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高中生英语作文《洋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高中生英语作文《洋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 recent years, Western festivals such as Christmas, Valentine's Day, and Hallowee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However, this phenomenon has sparked a debate about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ome people argue that the influx of Western festivals is a threat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y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should prioritize and treasure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Western festivals is a sign of cultural loss and identity confusion.For insta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hol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people.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Western festivals, some people seem to be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celebrating Western holidays than their own.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those who advocat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festivals into Chinese culture.They argue that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can lead to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enrichment.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can also help to foste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For example, Christmas is not just a religious holiday in China, but also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gift-giving, which aligns with the Chinese value of filial piety.In my opinion,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ural par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As the world becomes more interconnected,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fluence become inevitable.Instead of viewing this phenomenon as a threat, we should embrace it as an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growth and innovation.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static, but dynamic and evolving.Culture is not a fixed entity, but a living thing that grows and changes over time.Just as Chinese culture has influenced other cultures throughout history,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cultures.This is not a bad thing, but a natural and necessary par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In conclusion,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complex issue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While we should treasure our own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also be open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By doing so, we can create a more diverse and enrich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benefits everyone.。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洋节,指的是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城市中盛行的西方节庆活动,例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以及西方的节假日等。
洋节的兴起和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首先,洋节兴起的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间的文化、经济、科技等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节庆活动。
洋节的兴起不仅是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流行,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容纳和接纳,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其次,洋节的盛行也是商业化的结果。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西方节庆活动成为商家推销商品的一种手段。
例如,情人节被商家推为购买礼物和表达情感的日子,圣诞节成为商家大打折扣的促销季。
这种商业化的推动下,洋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也引发了一系列关联活动,如圣诞市集、万圣节派对等,同时也将西方文化中的消费观念和商业模式引入到中国社会。
此外,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时尚追求。
年轻一代在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同时,也愈发关注国际流行文化的影响。
洋节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象征,参与其中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同时也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年轻人不仅接受了西方的节庆活动,也通过融入本土元素和创新加以本土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然而,洋节的盛行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
一方面,有人认为洋节的流行使得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本土文化受到冲击。
此外,一些人也担心洋节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倾向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于亲情、友情等价值的淡化。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洋节的盛行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人文的充实,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体验。
总的来说,洋节的兴起和盛行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2 岁, 5 本科在读学生, 其中男生和女生各有 5 名。 0
2 问卷设计 .
问卷 由四部分组成 。第 一部 分为个 人信 息 。具 体包括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 0 ~1 —2
作者简介: 寇福明(90 ) 男, 17 一 , 山西大同人, 雁北师范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讲师,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博士生, 从事
庆祝情况调 查 , 包括 5个 问题 , 是采 用 “ 僭 ” 也 是 形式 的 问
题。内容主要涉及对中国传统节 日了解的具体途径 、 日 节 所 包括的文化内涵、 看待节日的态度和庆祝节 日 的方式等。第
四部 分为开放 式问题 , 了解调查对象西方文化渗透对 中 主要 国传统节 日的冲击与 以及 中西文化 的融合 , 是否淡化 了自己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1期 20 0 6年 2月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ALO X NZ N F I HOU T AC R E HE SUNI E S TY V R I
Vo. 2 No 1 12 . Fb 06 e .2 0
7 %的人有过感恩 节和母 亲节 的习惯 , 它 的节 日如 万圣节 其
化如何进行融合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
过的人几乎没有。9 %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 中国传 3 统节 日 如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的节 日 庆祝气氛, 但
他们 依然会 以这样或那样 的方式 庆祝这些 节 日。
从 洋节 盛行看 中西文化 的融合
寇 福 明
( 雁北师范学 院, 山西 大 同 070 ) 300
摘 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 国间的相互联 系日趋 紧密, 跨文化 交际 日益频繁 , 文 化传统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享的资源。文章就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的传播以及 中西文化如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导言】洋节日的兴起在中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进入中国,并得到热烈的迎接。
然而,洋节日的引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洋节日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向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深度探讨洋节日的问题】1. 洋节日的商业化问题洋节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商业化驱动的结果。
圣诞节被商家大肆宣传和推广,以增加销售额。
然而,商业化现象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过度商业化使得洋节日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甚至给人们带来了无意义和消费主义的感觉。
2. 对传统文化冲击的问题随着洋节日的日益流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逐渐被边缘化。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许多城市已经被圣诞节取而代之。
这种现象虽然增加了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
3. 对社会纪律的影响问题随着洋节日的盛行,一些庆祝活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安。
每年的万圣节,很多人会在晚上进行“捣蛋”,甚至不法分子也趁机行凶。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广度探讨洋节日案例】1. 圣诞节在中国的兴起圣诞节作为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
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互送礼物及圣诞贺卡。
然而,圣诞节在中国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商业化过度等。
2. 情人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冲突情人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国也备受关注。
与此情人节的火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元宵节造成了冲击。
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传统举办元宵灯会的日子,然而,如今却被情人节的浪漫气氛所淹没。
3. 万圣节的社会纪律问题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纪律问题。
每年的万圣节夜晚,一些人会乔装打扮,到处“捣蛋”。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社会公德,还对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唐晓晴 2009220993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
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纯洁,端午节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
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
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将从东西方的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
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
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

洋节日的问题及案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洋节日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从圣诞节到情人节,从万圣节到复活节,这些洋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这些洋节日在中国大陆不断流行,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本文将探讨洋节日在中国引发的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洋节日在中国引发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
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情人之间表达爱意往往更加含蓄和私密。
然而,在西方情人节这一天,许多年轻人会公开表达爱意,并赠送礼物和鲜花给对方。
这种公开表达爱意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年轻人之间的矛盾。
其次,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商家利用洋节日来推销产品,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使得洋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圣诞节原本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但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机会。
商家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消费者则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疯狂购物。
这种商业化趋势不仅使洋节日失去了其本质意义,还加剧了消费主义的浪潮。
另外,洋节日在中国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万圣节这一天,在一些大城市的夜店和酒吧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不良行为、混乱和违法行为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也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洋节日都引发问题。
有些洋节日在中国得到了积极发展,并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中国人年度购物盛事之一,并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支持。
面对洋节日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洋节日的存在。
其次,领导应该加强对洋节日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洋节日的庆祝活动。
同时,商家也应该提高自律意识,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来推销洋节日产品。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着自身的文化传承,同时也积极地接纳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传播,中国的文化交流经历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历程以及这种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近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之一。
然而,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与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世纪中期起,中国逐渐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首先,近代中国积极吸收西方科学与技术,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861年,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开始对西方技术进行学习与引进。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引进了造船、铁路、电报等各个领域的西方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传播。
近代中国的学者积极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化经典著作,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思想与理论引入中国。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知识体系,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碰撞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注重孝道、忠诚、仁义等价值观念。
然而,西方文化对于宗教、个人权利、自由等方面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超越。
他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思想。
这种碰撞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尽管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种文化冲突最终逐渐演变为融合与吸收。
中国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并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不可避免。
对于文化交融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一是文化碰撞与文化整合,二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一、文化碰撞与文化整合文化碰撞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冲突,产生文化摩擦的现象。
不同的文化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而文化整合则是指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碰撞和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注重集体意识和利益的平衡,强调“和谐共处”。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每一个文化都会受到影响。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渐渐地在相互融合。
例如,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的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新的绘画形式,传统的中国文化也融入了当代的审美标准。
在美食文化方面,东西方的餐饮也开始互相借鉴。
中餐在西方国家的各大城市越来越普及,同时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西式餐厅。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元素被沿袭下来并得到发扬,文化创新是指在传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进程来说,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样重要。
文化传承可以保证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消逝,并且能够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杂技、评弹等,一直在中国的文化界得到发扬。
在西方国家,爵士乐等老派音乐也一直在得到保护和传承。
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文化创新则可以开创出新的文化形式,如当下网络文化。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融合》——《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化多元性分析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融合——《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化多元性分析引言《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被困荒岛上展开自己求生和冒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冒险故事,更可以从文化角度来看待。
本文将探讨《鲁滨逊漂流记》中展示出的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现象。
1. 背景介绍在18世纪初期,欧洲正处于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国家对外领土探险和贸易成为主要活动。
这种背景使得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探索和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2. 鲁滨逊在荒岛上展现出的西方观念与习俗2.1 基督教信仰对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主人公鲁滨逊普遍表现出了欧洲基督教文化对其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他坚守着西方道德观念,努力保持对上帝的敬畏,并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给予世界的重要使命。
2.2 西方野心与追求荒岛开发鲁滨逊在荒岛上展现出了典型西方人的城市化思维和远见。
他设法建造起一个小型殖民地,试图实现自给自足并发展繁荣。
3. 鲁滨逊与原住民之间的文化碰撞3.1 鲁滨逊对待原住民的态度鲁滨逊最初将原住民视为野蛮人,并试图征服并奴役他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接纳并与他们合作,体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理解与包容程度的转变。
3.2 原住民对鲁滨逊的接纳和影响原住民通过传授生存技能、共同抵御任何威胁以及提供友谊和支持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鲁滨逊的生活中,这种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影响并渐渐习得彼此的文化与价值观。
4. 文化多元性的融合通过荒岛上的冒险经历,鲁滨逊与原住民之间建立了一种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积极互动。
他体验到了东方文化所带来的新颖和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结论《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描绘鲁滨逊在荒岛上与原住民之间发展起来的复杂关系,呈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现象。
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视角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相互交互、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西方节日的中国化与融合

西方节日的中国化与融合西方节日的中国化与融合是指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方节日在中国的转变和融合过程。
一、西方节日的传入与中国化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走进中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圣诞节。
传统上,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庆祝圣诞节。
他们会在家庭、学校或者商场里摆放圣诞树,交换礼物,享用圣诞大餐。
同时,中国商业界也意识到了圣诞节的商机,各种促销活动纷纷出现。
这些现象标志着圣诞节在中国的中国化进程。
类似的例子还有情人节、万圣节等。
这些西方节日通过媒体的传播和商家的推广,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
但是,虽然这些节日的庆祝形式与西方国家相似,但在中国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化风格。
例如,情人节在中国已经成为情侣纪念和表达爱意的日子,人们会送花、送巧克力等来表达爱意,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二、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融合发展与西方节日的中国化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融合发展。
这种融合的形式相对较少,但也存在一些例子。
最经典的莫过于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元旦的融合。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是一个观念为农历年的开始时间。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庆祝元旦,很多人会在元旦夜出去欢庆,与西方的庆祝方式相似。
此外,随着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中国的儿童节也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国际儿童节。
在这一天,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家长们也会给孩子们买礼物。
这种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借鉴了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使得节日变得更加有趣而多彩。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节日中的表达除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外,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节日中的表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举办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3.1碰撞3.1.1 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元宵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元宵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自古以来,元宵节在华夏大地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中也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
一、元宵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时期,最初是炎帝神农氏的纪念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融入了汉族民间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元宵节的其中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赏花灯。
红灯笼、彩灯、灯谜成了元宵节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赏灯、猜灯谜的方式,人们表达对未来的祈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元宵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元宵节期间,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如圣诞老人和万圣节的南瓜灯等。
这些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不仅为元宵节增添了新的魅力,也使得元宵节与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互动和融合。
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典型案例1. 贺年卡和灯笼的融合贺年卡是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新年祝福方式,它和中国的灯笼有着相似之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制作贺年卡上的图案与元宵节的灯笼相结合,既传达了节日祝福,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西式食品与元宵的融合元宵节的传统食品是汤圆,而在西方,糖果是常见的节日食品。
在一些大型超市和甜品店里,出现了将西方糖果与中国元宵相结合的创意产品。
这种融合既满足了各种消费者的需求,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 融合元宵节和音乐表演传统的元宵节活动中,舞狮、舞龙和龙灯舞等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艺术家将西方舞蹈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元宵节表演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
这种形式的创新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活力,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贡献。
四、元宵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元宵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内涵。
它使得元宵节更加国际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感受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作文

感受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感受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事儿。
你知道吗,咱们中国和西方国家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这不,咱俩的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咱们说说吃的方面。
你们知道吗,中国人喜欢吃火锅,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吃披萨。
这可真是“东西方口味大PK”啊!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西餐厅开始推出结合两种美食的创新菜品,比如“中式披萨”和“意式火锅”,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也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再说说衣服。
以前,中国人穿的衣服大多是传统的旗袍、长衫等,而西方人则钟爱牛仔裤、T恤等。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开始尝试将中西方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作品。
比如,你可以看到很多明星穿着中式立领上衣搭配牛仔裤,或者穿着西装外套搭上一条中国风的裙子。
这种中西合璧的时尚风格,让人们在追求个性的也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再来说说音乐。
以前,中国人喜欢的音乐主要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而西方人则更热衷于摇滚、流行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
现在,你可以在一家店里听到古典的中国风歌曲,也可以在另一家店里听到摇滚的西方曲风。
这种中西合璧的音乐风格,让人们在享受美妙旋律的也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说说电影。
以前,中国人看的电影大多是武侠片、爱情片等,而西方人则更喜欢科幻片、动作片等。
但是,随着中外合拍电影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作品。
比如,《长城》、《功夫瑜伽》等电影就成功地将中西元素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欣赏精彩故事的也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现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各种文化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让它们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融合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外国节庆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共同点和交集

外国节庆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共同点和交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外国的节庆活动也各具特色,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和交集呢?本文将探讨外国节庆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共同点和交集。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外国节庆活动,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盆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在外国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家庭和团圆。
无论是中国的春节还是西方的圣诞节,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在这些节庆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时光,分享快乐和温暖。
这种强调家庭和团圆的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中都得到了体现,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情感纽带。
其次,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
在中国,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而在西方的万圣节,人们会祭祀祖先的灵魂,同时也会戴上面具和化妆服装,以驱赶恶灵。
这种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之情。
此外,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西方的复活节和中国的清明节中,都有与自然相关的仪式和活动。
西方的复活节彩蛋和中国的清明祭祀中所用的新鲜食物都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同时,印度的排灯节和日本的盆节也都与自然元素有关,人们会点亮灯笼和烛火,以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谢。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都得到了重视,成为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观。
最后,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相似的象征意义。
比如,圣诞节的圣诞树和中国的元宵节的灯笼都是象征着希望和吉祥的物品。
而万圣节的南瓜灯和中国的中秋节的月饼都有着象征团圆和祝福的意义。
这些象征物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相似的寓意,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交集。
无论是家庭和团圆的重要性,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是象征意义的相似性,都是外国节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方面。
元宵节的文化交流之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元宵节的文化交流之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元宵节的文化交流之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和东亚地区国家共同庆祝的节日。
而近年来,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也开始在西方各国兴起。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让元宵节的庆祝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一、元宵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元宵节起源于中国秦汉时期,最初是农耕社会通过祭祀灶神、猜灯谜等方式庆祝丰收的节日。
后来,元宵节渐渐演变成为圆月、灯笼、赏花和猜谜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传统节日。
人们通常在这一天欣赏花灯、品尝汤圆,进行各种欢乐活动。
二、元宵节在中国的文化交流1. 传统庆祝活动的传承在中国,元宵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大型的灯会还是普通家庭的小范围庆祝,人们都会尽可能地保留并传承着古老的习俗。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中国人民将元宵节与自身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2. 传统文化的展示在元宵节期间,中国各地的庆祝活动中,常常穿插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
例如,京剧、舞狮、舞龙等演出都是元宵节活动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东方元素在西方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元宵文化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并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和关注。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元宵节庆祝活动,以增进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这些庆祝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中国灯笼、品尝汤圆、观赏舞龙舞狮等,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西方元素在东方的融入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元素也在东方的元宵节庆祝中逐渐融入。
例如,西方的彩灯艺术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的元宵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他们参与其中,分享这个节日的快乐。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庆祝活动的碰撞,更是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理解。
五、元宵节文化交流的意义元宵节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活动,更是东西方文化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契机。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
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
最后文章提出以提升自我文化来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论文关键词:洋节;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一、洋节盛行的现状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
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
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
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
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
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变迁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节日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探讨“洋节热”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
这种“洋节热”现象不仅限于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很多城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热门话题。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
西方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情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故事。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吸引了众多国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也是“洋节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
西方节日恰好提供了消费的机会,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炒作和包装节日,吸引消费者购买礼品、装饰品、食品等相关产品。
因此,西方节日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洋节热”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通过参与西方节日活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过于热衷西方节日也可能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冲击。
一些人过于追求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
因此,在跨文化视野下看待“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西方节日,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参与西方节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
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我们迫切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下的“国学热”积极配合,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升。商家和媒体也更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诸如在法国、俄罗斯等国开展的“中国年”等活动就是弘扬我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很好途径。
(三)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
(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三)商家和媒体对洋节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被投放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将消费洋节等信息强制灌输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洋节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
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应对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义,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终将难挡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渗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强势强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这也是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洋节;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节盛行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
现在的“90后”习惯于过圣诞节,都知道圣诞老人,也会唱“jinglebells”;而鲜少有人知道过春节时要祭灶、扫尘、贴对联、送门神;也不知道元宵节要、放花灯、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节得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90后”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状,2006,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发出联名倡议书抵制圣诞节,并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二)西方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历)元旦”、“五一”这些舶来品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节日单中,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在元旦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亲朋好友互致问候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节则是劳动者通过顽强不屈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权益,代表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今天,当举国上下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迎新年钟声庆祝元旦时,当与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时,有谁会提出要慎过这些“洋节”?
中国论文网 /4/
在二十一世纪中西文化博弈的今天,我们应以十二五文化纲要为本,抓住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的契机,提升自己的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汉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在吸取前人及外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们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使自己的区域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享资源,为创建多元性世界文化,促进人类的全面繁荣,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Fra bibliotek碰撞与融合本文来源:论文 /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最后文章提出以提升自我文化来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很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更注重社会性与人文关怀,它以娱乐、狂欢为特点,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因而洋节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大行其道。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的敬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