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必修3中图版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3中图版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3中图版知识点(一)1、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x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⑴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⑵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⑶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⑷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途经鄂、豫、冀、苏、鲁、津、京7个省市,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

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生态环境。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必修三知识体系第⼀章区域地理环境和⼈类活动第⼀节区域与区域差异⼀、区域特点1.区域具有⼀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 2.区域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区域有⼀定的优势、特⾊和功能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中国三⼤⾃然区1、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度地形、⽓候:⾃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然地理五要素:⼟壤、植被:⾃然区域的标志⽔⽂3、三⼤⾃然区的差异(P5图1-1-1)4、东部季风区的部差异(1)、南北差异1⽉0℃等温线①分界线: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 800mm 年等降⽔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经济地带(P12图1-1-13)1、划分依据:⾃然条件、⾃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平2、差异第⼆节区域地理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陆地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然资源的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①调整⽣产⼒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民⽣活⽔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体化进程和农村⼩康建设。

环境污染:⽔、⼟地和⼤⽓污染不利⽣态破坏:①占据农⽥,浪费⼟地资源,引起⽔⼟流失②地⾯塌陷、地下⽔漏失阻断2、⾯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量不⾜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综合利⽤:变煤为电、油、⽓(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产养殖,保护环境(⼆)⽔资源跨区域调配1、美国:北⽔南调⼯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源(2)调节⽓候意义(3)保护野⽣动植物(4)保持⽔⼟(5)防⽌地⾯沉降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程(1)社会效益:缓解⽤⽔不⾜问题,改善⼈民⽣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南⽔北调意义(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态效益:改善⽣态环境,美化⽣存环境,提⾼居住质量,控制地⾯下降趋势。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必修三知识体系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一、区域特点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2 •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 .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1月0C 等温线①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P12图1-1-13)1、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 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f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I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J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不利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 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水源(2)调节气候 意义((3)保护野生动植物 (4)保持水土 L ( 5)防止地面沉降2、 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r ( 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意义 J (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

最全面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精华版)

最全面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精华版)

必修 3 提纲(文)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 :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 ;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 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以 产业结构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 给自足特征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 强 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不平衡增长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低水平的均衡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 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 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 积地形 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平原、丘陵, 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 力大、太阳辐射强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水 文 特 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自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 原始土壤(有机质少,盐分高)然植被 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西东东南西北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 山荒漠环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山麓山顶境南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农业不利条件影响程度气温随纬度变化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人多地少,环境问题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微弱人类活动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深刻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充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 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秦岭—淮河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气候P10 图)植被土壤黑土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农作物春小麦、大豆、甜菜农业条件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针叶、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华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华中华南华南补充亚热带湿润季风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平原高原气候温带季风热带亚热带季河流耕地农作物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水果苹果梨杏山楂柑橘荔枝建筑交通方言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工业重工业为主北方结冰旱地平顶马车较少南方丘陵山地不结冰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水田斜顶船繁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 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2、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带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省区地理区位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发展进度特征高快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产业基地低慢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新兴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 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自然环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境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热带季风雨林、季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农作物水果建筑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杏山楂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低发展进度快慢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一)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 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知识点(二)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一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重要素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去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把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的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有少量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青藏高寒区:主要是畜牧业,少量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VIP专享】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三、农业发展1、熟制:一年一熟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2、农产品吉林:玉米、高粱辽宁:冬小麦、棉花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四、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完整word)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推荐文档

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i.i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岀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1 )、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C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秦岭一淮河/兀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I结冰期和非结冰期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图))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差异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 ° E以西地区)范围:10+2+3 (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中图版高中地理《整体认识〈地理3〉》资料

中图版高中地理《整体认识〈地理3〉》资料
整体认识《地理必修3》
学科领域 自
地然 理地

基本内容
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 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 地理过程和规律。
价值追求
尊地之规, 建设美好家 园
1
地 理
人 文 地

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 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地为生, 协调人地关 系
2
地 理
区 域


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 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学会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综合法:就是将一个特定区域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包 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及其成因和相互关系,作 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认识,找出其区别其他任何区域的特 点,并抓住形成的主要因素。
比较法:就是通过对不同区域各地理要素和人地关 系状况的比较、对照分析,找出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从 而更深刻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 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原 因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气候 地形 地理区位
社会经济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大雨部热分同地期区,季利风于气农候作,
二、区域特征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整体性 区域 特征 开放性
地形
地理环境各要素
差异性
1、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2、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巩固练习
1.区域 ( C )
A.都有明确的界限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一)1.(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原因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中图版(二)1、交通运输网(1)概念: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而成的网络。

(承转)交通运输网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之分。

(读图)引导学生读P80图5.3“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并举例说明各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2)形式和层次①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②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承转)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而成的,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是构成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

2.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推荐文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热度: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热度: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热度: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热度: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卷及答案热度:保护好地理环境,就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结构与功能优化等。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一)1.能源分类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汇总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汇总

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必修3提纲(文)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i.i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岀来。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1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四大亚区的差异(图))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湛江二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文)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P12图)1、 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 差异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 +内蒙+广西(110 ° E 以西地区)范围:10+2+3 (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 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岀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___________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流域综合治理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 泛滥
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等)、水能资源丰富 2、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二、防治措施 ⑴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 游、提高水质) ⑵电力先行(水电、火电、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 化学),形成一条“工业走廊”。(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⑶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和旅游业。 ⑷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经验启示 (1)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2)因地制宜地开发(解决出现的主要问题或开发优势资源)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5)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6)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地区概况:(书本P49图2-3-1) 1、范围: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2、地貌特征: ①山环水绕(山: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
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3、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 (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自西向东
从东南向西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荒漠——荒漠草原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
亚热带常绿阔叶 ——草原
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南热带雨林、季
雨林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位置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变化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 青藏高寒区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 畜牧业、灌溉农 畜牧业、河谷农业
(2)破坏地表植被。 2、水土流失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河下游为“地上河”) (5)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
人类活动分布区
举例
采集狩猎阶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


农业社会阶 段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 河冲积平原、 三段
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位置优越、海运发达 地区
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 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
建筑业)
务业)
劳动力分布的 逐渐较少 变化
先增后降
稳步增加
劳动力转移过 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 1、转移的产业类型及方向:
知识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向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不发达地区。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西、湖北、湖南 西藏
地理区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

和便利的海运
不便
经济水 高


发展进 快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 发,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 ②能源基地
生产基地,商品 ③退耕还林、还草,
粮、农林产品基 改善生态环境

最活跃区域)

(1)开发海底矿产:大陆架的石油、天
航海技术进 然气;

(2)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
英、德已开采)
工业化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
(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
(英、日)
岛 屿
工业化以后
(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 旅游业
(3)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

绕30%
地形 自 气候 然
平原、丘陵,水 高原、盆地风成地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
成地貌

地貌
季风气候:雨热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
同期
干旱少雨
夜温差大、风力大、太
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 内流河,咸水湖, 多冰川、咸水湖,多为

给为主
冰川融水补给 大河源头
土壤 境
森林和森林草原 草原土、荒漠土 缺乏成熟土壤 土壤
(1)增加水源 (2)调节气候 意义 (3)保护野生动植物 (4)保持水土 (5)防止地面沉降 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 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意义 (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
②南北差异(P9图1-1-7)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地 气候 河 耕地 农作物 水果 民 交通 矿产 工业

流 类型

北 平 温带 结 旱地 小麦、甜 苹果、 平 陆运 煤、石 重工
方 原 季风 冰
菜、大豆、 梨桃、 顶 为主 油天然 业为

棉花、杂粮 杏、山
气主


南 丘 热带、 不 水田 水稻、甘 柑橘、 斜 内河 磷、有 轻工
必修三知识体系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区域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 2.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恢复湿地的蓄水、调节气候、河 川径流的功能。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 势) 1、(鲁尔煤田)的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2、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 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2、农产品 北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玉米、高 粱、水稻、甜菜、马铃薯、
南部(辽河平原):冬小麦、棉花 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缩小,玉米、水稻面 积扩大

大豆、甜

黄土 两年三 冬小麦、 熟、一 谷子、棉 年两熟 花
红壤 一年两 水稻、油 熟到三 菜 熟
砖红 一年三 水稻、橡
壤熟
胶等热带
经济作物
农业条件 人均耕地 多,土壤肥 沃;热量不 足 水资源不 足、干旱、 风沙、土壤 盐碱化
水热充足
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1-13)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优化
济发展
(2)失业人口增加 (2)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书本P35图2-1-2) 1、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原因:(1)黄土疏松 (2)地貌形态的不稳定 (3)暴雨集中 (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1)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和无计划修建 窑洞等;
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 ②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 原)——土地资源丰富——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 宜农荒地多 (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农 作物一年一熟 (3)林地面积大: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为主)、小兴安 岭(针、阔混交林)、长白山地(落叶阔叶林)。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 农产品资源丰富 (5)其它:水产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举例:亚洲:美国→日本→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 国)、东盟→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4、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向不发达地区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 提高环境质量 境
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 (1)促进产业结构 (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12省,面积最小,人 (9省,面积中 (10省,面积最大,
口最多)
等,人口中等) 人口最少)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 黑龙江、吉林、 陕西、甘肃、宁夏、
津、山东、江苏、上 内蒙古、山西、 青海、新疆、四川、
海、浙江、福建、广 河南、安徽、江 重庆、贵州、云南、
东、广西、海南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 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 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保护湿地(沼泽)的生态意义: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