2、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3、掌握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4、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5、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6、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7、了解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意义二、体温及其调节1、了解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2、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形式3、了解体温调节中枢的概念4、了解体温相对恒定的调定点学说第八章肾脏的功能一、掌握肾脏的功能及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二、肾脏的结构特征及其血液循环1、掌握肾单位的概念、组成及分类2、了解近球小体的组成及作用3、了解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4、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⑴自身调节⑵神经和体液调节三、尿的生成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⑴了解肾小球滤过膜的组成及通透性⑵掌握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及与滤过的关系⑶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⑷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⑴掌握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及重吸收的形式⑵掌握钠离子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⑶了解氯离子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⑷掌握水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⑸了解HCO3-的重吸收机理⑹了解葡萄糖的重吸收机理:部位及机理⑺掌握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⑻了解氨基酸的重吸收机理⑼了解H+、K+和NH3的分泌及生理意义四、尿的浓缩与稀释1、了解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形成与维持2、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五、肾脏泌尿功能1、掌握ADH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2、掌握水利尿的概念及产生机制3、掌握醛固酮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六、血浆清除率了解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的生理意义第九章感觉器官一、概述1、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的概念及分类2、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视觉器官1、眼的折光成像功能⑴了解眼内物像的形成及简化眼的概念⑵掌握眼视近物时的调节⑶掌握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概念⑷掌握近(远)视及散光眼的成因和矫正2、眼的感光换能作用⑴了解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功能⑵了解感光色素的组成3、掌握视力、视野、盲点、明(暗)适应的概念三、听觉器官1、掌握听阈和听域的概念2、了解外耳的作用3、了解中耳的组成及鼓膜、听骨链和咽鼓管的作用4、了解声波的气传导和骨传导途径5、了解耳蜗的结构及行波学说6、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四、前庭器官1、了解前庭器官的组成及作用2、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3、了解眼震颤的概念第十章神经系统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1、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及组成2、掌握有(无)髓神经纤维的概念及神经纤维的功能3、掌握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4、掌握突触的概念及组成5、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6、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概念、意义和产生机制7、神经递质⑴掌握神经递质的概念⑵掌握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⑶掌握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定义及分布⑷掌握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⑸了解递质与调质的概念⑹掌握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概念及分类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掌握反射的概念2、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及作用3、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4、掌握反射弧在中枢部分兴奋传播的特点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了解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2、丘脑的感觉功能⑴了解丘脑核团的分类⑵掌握特(非)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及两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⑶了解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⑴掌握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⑵了解视、听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四、痛觉1、了解痛觉的概念2、了解皮肤痛觉的概念3、掌握内脏痛和牵涉痛的概念和特点五、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掌握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的概念2、了解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3、了解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的概念4、牵张反射⑴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⑵了解牵张反射的反射弧⑶掌握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生理意义5、了解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了解小脑的结构⑵掌握小脑的主要功能7、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了解基底神经节的组成⑵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⑶了解基底神经节的损伤的临床表现8、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大脑皮层运动区⑵掌握主要运动区的定位及支配特征⑶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及功能六、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2、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征3、了解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掌握下丘脑的主要功能七、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1、掌握条件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2、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泛化和分化3、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和意义4、了解第一、二信号系统的概念5、了解学习记忆的有关概念6、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7、了解脑电图的概念和常见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8、了解睡眠和觉醒的一般概念第十一章内分泌一、概述1、掌握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2、了解激素的作用与传递方式3、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4、了解激素的分类5、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二、下丘脑与垂体1、了解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升压素和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3、了解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概念4、掌握调节性多肽的概念及重要的调节性多肽的名称及作用5、掌握重要的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⑴生长素⑵催乳素⑶促甲状腺激素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三、甲状腺1、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合成原料2、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掌握甲状腺功能的调节四、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1、了解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2、了解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五、肾上腺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六、胰岛1、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2、了解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1. 男性生殖(1) 熟悉:睾丸的生精作用(2) 掌握:睾丸的内分泌功能(3) 掌握:睾丸功能的调节2. 女性生殖(1) 掌握:卵巢的生卵作用(2) 掌握:卵巢的内分泌功能(3) 掌握: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4) 熟悉:妊娠过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为后续的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生理学的教学,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功能、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代谢、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
三、教学方法生理学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
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生理学教学评估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表现等。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当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人体解剖和生理方面的全面知识。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是生理学课程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人体生理、理解生理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掌握生理实验方法。
本文将以引言、五个大点和总结的形式,详细阐述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
正文:一、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功能:代谢、分裂和增殖、信号传导3. 组织的分类和特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组织的适应性和再生能力二、人体的运输系统1.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2. 呼吸系统: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及其调节3.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循环4. 营养与代谢:消化系统、代谢与能量平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5. 排泄与水盐平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形成、体液与电解质平衡三、人体的调节与协调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器官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调节机制、感觉和运动的调节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分泌腺体及其激素、激素的合成和调节4.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器官、免疫反应机制、炎症和免疫疾病5. 生物节律和睡眠:昼夜节律、生物钟、睡眠的调节机制四、人体的感觉与运动1.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听觉、平衡、嗅觉、味觉和触觉2. 神经系统与运动:运动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运动的控制和调节3. 运动的能量供应和调节:肌肉收缩、运动代谢、运动补偿机制4. 运动与协调:运动学习、运动记忆、运动技能的发展5. 运动与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康复的原则五、人体的发育与遗传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生殖周期2. 受精和胚胎发育: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器官形成3. 遗传学基础: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突变和突变潜能4. 生殖与生长:生殖周期的调节、生长发育和生长激素、生殖健康和生育技术5. 人体发育与衰老:生育周期的调节、细胞衰老和再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总结: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运输系统、人体的调节与协调、人体的感觉与运动以及人体的发育与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
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
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脑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5)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通气量功能的指标,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6)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大肠内消化。
(7)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和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熟悉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9)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的功能,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10)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过程和特征,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及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兴奋在中枢传布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
熟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11)掌握激素的概念,几种主要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熟
悉激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
了解激素的化学分类,肾上腺髓质功能。
(12)掌握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熟悉睾丸的功能及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了解妊娠与分娩。
2. 基本技能级操作:
(1) 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各种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如动物捉拿、麻醉、固定、手术、气管插管、血管(颈动、静脉)插管、静脉注射、输尿管插管、神经(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兔减压神经)的分离,熟悉常用实验标本的制备(坐骨神经标本、腓肠肌标本、离体肠管、离体蛙心、离体肺脏)和常用离体器官(离体肠、离体蛙心、离体蛙神经干)实验方法,熟悉整体动物实验和常用机能指标如血压、呼吸、肌张力、神经干动作电位、心电图、尿量、体温实验技术。
(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的原理。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动脉血压、呼吸运动、肺顺应性的基本机制实验分析思路。
(3) 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与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师命题设计和学生自选题设计,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PBL讨论
目的要求:
PBL开展的模式是以涉及多器官系统的病例为中心的讨论。
学生接触案例和初步讨论。
学生分组阅读案例后,整理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确定,由学生分头收集信息、资料、自学,然后学生再次集中讨论所收集的信息
的有效性,对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的解答(主题发言);交流共识;列出新的问题和需要知道的知识点;再次分工。
学生讨论后对案例进行总结性讨论分析(主题发言);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信息获取渠道和方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在PBL 中的表现进行整体和个别点评。
PBL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一个学期的生理教学中依照生理学理论教学进度,进行1个案例的讨论,讨论分2~3个阶段进行,共计学时3学时。
教学方法(建议):
分组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双语教学
六、生理学进展讲座
目的要求:
结合我系科研成果开展专题讲座,既让学生了解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眼界,又更新内容,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正确的相对性,更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每学期安排3讲。
讲座题目动态
讲授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在依照生理学理论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3讲,讲座题目动态变化。
每次1~2学时,共计学时5学时。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双语教学
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