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模式决定其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模式决定其影响力
近日,环球网专访了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创始成员马丁·李斯先生。李斯先生就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发展模式的不足,以及应对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斯说他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但认为中国仍面临很大的难题。
中国雾霾与伦敦雾不可相提并论
环球网:
1952年,伦敦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而导致此次事件的“元凶”也被认为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现在有人提出,这与当今中国面临的雾霾问题比较类似。您认为雾霾现象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结果吗?
马丁·李斯:
如果有人说:“哦!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太像了!所以不必担心,自然会好起来的!”这话听起来是非常不错,但事实上把二者等同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中国的问题与50年代伦敦的问题是不同的。上世纪中叶,世界人口数量比现在少得多,所以即便他们做了比较愚蠢的事,只会在小范围内陷入困境,而不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稳定性。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人类活动范围已经如此巨大,以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确定的风险性,其中就包括气候问题。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是仅仅发生在一个城市的、小范围的事件。但是如今在中国,这问题可不算小。我认为雾霾天气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件好事。人们可以瞬间觉醒,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带来了多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见的,就是自然界开始以它的方式报复人类了。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关于“能够主导自然界”的傲慢态度是有很多疑点的。
环境污染持续下去,将影响中国的吸引力
环球网:
几个月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由于雾霾现象严重,中国已令许多外国人望而却步。在您看来,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会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影响吗?
马丁·李斯:
我认为就目前来讲,形势还没有到那种地步,还是有回旋与改善余地的。但如果这种形势一直持续下去,应该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许世界其他国家也会出现相同的状况。在里约热内卢,我曾有幸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名各市市长参加了此次讲座。
听过演讲后,这些市长都开始明白了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和能源等问题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并且已经开始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大量努力和准备。
环球网:
现在中国社会存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认为中国环境问题在持续变坏,另外一种则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已在逐步顺利开展。您认为中国现在处在哪种状况?
马丁·李斯:
我认为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首先,中国在过去起码8-10年间,在把目光相对集中在GDP增长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措施,并已做得很好。如果关注一下能源密集度,也就是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就会发现它每年都在降低。中国的努力成果也已显而易见。目前,中国已在大量引进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来降低污染。但这只占能源支出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总的来讲,中国目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不能永远处在这样的模式中。中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大体相当,但却只有10%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生存,13亿5000万人口都生活在这块有限土地上。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却只有世界7%的水资源。因此,你们不能不重视环保问题。
中国目前终止“先发展后治理”模式还不太现实
环球网:
从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来看,似乎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方面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悖论。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不应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有限的环境治理。您怎样认为?
马丁·李斯: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邓小平曾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脚踏实地,不会单纯因为提高速度和效率而做愚蠢的事。在改革中,中国表现得非常谨慎而有原则,并且非常关注现实状况。
“先发展后治理”是一个错误观念。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可以看作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发展经济需要付出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等,同时这无疑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污染、浪费等现象都威胁着气候安全。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我们无法在两者之中做一个单选题。气候变化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议题。所以,中国必须着手思考环境保护问题,避免温室效应继续恶化。经济发展不应只重视量变,而更应该重视质的方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一贯将经济问题摆在首位的世界里,并且对经济增长抱有额外期望。比如经济增长可以成为环境问题、就业以及贫困问题的解决良药。我们相信“涓滴效应”——客观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发展和富裕起来。然而事实证明,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必须把人类需求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上,必须把自然、人类和经济增长三者摆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一词也将在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环球网:
在目前来讲,中国终止“先发展后治理”的旧有发展模式,这样做现实吗?
马丁·李斯:
虽然这很重要,但目前来讲不太现实。旧有工业体系与旧有利益关系阻碍了原本可能的改变。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去推动事情朝这一方向发展。其实,如果中国寻求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它不会有任何负面损失或问题,反而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中国提高世界竞争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现在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它是否会付诸实践。
环球网: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不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马丁·李斯:
保罗·克鲁格曼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说,现在的决策者们工作时都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基础:世界经济应该这样发展——如果我们遇到了危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回到之前的轨道上去。他又说:如果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可以保持一种新的但是正常的运作轨迹呢?结论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去尝试这条新的发展路径。我不太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我们还有更加先进的思想可以利用。
观察一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就会发现,一些新情况、新改变正在发生——过去你们的工资非常低,工人的工作也没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但现在完全不同了。另外,对于引进人才来说,一方面,西方人不愿踏遍千山万水跑来中国,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国家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中国人对欧洲劳动力的需求也因老龄化等问题降低了许多。所以如果将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你会发现,引领中国发展方向的因素已经在发生变化。现在的问题是,在这种新形势下,究竟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中国企业应该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