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1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

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数(n) 1 2 3 4 5 6 7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能量高n值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具有的能量越高低(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Na Mg Al Si P S Cl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单质与水(或酸) 的反应情况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剧烈反应与沸水反应很缓慢,与冷水不反应,部分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情况反应条件高温磷蒸汽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氢化物稳定性SiH4极不稳定PH3高温分解H2S受热分解HCl很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酸)性强弱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或H3AlO3两性氢氧化物H4SiO4极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强酸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族 ]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

化学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

(一)、原子(1)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除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外,其他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4)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一般只有10-27kg左右,这样小的数字,记忆、书写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的质量一样,为了解这一问题,就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区别?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多少,是实际质量或称为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来表示物质质量多少的相对质量,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3、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4、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之比。

(四)、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2、元素符号(1)来源:是这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相同时,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钙Ca、铜Cu。

(3)表示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既有宏观意义,也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但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所以元素周期表有7周期,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互动
•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为原子质量的 1/1836,可忽略,因此,原子质量主要集 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就是质子和 中子的质量总和。而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 量都约为1,将原子核内所有原质子和中子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 值,称为原子的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课堂互动
A 若 Z
X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23 则 11
Na
表示钠原子的质量数是_______, 质子数是_______, 中子数是_______,
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是_______。
原子的构成
赣州卫生学校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1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一个电子带1单位负电荷)
2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课堂互动
• 原子是不是最小的粒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是由 质子数决定的。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造了 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3.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第3层 层 第2层 层 第1层 层
电 子 离 核 越 远 ,
原子核
15
K层 层
2
8
5
能 量 也 就 越 高 。
4.某同学在画某种元素的一种单核微粒 的结构示意图时, 的结构示意图时,忘记在圆圈内标出 其质子数, 其质子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做出 自己的判断。 自己的判断。 (1)该微粒是中性微粒,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 (1)该微粒是中性微粒,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 该微粒是中性微粒 (2)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并出现浑浊,这种 (2)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并出现浑浊, 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 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_。 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得到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 (3)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得到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 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 原子的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_。 原子的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4)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 (4)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 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 原子的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 原子的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 _____
2.若aAn+与bB2-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层 若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则a的数值为 的数值为 ( ) A.b+n+2 B.b+n-2 C.b-n-2 D.b-n+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Na中,Na11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族]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 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 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3. 原子构成4. 表示方法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2. 联系【名师点睛】(1) 在辨析核素和同素异形体时,通常只根据二者研究范畴不同即可作出判断。

(2)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目远少于原子种类的数目。

(3) 自然界中,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三.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1. “10电子”微粒2. “18电子”微粒四.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2. 族3.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特别提醒元素周期表中主、副族的分界线:(1) 第ⅡA族与第ⅢB族之间,即第2、3列之间;(2) 第ⅡB族与第ⅢA族之间,即第12、13列之间。

五.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元素周期表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1) 利用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推断。

等式一: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等式二: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式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利用短周期中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关系推断。

(3) 定位法:利用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上阳下”推断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如a X(n+1)+、b Y n+、c Z(n+1)-、d M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为则它们的原子序数关系为a>b>d>c。

2. 元素原子序数差的确定方法(1) 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2) 同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情况。

①若为ⅠA、ⅡA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完整版)化学基础知识(入门)

(完整版)化学基础知识(入门)

化学基础知识一.原子核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二微粒的性质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体积小: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样。

质量小:以水分子为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

分子虽然小且轻,却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运动的例子很多。

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块放到水里,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些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温度低,分子运动慢。

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纯净物区别宏观:1、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宏观:1、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二、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题解析例1、下列说法有错的是()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解:分子和原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都在做不规则的运动。

三元素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又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即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其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小结】(1)既然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何不说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些原子的核外电子失去或得到(变为离子),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序数1、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粒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律我们知道: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各元素间也应存在着相互联系及内部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从3-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的变化。

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比较复杂,但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可见,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由大渐小,经过稀有气体元素Ne后,从11-18号元素又重复出现上述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原子半径主要是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所以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与其他原子的原子半径没有可比性。

一般不比较稀有气体与其它原子半径的大小。

③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粒子半径,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例如,粒子半径:H->H>H+;Fe3+<Fe2+。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看,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O、F不显正价);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1价递增至+7价;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从11-17号元素,也有上述相同的变化,即: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重复出现由+1价递增至+7价的变化;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高中化学公式总结

高中化学公式总结

高中化学有关公式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g g mol /即n=Mm;M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物质的量(mol )=)(个微粒数(个)mol /1002.623⨯ 即n=A N N N A 为常数6.02×1023(3)气体物质的量(mol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L L mol 224 即n=mg V V 标, V m 为常数22.4L ·mol -1(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即n B =C B V aq (5)物质的量(mol )=)反应热的绝对值()量(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mol KJ KJ / 即n=HQ∆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g mL 即ρ =aqV m 液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g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g 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即w=100%⨯液质m m =剂质质m m m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mol L 即C B=aqBV n(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m L)1000(m L)(g/m ol)1(L)(m ol/L)⨯⨯⨯⨯=溶液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g /mL)(g /mol)1(L)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摩尔质量 即C B =BM ρω1000 ρ单位:g/ml(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浓m 稀稀浓ωωm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即c (浓)·V (浓)=c (稀)·V (稀)(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5)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离子种类增多,但某些关键性的原子总是守恒的。

高中高考化学常用公式大全

高中高考化学常用公式大全

高中高考化学常用公式大全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1)某物质X 的化学反应速率:v X X mol L s ()()(min)=⋅-的浓度变化量时间的变化量或1 (2)对于下列反应: mA nB pC qD +=+有v A v B v C v D m n p q ()()()()::::::= 或v A mv B nv C pv D q()()()()===2. 化学平衡计算公式 对于可逆反应:(1)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应系数比 (2)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为(设反应正向进行):起始量(mol )abc d变化量(mol ) x (耗)nxm(耗) px m(增)qxm(增) 平衡量(mol )a x -b nx m- c px m+d qx m+ (3)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A (或B )的平衡转化率(%)()()()()=⨯=⨯=⨯A B mol /L A B mol /L 100%A B mol A B mol 100%A B mL L A B mL L 100%(或)的消耗浓度(或)的起始浓度(或)消耗的物质的量(或)起始的物质的量气体(或)的消耗体积(或)气体(或)的起始体积(或)说明: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L 、mol ,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 或mL ,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p p n n 1212=,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V V n n 1212=,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恒温、恒容时:ρρ1212=M M rr,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其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5)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混合气体的总质量(总)容器的体积=m V(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r 的计算。

高中化学公式的详细介绍

高中化学公式的详细介绍

高中化学公式的详细介绍化学拥有理科共同的特点,有很多的公式需要熟记,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化学学习的公式的具体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公式的介绍1、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1)物质的量(mol)(2)物质的量(mol)(3)气体物质的量(mol)(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1)基本公式①溶液密度(g/mL)②溶质的质量分数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物质的量浓度(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1)基本公式:②(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混)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1.01×105pa)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5.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1)某物质X的化学反应速率:(2)对于下列反应:Ma+nB=pC+qD , 有v(A):v(B): v(C):v(D)=m:n:p:q6. 化学平衡计算公式对于可逆反应:(1)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应系数比(2)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表示为(设反应正向进行):(3)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A(或B)的平衡转化率(%)说明: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L、mol,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或mL,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1个单位正电荷,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荷,决定核素的种类)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数量关系(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由内向外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第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

次外层电子数≤,倒数第三层电子数≤。

题型一: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例1 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18O与19F具有相同的中子数B、16O与17O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12C与13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D、15N与14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3、核素和同位素区别(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如1H(H)、2H(D)、3H(T)就各为一种核素。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160、17O、180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4)同位素的特点: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题型二:同位素例2 下列各组微粒属同位素的是()①1602和1802,②H2和D2,③168O和1880,④1H2180和2H216O,⑤3517Cl和3717ClA、①②B、③⑤C、④D、②③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主、七副、八和零;三长、三短、一不完全。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a.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周期序数=电子层数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三、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4.原因:(1)同周期元素: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即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核对电子的引力越,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得电子能力越,金属性越、非金属性越。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③一切
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⑤原子不显电性 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⑥
答案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但
在某些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①正确,②错误。有的物质是由原子
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上,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 远,能量越高。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3-2-1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图3-2-1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答案 B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
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A.氧原子核中有16个质子
B.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
12
C.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16 g
D.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1 的16倍
12
答案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 1 为标准,某原子的质量
12
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表明一个氧原子的
质量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 1 的16倍。
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1】氧元素是第二周期的元素,所以氧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内从层2个,外层6个,共8个电子;而氧原子的质子数也是8个。

符合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氧原子本身是电中性的,不带电荷。

事实上所有的原子都是电中性的,都符合【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每种物质中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是等于该原子的质子数,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结构是稳定的结构,这只是元素原子的一个特性。

比如Na原子就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带一个正电荷,达到稳定结构。

注意此时带电荷是因为变成了离子。

对于未失去电子的Na原子来说,还是符合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和。

核素符号,用来表示核素的符号,由元素符号、质量数(左上角)、质子数(左下角)共同构成。

为什么质量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在质量上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强。

根据各周期内所含元素种数的不同,将只有2种元素的第1周期和各有8种元素的第2、3周期命名为“短周期”,第4、5、6周期命名为“长周期”,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第6周期有32种元素,第7周期现有26种元素,由于第七周期尚未填满,所以又叫“未完成周期”(”不完全周期”)。

而减小;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单质的熔点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越弱。

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首先,氧气,是以克等质量单位计算的。

你说的应当是氧气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其次,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最后,告诉你一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原子序数(就是元素序号)=核外电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氧元素是第二周期的元素,所以氧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内从层2个,外层6个,共8个电子;而氧原子的质子数也是8个。

符合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氧原子本身是电中性的,不带电荷。

【2】事实上所有的原子都是电中性的,都符合【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4】【2】每种物质中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是等于该原子的质子数,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结构是稳定的结构,这只是元素原子的一个特性。

比如Na原子就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带一个正电荷,达到稳定结构。

注意此时带电荷是因为变成了离子。

对于未失去电子的Na原子来说,还是符合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质量数;同一种元素具有不同的核素,所以有不同的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元素所对应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同位素的丰度乘积之和。

核素符号,用来表示核素的符号,由元素符号、质量数(左上角)、质子数(左下角)共同构成。

为什么质量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在质量上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约等于 1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忽略不计所以质量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是质子数加中子数(实际是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和,质子的相对质量为,中子为,所以可以看做个数)相对原子质量是整个原子质量(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电子的质量小,可以忽略。

相对原子质量是精确的,质量数是粗略的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

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

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根据各周期内所含元素种数的不同,将只有2种元素的第1周期和各有8种元素的第2、3周期命名为“短周期”,第4、5、6周期命名为“长周期”,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第6周期有32种元素,第7周期现有26种元素,由于第七周期尚未填满,所以又叫“未完成周期”(”不完全周期”)。

核素kj

核素kj

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的一
125 种碘53 I
治疗肿瘤。该碘原子的核内的中子 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B A、72 B、19 C、53 D、125
某二价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质量 数为32,则其中子数为:C A、12 B、14 C、16 D、18
13 C-NMR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 6 13
16 8 O
17 8 O
18 8 O
5、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特点: ①天然存在的元素,各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含量占 该元素总量的百分比(称为“丰度”,即原子百 分比)基本上是固定的。 ②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元素:116种,同位素:1800种)
③同位元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 谓,不指具体的原子。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 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的化合物,H2O、D2O、 T2O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的结构分析, C 表示的碳原子
6
D
A、核外有13个电子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核外有7个电子 D、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00全国高考题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掌握的关系式:
A Z
X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的原子。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e:原子个数; c:电荷数 d: 化合价
原子的构成
辉南县第一中学
朱 晓 清
一、原子的结构及微粒之间的关系:

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关系

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关系

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关系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

1,核电荷数就是质子带电数,每个质子带一个正电,原子核由于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中子不带电所以质子带电数即为核电核数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最稳定,少于4个时易失电子,多于时易得电子,得到的电子从哪来?这就是从易失电子的那种元素来,拿书上的来说,Na 多一个电子,Cl少一个,他们就能组成化合物NaCl也就是说只有化合物才会有离子。

然后分开来说,对于Na来说,它失去了一个电子,而每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而它的质子没有少,每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这样正电就比负电多一个,Na 就成离子了,因为正电多,就叫阳离子,多了几个,就在符号右上写几+,阴离子是同样的道理。

3,化合价说白了就是最外层电子数,Na最外层是1,那么它显+1价,这样Cl真好就是-1,两个一结合就是0,这就是所谓的化合物代数和为0。

如果有不一样的就涉及到变价什么的,但一般都是这样的。

在加一句,原子序数=电子数,你不知道可以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课堂互动
A 若 Z
X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23 则 11
Na
表示钠原子的质量数是_______, 质子数是_______, 中子数是_______,
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是_______。
原子的构成
赣州卫生学校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1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一个电子带1单位负电荷)
2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课堂互动
• 原子是不是最小的粒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是由 质子数决定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互动
•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为原子质量的 1/1836,可忽略,因此,原子质量主要集 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就是质子和 中子的质量总和。而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 量都约为1,将原子核内所有原质子和中子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 值,称为原子的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