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代码:050306T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 标准学制:4年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国杰 案审核人: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 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 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 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 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 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 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 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四、学制和学位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方案

新闻编辑学 传播与社会 传媒企业财务管理 网络传播学
小计
3 0.5 51
3
51
3
51
3
51
38 1.0
6
3
3
3
3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专业主干 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52C2132 52C2137 52C1463 52C1470 52C1467 52C1469 52C2133 52C1462 52C1471
61A1620 形势与政策
2
36
61A16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61A177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5 论
97A1652 军事理论
2
0.4 51 0.8 85
34
62A1639 体育1
1
34
62A1640 体育2
1
34
62A1685 体育3
1
34
62A1686 体育4
1
34
51A1321 大学英语(上)
八、学位授予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公共基础 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含实践 含实践 学期
学分 教学学 学时 教学学 分 时 一 二 三四五六七八
61A16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1A17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0.4 51 3 0.4 51
六、创新创业教育
启蒙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选择与决策能力,从而掌握创业核 心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认知新媒体行业当前生态和企业运营环境,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实践 模拟,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

网络与新媒体(第二稿)

网络与新媒体(第二稿)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二、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相同相近专业专升本学生。

三、培养目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熟悉互联网、移动通讯平台等各类新兴媒体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媒体创意制作能力,能够胜任影视项目创意、策划、制作,纸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运营策划、舆情监测、危机公关、活动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依据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全方位运用亚洲微电影学校在学校建立的优质资源和学校结合微电影创制形成的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按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标准。

(一)培养规格总体表述1、具备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3、具备微电影创意、拍摄、制作、运营模式及推广的能力;4、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5、具备多媒体组合创意策划能力;6、具备新媒体运用、微电影传播及技术应用的能力;7、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二)培养规格细化表述知识规格:1、基础科学知识(1)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文化知识:传媒英语、语言文化、体育文化、法律、经济、工程文化。

2、核心基础知识(1)新媒体核心知识:移动媒体运营、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艺术、新媒体与社会;(2)微电影核心知识:微电影基础理论、微电影创意策划、微电影传播技术、微电影与产业发展;(3)技术设计核心知识:新媒体编辑技术、非线性视音频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

3、高级基础知识(1)专业知识:微电影与广告、微电影运营与推广、视觉传达、新媒体内容产品策划、新闻传播知识、新媒体艺术、网络新闻实务、广告的媒体传播;(2)相关专业知识:网络心理学、录音艺术、舆情监测、艺术基础、危机公关、舆论学电子商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制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定位1.建立全面、系统的网络与新媒体知识体系,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能力,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3.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网络与新媒体导论、计算机基础、媒介与传播基础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网络媒体设计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如多媒体设计、社交媒体运营等,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选择。

(4)实践教学:开展网络与新媒体实验、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2.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

(2)建立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行业认可度。

3.实践实训基地建设(1)与行业内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实训机会。

(2)设立实践实训基地,搭建网络媒体制作平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设备资源。

4.国际合作与交流(1)开展国际研修计划,组织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2)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互派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

5.学生创新创业培养(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业资讯和指导,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

四、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课程考核、实践作业、实习实训、学术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一、专业简介山东政法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学校重点培植的特色专业。

教育部2014年批准设置本专业,次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以学生的就业面向和继续深造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托学校雄厚的法学资源,主要面向党政机关、网站、新媒体公司、广告公司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部门,培养、输送熟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

二、培养目标在以“精专业、融法学、广学识、强实践、多面向、重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丰”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支持下,培养具备新闻学、传播学知识底蕴,通晓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较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整合传播,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新媒体及内容的管理、策划与传播,新媒体营销,新媒体研究,网络舆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信息传播人才。

三、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热爱传媒事业,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2.具备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媒介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具备一定的学科拓展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策划与创意、WEB前端设计与开发、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用户界面交互设计、移动应用产品设计、网络舆情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4.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7.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基本了解;8.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9.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10.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特意按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的格式为您撰写了一篇文章,具体如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一、概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广泛网络应用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科技发展对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人才的需求。

本计划紧密结合工业界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技术、数字媒体处理、信息安全等;2.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中能够独立进行创新研究和项目开发;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人合作环境中有效协作;4. 具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能够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运用网络与新媒体知识。

三、培养内容1. 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将学习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核心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新媒体技术、互联网营销、移动应用开发、用户体验设计等。

3.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参与项目实训,亲自实践并解决真实问题,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同时,学生还将进行实地考察和企业实习,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发展需求。

4. 英语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学生将参加英语课程,并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英语水平。

四、培养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探究,通过课程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术研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开展学术项目,并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

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协助学生提升研究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及第二课堂 1.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学年作品一(传统文化资源创意开 发)、学年作品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会展业调研、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 论文(设计)等。 2.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新媒体创意大赛、 视频广告展映、专家讲座等。 3.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为 24.6%。
486 228 714 22.84 36 324 0 324 10.36 18
实践教 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 毕业论文(设计)
第二课堂
-
594 18.99 13
176 5.64 8
-
-
7
合计
3127 -
157
26 16.6
54 34.4
13
8 17.8
7
-
-
七、学位课程及学分要求 备注栏标注“D”的课程为学位课程。 本专业学位课程有:新媒体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
3.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共计 28 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 13 分。表四所列第二课堂 部分仅包含院系举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活动,第二课堂其它活动参照《平顶山学 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执行。学生参加院系及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低 于 7 学分。
九、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计划
表一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计划表
1104014 1 36
36 2
计算机文化基础
11200101 3 60 30 30 4
考试

考试

六 考试 一 考试 二 考试 三 考试 四 考试 一 考试 二 考试 三 考试 四 考试 一 考试
合计
39
854 457 397

网络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学制与招生对象学制:学分制,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招生对象:普高(中职)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新媒体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新媒体专业素养,扎实的新媒体传播技能,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和新媒体编辑、策划、设计、运营、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网络媒体、新闻与出版机构以及城镇社区基层部门、社会团体等新媒体采编运营推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能力目标(1)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网络新闻采访及各种文体写作能力;(2)新闻摄像摄影能力,音视频编辑、图片制作发布的能力;(3)网络图片、网络动画、网络音视频编辑能力;(4)客户需求收集调研、解决方案制定能力;(5)SNS(微信、微博等)网络推广、线上采编运营、线上文案策划能力;(6)微信微博客户端、微网站(网站)建设、微商城、微海报采编运营能力。

2.知识目标(1)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电子商务基础知识;(2)新闻政策法规、知识产权、版权、网络管理法规知识;(3)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知识;(4)网络信息采集与归类、网络文稿编辑、网络多媒体信息编辑知识;(5)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及搜索引擎优化基础知识;(6)社会化媒体营销推广技巧及策略。

3.素质目标(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雅的文化品味与格调;(2)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3)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适应各种环境下的采访、写作、编辑、发布与管理服务工作。

三、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指向专业核心能力 就业岗位指向新媒体采编能力初次岗:网站编辑(助理)目标岗:网站主编(经理) 拓展岗:网站站长(主任)新媒体运营能力 初次岗:新媒体运营专员 目标岗:新媒体运营经理 拓展岗:新媒体运营总监四、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五、专业核心课程简介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参考学时/学分 企业 学时网络新闻采访写作 1.网络新闻行业基本知识2.了解网络新闻基本的采访原则、采访路线、采访作风3.网络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方法与要求4.网络新闻报道的体裁类型及分类依据5.各类网络新闻的写作特点以及要求6.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结构、论证1.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2.掌握网络新闻行业基本知识3.掌握网络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4.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5.掌握网络新闻图片处理应用技能54/3O2O运营平台运营推广1.O2O运营平台功能及实践2. O2O运营网络营销推广3.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及技巧4.O2O运营平台线上线下推广(微海报/活动/事件营销;策划/文案/执行)1. 微信、微博、搜索引擎优化基础知识2.SNS(微信、微博等)网络推广、线上电商运营、线上文案策划3.社会化媒体营销推广技巧及策略4.微海报制作、微网站建设、微商城运营5.客户需求收集调研、解决方案制定54/3网络信息采集与编辑 1.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采集技术,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网络内容原创2.网络信息筛选,网络信息编辑,网络稿件标题制作, “关键词”和“超级链接”, 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网络博客,网络时评组织策划1. 掌握互联网信息的采集、编辑、发布、推介等技术手段2.熟悉不同类型网站信息编发的原理与方法3.熟悉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运行状况,了解互联网信息的最新进展与技术4.了解网络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的综合技能54/3新媒体平台运营 1. 新媒体平台功能及实践2. 新媒体平台营销推广3.新媒体采编策略及技巧4.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推广(活动/事件营销;策划/文案/执行)5.新媒体平台经营策略与方法1.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采编及搜索引擎优化基础知识2.SNS(微信、微博等)网络推广、线上采编运营、线上文案策划3.媒体营销推广技巧及策略4.会务培训、管理推广知识5.读者需求收集调研、解决方案制定6.微信微博、微网站、网站、客户端项目实操54/3新媒体编辑 1.“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大类型2.新媒体的稿件判断与选择、增添改写3.新媒体新闻独有的整合编辑、动态新闻编辑、多媒体新闻编辑以及互动编辑4.移动媒体的不同形态——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新闻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编辑原理和方法1.新媒体的稿件判断与选择、增添改写2.整合编辑、动态新闻编辑、多媒体新闻编辑以及互动编辑3.移动媒体的不同形态编辑原理和方法54/3六、毕业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英文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英文名称:Internet and New Media Major
专业代码: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技能,能够在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新闻出版行业、教育与科研机构、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和媒介传播公司,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策划与传播、数字化出版、新媒体研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组织与采集、媒体内容管理、策划与营销等工作的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为知识基础,以数字内容制作、网络营销和平台运营为核心能力,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以下基本能力:
1. 掌握新闻学、传播学、营销学和电子商务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内容采写、策划、传播;
3. 具备在新媒体营销传播背景下有效实施策划、创意、制作、推广活动的平台运营
能力;
4. 了解国内外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专业理想、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

6. 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
7.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熟悉文献检索、数据库应用等基本方法,掌握基础的
调查研究方法。

四、学分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辅修专业总学分应达到34学分。

五、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整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整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年适用年级: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四、课程体系(一)专业核心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网络新闻实务、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出版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网站运营与管理。

(二)特色课程:地方网站运营模式、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三)课程体系如图1、图2、图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含学年设计、论文)、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63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9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中限选课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40学分。

八、必要说明公共选修课5个学分为必选;专业限选课必选1个方向的所有课程,若两个方向都选,其多选课程可以抵充任选课学分;专业任选课选课时应适当考虑到课程类别,以拓展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由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开设的三门双语课程,主要针对我校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培养大众传媒硕士项目面向全校学生而开设,单独开班,本专业学生亦可任选;第7学期课程,为了学生实习实训需要,集中6周时间上完;集中性实践环节只规定了最低修读学分,其中专业综合实践环节中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为必选。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学时:42学分:开课学期:第1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基本功能;全方位阐述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李良荣主编.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xx:高等教育出版社,xx.2.网络传播学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网络传播的现象和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分析网络传播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传播学的模式、受众的特点,了解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造成的巨大冲击。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xx:高等教育出版社,xx.3.新闻学概论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2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着重讲授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M].xx:复旦大学出版社,xx.4.网络新闻实务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传授网络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以及新闻网站的规划、设计、新闻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信息、符号、用户以及网络传播的宏观环境及其对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网络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xx: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xx.5.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和模式识别中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理论、方法及工具,使学生初步掌握复杂数据的分析与建模,能够按照实证研究的规范和数据挖掘的步骤进行大数据研发,并掌握一种数据分析的语言。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王星等编著.大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M].xx:清华大学出版社,xx.6.网站运营与管理学时:54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从网站生命周期出发,系统讲授网站运营与管理概述、网站可用性分析、网站推广、网站评价、网站维护、网站数据分析及网站升级,从不同侧面分析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赵守香编著.网站运营与管理[M].xx: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xx.7. 数字出版概论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数字出版的概念、类型、研究框架,分析数字出版与出版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介绍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产品分销、人力资源需求以及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权利管理系统和国内外标准,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数字出版最新发展趋势。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陈生铭编著.数字出版概论[M].xx:xx大学出版社,xx.8.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介绍广播电视电子传媒新闻采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新闻采编方法,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基本理论,广播新闻采访与编辑,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

本课程特色是侧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课内课外学生的实践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王诗文等.当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教程(修订)[M].xx:xx工业大学出版社,xx.(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1.地方网站运营模式学时:36学分: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特色: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依托Exx网、369房产网等地方网站,探讨地方网站的基本运作模式、管理运作策略、网络产品开发、网络广告营销等实际问题,由地方网站一线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以“双师同堂”形式联合授课,培养学生一线网站的运行管理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双师同堂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自编。

2.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学时:36*2学分:*2开课学期:第4学期、第5学期课程特色: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依地方媒体网站、本校学生自主网上实践平台“蔚园最新闻”和手机移动交互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针对微电影、微广告、微视频以及美图秀秀、图表秀、数据观、地图慧、雁阵、云表格、超级表格、班牛(表格)等常见新媒体工具软件对学生进行实训,由地方媒体一线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以“双师同堂”形式联合授课,让学生始终跟进新媒体工具软件的开发。

教学方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双师同堂评价方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自编。

必修学分(含集中专业实践环节),限定选修学分,任意选修 24 学分81011表1: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表2:学时学分分配表3-1: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表3-2: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表3-3: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表3-4: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表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