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现象;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测量音高的仪器;2.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玻璃、金属、木头等;3. 各种乐器,如吉他、钢琴、小提琴等;4. 音箱和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活动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或听一段音乐,让他们感受声音的美妙。

Step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可以使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敲击玻璃、金属和木头,让学生听并观察声音的区别。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并引导他们了解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的。

Step 3. 声音的特性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声音的特点,如音高、音量、音色等。

可以使用测量音高的仪器来帮助学生理解音高的概念。

Step 4. 声音现象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可以使用音箱和音响设备来展示共鸣的现象。

让学生思考声音现象背后的原理。

Step 5. 总结和讨论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讨论。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为什么一些人对某些声音更敏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Step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乐器,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的产生和控制。

Step 7. 小结和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份关于声音的实验报告或写一篇关于声音传播的文章。

教学拓展:1. 可以邀请音乐老师或声学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2. 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活动,如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共鸣的条件等;3.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声音工程、声波的应用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行为;2. 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分;3. 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苏教版声现象教学教案及例题

苏教版声现象教学教案及例题

苏教版声现象教学教案及经典例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波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波的产生、振动与声源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的结构、听觉原理及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4. 声波的基本特性:介绍声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基本概念。

5. 声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声现象。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声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演示相关实验。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声现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经典例题:1.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 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 为什么说声音是一种能量?5. 请举例说明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现象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特征。

5. 声现象的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教材。

2.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水盆、泡沫等。

3. 视频资料:声音传播、听觉形成过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讲解】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举例说明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现象。

【课堂实验】1.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教师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学生面前,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二: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靠近水面,振动音叉,观察水花飞溅,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试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预备了几样试验器材。

认真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试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试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试验方法并出示试验记录表5、老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因此,要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试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缘由我的验证过程8.ppt出示试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试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试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老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留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声现象 教案

声现象 教案

声现象教案教案标题: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3. 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质等基本特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区分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

2. 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质。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区分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实验音叉、空心木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们描述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所了解的声音例子。

2. 引出声音的定义和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定义和产生方式,并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具有传播的特性。

三、实验展示(15分钟)1. 利用音叉等实验材料,进行简单的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实验展示。

2. 引导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概念进行对比和总结。

四、深化学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金属等)中的传播特点,并填写相应表格。

2. 通过多媒体材料展示和讨论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差异和原因。

五、知识运用(10分钟)1. 分组游戏:由教师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声音,学生们根据听到的声音特性进行答题或游戏,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小组展示:学生们准备自编小节目,包括声音创作和音频表演,展示不同声音特性的应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总结。

2.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拓展活动:1. 学生们自行设计并进行声音相关主题的实验,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声音的遮蔽。

2. 学生们收集不同音乐曲风和声音效果的音频材料,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音乐创作中的声音变化和特性。

备注:此教案为初级阶段的声音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音调和高低的影响。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射现象。

3. 声音的接收: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三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5. 声现象的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演示法展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声音传感器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视频、图片、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波的传播特性。

4. 应用:介绍声波在医学、通信、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声现象的实际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噪音等。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3. 搜集有关声现象的应用实例,进行深入了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的传播声波的传播特性空气、液体、固体的传声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与传递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度的关系音色:波形与声音质地的关系5. 声学应用声音的利用:如电话、音响设备声波的控制:如隔音、消音技术声波检测:如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学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的动画演示。

3. 案例资料:如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噪声控制技术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声学应用的理解。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认知。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3. 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声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和介质的性质。

2. 音调和响度的数学表示方法。

3. 高级声学现象,如回声定位、声波的干涉和衍射。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2.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3. 第三课时:声音的接收4. 第四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上)5. 第五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下)6. 第六课时:声学应用7. 第七课时:声学实验操作与分析8. 第八课时:声学案例分析9. 第九课时:综合练习与复习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通过作业和练习收集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二、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2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

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关于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原因。

三、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是否能传声。

四、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例子,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生活中声音传播例子的观察和分析情况。

第二章:音调、响度与音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波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三、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四、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知识。

2. 分析生活中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生活中乐器和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声音的利用与防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如语音通讯、音乐欣赏等。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防治方法,如隔音、降噪等。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语音通讯、音乐欣赏等。

2. 声音的防治:讲解减少噪声的途径,如隔音、降噪等。

三、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利用和防治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液体传声实验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从实例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

指导学生阅读30页小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量并检查。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课后再完成测量。

测评与小结①课堂小测试。

②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③请学生小结。

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布置作业及时复习巩固。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举手回答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性质特点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会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的方案和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提出问题:蝴蝶飞去飞来,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蚊子也是,可为什么我们听得见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

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讨论、再验证、评估。

举手发言。

学生交流猜想。

自学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作答。

积极举手回答,汇报自学成果。

展现自己的科学素养。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

体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用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问题,教育学生观察生活、服务生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对技术应用的关注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教材2.2-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

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

三、音色组织学生做游戏。

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夸学生辨别的准确)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的?教师归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用示波器分别显示音叉发出的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信号波形以及不同乐器用相同的音量都发C调的”1“的声音信号波形。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特征。

用示波器观察学生(男女各一)说”我喜欢物理“的声音信号波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积极举手作答。

积极参与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

举手回答。

分组讨论,踊跃举手作答。

观察比较不同声音的波形,集体回答判断结果。

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利于形象深刻地理解声波。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归纳小结①学生小结。

②课堂练习反馈。

③组织学生演奏、欣赏乐曲《欢乐颂》。

能增强学生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音调声音的高低发生体振动的频率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 Hz~20 000Hz)超声波与次声波。

第3节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在上课前播放火山喷发的片段。

欣赏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情景教学。

新课导入自然界声现象丰富多彩,隐约地提出一、两个利用声现象的事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受事例的激发,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声现象的感性认识,诱发好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①引入竞赛方式,探索学习声的利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利用声的事例,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些实例不是难事。

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各参赛队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列举声的利用事例。

分别举手举例,其他学生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有可能答不上来。

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不允许看教材。

教师用简洁的文字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初次进行分类,需要加强指导。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④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是:水槽装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木棍,实物投影仪。

演示时,用木棍掇一下水面,会看见树叶也随水波起伏,将此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⑤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