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专题辅导高语文必修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ﻭ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ﻭ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ﻭ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ﻭ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ﻭ《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ﻭ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ﻭ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ﻭ“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语言艺术、节奏韵律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离别康桥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低沉,但始终都围绕着对康桥的深情。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景物描绘《再别康桥》的景物描绘十分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康桥独特的美景。
从“轻轻的我走了”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河畔的金柳”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些景物描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语言艺术《再别康桥》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节奏韵律《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十分和谐。
诗人通过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学习,并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课文解读
《再别康桥》课文解读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绿色的水草,,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1-3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徐志摩2. 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比喻。
这里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金柳在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象。
3. 诗中“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诗人愿意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留在这美丽的康河之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4-6题。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结着愁怨的姑娘。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戴望舒5. 诗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女性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哀怨。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再别康桥原文阅读与赏析
《再别康桥》助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再别康桥的全文解析
再别康桥的全文解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人生中离别的一幕,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追求,是一首颇具思想性和感情性的诗。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这首诗。
一、诗歌的基本信息诗名: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创作时间:1928年诗歌类型:抒情诗核心意义:离别的忧愁和人生的追寻二、诗歌的表现手法1. 借景寄情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手法,通过对康桥的描写,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和望乡之情。
建筑、自然景色、物品等形象的描写,寄托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2. 对比手法诗中呈现了很强的对比手法,如“桥上、桥下”,“归帆、送帆”,表现出人生中的分离和追求。
通过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歌主题。
3. 指物喻情诗中所涉及的物品如“柳絮”,“芳草”,“马蹄声碎”,都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借喻。
这种用物体外的性质来比喻内心情感的修辞手法,称为指涉。
它让诗歌的形象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深远。
三、诗歌的主题1. 离别的忧愁“再别康桥”最是表现出了离别时的忧愁之情。
诗人以手别康桥,表现出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的分别,抒发了内心的悲愤。
2. 人生的追寻诗歌中也流淌着对未来的追求。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跨越康桥,寻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过上一个更加温馨、幸福的生活。
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让我们看到了坚定前进的信念和毅力。
四、诗歌的价值“再别康桥”是对感情、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情感世界。
诗歌赋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越离别和痛苦,把握前进的方向和信仰。
因此,诗歌被广泛传诵,是一首经典的文学佳作。
综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无限魅力和感动力的抒情诗,它通过具体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离别的忧愁和未来人生的追寻。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课文《再别康桥》赏析
课文《再别康桥》赏析课文《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
下面是课文《再别康桥》赏析,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朗读者说│《再别康桥》的真正内涵,这四个字概括得精准传神!
朗读者说│《再别康桥》的真正内涵,这四个字概括得精准传神!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几乎所有的朗诵爱好者都读过。
但我也遗憾地听到,非常多的人,把这首诗的基调搞错了。
尤其是大多数初学朗诵的中小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处理成优美的风景抒情诗,一味求美,而没有对写作背景与作者背景做足够的了解,没有理解本诗的内在语。
其实,这首诗应该是淡淡的伤感。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教材或老师用《再别康桥》做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中寻找美的词语,如“夕阳中的新娘”,让学生展开联想,夕阳的颜色,新娘怎样着装,等等,导致学生会觉得这首诗就是“美”的诗,但这其实背离了徐志摩写这首诗的真正的情感——迷茫、怅惘、青春不在……不能体会这些,就不能体会徐志摩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分量。
类似的例子还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在选入一些教材后当优美的风景诗来学习。
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说“生活不止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但事情的真相是,多数人也就跟风那么一说,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投入“诗和远方”的怀抱,去花时间读诗,或花时间学习一下经典诗篇的朗诵,多数朗读者读诗的时候,习惯张口就来。
全民阅读,看似繁荣,其实隐忧甚多。
这种跟风浮躁,只留恋肤浅表面,不愿深入学习的心态,正在戕害我们这个民族的阅读精神。
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平和在康桥生活的这段经历,我们就知道,这首诗的基调是伤感的,而不是美妙的。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泰戈尔著名的一首诗,诗中没有繁复的画面,只有简单的语言,而在
泰戈尔抒情的笔触下,用简洁的文字展现出一个人的真情实感和思念。
通过这首诗,作者向读者抒发出他对康河的思念之情。
写道:“新的阳光把纪念墙上
两颗树林里的花都照得一片火红。
这下回分散,也许就永不再聚,早早的我们就分手了。
”这也是作品里最大的悲伤,也是作者惋惜康河不再重聚的感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
康河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作者临别前,把自己的故事中,对康河的回忆和思念,表达出来;“你看!月夜里,
星光灿烂,风儿流连在每一颗星上;你想!这样的夜晚,到处连绵,从这里到那里;你思!让我常怀着这样的思想,奔向那遥远的地方。
”这里,让我们都感受到泰戈尔对于爱情的
真切浪漫,对康河的怀念,也伴随着他的行程,送上一句:“一路上望着你的笑脸!”一
句金玉良言!
正是这份怀念与珍惜,使得此诗歌被人们铭记并传颂。
康河作为爱的象征,更加深化
了人们的感受,把温馨的家园与美好的未来联系到一起,也唤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就
让我们用最真挚的心,最兴奋的语言来瞻仰泰戈尔对爱情和故乡的热情洋溢,尊重他对美
好命运的憧憬!
旅行回乡的路上,我们不要忘记,携着爱的温暖和思念的激情,让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这样,当深夜,月光照亮了我们回到家乡的路,便可以听到一道道温柔的祝福:让爱
与思念照亮每一条通往家乡的大道。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诗歌《再别康桥》原文朗读及赏析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诗歌《再别康桥》原文朗读及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诗歌赏析】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他第一次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这话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亲睐和衷情当他发现自己的路错误时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啊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可以看到游街眩众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跨马游众的状元却看不到一个失败的人在众人面前去眩耀啊此时此刻只有默默的消失在人群里、众人中那几句已经清楚表达了他的痛苦、复杂的心情可是他又真诚的热爱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他把那对英国的热爱寄托到了那从不起眼的金柳、波光、青荇......而他仅仅是一颗水草他没写伦敦的学堂没有写英国的伸士没有写英国的文化而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植物我不难从中看到他对英国的眷恋就好象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样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是智者他发现他追求的救不了中国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人是自由的个体没有一至的思想所以在此时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拂去一切既然真正的英雄能得到敌人的尊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就是: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久别的康桥这里还是那样的安静还是那样的美丽但是而今我又要离开这多年不见的母校了伸出双手作别这美丽的校园黄昏是那样有诗情河畔还是那样有画意河边的柳树被这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鲜艳它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样纯洁那样美丽它那美丽的金色头发撒了一地似乎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姿色小河里倒映着它那美艳的身躯倒映着它那华丽而又不失以往的朴素的影子我想此时也许是它最优雅的时候了吧河中的水草在水中舞动着自己柔软而又油绿的身子水草啊请你尽情地舞蹈吧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展示给我——一个将要离开母校的人你是那样的幸福永远与母校在一起而我而渺小的我只能在远方守望着她——我亲爱的母校我真想像你那样永远依偎在母校的身旁不要是我真的就是你——一根水草那该多好啊如果上帝给我一次选择当什么的机会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根水草那榆树下的一团艳影是清凉的泉水?不不是那是天上的虹在美丽的浮藻间粉碎了自己的形状只剩下彩虹的梦幻追寻着我的梦拿上那样令我熟悉的蒿把船撑向儿?撑向那青草的更青处……星星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凝望着我凝望着我这个离校已久的人船上载满了星星我真想在这美丽的星辉斑斓的夜里放声高歌以表达我此时的惆怅之情但是我止住了因为悄悄是离别最好的乐章夏虫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它们也安静了下来也许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康桥今夜无眠当初我喜冲冲的来到这里——我的母校我那难舍难分的母校而今日我又要与她说再见了悄悄的我就这样走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我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臂和我相伴多年的母校做最后一次道别:“再见了——母校”。
《再别康桥》精细解读
《再别康桥》精细解读 《再别康桥 》三题 新诗历来是中学文本解读及教学的难点,其中, 《再别康桥》又可谓难中之 难,比《大堰河》、《长沙》都难。
为什么这告别诗不应解为离愁别恨?为什么 要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为什么那云彩一片都不能带走?本文试提供一点 参考。
可以这样理解“沉默”和“云彩” 没有古代别离诗那那种离愁别恨,这是《再别康桥》解读中的主流意见。
持 此说的最得力者, 至少有新诗研究的著名学者严家炎、 孙玉石、 孙绍振、 蓝棣之。
不仅因为这些解读者的意见很权威,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普遍感觉, 用北大主编的 人教版高中课本文后练习的话,就是——“感觉很美”。
这很美的感觉,只要一 切从实际体验出发,就不是那种离愁别恨的感伤美,而是纯美之美,是母校美、 情谊美、初恋美、深情眷恋美„„如要予以概括,我以为,孙绍振 2003 年发表 在《语文学 习》上的那篇论文说得最好,是一种“独享的甜蜜”、“独享的秘密”,是 一种值得无比珍惜的、深藏于心中的情感经历。
于是,我们理解了,康桥(剑桥)是世界著名的美丽大学,美的景致很多, 但诗人不取那富丽堂皇的名胜, 不写那繁华热闹之景, 只取静静的康河一隅以及 那“青草更青处”的旧梦重温之地, 诗人是要进入那最宁静的境界, 任由自己遐 想,彻底地回到当年那最美妙的一刻。
我们暂且把头尾有关“云彩”的二节搁置一旁, 先从主体的中间五节读解起。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注意,不是青柳,这就与作为离愁别绪的传统意象作了切割。
就像李白 诗云“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徐志摩1 / 10是诗人不言苦,不让柳条青。
当然,是夕阳映照下,杨柳变“金”了,这就 是客观景象特征为主体精神服务, 诗人要取这柳之婀娜多姿和金之灿烂珍贵, 把 他的康桥经历变为最美好的新娘。
是新娘,而不是女郎、美人、少女。
人说,新 娘是女人最美的时刻, 不, 这更是男人心中最美的时刻。
想象一下迎新的场面吧, 那是何等的甜蜜、何等的幸福!那是极度的迷恋、极致的情感!所以,就像金柳 的艳影在康河的波光里荡漾一样, 新娘的艳影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再别康桥全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课文赏析,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
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再别康桥整篇赏析
再别康桥整篇赏析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悲壮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标题开始。
再别康桥,康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徐志摩在这里留学期间,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因此,康桥对他来说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也是他心中美好的象征。
再别康桥,意味着他要告别这个美好的地方,离开他留恋的人和事,这种别离的情感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
诗的开头便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用“轻轻”两个字反复强调了诗人的离别是轻柔的,没有丝毫的悲伤和留恋。
这种淡然离去的态度,似乎是在掩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舍。
接着,“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西天的云彩”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故乡,他在离开时,还在向故乡的天空挥手告别,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随后,诗中出现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用婉转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眼中的美丽景色,金柳在夕阳的映衬下,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新娘,这种美景与诗人的离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彰显了诗中的离愁别绪。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句诗用“波光”和“艳影”来形容美丽的景色,而“在我的心头荡漾”则表现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眷恋。
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离别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中的主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里的“软泥”和“青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水中的景色,而“招摇”则表现了这些景色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诗中的离别情感更加真实和饱满。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中的“康河”依然是指剑桥大学附近的河流,而“柔波”则表现了水面的柔和和安静。
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坦然,他愿意融入自然,与美好的景色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
孟全波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如果和同一篇课文的其他教学镜头比较,也许并不算特别出彩,但放在当前课改的情境下,却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看点”。
首先是教学内容明确而集中。
我在这里没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因为历来所谓的“教学目标”大多虚而无当,很难具体评判它是不是已经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
“目标”用于课程则可,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到底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教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从所教的内容中真正获益,乃是评价一节课的聚焦点。
多年来,课文的教学目标大多都要和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号入座。
我认为未必恰当。
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近来已引起广泛警觉,恐怕与“目标虚化泛化”不无关系。
《再别康桥》究竟应该教什么,孟老师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
他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特殊性,即通过诵读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个意境,也就是诗人在与康桥的短暂惜别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挚爱与依恋的复杂情感。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太肤浅。
但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吗?难道只有读出徐志摩对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对美的创造的无限向往,才是深刻而丰富的吗?再有,就是把诗歌的形式美。
例如节奏的参差错落又舒缓有致、句子的重叠复沓而又回环变化,甚至还有什么“建筑美”“绘画美”等作为教学重点。
就一定可以摆脱肤浅感知吗?我所知道的孟全波老师,他的教学特点,是不事渲染,也不张扬的(且作铺张扬厉讲),要渲染张扬,他可是有这方面的才华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认认真真把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出来。
他一直在小心地引导,细心地听取,捕捉学生接近诗歌原旨的个人感受,无论或深或浅,导向始终如一,就是要让学生各自尽可能地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这也就是芏荣生教授所强调的。
必须使学生“相对学得透彻些”。
其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是教师既能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导读,又注意在细节的点拨中体现“导”的技巧。
《再别康桥》这首诗只有六个诗节。
完全顺着节序教下去亦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导入课文很讲究,又仿佛很随意,选了一首通俗的谐趣小诗轻松引出话题,而后介绍诗人的康桥情结,很快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各自选择诗节或诗句进行阅读点评,展开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全波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如果和同一篇课文的其他教学镜头比较,也许并不算特别出彩,但放在当前课改的情境下,却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看点”。
首先是教学内容明确而集中。
我在这里没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因为历来所谓的“教学目标”大多虚而无当,很难具体评判它是不是已经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
“目标”用于课程则可,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到底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教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从所教的内容中真正获益,乃是评价一节课的聚焦点。
多年来,课文的教学目标大多都要和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号入座。
我认为未必恰当。
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近来已引起广泛警觉,恐怕与“目标虚化泛化”不无关系。
《再别康桥》究竟应该教什么,孟老师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
他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特殊性,即通过诵读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个意境,也就是诗人在与康桥的短暂惜别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挚爱与依恋的复杂情感。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太肤浅。
但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吗?难道只有读出徐志摩对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对美的创造的无限向往,才是深刻而丰富的吗?再有,就是把诗歌的形式美。
例如节奏的参差错落又舒缓有致、句子的重叠复沓而又回环变化,甚至还有什么“建筑美”“绘画美”等作为教学重点。
就一定可以摆脱肤浅感知吗?我所知道的孟全波老师,他的教学特点,是不事渲染,也不张扬的(且作铺张扬厉讲),要渲染张扬,他可是有这方面的才华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认认真真把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出来。
他一直在
小心地引导,细心地听取,捕捉学生接近诗歌原旨的个人感受,无论或深或浅,导向始终如一,就是要让学生各自尽可能地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这也就是芏荣生教授所强调的。
必须使学生“相对学得透彻些”。
其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是教师既能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导读,又注意在细节的点拨中体现“导”的技巧。
《再别康桥》这首诗只有六个诗节。
完全顺着节序教下去亦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导入课文很讲究,又仿佛很随意,选了一首通俗的谐趣小诗轻松引出话题,而后介绍诗人的康桥情结,很快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各自选择诗节或诗句进行阅读点评,展开讨论。
从最早的一位评说“那榆阴下的一潭。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到最后一位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启发互动的过程中,不曾刻意安排,却已将每一个诗节都“过”了一遍,这也很符合诗歌鉴赏的个体化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
我当然不是说孟全波老师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十分完美。
无可挑剔。
我只是认可他于尊重与耐心之中。
体现出一种把握教学流程的自在与从容,因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主观介入,但他还是尽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处细心的点拨:一是“新娘”的“新”。
一般来说,这里只要能读出以新婚俏丽比喻夕照中柳树之美也就可以了,但是孟老师却能顺势把学生的感悟引导到让他们读出“虽旧犹新”的依恋之情,甚至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既符合多元解读的原则,又是出于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加,这就很成功。
其次是思
考“寻梦”后面为什么用了一个问号。
至少,在我听过不下十节的平常课和观摩课中。
我总是不解。
为何教师竟无不忽略了这非同寻常的一问。
虽然课上教师与学生对它最终的理解感悟仍有可商酌之处,但是“我要不要去寻梦”“怎样去寻梦”的问题提出,却是至关重要。
也是意味深长的。
因这小小的一个问号。
牵连和透露出的是徐志摩此番告别康桥的全部诗心!诗人轻悄悄地来重温旧梦,最后又轻悄悄地遗梦而去,于怀恋与眷顾之中流露出缱绻而又洒脱的心情。
在此后的两个诗节中,生发得最为充分,虽然还应该有更细致深入的揣摩。
而教师能够注意及此,表明其语感是相当敏锐的。
只是在度的掌握上。
略欠火候罢了。
再一点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定位准确而集中,以及教学手法的放松而自在,最终便容易走近诗歌的原旨,对于全诗感情基调的把握,也就比较准确。
在这一节课上,几乎没有听到像多数评析文章所津津乐道的,也是师生通常不假思索、张口即来的所谓“惜别的感伤与忧愁”之类的空话套话。
所有诸如此类关于离情别绪的现成语。
都是脱离了文本。
是从既定的习惯记忆中轻易取出的“标准答案”。
这原是一首浪漫而典雅的抒情诗,在我的阅读经验里。
无论怎么读,也无论读它多少遍,就是读不出其中哪怕有一点点微弱的哀伤情调。
孟全波老师从引导学生比较“轻轻的”与“悄悄的”、“招手”与“挥一挥”的同异中。
最终归结到诗人这一来一去不再是感伤沉重。
而是非常轻快、清新、飘逸,是因为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我认为这是对于此诗的最为近真的“元读”。
《再别康桥》之所以经典。
正在于它要
让读者体验的。
不仅仅是作为“新月派”诗人代表的徐志摩的优雅与洒脱,而且还有一个人对于一切过往,包括逝去的旧情、爱侣等,可以怀有也应该抱持的脱俗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当然,这节课也不是没有可改进提高的地方。
诗歌教学,通过想象感悟意境是对的,但是在想象和意境之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意象。
《再别康桥》一诗有几个不可忽略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水草(青荇)、彩虹、星辉。
最好逐一启发学生通过品味鉴赏这些意象,并且将它们合理整合,从而引导学生完整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单从诗句、诗节入手容易流于浮泛与粗浅。
有的意象还要加以比较鉴别,以便准确把握进而深刻感受。
例如金柳与(波光里)金柳的艳影,是不一样的。
笙箫并不是康桥的景物,它只是想象物或象征物,是只能在心中悄然“放歌”的美好感情的象征,是诗人心中的无声的音乐。
至于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不属于校园景物的缥缈的西天云彩作别,自然也更富于象征的意味,更值得揣摩,因为它是这首诗最为独特的意象,也是品读的难点。
其次是整个教学流程。
还可以精简,使之更合理节约、更有序。
有些内容,如关于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讲到胡适评说徐志摩的“梦”。
特别拈出“向往自由生活”这一点,就很可能会逸出课的主题。
所以说,对待语言最为精练的诗歌文本,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剪裁,乃是教学艺术得以发挥的依据和前提。
应该多花心思,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