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解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主要涵盖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以及最终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他们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最终胜利的过程。
(2)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2、教学难点(1)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部编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竝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空蹩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反攻:空2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龙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解放南京:更矽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蠱,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绥化二中历史组王立娟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三章第四节,本课学习的是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内容。
内容包括: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册书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而高一学生刚不入高中课堂,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还不适应。
首先在学习内容方面,还停留在对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学习,对待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在学习方式方面,高一学生需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了解渡江战役的情况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2.过程与方法:⑴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及和谈的斗争史实,培养学生学会从复杂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观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概括斗争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⑴通过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事实求是的态度及决策,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⑵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国民党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统治则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⑶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第17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堂练习:
• 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 •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 2.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3.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在哪里? 解放区 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 我军的作战方法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目标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如何? 先后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使我军于1947年6 月开始转入反攻,挺进大别山。
背 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 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 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 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 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 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 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 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 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
A. 三大战役后
B.渡江战役后
C.南京解放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 4、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 ) •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 • • • •
5.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D.统治中国大陆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逆民意 失民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 (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 (2)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23日) (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 胜利原因: 从国民党方面:政治上腐败、陷入孤立境地,失 去民心;经济崩溃;战略指挥失误,士气低落;美 援断绝,蒋桂分裂等等。 从中共方面: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 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组成最广 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解放军
廖耀湘
范汉杰
黄百韬
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敌55万余人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黄维
杜聿明
BACK
在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意义:人心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新时期。 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 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 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当时东北战场形势对我最为有利,在兵力上已占优 势,拥有广大巩固的后方;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 区十分狭小,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发动 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 : 1948年11~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 动,采取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对敌各个击破方针, 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共25张PPT)
聂荣臻、罗荣桓、林彪
仔细阅读课本116-117页,填写三大战役慨况表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胜利
三大战役影响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篇章:聚民心——渡江战役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1.千里跃过大别山: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了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况
影响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以北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放南京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1947年夏,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3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其标志是什么?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二十二中 胡泽席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 线.
2.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3.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1949年4月
辽沈
平津
淮海
湖口
江阴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毛
泽
东
手
书
解放军攻占总统府
七 律
南京
江江阴阴
湖口口
合作竞学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 国民党呢?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无心应战,腐朽统治 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华北 20万 55万
华东 42万 60万
中原 20万 75万
西北 7万 30万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 天的岁月,假如 你是一位人民解 放军的高级参谋, 你会把战略决战 的首战放在哪里?
为什么?
东北
名称 东北 解放军 70万 国民党 55万
战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 放
平津战役
傅作义和平改编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有 什么好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
2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在平津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激烈交战,最终夺取了胜利。
3
解放南京
解放军攻克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的统治结束。
解放战争的胜利
1 解放全中国
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了全国各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 人民军队的努力和牺牲
人民军队通过不懈努力和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 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的意义1 中国共来自党领导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2 中国人民从殖民地化解放
中国人民通过解放战争,实现了从殖民地化的解放。
3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战争的胜利》PPT 课件
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探索背后的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
日本侵略战争
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削弱中国经济和国土。
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苦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争取国家解放。
解放战争的过程
1
渡江战役
红军奋勇渡过长江,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渡江作战。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从1946年6月底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中央又根据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了战略大决战。
1948 年9月,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军事态势的巨变——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蒋介石伸出
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
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
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
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标志着人民
南
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
京
域内去了。
——2023年6月16日《中国档案报》
课堂总结
材料中的刘邓是谁?“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 选择这一进攻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 影响? 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 战场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
课堂总结
军事态势的巨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课堂总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南京的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课堂总结
材料一:梁思成绘制的《北平重点文物图》,被挂到了毛 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 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 弹损毁文化古迹。
——《北平1949:危城抉择》 材料二: “北平协议在保留面子方面是一个杰作,北平可 能就是南京及其他城市的试验品。”
——美联社评论 思考3:平津战役中我军为什么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PPT课件 图文
北地区
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被歼。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渡江战役
1、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跨台
湖口
江阴
500多公里
时间:1949年4月21开始
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 22 年 统治结束
5月27日,中国最大城市 上海 解放。
石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中,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图为1947年4月 的《美亚杂志》和5月的上海《文萃》杂志刊登此谈话的 期刊封面 。
一、挺进大别山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突破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图为部队夜渡黄河。
在职场中,凯勒时常告诫自己的手下:“永远不要丢弃你的同伴,尤其是在火场中。”许多次,他为了保护战友,工作时都是自己率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去。然而,他却没有将这句真理应用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在经历过了无数次激烈的争吵冷战后,离婚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凯勒的父亲不忍心看着他们婚姻破裂,他给了儿子一个《爱的挑战40天》的手抄本,恳请儿子按照上面写的做法,花40天的时间修复一下夫妻感情,为挽救自己的婚姻做最后的努力。他告诉儿子,他并不是不爱妻子了,只是忘记了怎样去爱。凯勒答应了,在工作之余,他照本宣科地做起了笔记上的事,在妻子发火的时候不抱怨、为妻子准备一顿早餐,在妻子生病时,贴心倒水喂药,泡咖啡、洗碗、打扫卫生、买鲜花、烛光晚餐…… 凯勒原本对这段挑战很抵制,后来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悟出了婚姻的真谛,他重新审视了一切,明白了自己婚姻破碎的原因,是因为不懂得如何维护两人之间的感情。面对丈夫的点滴变化,凯瑟琳最初不为所动,认为那些不过是丈夫不想离婚暂时使出的小伎俩。凯勒并不放弃,依旧打起12分精神继续坚持着,他一点一点填补着夫妻之间的鸿沟,慢慢融化着妻子被尘封的心,后来,妻子终于重新戴上了婚戒。两个人回到了往昔的甜蜜时光,经历这次婚姻危机,他们学会了在婚姻中要有爱的表达,才能守住幸福。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课件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国共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 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 有其田,按照农村人 口平均分配土地。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千里跃进大别山
(3)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且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 因: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和参战热情; 国民党统治崩溃,不得人心。
启 人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执政者应当执政为民; 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 奋斗的信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 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
命胜利的意义。 证、历史解释)
交流学习体会。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 京解放,认识其各自史实历史意义。 2.观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从中获 取有效信息,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人 430万
数
370万
365万
280万
190万
127万
358万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204万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1949年1月
三大战役后,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军队士气,人民解放军都远胜国 民党军队……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原则以及战争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战役和战略原则。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略原则以及胜利意义。
难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地图、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原则等内容。
(1)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强调解放战争的必然性。
(2)主要战役:介绍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战略原则:阐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运动战、游击战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主要战役发生的地点,并简述其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 内容:(1)解放战争背景(2)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3)战略原则:运动战、游击战等(4)胜利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3)列举三个解放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并说明其意义。
2. 答案:(1)历史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等。
(2)胜利原因: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国的历史发展。
(2)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英雄事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 江 战 役 的 意 义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 代表被推翻);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维护了国家统一;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
的分 解到 放土 区地 农后 民喜
悦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游 行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解放战争形势图
1946年夏
1948年秋
延安 南京
西柏坡
北平
沈阳
徐州
西安
南京
武汉
沈阳
北平
徐州
2.三大战役 (1948.9—1949.1)
①辽沈战役
活动与探究
A.解放军打战勇敢 B.国民党指挥失当 C.毛泽东懂军事,蒋介石不懂军事 D.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胜利的根本原因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1949.10.1. 毛泽东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蒋介石只得呆在 台湾远眺大陆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上海 C、武汉
B、南京 D、北平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 民解放军攻占
4.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 灭是
A.南京解放后 B. 渡江战役后 C.三大战役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5.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 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 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
北平
徐州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指 挥 员
概
结
况
果
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辽 北 长春 吉 林 安
林彪 罗荣桓
热 河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在哪里? 解放区 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 我军的作战方法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目标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如何? 先后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使我军于1947年6 月开始转入反攻,挺进大别山。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 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 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 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 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 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 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论一论:国民党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
逆民意 失民心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顺民意 得民心
民众支持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三大战役慨况表
三大 战役
时间
部队和 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国民党 军损失 47万多
解放地区
东北 为解放江 南奠基
辽沈 1948.9─ 11 战役 淮海 1948.11─ 战役 1949.1
中原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 55万多 华东解放军 陈毅,粟裕 谭震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52万多 华北解放军 聂荣臻
概 结
况 果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天津 塘沽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张家口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平津战役:战和并用 铸剑为犁 采用了“翁中捉鳖”的战术,1948年12月5日, 我东北野战军先前兵团攻占密云。 12月20日,完成分割包围敌人于塘沽、天津、北 平、新保安、张家口。 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收复张家口。 1949年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俘虏敌警备 司令陈长捷。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安 江 苏 南京 江阴
上海
徽 湖口 江 浙 西 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胜利的根本原因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沈阳
黑山 营口
东
锦州塔山河 北辽宁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黑土地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 余人,使敌军从长期占有的数量上 的优势,迅速跌为弱势。
三大战役 之
淮海战役
时 间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地 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参战部队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指 挥 员 概 况 意 义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948年11 平津 月—1949年1 战役 月
华北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 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了。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 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 根本变化。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 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 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三大战役 之
时 间 地 点 参战部队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 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 放。 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傅作义 接受和平改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淮海战役(1948.11.7 -1949.1.10)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山 东
徐州
碾庄
河南 双堆集
陈官庄
安 徽
江
苏
淮海战役: 中原逐鹿 六十万对八十万 1948年11月4日,华野司令部在曲阜发布 《淮海战役攻击命令》,我军采取了“中间突 破、分段歼敌”的作战方案,在徐州古战场展 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决战。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上 130万 升 下 430万 365万 280万
1948年8月 机 动 士 兵 气 力 多 高 昂 低 落
后 方 巩 固 危 机 四 伏
少
降
一、三大战役
• 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 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 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 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 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1949.10.1. 毛泽东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蒋介石只得呆在 台湾远眺大陆
练一练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三 大 战 役
发起时间
1848年9月 —11月 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共计歼敌人 历史意义 数 国民党军队 歼灭和 的主力基本 改编敌 上被消灭, 人150多 大大加速了 万人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