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的兼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的兼容性

李红芹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 摘要]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与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挖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关键词] 民主政治;儒家文化;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824(2008)03-0000-00 亨廷顿认为经济因素、宗教、外部势力的新政策以及滚雪球和示范效应对民主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对诸因素的分析中,他对宗教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认为基督教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托克维尔也肯定了这种宗教自由精神所发挥的作用。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这样论述道:“伊斯兰教的政治概念不同于民主政治的前提,并与之相矛盾……回教和儒教对民主发展构成了不克逾越的障碍”。“儒教民主也许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辞,但是,儒教中的民主则未必是”[1](p373-374)。由此可见,亨廷顿虽然认为儒教构成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障碍,也并未排除在有儒教传统的社会中发展民主政治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尽管儒教中的某些成分不利于民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民主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就断定儒教与民主是不相容的。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发展并不矛盾。

一、儒家文化的源起、发展、陨落与复兴

西周贵族政治崩溃之后,有一批熟谙并热心于西周文化精神的卜、史一类人物散落民间,以私人身份从事相礼和教学的职业,这批人就是最早的“儒”者。儒而成为学,始于孔子[2](p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势力,都纷纷着力于不同程度的封建化改革,社会上各阶级、各集团、各派别就社会制度变革问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及儒学脱颖而出。

秦统一六国后,采用了国家一元性的社会结构和“法”家的法治思想,以霸道政制取代了王道政治以维护其统治,并实施了“焚书坑儒”。法家亡秦已在学界达成共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选用了道教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后来,汉朝的后继统治者发现用“道”家思想治国并不十分理想,到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尊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教文化也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的代表。在儒学中,“仁和”之学是其核心思想: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儒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宽容精神、理性通达精神,中和协调精神。它有两个思想特点需要强调:其一,儒家的政教协合之内在的构成要素不是政治与宗教,而是政治与道德。其二,儒家的政治与道德(教化)的关系,不是合一的关系建构,而是协合的关系处置[3](p278-411)。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

1作者简介:李红芹(1973-)女,籍贯:河南安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责任相联系。笔者认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特点的这种道德普适性与民主的发展并不相悖,它深刻地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与和谐诉求。

1915年,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在这个思想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排挤,逐渐殒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儒家的社会影响并未因此而消失。

辛亥革命前后,产生了注重道统、崇尚自由民主、相信民主政治普遍价值的新儒学。其思想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思想进行了嫁接,主张基本上完全移植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并立足于用西方的思想观念重新解读传统的儒家经典,从中发掘儒家思想文化的普遍价值和永恒意义,同时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文化哲学前提。

伴随着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道德滑坡以及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为儒家的复兴开辟了新机缘。为了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人类生存谋出路,人们开始转向东方中国智慧里寻求答案。“道德危机”所造成的怀旧心理给儒家的复兴提供了心理基础,而儒学的“天人合一”的理想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某些原则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民主政治发展服务。

二、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入口——儒家文化的开放性

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它与民主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儒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问。它既有哲学的深思,又有信仰的引导,是关乎思想的和信仰的体系。它是社会人生之学、修德治世之学,用传统的话语,它是仁礼之学,内圣外王之学。它的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学问。历史上,儒学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普世情怀不仅推进了中国对外的睦邻友好的和平路线,也为众多的思想学派和宗教在中国的生存与和平发展表现出了博大的容纳情怀,为形成中国多元通和的生态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儒学的这种开放性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儒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发展轨迹一样遵循“经权”原则。因为任何传统都要不断地调整它的表现形式,过去的对今天不一定能用,历史环境造成的变化带来了其表现形式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的今天,儒学的复兴更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及较强的适应性。它会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以“权变”原则为指导,调试自己,以一种新的姿态回应和拥抱民主,推动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三、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相兼容的基础——人格平等与参与平等

孔子作为儒家的原创性思想家,继承周公以来的思想传统,其思想的重心是对人文社会的关注。他以道德标准来衡量现实政治状况。孔子从未认为民众没有政治责任。他一生也都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程度。在他看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 (p321)。也就是说,即使在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孔子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参与意识。在个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他并不认为作为君主的个人高于他的臣民多少。孔子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4] (p116)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王道思想。首先,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主张以民为本,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如果任意残害他的臣民,作为臣民可以起而杀之。“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