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 最终版: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课本P99《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一目, 思考: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 相关的工业部门。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 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 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 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 业。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农业方面。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斯大林模式:义务交售制。 赫鲁晓夫改革:收购制。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 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 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 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的时间: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稳固地位后。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改革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2、改革属于小修小补。 3、种植玉米等违反了自然规律。
赫鲁晓夫急噪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阅读课本P100《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目: 思考: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 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 到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 立家庭农场
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 坦克 1968 8500 32400 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 民生产的40%。 水面战舰
1978
苏共二十大
一、时间:1956年 二、内容: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个人崇拜的后果。 三、影响:1、有助于苏联人民的思想解放,有 利于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2、有助于东欧国家 摆脱斯大林模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 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4、造成了 社会主义国家思想的混乱,资本主义国家掀起 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东欧一些国家出现动乱。 四、毛泽东把对斯大林的批判比作是“揭了盖子, 又捅了篓子。”
4.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政治上没有进行改革 B、经济上措施不符合国情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与美国争霸消耗了国力 5.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C、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 D、反对派的崛起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6. 戈尔巴乔夫改革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 大的不同是: A、苏联经济有所好转 B、改革效果不佳 C、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 D、对斯大林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墓 碑用 7 块黑 白大理石相向 衔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 誉参半的一生。
(2)“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 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 角色”?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 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 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 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 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 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 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 年只有10—15次。”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 赫鲁晓夫 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 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在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 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 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和 《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 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 已经不再是必要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 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这种不切 实际的口号,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 造成极大混乱。
赫鲁晓夫提倡种植玉米 一、目的: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 业,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二、结果:很多地方颗粒无收。 三、失败的原因: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 背了自然规律。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 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4、提倡种植玉米。 (二)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 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 给企业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 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4)农业集体化
学习的重点: 1、改革的重点。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失败的原因。 4、带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课本P98第一目内容《赫鲁晓夫改革》 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集体化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落后;片面发展重 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 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的地位得到巩固。 3、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68 1978
4500
360
4600
320
172 240 ——《世界现代史》
巩固练习: 1.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主要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1978
4300
11000 2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00
4500 44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本课包括: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们改革的共同对象是什么?
他们改革的共同对象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单一的公有制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 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 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三、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期苏 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 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军 事实力提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尼克松被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 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对大规模垦荒的评价 一、新开垦的土地提供了粮食。 二、经营管理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 越少。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改革的结果
1991年12月25日 19时32分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上降 落
失败的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 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 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三个人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
三个人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 1、都是对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改革。 2、都是减少计划的比重,对商品交换、价值 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有所增加。 3、改革都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4、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 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 索) 社会主义经济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制度确立阶段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 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 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阶段
启示 教训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 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4、提倡种植玉米。
玉米运动
西方在我 们之前发 现,玉米 是一种最 好的青贮 饲料,它 是自然界 用来喂牛 的第一等 饲料。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 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 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 加了945万多公顷。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 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 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 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 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 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 “刮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