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以日本为例说明堂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以日本为例说明堂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侣)天宝十二载(753),阿倍仲麻侣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
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
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挖掘教材比较教学——从“开元通宝”与“和同开珎”的比较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图学习历史,在内容上,是对教材的深挖,可加强了对相关史实的领悟;在思维训练上,有利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为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创造条件。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已》,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珎》,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设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唐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比较的前提是要对这两幅图有科学地、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比较点。
“开元通宝”钱,许多人对它的铸造时期有误解,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铸造的,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是对中国古币史不了解。
鉴别古币是哪一朝的,光看年号是不准确的,应了解铸币历史发展背景、看钱文、字体书法等特点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锈色来判断,这样对古币的时间断定过程,也是对它的全面了解。
开元通宝钱是在我国陕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发现,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当时分铜、铁、铅、金、银等币质,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它结束了铢两钱制(秦时半两钱,重8克;汉五铢钱,铢为重量单位),开始进入通宝、元宝时代(仍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现无孔铜币),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
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开元意为武德四年始铸;以后各代所铸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
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浅析唐朝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作者:王媛媛年级;2010级学号:2104053578 )摘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极盛期的唐代,其繁荣的文化,就当时的世界来说称得上无与伦比。
这种繁盛的文化,既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为后世文化的延续做好了充分的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辐射力度,深远地影响了邻近各国。
而作为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也积极汲取着盛唐的先进文化。
同时,唐朝兼收并蓄的的对外政策,更是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盛唐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传入对古代日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交流政治经济遣唐使社会生活唐朝之于日本的交往,最重要的应是其遣唐使。
618年唐朝建立后,很快出现国力强盛、各方来朝的局面。
623年,曾为遣隋使成员的惠日上书天皇,认为“唐律令齐备”,应派遣使者。
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
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
另外褂?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
遣唐使节团成员有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水手、医师等,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长安或洛阳的使节仅几十人。
留学生、留学僧在唐朝逗留时间较长,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且回国后积极加以传播。
遣唐使的任务除在政治上发展同唐朝的睦邻关系以及在经济上换取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
①九世纪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险、唐朝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间贸易兴起等等,但两国之间连续200多年的频繁往来,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简析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日本学习唐朝首先始于它的政治思想制度,圣德太子当政的时候推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以儒、佛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原来日本实行的是事性制度,某一个事或者某一个性围绕着他,是这种制度。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剖析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字方面来看,中国的汉字是日本最早借用的外来文字系统。
汉字对于日本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6世纪,日本的天皇令高僧留学中国,学习汉字和佛教文化。
随后,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字的发展。
汉字成为日本的官方文字,并形成日本独有的汉字书写系统——和文。
与此同时,汉字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文学的丰富精髓,如《史记》、《论语》等,对于日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佛像、寺庙、禅宗等都被日本人所接受和发扬。
而中国的儒教也对日本的道德伦理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汉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日本形成了以儒教和佛教为主体的综合宗教体系,这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唐文化还对日本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建筑方面,汉唐建筑的特色被日本人所吸收并融入到日本的建筑风格中,如寺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的特点,如屋顶的翘角、庭院的布置等,都源于中国汉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在服饰方面,汉唐时期的中国服饰如长袍、袍褂等也对日本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日本的服装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
而在艺术方面,汉唐文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样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的绘画艺术大力吸收了中国绘画的技巧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画系。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面的。
这不仅体现在文字、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
思想观念的交流使日本人掌握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能力。
隋唐时期教育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隋唐时期教育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者:崔艺馨来源:《大观》2018年第02期摘要:日本是接受我国文化比较多的国家,在日本当前的教育文化中可以看到我国隋唐时期教育文化的影子,文章对此开展研究,分析隋唐时期教育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文化;隋唐时期;日本文化;文化交流;奈良时代;建筑理念隋唐是我国古代教育文化发展比较昌盛的时期,出现各种教育文化,对后世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日本在隋唐时期和我国的交流比较多,四次派遣遣唐使和大量的学问僧以及留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先进经济制度、文化艺术、生产方式以及教育文化等进行全面性的吸收。
通过对隋唐时期先进的教育文化进行学习和引用,日本出现“天平文化”,让其经济、教育文化实现质的飞跃。
可以说,隋唐时期呈现的教育文化对日本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促使奈良时代实现较高的政治与文化等层面的发展。
为了更好研究隋唐时期教育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文章从教育制度、隋唐燕乐以及建筑理念展开分析,以期更好地掌握该历史现象。
一、对教育文化进行内涵分析教育文化是对社会经验进行传播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有机体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形态,具有较强的理论特质。
第一,在精神层面展示的教育文化为当前全部教育活动开展的灵魂;第二,在制度层面呈现的教育文化为整体教育活动在运行中的轨道标准;第三,在器物层面出现的教育文化为实施诸多教育活动中的资源;第四,行为层面展现的教育文化是此理论的目标终端。
教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首先,可以对教育活动起到整体性的观照,对有机体的性质进行正确的揭示[1]。
其次,能够探寻实施组织活动的动力,对活动主体进行关注。
最后,可以对动态属性的文化进行有效的展示,促使文化实现一定的传播。
可以说,教育文化是社会在发展中产生的一项沉积物,属于一种历史现象[2]。
教育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被各种形态的历史润色,呈现着多种的内容展示形态,如民族历史、生活方式、制度文化以及文学等层面。
隋唐时期为我国古代教育文化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创造了多种教育文化,对后期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3]。
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自古以来9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就有密切的联系9两国人民互相往来9两国文化互相交流9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0一!大化改新的背景(一)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加剧七世纪时9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社会的生产力迅速提高0但是在此时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9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兴起9朝鲜的新罗崛起9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0日本对朝鲜的几次入侵都失败了9这使日本的大和政权的威信一落千丈9政权发生了动摇0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9统治阶级加强了对部民的剥削和奴役0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剥削9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9各地起义此起彼伏0在人民起义的冲击下9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9斗争激烈0争夺部民和土地的斗争不断9从而加深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0盘井之乱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反映0由于中国和朝鲜形势的变化以及人民的反抗斗争9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和政权的统治基础9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了探索改革之路0(二)与唐朝的接触及遗唐使的派遣隋末唐初9日本的一些贵族接受了汉文化9提高了文化水准0因此当他们处于不利的时候9就有可能学习唐朝先进的统治方法9借以摆脱困境9巩固统治0七世纪的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9使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9并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0那时的日本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9积极谋求向唐朝学习9建立良好的关系9先后派遣了l3批遣唐使到达长安9规模庞大9组织完备0许多的留学生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繁荣9看到了唐朝的先进制度对周边的影响9回国后对日本的部民制度要求改革9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和贾建梅(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l50050)曾桂山趁机里应外合9陈伯川及警卫员被俘9并向守卫奇克的八连猛烈进攻9刘\闫率队顽强抵抗9在激烈战斗中9刘公魁同志身先士座指挥战斗9在猛烈的冲杀中不幸壮烈牺牲0经过一天一夜的顽强抵抗之后9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9闫思聪同志率队突出重围9奇克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0我军逼近逊克县城时9匪首旅长刘光才等离城逃窜9我们顺利进驻县城9结束了挺匪对县城的统治9我人民政府宣告成立0为建立巩固的东北后方根据地9在东北局的统一领导下9派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洪学志司令员率主力部队特务团到达逊克县9挺匪在我军的严厉围剿下窜往嘉荫\乌拉戈一带9为彻底\干净地消灭这伙土匪9由合江军区李荆甫司令员指挥部队由东向西进剿0洪学志司令员指挥里河地区的部队由西向东围剿0在我军钳型围剿下9敌军大部被我歼灭9只剩几个匪首窜到逊克县松树沟一带0匪首旅长刘光才(外号刘山东)\参谋长张景云(外号张小胡)\团长李亚州随后也被我军擒获0至此这股祸国殃民的挺匪被我军全部消灭0逊克\嘉荫的人民重见了天日9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9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0学术园地!"租庸调制9加强中央集权9实行三省六部制等0著名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和僧冥等都在中国学习几十年9回国后积极的传播中国文化9从而为日本的变革打下了基础0二!大化改新的实行六世纪后半期9日本朝廷针对部民脱籍的现象9开始改变经营的方式9建立了田不和户籍制度9把各家族人丁纳入了国家控制之下0那时9佛教开始从中国传入日本0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9接受佛教就意味着学习唐朝文化9从而促进了日本的社会进步0646年9日本孝德天皇即位0他仿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9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0孝德天皇的年号叫大化9因此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0其内容据日本历史书日本书记所记载l!废除王室和贵族对部民和领地的控制9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都作为天皇的土地和部民2"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3#改革中央体制9加强中央集权统治0三!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一)对于日本国内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大化改新是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9在当时东亚国际形势的影响下9由统治阶级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0改革的结果是使部民摆脱了氏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的公民0班田制按人口分田9以户来耕作0部民的地位有所提高0实行了土地国有和加强中央集权制9抑制了贵族豪强的氏族特权9进一步克服了氏族陋习9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0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9使土地和部民从日本王室和贵族控制下解放出来9作为国家的土地和公民9由国家分给口分田9使他们对国家负担一定的租税和劳役9这就改变了上述奴隶劳动的支配作用9形成以班田农民的劳动的社会基本形态0所以9大化改新的结果9促使日本部民奴隶制的终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0(二)通过大化改新9加强了国力9也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9积极开展文化交流0首先9对于佛教的传播0圣德太子在大化改新后提倡佛教9不惜巨资兴建了许多佛教寺院9如法王寺天王寺法隆寺等壮丽的佛教寺院9从而为日本的佛教和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寺院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9奠定了基础O据日本的文献记载9此后日本的贵族开始信奉佛教9当时日本有佛教寺院千余所0随着佛教在日本的传播9佛教仪式以及其它学术思想在日本也广泛的传播起来0其次9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及传统习俗的学习0日本留唐学生空海吉备真备分别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部首9创造了日本文字的片假名和平假名0日本当时的都城京都的建筑式样也仿造唐朝的长安城9城内也有朱雀大街和西市东市0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也和唐朝人的习惯相仿0日本曾出土了很多唐朝初年的开元通宝铜钱9我国的西安也发现了日本的银币和同开宝0这都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0日本人的制茶方法也是同唐朝学来的9后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道0在风俗方面9如端午节饮菖蒲酒9七月七的乞巧节9重阳节登高等等9都是从唐朝学去的0可见9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9触及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0纵观现今的日本9源自于其博采众长的特点0日本文化虽然受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9但日本的文化也是自己去争取自己去探索的0记得在日本一位友人家中的大厅9挂着一幅c海纳百川y的横匾9不难看出日本是一个善于汲取外来文化的民族0总之9在上千年的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史中9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深远的0而对于由它影响又导致的在日本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化改新9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9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极好例证之一0学术园地!"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作者:贾建梅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刊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2004(1)被引用次数:1次1.葛继勇.GE Ji-yong鉴真弟子法进的东渡活动与《进记》[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7,23(4)2.梁文清论古代日本对汉文化的移植与大化改新[期刊论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3.吴二林唐文化在日本的渗透[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5)4.毛铿祖.Mao Kengzu广东丝绸生产、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期刊论文]-广东蚕业2001,35(4)5.张铁珍.贾云刚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6.高留成唐朝时期日本留学僧译经大师灵仙考[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7(3)7.孙玉巧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2003,23(2)1.刘小湘.胡依琴.肖潇东亚传统体育项目进奥辨析[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 2008(1)本文链接:/Periodical_heiljsz200501026.aspx。
日本巨著_源氏物语_中有关唐文化的体现
大 众 文 艺大120胡支书和王祚祜的刁难和侮辱默默忍受,透过沈沅的遭遇,反映了反右派斗争时期给人所带来的悲惨遭遇。
《天鹅之死》中,汪曾祺描写一只天鹅被人打死,另一只不鸣不食寻找一块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掉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的粉碎;而跳《天鹅之死》的白蕤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一句话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受尽了“地包天”的折磨。
《七里茶坊》中,汪曾祺则用了更为直接的词语来表示,如“标准田”、“以虚带实”,这些属于当时的专业词汇,揭露了当时浮夸风和大跃进所造成的后果,其中这里面还有三句很沉痛的话,“他们(坝上的人)真辛苦!”,“我们(坝下的人)也很辛苦!”,“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生命体验,是一颗伤的心的人生感喟。
如果说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话,那么《八月骄阳》则是一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的再现。
这是汪曾祺在事隔二十年后的1986年写老舍先生投湖自尽的悲剧。
文化大革命中,身为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不堪侮辱,被迫害致死,临死时,“脑袋上都是用皮带抽的伤,身上净是血嘎巴!”,可谓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令人震惊。
作者借文中人物顾止庵道出了心声,“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士可杀,不可辱!”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摧残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人含冤莫白,忍受不了的,死去了,苟活于人世的,内心在承受岁月的煎熬和良心的谴责,如今的我们是无法去深刻体验那种痛苦的经历了。
但逝者已矣,末名湖的水洗涤了老舍的血痕,时间让人学会了遗忘,但我们不能遗忘屈辱的历史,巴金老人多次呼唤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而文革结束后,汪曾祺在重返文坛后的第一篇小说《骑兵列传》中明明白白的说,“但愿这些老同志平平安安的,但愿以后永远都不搞那样的运动了。
但愿不再有那么多人的肋骨、踝骨被打断。
”[4] 声声泪,字字血,这是经历过悲惨岁月的人的心声,这种超乎言表的悲剧意蕴让人悲从中来,泪不能禁。
参考文献[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93.[2] 张恒学.社会主义悲剧观念与中国当代文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3] 汪曾祺、施淑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家[J].上海文学出版社,1998(4).[4]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卷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1.自从6世纪前后中国文学开始传入日本列岛后,日本文学就一直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唐代时期唐朝对日本的文化影响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 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 局。 建造京都、奈良的宫 殿建筑群时完全仿照了当时 中国的建筑风格 。
右上:京都宫殿--从平安时 代公元781年开始使用,到 明治维新的1074年前,它 一直是历代天皇的住所,后 又成了天皇的行宫。
右下:紫宸殿 ---位于京都 宫殿中。建筑参考的是中国 唐朝时期的大明宫,是三殿
。 之一------紫宸殿
在大和时代,日本曾三次派
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 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 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 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 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传 说公元8世纪,一个中国姓秦的 贵族,将中国唐代的纺织、服装 带到日本后,影响了日本服装, 演生出了“和服”。日本的奈良 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 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 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 制定的制度之一。到了平安时代 日本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 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 其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 向宽大方向发展。
直至如今,很多类似唐代文明的事或物依然在日本 广泛地代代流传,早已成为国家的传统。但有些灿烂文 化却在中国失传。我们通过这次研究,深刻体会到唐代 的开发,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辉煌。
•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
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
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
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在日本人也习染
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
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 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
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他们还向唐朝学 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
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
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 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 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 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公元7-8世纪,日本国多次派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以唐朝为模板建立了所谓的“律令制国家”,将日本带入了真正的文明时代。
这套教科书的说辞为我们带来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从而强大发展起来的印象,也让很多人觉着日本才更好传承了唐朝优秀典范。
实际上,日本人虽然在物质文化与艺术层面确实大量传承了唐朝的基因,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制度文明,尤其是大化改新后建立起的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其实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抛弃,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模样。
图/日本来华路线01 唐朝制度好?推古天皇的改革中,圣德太子引进了中国政治理念中的君臣观念,作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他援引中国儒家学说,强调:“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
这种对君主关系的制度化无疑是向当时日本国内强大的氏族豪强势力发难。
其所制定的“冠位12阶”,便是用中国儒家学说的“德、仁、礼、信、义、智”来分别称呼各个位阶,从而营造君臣之间巨大的身份差距。
这种制度很快就在后来苏我氏的等旧氏族贵族的反扑浪潮中被束之高阁。
在随后的大化改新之中,大中兄皇子与中臣镰足以实现唐朝模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目标继续改革。
他们不仅在上层建筑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全面模仿唐制,试图建立起能够与新型律令制国家相配套的新型经济基础。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日本君主想要得到大唐效果都极为困难。
02 无法推行的唐朝模式在《改新之诏》中,大中兄皇子规定模仿中国的均田制,建立班田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地公民制,公民全部登记造册,直属国家,国家按公民人数班授口分田。
公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每次都登记在册。
很明显,改革目标是彻底打破传统的氏族豪强所占有的私有地、私有民制度,相当于从中国早期“封邦建国”的井田时代直接飞越到隋唐时期的均田系统。
然而,这种形式上的模仿,很快就暴露出严重的不适应,有些措施甚至连形式上的维持都难以继续。
唐代文化与日本
及至淡海先帝之受命也,恢开帝业,弘阐皇猷,道格乾坤,功 光宇宙。既而以为,调风化俗,莫尚于文;润德光身,孰也……当此之际,宸瀚垂文,贤臣献颂。雕章丽笔, 非唯百篇。
当时文质彬彬、诗文秀丽的情况,大体可推察之。
二、唐代文艺与王朝文学——从流行到文化 那么,作为一直以来的我国文化史的常识,一般认为,近江
另外,白居易自己也在《与元九书》中有如下言述。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 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 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 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 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 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依据这些元、白二人所述之事(的描述),在当时的中国各 地,不分贵贱,无论男女,都最喜欢读白居易的作品,他是当时最 受欢迎的首屈一指的诗人。 并且,当时,最能代表向这样的白居易一边倒的时代风潮的 是我国诗人是平安朝最杰出的大儒、当时首屈一指的汉诗文作 家菅原道真(845-903)。菅原道真的作诗风格忠实于白居易的 诗风。他怎样忠实地模仿白居易的诗?管窥两者间相似的有价 值的事实、现象——直至今天,参看这个仍是不可缺少的——即 如下之事。 (1)据《菅家文草》卷二所收《余近顷叙<诗情怨>一篇,呈菅 十一著作郎(大内记的菅野惟肖),长句(七言古诗)二首,偶然 酬。更依本韵,重答以谢》诗(第二首)的道真自注,渤海使臣裴 頲赞赏道真的诗风,评曰“礼部侍郎(菅原道真)得白氏体”。 (2)可以确认,道真的诗句中有意识地模仿白居易诗的表述 有很多。尤其明显的类似表述是《白氏文集》卷十六(律诗)所收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诗的重题第三首所 见联句——“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和《菅家后集》 所收《出门》诗中所见联句——“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 声”。这个诗句自古以来就很有名。对此,在平安中期的历史物 语《大镜》“左大臣时平条”中有“‘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 钟声’,此化自《文集》中白居易‘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 看’,不愧是昔之博士。”的说明,时平赞不绝口。(大江匡房《江谈 抄》卷四引<儒者评>亦同一旨趣。) (3)原来的《白氏文集》75 卷,即《白氏长庆集》50 卷、《后集》 20 卷、《续后集》5 卷,皆为白居易自己编订。另一方面,《菅家文 草》12 卷也是道真亲自编纂。不仅如此,白居易自己编纂的这些
唐朝文化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20XX年唐朝文化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唐代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
陆路四通八达。
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
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那么唐朝文化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极盛期的唐代,其繁荣的文化,就当时的世界来说称得上无与伦比。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种繁盛的文化,既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为后世文化的延续做好了充分的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辐射力度,深远地影响了邻近各国。
而作为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也积极汲取着盛唐的先进文化。
同时,唐朝兼收并蓄的的对外政策,更是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盛唐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传入对古代日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日本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白凤文化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由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
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
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为此建造大官大寺、药师寺等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
各地贵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时,全国共有545所寺院。
作为白凤文化的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有药师寺东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药师寺金堂药师三尊像等,代表性绘画有法隆寺金堂壁画、高松塚古坟壁画等。
另外还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创作的汉诗作品以及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创作的长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录在奈良时代编撰的《怀风藻》和《万叶集》中。
唐代时期唐朝对日本的文化影响
平城京乃是模仿唐朝京城长安,东西长约六公里, 平城京乃是模仿唐朝京城长安,东西长约六公里, 南北约四公里。大内与平城宫位于北侧中央, 南北约四公里。大内与平城宫位于北侧中央,朱雀大 路由北向南将京城分为两边,东侧被称为左京, 路由北向南将京城分为两边,东侧被称为左京,西侧 被称为右京, 被称为右京,又有数条东西及南北向的大路将城内分 为八十四坊,每坊十六坪,其中平城宫占四坊,寺院、 为八十四坊,每坊十六坪,其中平城宫占四坊,寺院、 东西市、陵墓又占十坊左右。建立时, 东西市、陵墓又占十坊左右。建立时,由各地迁入的 人口约二十万人之多,就如身在长安一样。 人口约二十万人之多,就如身在长安一样。
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是 受中国“冠礼”的影响。 所谓“冠礼”,指男子 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 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被社会 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我国 旧礼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 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 中国古代阴阳说,冠日多选甲 子、丙寅吉日,特别以正月为 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 据民俗规定满20岁的人要过 “成人式”,目的是要让青年 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 成员。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 中外的唐三彩, 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 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 好与收藏。
·唐代饮茶风气的 唐代
普遍, 普遍,饮茶习俗 的外传等都说明 了唐代在中国茶 文化史上的里程 碑意义。 碑意义。
乐舞 分为五种:宴乐舞、 分为五种:宴乐舞、清商 乐舞、周边少数民族乐舞, 乐舞、周边少数民族乐舞, 散乐百戏、 散乐百戏、祭祀所用的雅 乐。 马球 马球是骑马技术和击球技 术紧密结合的一项运动。 术紧密结合的一项运动。 唐代马球兴起于唐太宗时 期,马球运动不仅是训练骑 马球运动不仅是训练骑 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重要 手段,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 手段 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 运动
唐代时期唐朝对日本的文化影响
•
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 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 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 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 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 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 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 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 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 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在日本人也习染 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 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他们还向唐朝学 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
唐代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 成就,唐代的开放的政策传播了唐朝的文明,不仅影响 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明进 步。 当时日本处于繁华的奈良时代,由于两国使者交 流密切。日本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当时人们的穿戴,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节日 风俗受到了很大得影响。
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字书法,都城建筑,铜钱样式, 诗歌绘画等都积极地向唐王朝学习。 直至如今,很多类似唐代文明的事或物依然在日本 广泛地代代流传,早已成为国家的传统。但有些灿烂文 化却在中国失传。我们通过这次研究,深刻体会到唐代 的开发,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辉煌。
王梓艺 五(3)班 15 号
前言 大唐盛世 唐代文化介绍 宫廷文化
饮食文化 总结
日本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与日本历史时期的划分相统一,日本的文化史也经历了自 6世纪初推古王朝建立以来的飞鸟文化,奈良文化,平安 文化,镰仓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和江户文化时 期。作为日本文化迅速发产展的奈良时期,无论是从政治 制度,文物典章到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大多都染上了浓 重的唐代文化的色彩,当时的贵族们醉心于对唐文化的仿 效并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因此我们习惯把它称作“唐风 文化”,然而事实上这时的文化更孕育着之后日本文化逐 渐独立和发展的无限生机。
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史学纵横〖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代,中日两国联系密切,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
政治方面,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响。
其中日本土地制度—班田制源自于唐朝的均田制,中央官制-两官八省源自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郡国制参照隋唐的郡县制。
日本还依照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设立自己的大学和国学。
经济方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街道的宽度和排列方法也与长安城基本一致。
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制造技术也传到日本。
文化方面,唐朝的饮茶之风、饮食烹调之法也传到日本。
日本在8世纪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汉字。
8世纪中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仿照汉字的偏旁,创立片假名。
9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人空海,依据草书,创立平假名。
自此,日本才开始有自己的文字。
1。
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
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
〔1〕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
〔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
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
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
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
〔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
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
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
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
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周三上课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服装学院形象081—16陈玉缺指导老师:崔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国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长,博大精深。
"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一时邻国争相学习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安邦定国之策,文化繁荣之道,而在日本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一、重要制度的影响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
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
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
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
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
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
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在军事方面,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
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
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逐渐接受了建立统治中心的意识。
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1〕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者:傅丽莉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10期唐代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唐朝建国以后,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
使团的规模由开始时的两艘遣唐使船,后来增至四艘,乃成定制,总人数由一次二百多人增至五百人以上。
除正式遣唐使以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来到中国,唐朝也有道睿、鉴真等名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通过中日频繁的交往,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僧人道昭先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后又到相州隆化寺随慧满学禅宗。
日僧灵仙精通梵语和汉语,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到长安,曾与僧人般若共同翻译佛教经典。
在浙江天台山学法,带回日本国佛教典籍230部,为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
圣德太子派遣使者来中国时,学习佛法是主要目的之一,强调“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现已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掘出两处与日本入唐名僧关系密切的寺院遗址。
日本平安时代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者日益增多,空海是“入唐八大家”之一。
他于贞元二十年到达长安,在青龙寺从慧果学习密宗,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后传播密宗,成为开创“东密”之大师。
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唐代名僧的墓葬。
1984年,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唐代宝应寺遗址,发现禅宗名僧菏泽神会的坟墓。
神会师于禅宗六祖慧能,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兵部侍郎宋鼎请他入东都洛阳行法,对南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从其墓中出土的鎏金青铜柄香炉、鎏金塔形合子、黑漆钵等器物在传世的日本奈良时代的佛具中都有,由此可以看出,奈良时代的铜制佛具正是受到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制造的。
唐代汉字对日语形成之影响唐代的汉字对日语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
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
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老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学问僧空海曾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纂录万象名义》30卷。
唐代长安文化对日本奈良时代古典文献影响研究
唐代长安文化对日本奈良时代古典文献影响研究作者:苏佳来源:《牡丹》2020年第20期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唐朝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辉煌的顶点。
其政治体系、宗教礼仪、诗词歌赋等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不仅对中华民族后世影响深远,更是作为亚洲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辐射至周边各国。
其中,从同时期的日本奈良文化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唐朝长安文化的影子。
本文将重点放于古典文献,从史料撰写与古典文学两方面简述唐朝长安文化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
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至755年,因其稳定的政治局势、手工业技术与商业的发展、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等一系列原因,其文化繁荣程度达到了一个高潮,在当时整个世界上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长安作为唐朝都城,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唐代精神文化的缩影与代表,甚至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
此时,唐朝实行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积极与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一、奈良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自公元630年以来,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15次,学习中国先进文化,而唐朝也派遣使节团出使日本十余次,对推动日本社会发展与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频繁的交流背景下,日本前后出现了多个深受唐朝文化影响的时期,如白凤文化、天平文化、平安文化等。
作为中日交流最为频繁的奈良时期(710-794年),即唐中宗景龙四年至唐德宗贞元十年,其受以长安为代表的盛唐文化影响最盛,交互性也最为明显。
同时,就日本本身而言,奈良时代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文化上都缺乏切实可行的经验,急需一个优秀的效仿对象。
唐朝此时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日本犹如海绵吸水一般,饥渴地吸收着来自大唐的先进文化与丰厚经验,呈现出近乎完全照搬的学习态势。
小到文字美术、诗歌音乐,大到法律法规,政治制度等,都是对大唐长安文化的充分吸收引进与利用。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在日本国土上落地生根,开始了独特的发展。
浅谈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浅谈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者:刘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近日热播的电影《妖猫传》,电影中那些美轮美奂的各式場景:长安的壮阔辉宏、青龙古刹的巍峨屹立、杨贵妃的霓裳羽衣……随着各类任人物的跌宕起伏,在拼接成物华天宝长安盛世的同时,也在激发着人们对于过去种种的好奇。
而这些在如今的日本皆有迹可循。
日本古寺,京都城,汉诗,和服等。
这些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但追溯其源头,还是由唐文化衍生。
本文在电影《妖猫传》中选取人物空海和几个场景作为切入点,据可考的历史,在佛教、建筑、服饰方面分析日本文化与大唐王朝文化的关系,进而探讨大唐王朝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种种影响,揭示唐文化与日本文化深刻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唐文化;佛教;建筑;和服;日本文化[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一、盛唐佛法兴盛与空海入唐求法公元645年,即唐朝初年,在日本发生了标志着佛教兴盛的开始“大化革新”运动。
随后日本首府改为奈良,史称“奈良时代”,此时日本的统治者同时看中儒教和佛教,由此掀开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公元794年,日本再次迁都至平安京,史称“平安时代”,此时唐王朝仍吸引着日本使节及留学生的到来,研修高深佛法、学习美术知识等。
平安时代佛教主要以最澄与空海创立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为主,随着空海大师及其他佛教信徒的推广之后,密教渐渐长出繁荣枝叶,反映于影片中便是盛唐之下佛教信徒众多,空海大师不远万里入唐寻求佛法真谛。
换而言之,日本佛教的确立与唐代佛教的兴盛有着莫大的关联,直到现在,佛教在日本文化领域中占的重要地位,仍广泛影响着众多日本人的精神生活。
二、从青龙古刹到日式建筑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兴盛,寺院等建筑的建造技法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典型盛唐建筑在影片开场的一些长镜头中可见一斑,活灵活现地将大唐盛世的时代建筑特点表达出来,再影片中段也有几个特写镜头,将其五彩缤纷的雕梁画柱用导演特有的镜头语言表达于世人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
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
〔1〕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
〔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
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
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
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
〔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
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
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
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
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
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6〕,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
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
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
“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
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而日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
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
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
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
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
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
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在军事方面,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
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
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
“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
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
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
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
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
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
《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
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
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
“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
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
”〔8〕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在确立起以大唐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的天皇制政体的同时,日本才正式有了国名和纪年,这也是接受唐文化的直接产物。
日本原来并没有国名,中国唐朝以前一直称之为“倭”、“倭国”、“倭奴国”,含有“多山之地”的意思。
7世纪初,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方在“倭”字之前加了一个“大”字,称“大倭”,后来演变成“大和”,日本民族也称“大和民族”。
“倭”是中国为之所起国名,“日本”这一国名,是唐朝时出现的。
早在隋朝,其王致书炀帝即自称“日出处天子”。
〔9〕其后,遣唐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至武则天时,唐朝称其为日本。
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
”“日本”二字作为国号,首先载于日本史籍者,便是养老四年由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等修成的汉文《日本书纪》。
书中,将“倭”、“大和”等对日本的古称均改为“日本”,这是“日本”这一国名在日本官方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日本”这一国名的产生,深深打上唐朝文化的烙印。
国号如此,年号的起用也如此。
天皇制建立之初,并无年号,只是某天皇某某年,如推古天皇三十一年。
孝德天皇即位后,仿效唐朝,于公于645年起用“大化”这个年号。
从此,在日本史上便有了天皇号及年号这一纪年的定制,沿用至今未改。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逐渐接受了建立统治中心的意识。
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10〕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
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
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为典型。
“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
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青瓦、红柱、粉墙、各宫均挂扁额,建筑壮观。
日本史家称之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11〕,是符合实际的。
唐代的长安城原貌已不复存在,平城京却成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筑的一座珍贵的实物模型了。
二、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遣唐使和回国留学生的推动,日本国还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制度,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
遣唐使中的大使、副使或判官,大都通晓经史、长于文学。
他们回国后,不少人位列公卿,因而在仿效或移植大唐国的制度、文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不久即为中纳言。
次年正月举行朝见仪式时,他穿着唐玄宗所赐朝服朝见天皇,赞口不绝地夸耀其朝服的优美雅致。
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
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
〔12〕吉备真备,养老元年作为留唐学生入长安学习经史,历时18年,于天平六年返日,带回《唐礼》即《大唐开元礼》130卷。
胜宝四年,作为副大使再度入唐,返日后在太宰府任大贰,为东海、南海、西海各道节度使,造棉质袄、胄20250具,完全仿照唐朝的新式样,按五行配色,每4050具为一色。
到大同二年(807),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
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
弘仁八年(818),遣唐使羊官菅源清公任式部少辅,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官品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
嵯峨天皇又一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准唐仪。
”〔13〕。
清和天皇时,还曾仿照《大唐开元礼》,新修奠式制,颁行全国。
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画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证明唐朝服装东传日本的真实性。
半个世纪前,郭沫若曾有过一段论述,可谓很好的解释:“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异族蹂躏,古代的衣冠文物每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
日本则因为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还被保存着。
”〔14〕日本还有大量引进唐朝思想文化的记载,包括语言文字、学校教育、书籍编纂、文学艺术等等。
先说语言文字。
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
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
当时,倭王武即用熟练的汉语给南朝宋明帝写过一道奏表。
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
留唐学问僧空海,曾经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录万象名义》30卷。
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下诏,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荣和学问僧胜晓等的发音,强调“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别音”。
〔15〕圣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请唐人衰晋卿赴日,天皇赐姓清村宿祢,官位从五位下,任太学音博士、太学头、协助吉备真备等太学教授讲授汉语音韵,矫正“吴音”,普及“唐音”即“汉音”。
〔16〕很快,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出道路。
但用汉字作音符,书字很不方便。
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