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天火之谜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语文阅读教学案例19 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烘托的写法,通过富兰克林解开谜团的过程,感受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勇气,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教学重点:课文的2---5节,富兰克林巧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实验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师相机指导谜字。

2、多媒体投影仪出示铜山县何桥镇段庄村遭受强雷电袭击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讯(欣文)8月10日上午10时50分,位于铜山县西北部苏皖交界的何桥镇段庄村遭受突发性自然灾害——强雷电袭击,21名村民瞬间被强大的电流击晕倒地,其中5名村民在镇卫生院和徐州市第六医院抢救时因伤势过重身亡。

灾情发生后,徐鸣、曹新平、李荣启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做好善后工作。

据目击者黄诗永介绍,10日上午他参加段庄村一位王姓亲戚家的丧事,10时50分天气突变,一道闪电将参加葬礼的亲朋们击晕倒地,他也当场昏迷。

醒来后,他迅速组织亲朋及村民们抢救重伤员,并拨打1 20急救电话,同时向县政府值班室汇报情况。

11时15分,县急救医疗站及分站的10辆救护车、30名医务人员赶到现场,30分钟内将所有伤员全部转至何桥镇卫生院。

虽经全力抢救,但有3人不治身亡。

由于当地卫生院条件有限,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指挥中心当即决定,将所有伤员转至徐州市第六医院进行抢救。

在抢救中又有2名重伤者身亡。

灾情发生后,出差在外的市委书记徐鸣、市长曹新平、常务副市长李荣启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指示医疗部门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

副市长李坚、刘兆勤也赶往医院看望伤员、慰问死者家属。

铜山县领导及县卫生局、民政局、公安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即赶往现场和何桥镇卫生院、徐州市六院,组织抢救和看望伤员。

到当日下午2时30分,16名伤员仍在市六院住院治疗,伤情稳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天火之谜》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

接着,是自由交流: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

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随后抓住“欣喜若狂”体会富兰克林当时兴奋及高兴到极点的心情。

学完课文拓展“当你看到高层建筑上的避雷针时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遗憾的是由于多媒体电脑的原因没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风筝实验”,因此对于带电时麻绳“怒发冲冠”缺少表象认识,从而对于这一成语的引用理解的不够到位。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天火之谜》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细铁 丝
铜钥匙
丝带
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 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 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 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 个 “之” 字, 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 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 铜钥匙,“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 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读题质疑: 天火指的是什么? 天火就是雷暴。 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 了一个谜 。
读一读:
bào

zhà

fěng
暴 劈 炸 毙 讽
(雷暴(劈开)炸弹)枪毙(讽刺) ) ( ( )
19、天火之谜
读一读:
jiē
shuān yào
shi
diān
么? 从“早就”和“大胆地推测”你读 出了什么?“熟知”是什么意思?
19、天火之谜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 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 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 话吗?
富兰克林在研究雷暴的过程 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冷嘲热讽
19、天火之谜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 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 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 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 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揭 拴 钥 匙 颠
(揭开(拴住)钥匙)钥匙(颠倒) ) ( ( )
雷暴(bào) 劈(pī)开 毙(bì )伤 风筝(zhēng)攥(zuàn)住 颠簸(bǒ) 钥匙( yàoshi)揭开(jiē)爆炸(zhà) 拴着(shuān)骤然 系着铜钥匙(xì ) 混为一谈(hùn) 冷嘲热讽(fěng) 无稽(jī)之谈 安然无恙(yà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本文,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9 天火之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9 天火之谜

勤于思考,信念坚定。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观察 推测 实验 发明
默读第4小节: ①用浪线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 ②用横线画出描写风筝(设计,形态)的词句。 ③用括号圈出描写富兰克林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无惧困难,热衷实践。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观察 推测 实验 发明
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 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留心生活,注意观察。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观察 推测 实验 发明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难以置信 ,人们对富兰克 这样的推测令人___________ 冷嘲热讽 。 林___________
天火是什么? 雷暴
谁解开了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观察 推测 实验 发明
听读课文,说说富兰克林在解开天火之谜的 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努力里,你 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观察 推测 实验 发明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乐于创造,大胆创新。
天火之谜
雷暴 难以置信 风筝 怒发冲冠
劈成两半 混为一谈 拴住 骤然闪现
爆炸声 冷嘲热讽 铜钥匙 欣喜若狂
毙伤动物 不足为奇 揭开秘密 雷电交加 攥住丝带 颠簸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智慧小木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心中认定一个目标,无论他人如何责骂,自己只管前进。

——(英)塞.罗杰斯◎懒惰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美)富兰克林开心一练一、我会读拼音,写生字。

Shuān zhù lãi bào bào zhà diān bǒ bì shāng( ) ( ) ( ) ( ) ( )pī chái yào shi jiē kāi lěng cháo râ fěng( ) ( ) ( ) ( )二、我能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用加点词造一个句子。

雷电交()不足为...()无稽之()()为一谈怒发冲()()喜若狂安然无()冷()热()三、我能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改成反问句)2.人们习惯地认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改为陈述句)3.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用加点的词语造句)四、我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是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和他发明的,不但破除了迷信,还使人类避免了雷击灾难。

2.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开心阅读五、课文片断我会读。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

这是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雨倾盆—()欣喜若狂—()骤然—()2。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天火之谜教学反思3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天火之谜教学反思3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3)天火之谜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

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

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

对,就这样吧。

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总第59课时主备人:曾先进(天王)课题:19天火之谜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谜团大胆推测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雷电交加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普扑通通无稽之谈安然无恙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1.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1.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重点在于第四自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富兰克林是如何操作的要叙述仔细,可以添油加醋。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

(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3.教师适时讲解: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

比如:登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

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五、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教学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___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___个字只识不写。

会读文后3中的___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

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近年来,《天火之谜》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作品。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选择了这部小说来作为阅读材料,并试图将其融入到我所教授的课程中。

在此过程中,我对于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下面是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首先,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到情感描写,《天火之谜》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初衷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部小说恰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拓展和延伸。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他们能够提出一些独特且具有创意的观点和见解,这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天火之谜课时教学计划2

天火之谜课时教学计划2




教学用具准备:课文插图。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围绕课文内容,用听写的词语说一段话。
3.交流
二、整体浏览课文
1.读课文,作批注,想想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
三、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交流观点
2.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深入文本,知道人们是如何嘲笑富兰克林的,理解“冷嘲热讽”的意思。
(对,要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好,我们一起读。)
四、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A默读第四自然段,感知实验过程。
1.这是个能揭开天火之谜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说要准备的东西。
(2)试着用简笔画画出实验过程。
画画学生解释富兰克林是怎么连的,引导学生注意“拴、结、系”的用法,简单介绍原理。
4.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怎样嘲笑富兰克林的,一般人为什么不相信他的言论?
5.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也会嘲笑、勇于实验的精神。
1.默读第四自然段,感知实验过程。
2.再读课文,感受当时的情景。
3.了解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理解“欣喜若狂”的意思,他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
(2)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你们愿意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吗?自己读一读这一节最后两句。
(3)指名读。点评。齐读,让我们一起分享富兰克林的喜悦。
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当时人们是怎样取笑他的,第三节用一个成语来说明人们取笑富兰克林,而且这个取笑还非常尖刻,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 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 导学案

19天火之谜石庄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主备教师:张峰19天火之谜石庄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主备教师:张峰件播放雷声,教师叙述)……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这时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实验完成了,请大家回到课堂。

刚才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经历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一个试验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回忆难忘的场景。

a讨论靠近铜钥匙,说说怎么看出勇于献身的(板书“勇于献身”后问同学你会不会把手指接近钥匙?)。

b讨论“欣喜若狂”。

出示词语,说说意思,(照理他应该难受才对呀)讲讲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联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们对他的取笑。

读好这句句子。

c还从那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献身?“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解释科学原理,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

读好这句句子,读出喜悦。

(或教师引导:刚才老师跟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出示句子——“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想想看,当老师看到麻绳“怒发冲冠”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电流离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

富兰克林是什么心情呢?)大家刚刚跟富兰克林一起完成了这个风筝实验,现在有一个任务要交给大家——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讲给曾经嘲笑过富兰克林的人听。

能完成吗?建议复述前先把这个片断再好好读一遍。

教师针对要点模仿无知者提问。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富兰克林的这个风筝实验。

现在人们会怎么说?张三,你会怎么说?李四,上次嘲笑有你吧,现在你怎么看?这位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结语:1、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2、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出示“安然无恙”解释。

活动3:复述课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依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依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进程: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2、师:如今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分人们并不看法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世的谜。

(板书:天火之谜)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迷信家,著名的政治家。

1731年在费城树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兴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和往常期参与反英妥协,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弃奴隶制度。

富兰克林在研讨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

• (2)、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下面的标题。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反省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

及时正音。

bào zhà bì pī fěng雷暴爆炸毙伤劈成两半冷言冷语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揭开拴住钥匙风筝颠簸(2)鼓舞分辨字形,当场描红。

(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点认读。

雷电交集屡见不鲜混为一谈冷言冷语怒发冲冠欣喜假定狂无稽之谈平安无事(4)交流: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践上是指雷暴。

本课写富兰克林经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26.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26.

19、《天火之谜》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风筝实验”的经过。

【预习学案】1、我会读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2、我理解冷嘲热讽怒发冲冠3、我想问(1 ; (2 o【导学案】(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4练习正确流利地课文。

匚展示交流: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2、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1、默读课文,思考: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完成课后第四题。

3、小组内交流练习情况。

(四展示交流:1、把你读得最好的一段跟大家分享。

别的同学要学会倾听哦。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结构特点。

3、汇报交流课后第四题,注意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五总结提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课文内容,学习方法等?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课堂检测】一、听写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二、造句欣喜若狂不足为奇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谈迁的为人。

【预习学案】1、读准课后生字,在字音、字形上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2、选读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3、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把话说完整。

【导学案】(一合作探究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生词所在的句子。

3、小组学习下列词语。

组长有序组织组员先读准确,然后再交流词语的意思。

浙江化为乌有家徒四壁夜难安寝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厄运鸿篇巨制一袭破衫从头撰写奋笔疾书名垂青史4、小组内交流文中其它不理解的词语。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新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新版】
guàn( 冠军 )
理解词语
习惯: ①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②在长 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倾向或社会风尚。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本课 指富兰克林的推论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
难以置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相信。本 课指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富兰克林的观点。
的读书笔记就有满满的好几筐呢。 背。富兰克林读书,有一个好习惯。对于好文章中的
精彩句段,他总要背下来。例如,他在读伟大的天文学家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时,摘抄和背诵了下面的话:
“我主张地球是动的。” “地球除自己旋转外,还有某些运动,还在遨游,它 其实是一颗行星。” “在所有的行星中,太阳是中心……” “我不会在任何人的责难面前退缩下来。”
概念: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 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 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通常有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答题模式: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突出了……/烘 托出……
3.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 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筝比作云海里的一叶 小舟,生动、贴切,“颠簸”“摇晃”等用词准确、生 动。而此处的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实验的危 险性。
4.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 了!我捉住‘天电’了!”
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兰克林 “手臂一阵发麻”时,他非但不惊慌,还“欣喜若 狂”,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已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富兰克林敢于实验、不怕 危险的科学精神令人敬佩。

五年级语文备课 (246)

五年级语文备课  (246)

课题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主备人:李荣华总第53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2月3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由“谜”你想到了什么?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⑴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

(“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⑵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⑴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⑶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⑷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⑸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⑹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⑺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备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备课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单元导读本单元是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四篇文章因果关系明显,事情过程表述清楚。

但每篇文章的表达特点、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又有明显的不同。

前三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是按照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逻辑清晰,作者紧紧围绕事情发展的经过突出人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品质,在表达特色上作者都反复推敲语言,用词精当巧妙,做到有序表达、详略得当。

《天火之谜》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把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过程写详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史学家谈迁撰写巨著《国榷》的过程从不同角度、维度来写,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诺贝尔》一文中,诺贝尔发明炸药一生当中典型三项贡献,第四自然段写发明炸药的动力、原因,接着写发明更安全炸药的原因,最后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一环扣一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滴水穿石》是对前三篇文章的概括,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最后写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这四篇课文时,让学生在体会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把学到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与合作学习,学会本单元30个一类字和16个二类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会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天火之谜》一课。

3.在理解感悟课文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序表达,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把学到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9天火之谜|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9天火之谜|苏教版(含答案)

19 天火之谜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空.地(kònɡkōnɡ) 看.管(kàn kān)风筝.(zēng zheng) 空.话(kònɡkōnɡ)看.到(kàn kān) 颠簸.(bǒqí)2.看拼音,写汉字。

一个闪电pī( )开黑色的天幕,接着是一声zhà( )雷,bào( )雨从天而降。

我拿出shuān( )在腰带上的yào shi( )打开房门,跑进屋子。

3.比一比,组词语。

讽( ) 毙( ) 渴( ) 作( )疯( ) 葬( ) 揭( ) 炸(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

(1)无稽.之谈( )[①查考②计较③停留](2)难以置.信( )[①放、摆②设立,设备③购买](3)安然无恙.( )[①病②样子]5.看图片写四字词语。

6.“冷嘲热讽”是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1)我还能用四字词语“”来描写“冷嘲热讽”的情景。

(2)我发现“冷嘲热讽”这个词语中含有一组反义词。

我也能写这样含有一组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

7.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1)“天电”指的是。

(2)富兰克林成功了“欣喜若狂”,而“冷嘲热讽”他的人们这时的情形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是: 、。

1.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改为陈述句)2.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这个句子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2)我也能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犹如。

1.课文的题目是《天火之谜》,其中“天火”指的是。

富兰克林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后来通过“”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说明只有,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2.读句子,把引号作用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强调D.讽刺(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总结课文。
四、指导复述全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说
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理清顺序
小组说
全班交流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五、布置作业。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板书:天火之谜)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分组学习。
6、讨论交流。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四、学习第一节
五、指导写字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教师相机指导。
1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学生自学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他读得怎么样?
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段。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
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3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学习第六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三段。
复述实验经过。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