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贾春燕摘要:孔子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得益于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他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有分歧就展开争论。

他坦诚无私地一视同仁地教导学生,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批评。

他赞扬学生的优点,也决不姑息学生的缺点。

他爱生如子,关怀备至,深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关键词:和谐,融洽,平等,师生关系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以下文段所引文字皆出自《论语》,只注篇名)“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为政》)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纵观《论语》,我们会看到,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

有时,孔子提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先进》篇最后一章,写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

)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这才有利于群龙竞发,各展风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

孔子鼓励说:“何伤也?(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

以孔子为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孔子为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袁贵仁部 长在 2 0 1 3年全 国教育工作 会议 上指 出 ,要 “ 把立 积极性 ,鼓励他们 勇敢说 出 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一棒 子打死.这 德树 人作为根本 任务 ,把 教师 队伍 建设作 为重 点 内容 ,把转变 不仅是 锻炼学生创 造性思维 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 学生的最 大尊 作 风作 为重要保 证 ,加快教 育领 域综合 改革 ” ;而加 强师 德建 重.毕竟 ,小学 生因为年龄等特殊原 因 ,他们 的 自尊心非常强 ,
以 爱 为先 孩子 真正打成一 片的随和态度 ,否则 ,孩子一 开始就有抵 触情 在我看来 , “ 温 而厉 ” 巾 的 “ 温 ” 即 温 和 ,是 一 种 亲 切 的 绪 ,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 态度 ,也是孑 L 子 “ 爱 ”思想在气 质方面 的表现 ; “ 厉”则表 爱 岗敬 业
多大 的理想 ,但想 到能为 中 国的乡村 教育 做一点 力所 能及 的 、
扎扎实实的贡献 ,我 的确感到生命是充实的 ,有价值 的. 总之 ,师生关系处 理得好 ,师生关 系融洽 了,学 生才愿 意
向学 ,才能主动学习 ,教学工作才能做好.孔子时代 的师生关系
当然与今天有很 大的不 同 ,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因为从 某种 意 待 ,尊重学生 ,像朋友一样欣赏他们 和倾 听他们.尤其是在课堂 义上 ,孔子的言行 ,也是对我多年来教学工作的一个验证和总结 . 上 ,当师生对 同一问题有不 同理解 时 ,教师要 充分调动 学生的
贵 在 的理解 就是气 度威严 但又不失平等的 精神 ,不 自以为是 ,不恃才傲 物 ,甚 至独 断专行.这教育我们为 师者 ,不能 为了所谓的 “ 师道尊严” ,高高在上 ,整天板着一副 权威 的 面孔 ,不容 质疑.换句 话说 ,为师者 应该对 学生平 等相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春秋时期,儒家学说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秩序与规范。

在儒家精神背景下出现的,最著名的书籍之一便是《论语》,这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书籍。

其中,孔子对师生间的三重称谓夫子,公冶长,叔齐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称谓和谐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为题,通过细致的分析,探讨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一、孔门师生称谓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师生关系中有三种称谓,即夫子、公冶长、叔齐。

其中,夫子是指孔子本人,也是智慧尊师的代名词,表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师重教的精神。

公冶长指的是孔子的学生,由他与学生一起饮酒时唤其他学生“公冶长”以后,这个称谓便成为他身边弟子的称谓。

叔齐指孔子之后的临冶,是孔子认可的学生称谓,具有精英教育的意味。

孔门师生称谓表达了大儒与其师生间的礼俗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尊师、重教精神。

此外,这三种称谓还反映出古代教育与社会精英的等级制度,使孔子的学生能够完整地体现出他们的努力与学识。

二、孔门师生称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语》中提出的孔门师生称谓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孔门师生称谓强调了中国古代传统尊师重教的社会价值观。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学生应该因老师的弘扬而受益,并表示最大的尊敬。

孔子的内容将这一精神带入古代中国社会,因此,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都深受它的影响。

其次,孔门师生称谓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由师生、学生、家长共同完成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责任,他们之间也都有相互的和谐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尤其是师生之间,双方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有助于推动教育学习,从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孔门师生称谓,也支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传承。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也展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特殊且深厚的师生关系。

本文将详细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理念。

师道传承在《论语》中,孔子被称为“圣人”,而他的弟子们被称为“贤人”。

这种尊称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师道传承的观念。

按照儒家思想,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老师所教知识和道德观念发扬光大。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建立了良好而独特的关系。

虽然学生们对待孔子怀有尊重之情,但他们并不畏惧孔子。

相反,他们大胆提问、质疑和辩论,与孔子进行不断的思想交流。

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得弟子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迪。

师生互相尊重孔子一直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但同时他也相信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优势,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并引导他们发展。

他常常称赞学生们的进步,并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弟子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以及各种实用技能。

孔子提倡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师道渐进根据《论语》记载,弟子在孔子身边接受教育的时间各不相同且有阶段性。

初时,弟子们被视为学徒,主要学习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基本道德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种渐进式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弟子们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育目标与成就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品德和智慧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对弟子们构建了深厚、长久的师生关系,孔子成功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结论《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建立起独特而深厚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儒家教育体系。

孔子的弟子们师生情深与道德教育

孔子的弟子们师生情深与道德教育

孔子的弟子们师生情深与道德教育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们不仅受他的教诲,而且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种师生情深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孔子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更体现在他们对道德教育的践行和传承。

弟子们心悦诚服地听从孔子的教导,这是因为孔子在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他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们深知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树立了道德标杆。

他自己率先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弟子们看到孔子一贯如一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深受鼓舞,立志效仿。

这种师生之间的道德交流、倾听和学习的过程,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

孔子的弟子不仅在道德上受到教育,还在学术上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积极倡导各种学问。

他教导弟子们学无止境,不仅要学习经典的书籍,还要学习礼仪、音乐、射箭等各种技艺。

他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弟子,如颜回、子路等。

在与孔子的长期学习和探讨中,弟子们不仅增加了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对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弟子们不仅在教育中受到了启蒙,还在孔子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熏陶下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有志向、有目标,追求高尚品德和伟大事业。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诫弟子们要善于了解人心,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弟子们以孔子为榜样,将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带到社会中。

他们不仅在治理国家、扩大交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典范。

弟子们对孔子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从未改变,他们为了纪念孔子和弘扬他的教育思想,积极传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他们成立了“孔门职守册”的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仪式和规章,以宣传孔子的教育理念,并推广他的学说。

弟子们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孔子的教育思想传播得更远。

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传承的行为,使孔子的影响力在中国教育史上长久而深远。

论孔门师生关系的文化意义

论孔门师生关系的文化意义

心仪的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周文化 ,郁郁乎文哉 ! “ 吾从周 。”
( 论语 ・ 《 八佾 》 但面对“ ) 八佾舞于庭 ” “ 、三家者以《 彻 ” 雍》 这
样一种礼崩乐坏 、周文疲敝” “ 的局面 , 面对 古老帝国的文化
到极大 的舒展与张扬。 L 以包容和欣赏的 ¨吻谈论他的学 孑子 生们 的个性与天赋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m也f “ 嬷 、” ( 论语 ・ 《 先进 》) 还有颜 回的颖 悟好学 、 贡的 明达善辩 、 冉
回答 , 陈亢不仅获知了学 习诗 、 礼的重要性 , 更明白了“ 君子之
远其子也” 在师生关系上 ,孔子教伯鱼 , 。 “ 无异于他人 ” [1 。29 ]1 () p
孔子作为文 化哲人 , 有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意识 。孔子生 活在雅斯贝尔斯所命 名的“ 轴心 时代 ” ——春秋 时期 , 那是一 个文化觉醒 、 哲学 突破 时期 。不 同文化 中的人们对宇宙本质 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 , 对人类的处境及其基本意义有着 自我 的独特理解 。“ 十有五而志 于学 ” 的孔子 , 一生致力于学 问与
展 走向。 关键词 : 子 : 生关 系: 孔 师 文化 意 义
中图分类号 : 2 22 B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8 7 ( 0 1 0 — 17 0 10 — 4 7 2 1 )7 0 1— 3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曾言 :天不生仲尼 , “ 万古长如夜 。 ”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1 年 第 7期 0 1
人文视野 历史 ・ 文化
论:f师生关系的文化意义 f- L]
张 敏
( 苏州农 业职业技术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5 0 10 8)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起初被视为儒家传记类作品的一种。

自两汉以来,孔子地位的提高,《论语》便日益受到了重视,更是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论语》的时代是一个学风蔚然的时代,《论语》中体现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今天的我们欣羡和反思。

《论语》中的师生相互了解,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

孔子熟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弱点,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作出相反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原因在于冉有平时做事优柔寡断,需要壮胆;而子路勇于作为近乎鲁莽,需要适当地引导。

孔子了解他的学生,却并不因此而厚此薄彼,而是针对各人的特点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的完善,扬长避短。

不仅孔子了解学生,孔门弟子亦能对老师作出十分到位的评价。

《论语》中记载的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对孔子的评语,虽各有异同,却都反映出他们对老师为人治学的独到认识,并且,了解越是深入全面的学生,往往更能认识孔子及其学说的伟大之处,从而领悟学术与为人处世的真谛。

颜渊曾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也许这是众多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中最精当的一条,也是颜渊之所以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的原因之一。

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因材施教与尊师重教的前提。

而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往往学生对老师的学术理想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了解的愿望,有时甚至只是一味希望从老师那里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学习乃至学术的真正意义。

古代教师门徒情谊经典故事

古代教师门徒情谊经典故事

古代教师门徒情谊经典故事引言古代教师门徒情谊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教师门徒情谊的经典故事,以展示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连接。

孔子与颜回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门徒颜回更是被誉为“有道之士”。

有一次,颜回在河边见到溺水的孔子,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救起了孔子。

孔子深受感动,对颜回说:“回啊,你救了我,我救不了你。

这是我的命,是上天给我的。

”从此以后,孔子深信颜回是一个有德有才的学生,更加悉心教导他,给予他更多的关怀与教诲。

墨子与公输般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以其爱人如己的思想而著称。

墨子的门徒公输般是个年轻的骚人,擅长音乐。

有一天,公输般弹奏的琴弦断了,他心烦意乱地找到墨子。

墨子鼓励他说:“弦断就重新拨奏,逆境中的坚持才是成长。

”墨子自己亲自教公输般修补琴弦,并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公输般在墨子的教导下变得更加成熟,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墨子主义的传承者。

孟子与须贾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满腔热血与同学须贾有着亲密的师生关系。

须贾曾因贫穷而放弃学业,但孟子并未放弃他。

孟子经常到须贾的家中探望他,鼓励他重新回到学校继续研究。

最终,须贾在孟子的影响下重燃研究的热情,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结语这些古代教师门徒情谊的经典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教育中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教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指导和教诲,更在情感上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这种师生情谊经典故事的传承,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中继承并发扬这种教师门徒情谊,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师生关系

孔子师生关系

在孔子思想中轻视劳动,樊迟去问孔 子怎么种菜时,孔子一听就很生气,说 “我不是老菜农,你去问他去吧。”孔子 就当着很多学生的面骂他:“小人者,樊 须也”,说他胸无大志。
孔子以“礼”界定“仁”,他把“仁”作为师 生言行的主要标准。他说:“刚、毅、木、讷近 仁 ”。(《子路》)“呐”即寡言,把“呐”列为近 于最高道德“仁”的四种品德之一,可见孔子讨厌 爱说话的人。 对于不按“仁”的要求做的弟子,孔子更是恼 怒。冉求为季氏谋求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徒 弟,你们这些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见《先 进》)
(《先进》)
颜路向孔子请求用孔子的车子给颜回打外撑,孔 子说:“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撑,我 不能不坐车步行为他打撑。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 不可以步行的。(见《先进》) 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把礼看得比仁爱更重要,所 以在师生关系中并不能体现出民主的精神,师道尊 严,孔子要维护的是一种阶级性,并非民主平等。
正是由于共同的政治理想以及孔子作 为教师的素质使得学生对老师有了更多的 敬爱之心和师生之情。那么这种敬爱之心 和师生之情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三.孔门师生关系具体表现
1.学生尊重老师 孔子要求学生是要“尊师重道”的,这是 当时社会制度所规定了的。可是孔子的学生也确 是从内心里尊敬这位老师的。以至孔子死后还念 念不愿远离。《史记》记载:‚孔予葬于鲁战北 泅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 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录上,凡六 年,然后去。” (《孔子世家》)

以上都可以反映出孔子对学生不遗余力 地悉心栽培,但是,孔子并非十全十美,在 处理师生关系上也有他的脾气和他的不足之 处。
6. 孔子的脾气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和老师讨论三年治丧的问 题,宰予就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 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 为可改为“一年之丧”。 孔子很生气,背后批评为“不仁”。《论语·雍 也》有天看到宰予大白天睡觉,就说“宰予昼寝”。 就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朽木不 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论语·述而》。在 《论语·先进》中,讲他以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 现在变了“听其言而观其行”为什么呢“于予与改 是”。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20FAXIAN JIAOYU 2018/02————————————————————————————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重要代表,它不仅记载了孔子的为人处世与为政之道,也记载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理念。

其中《论语》记录的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孔门师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融洽、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对构建合理、有益的师生关系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师生关系;教育实践;借鉴意义————————————————————————————《论语》作为儒家学派广为人知的一部经典,一直备受历代学者们推崇,并在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巨大影响。

《论语》一书通过对孔门先贤之言行的记载,传递了儒家从治国安邦到修养身心,从为人处世到治学育人等方面的诸多观点。

其中,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古往今来的教育活动树立了一个标杆。

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不妨对《论语》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加以研究与思考,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合理应对当代师生关系中显现出来的诸多状况。

一、《论语》中记载的孔门师生关系《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十分丰富,而本文将着重梳理其中涉及孔子对于弟子之态度的部分,以期更好地展现孔门的师生关系。

笔者将孔子关于学生的教育理念概括如下:不因学生的出身等条件而区别对待的“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个性与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地教育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师生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以及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不强迫学生与老师完全一致的“和而不同”的教育精神。

1.“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弟子一视同仁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无论弟子是出身贵族或是平民,也无论其家庭富有还是清贫,更无论弟子的种族或籍贯,甚至无论他们的天资聪颖或是愚钝,只要弟子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孔子就会对其进行教育:脩“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2 3 0 2 0 1 l( 2 0 1 5 )O 1 — 0 0 7 2 — 0 5
《 沦语》 记录着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 ,蕴藏着丰富的教 育智慧 。研读 渤 ,
不 难发 现 ,孔 门之 所 以 出现 了众 多优 秀 的弟 子 ,

个 重要 的原 因就 是孔 子 与弟子之 间形 成 了和谐
的师生关系。其实 ,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
得 以有效 开展 的前 提 。德 育是 以学 生精 神世 界 和 价值 引导 为指 向 的教育 活动 。所 以 ,有 效 的德育
《 论语》中大部分篇幅皆是对孔子言行的记 载 ,子路 、子贡、颜渊等弟子对夫子的评语 ,虽 各有异 同,却都能反映出他们对夫子为人治学的 独到见解。以颜渊为例 , “ 颜渊谓然叹日 : ‘ 仰 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
体 现在 孔 子对 于学 生不 因其 身 份高 低 贵贱 或者 年 龄 的 大 小 而 差 别 对 待 ,所 有 的 学 生 一 律 平 等 ,
候 ,是一 视 同仁 的 。 3 . 教 学 相 长 。这 反 映 了 师 生 交 往 的平 等 思 想 ,包含 着师 生平 等 、教 育 民主 的进 步 因素 ,在
贵族 出身 的 ,如宋 国的司马牛 ;鲁 国贵族孟懿 子 、南宫敬叔 ;鲁 国大夫澹台灭明。但其 中大多
数 则是 出身于 贫贱 之 家 ,如 “ 三年 不举 火 ,十年
不制衣” ( 记・ 仲尼弟子列传》 )的曾参 ;冬 天没有御寒 的衣服 , “ 以芦花衣之” ( ( ( t 兑 ) 的闵子骞 ; “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 ( 《 论
第 9卷第 1 期

《论语》中的师生之道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之道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师生之道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顾迁摘要:《论语》中的师生之道之所以令后世怀想,首先得益于孔子以其内省式的言说方式传达其个人经验与内心思考,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形成切磋琢磨的风气,进而培养起深厚的情感,并凝结为志趣相投、信念坚定的共同体。

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展现出精诚向道却不失活泼的教育氛围,对现代教育仍不乏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师生之道现代教育116孔子作为开私学之先河者,在人格、学问两方面都深刻影响了弟子,《论语》正是这种伟大教育情境的呈现。

作为孔门言论、事迹的记录,《论语》为我们展示了生动的教育场景与师生关系,其语言平实而生动,带有一种散步式的优游与逍遥。

漫游其间,体会师生的对话,时常令我们感叹与思慕。

孔子与弟子相处平等融洽,在请益、交流、质疑、讨论中叩问大道,气氛活泼,自由自在。

孔子对弟子,真诚恳切,敦敦善诱,也不乏嬉笑怒骂;弟子对孔子,则是畅所欲言,审问明辨,更不乏质疑与争论。

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师生之道之所以令后世怀想,首先得益于孔子以其内省式的言说方式传达其个人经验与内心思考,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形成切磋琢磨的风气,进而培养起深厚的情感,并凝结为志趣相投、信念坚定的共同体。

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展现出精诚向道却不失活泼的教育氛围。

现代教育的制度与场景虽与两千多年前迥异,但教育的精神与目的仍应相通,本文即本此观念,探讨《论语》中的师生之道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言说之道:以身为范在追寻真理、叩问大道的思想历程中,师生也是同学,只是存在先觉后觉的差异。

在儒家看来,学问不仅包括诗书六艺的研习,更包含修身立德的自我塑造。

这种读书、为人相融合的学风,在《论语》中有清晰的体现。

所谓仁、义、礼、智、信、勇、孝、忠、恕、信、清、直等概念,即孔子在反思历2020年第6期教育研究与评论视野史、评论先贤的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并在和弟子的讨论中被不断描述和追问。

从《论语》来看,孔子的话语不是系统化的学说,而更多表现为问答中的即兴表述,因此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

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从孔门师生的互相评价看师生的和谐交往

从孔门师生的互相评价看师生的和谐交往
二 、孔门师徒间 的互相评价及特征
时下 , 一个 困扰师生关系 的问题 日益凸显 , 即 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问题 。 具体来说 , 师生间过多 的是 表扬 而少有批评 。 表扬本身并没有问题 , 是给 对方 以肯定 和鼓励 , 以实现更好更快 的发展 。 相 比 之下 , 批评就少 了,老师对批评学生顾虑重重 : 担 心学 生因为被批评而产生情绪 , 担心 自己的课堂和 评教会被受过批评 的学生所影响 。 同样 , 学生对老 师的态度 电非常复杂 , 对老师有意见不通过正 当渠
第2 2 卷
第7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o r s i t y
Vo1 .2 2 No . 7
2 0 1 3 年 7月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 《 论语・ 雍也》 以下引用《 论 语》 仅注篇名 ) 孔子用 “ 乐”形容颜渊, 这是一种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0 5 科研项 目:本文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2 0 1 2年度博士科研课题重点项 目 “ 先秦儒 家师生观 的当代价值 研究 ”( 项 目编号 :B S 2 0 1 2 . 0 8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周春兰 ( 1 9 8 2 一 )女 ,江西龙 南人 ,无锡职业技术学 院思政部 讲师 ,哲学博士,研究方 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 杨雪琴 ( 1 9 6 9 一 )女,江苏宜兴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 ,硕 士,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古代 孔 门师生之 间 ,对对方的评价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 、质疑 ,都是他 们发 自内心 的且平等和坦诚 的交
流 ,由此鞭 策对方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共 同提 高,从 而形 成 了和谐 的师生 关系。由此启 示我们 ,师生 和谐 交往 的基 础在 平等 、根本原则在和 而不同、基本要 求在 坦诚 交流 、关键在教师 、出发 点和 落脚 点在

孔子、子贡师徒关系典范对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启示

孔子、子贡师徒关系典范对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启示

2020年第5期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它既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实现教学相长。

基于此,从中国的至圣先师那里寻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不失为一个新的路径。

本文试以孔子、子贡师徒关系典范为例,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初步探索。

一、子贡的好学与尊师通观《论语》,我们会发现好学的子贡。

子贡是一个虚心求学之人,是孔子众弟子中最善于问问题的。

他两次“问君子”、三次“问仁”,又问人、问士、问政、问行身、问为人等。

这既表明子贡好学,同时也表明他对孔子的知识体系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在《论语·学而》中,子贡举一反三,孔子赞赏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由此可以看出子贡的好学与聪明。

但子贡又是极谦虚的。

当孔子问他“女与回也孰愈”时,他回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我们还会发现尊师的子贡。

他认真聆听孔子的教诲,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加以细心揣摩,在很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论语·子张》中,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在孔门众弟子中,子贡对孔子可谓是极维护、极推崇的一个。

在《论语·学而》中,他以温、良、恭、俭、让五字,勾画出孔子的圣人像。

他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

”当棘子成妄议讥毁孔子之教时,子贡伤叹而警告之。

子贡在外交和经商上都作出了一番成就,因此有人便认为子贡贤于仲尼。

每当听到这些言论,子贡便对老师的声誉加以维护,还将孔子之贤比作独一无二、高高在上的日月;子贡也对孔子声名的远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二、亦师亦友亦知己的关系典范孔子人生的危难之际都是子贡伴其左右: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贡紧紧相随;被困陈蔡时,子贡赴楚搬来救兵,才使孔子和弟子们免祸;田常兴兵伐鲁,鲁国危在旦夕,子贡只身前往齐、吴、越、晋四国游说,保护了鲁国;孔子临去世之前来看望的,也是子贡。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情态各异的师生关系孔子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贤。

孔子还曾经特意点出十个人来,对他们的不同才能,如数家珍般进行罗列:11.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四科”。

我们看看孔子和十哲中的四个:子路、宰我、子贡和颜回和孔子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记录在《论语》中。

(一)《论语》中涉及子路的篇目有34处,子路可谓是和孔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弟子。

子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最直率、描写也最传神。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评价子路头脑清晰,处事明快,可以根据只言片语就能判决案件。

不轻然诺,语出必信。

同时他也认为“由也喭”(子路鲁莽),“子路,行行如也”就是非常刚强的样子。

可见在孔子心目当中,子路勇敢刚强,但是处理问题比较冲动,不能三思而后行,所以孔子十分担心子路未来不得善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师者仁心,孔子常常用语言或者是行动来矫正子路的做法。

比如: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对待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迥异的答案,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基于一个老师对于众弟子的深刻了解。

但是子路好像是并没有在意孔子一片苦心,常常在孔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率先抢答,丝毫没有要改变自我的意思。

甚至有一次直言“子之迂”(您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让孔子忍不可忍地直斥“野哉,由也”(你太鲁莽了,子路!)子路一生追随孔子。

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门师生关系后感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

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

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

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

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

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也是朋友,他常常和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坦率地交流,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能让学生在交谈中得到启发。

看到一片松林,孔子曰:“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站在宽阔奔腾的河流边,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时光如滚滚而逝的河水一去不复返,鼓励学生要自强不息。

又有一次他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谈论志向,大家谈论了自己治理国家的宏伟志向,而曾皙希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深深地感叹“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

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和弟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推动他一生“诲人不倦”的教育事业。

孔子和弟子们生活在一起,情同父子,休戚与共。

孔子对弟子们视之如子,关心爱护。

当冉伯牛身患传染性的不治之症后,孔子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并从窗户里拉着冉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学生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放声痛哭,悲伤至极,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之死令他伤心欲绝。

学生劝说:“先生不要太悲伤了啊!”孔子回答说:“不为颜回悲伤,还为谁悲伤呢?”足见师生之间的情谊之深,足以体现孔子伟大的情怀。

正因为孔子以博大的胸怀爱生如子,他的学生自然视之如父。

孔子周游列国时,许多弟子跟随着他。

一路上有过礼遇,但也遇到过许多困难甚至危险。

在陈、蔡等国缺衣少食,在匡又被人围困,险遭被害。

孔子以为颜回遇难了,而颜回说:“老师您还活着,我颜回怎么敢先死呢?”这种师生之间患难与共、生死与共的真挚感情,让人感叹不已。

即使在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时候,他的学生都没有离开过他。

尤其是子路,跟随了一辈子,亦师亦友亦兄,从相抗到相知到相随。

冉有因辅助富超周公的季氏,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但他依然尊爱老师,思念着流亡中的老师,多次提出要迎回老师。

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是十分关心的。

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侍立两侧,一个个仪表堂堂。

孔子非常高兴。

但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他又非常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先进》)不幸言中,后来,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

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由此可见,孔子爱生如子,关怀备至。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

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