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14页]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 五、文学革命的特征 •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
后;
•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
•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 •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 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 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 •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 念基础之上。 •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 五、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 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 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 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 荣期。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
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 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 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
• 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
•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 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 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具体风貌如下:
1、理性精神 2、感伤情调 3、个性化 4、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 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
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蔡 元 培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3 狭义的“五四” 与广义 的“五四”之间的关系: 两种看法: ①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 向》(1939): 前者是一场政治运动,后 者则是一场文化运动,政 治运动正是文化运动的结 果,开辟了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道路。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② “人的文学”的内涵:“用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 之人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 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 占得人的位置。” 人的文学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价值为首要 价值,是张扬个人权力与个性的文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 朱蕴山:“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敬告青年》:“人权”、“自由”和“科学” (P42) 《文学革命论》(1917)P46 夏志清:“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 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 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 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 手里。不消说,这种看法是太过于武断了。”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的“五四”:“五四”学生运动 时代背景: ①远因:欧洲战场上劳工与中国留学生的接 触。 ② 近因:a 日本《二十一条》的签订 b.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主权被出卖和转让 狭义的“五四”就是一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运动 。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10《荷塘月色》
• 表现了作者虽然彷徨苦闷却又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 自重自爱的情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景物描写细 腻委婉、生动形象,语言朴素优美、准确贴切。
8《再别康桥》
• 抒写了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感情真挚, 意境深邃,形式上具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思考与讨论:
这首诗在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1)体现了新月派诗人“三美”主张,具有音乐的美
(节奏整齐,用韵讲究,旋律优美)。绘画的美(运 用了许多表颜色的词如“云彩”,“金柳”,“艳 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的美(句式整齐, 每段四句,错落有致)。 (2)首尾呼应 (3)语言自然、优美,表达委婉、含蓄。
• 4、“两个口号”的论争。
• 1936年,革命文学内部还出现过“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 文学和国防文学”和国防文学“两面三刀个口号的论争.”两 面三刀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政策的宣传和影响,提高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政策的认识,为 文艺界搞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精神思想上的准备.
• (2)艺术特色
• 人物塑造: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和不同命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不同人物;情节安排:从觉 慧放假回家写起,到觉慧离家出走结束,众多人物和事件 放在觉慧的成长过程中;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如行云流 水,感情热烈,形成特有的“巴金体”.
思考与讨论:
(1)<<家>>中的觉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进 行简要分析.
(2)善于运用心理刻画的方法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如吴荪甫在收服屠维岳时的精明自信,在组 建“益中公司”时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暴 躁不安,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时的犹豫不 决,在破产后的放纵不羁等。)
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起 。在 白话文 运 动 兴 起 与 发展 的过 程 中 , 白话 在
系统与 日常生活语 言 系统 的分 离 。中 国文 学 的正
统 是文 言文 学 , 但是 , 白话 文学 一直作 为文 学史 之 外 的潜 流 而 存 在 着 。胡 适 在 《 白话 文 学 史 》 中 指
出, 中国有 “ 一千 多 年 的 白话 文 学 史 , 只有 自然 的
准备 。
关键词 : 白话 文 学 ; 辛 亥 革 命 时期 ; 语 言变革 ; 通俗文 学; 现 代 性
辛 亥革命 时 期是 中 国从 封建 社会 向现 代社 会 转 型 的重要 历 史 时 期 。摒弃 传 统 的 旧思 想 , 宣 传 现代 新 思想 的启 蒙运 动是 转型 时期社 会舆 论宣 传 的主要 内容 。为 了将 思想启 蒙运 动在 社会 底层 大 众 中广 泛而 有效 地 传 播 , 清 末 白话 文 运 动 应 运 而
项 目( 2 0 1 4 0 4 ) 。
作者简介 : 周棉, 江 苏师 范 大学 ( 徐州 2 2 1 0 0 8 ) 留学 生 与 近代 中 国研 究 中心 教 授 ; 李新亮 , 河 北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副教 授 , 博士 。
u
3 7
社会 变革各 项工 作 的前 提 。早在 1 8 8 7年 , 黄 遵宪
全国的地方大得很若一处人说底层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改造这些社会底层大一处的话本国人见而不懂本国人的话便和见外众所熟悉的通俗文艺形式进行思想启蒙在达到国人一样哪里还有同国亲爱的意思呢所以必定开启民智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给予了白话文学要有国语教育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 • • • 二、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1、胡适对白话文合理性的论证。 2、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1)批判清理旧文类系统 (2)提倡处于传统文学系统边缘的文 类,培植新的文类形式,确立了以白 话新诗、现代小说和戏剧为主干的新 的文类系统,而散文以及现代小说形 式知道20年代才讨论。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一、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 这一时期白话新诗的实践意义远远大 于它的实际成果。 • 1、汉语诗歌发展史上的革命性意义。 • 2、诗歌观念的变化 • 胡适的探索: • 第一阶段,追求诗的散文化 • 第二阶段,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第四节
• • • • • • • • • 鸽子 胡适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Hale Waihona Puke • 周作人的《小河》 •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 道 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 ,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 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水,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 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 道石堰,土 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 —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晚清文学的先导 梁启超等人提倡“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诗 界革 命”,裘廷梁提倡白话文,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在文学内容和文 学形式上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 成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中介。 域外文学的催生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如严复、林 纾、苏曼殊、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先行者,注 重学习西方文学,开始了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
“文学革命”中的论战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双簧
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题为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历数新 文学派的种种罪状。然后由刘半农复信 (《复王敬轩书》,《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一一批驳,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
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 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 革命。 ——胡适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 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 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 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 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文学形式的革命不是单纯的形式嬗变,而是整个社 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 “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 性和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识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文学主题与内容: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情绪,歌颂民主,人道,自由,表现出现代精神。
“民主,人道,自由”是当时的中心词,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方面:“个人观念”。
文学形式:语言上完全废除文言和僵化的,传统的文体,用白话写作。
文言和白话是历史的概念,各时代的文和白是不一样的。
文是写的,白是口头的。
每个时代的文和白是相对而言的。
此外白话文学不是从五四开始的。
诗经的“风”就是白话。
宋元以后,白话文学开始兴盛,宋话本小说,元曲,元杂剧更加白话化,明清演义体也用白话。
强调五四时期白语文学的功劳是强调五四将白话作为文学的正宗,排斥文言文学的正统地位。
诗和文都白话化。
结果带来文体的变化:传统诗和文是正宗,五四以后“四大文体”: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文学革命的意义: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经由晚清的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学的竭力倡导,终于在1920年,作为现代“国语”的白话纳入官方教育体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这无疑承认了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民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V ol.27N o.2Apr.2008文章编号:1001 4373(2008)02 0078 04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张向东(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
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关键词:钱玄同;白话报;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尽管在发起的动机、影响的范围、参与的阶层、对文言的态度等方面与五四白话文运动有诸多的不同,但它毕竟是自晚清以来的整个语言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它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它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有了这前驱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才有历史根据,![1]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直接开五四白话文学的先声![2]。
并非像胡适、周作人所言,晚清只有有意的主张白话!,而非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和后来的白话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员的相同。
尽管这些成员在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跟清末有很大的差距,甚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寻觅到内在的联系。
本文试图通过钱玄同这一个案,来说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关联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影响,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文学史命题落到实处。
1.1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 2、新文化运动(1 2 3 4) 新文化运动(
• • • • • • • • • (1)历史背景 (2)本质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3)标志 1915年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 新青年》 为《新青年》) 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4)内容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 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 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 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 三大主义”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所包含的内容。 所包含的内容。 • ②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 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 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 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 • 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的基本情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况及文学主张。 况及文学主张。
3、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4、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每周评论》 新潮》 5、《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的创办
• 6、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
1919年的林蔡之争 (1)1919年的林蔡之争 (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与 学衡》 年与《 1925年与 甲寅》 年与《 (3)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 五四” 五四 1921年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 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都是留 日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 日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 周报》等刊物。 周报》等刊物。 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张 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年五卅惨案为界 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 “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 后期开始倡导与创作“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求”。后期开始倡导与创作“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 学。 创造社成员作品大多侧重于自我表现, 创造社成员作品大多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 色彩。 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 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1929年 月创造社为国民党当局封闭。 1929年 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当局封闭。
文学革命
入现代时代,总体上的中国文化也进入现代时代。 新文化运动其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急 先锋的是新文学运动。 2、外国文学思潮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文学社团蜂起, 开始了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文学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奠定了中国现代 文学类型的雏形,这一点并不为我们过去所重视。 “文学革命”确立了整个新文学、新文化的模式, 我们现在就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产物。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胡适在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文
学改良刍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提出“八事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 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在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又发表《建设的 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的口号 。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继“白话 文学”之后的第二个中心范畴。是标志 中国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更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新文学建设的中最重要的一 块基石。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他认
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 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 ‘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在助成人性健 全发展。
1919 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 学”的概念(注:周作人:《平民文学》 《每周评论》1919 年第 5 期。),
与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
中国当代文学第2章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主流文学 所谓主流就是以“革 命样板戏”以及各种各样 的“红太阳颂歌”,以及 20世纪70年代伊始出现的 一批小说、诗歌和电影戏 剧作品为代表,如浩然的 《金光大道》(1972)、 《西沙儿女》(1974)等。
中国当代文学
(一)主流文学之革命样板戏的出现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是当时文学中最为显赫的作品, 是极“左”政治的集中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
(二)《华南虎》 ①作家简介 牛汉(1923—2013年)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 人。20 世纪 40年代开始 诗歌创作,是“七月”诗 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 集《彩色的生活》《祖国》 《爱与歌》《温泉》《海 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 和羽毛》等。
中国当代文学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那个 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 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 难,同时也表现出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 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知识分子的反抗 老作家的秘密创作:以或曲 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专制 暴政的反抗。还有一种现象 更为重要,这就是“文化大 革命”中老作家们自觉的秘 密创作。 代表人物与作品:廖沫沙在 1969 年夏被批斗时作的《嘲 吴晗并自嘲》;杨沫《自 白——我的日记》。
中国当代文学
年轻作家的创作:年轻一代 中的敏感者也开始萌生自己 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一些 “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 活动,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了预告。 代表人物:黄翔、食指、白 洋淀诗派的诗歌创作与赵振 开(即诗人北岛)、张扬等 人的小说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
①题材:分布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各个时期,力图 勾勒中国的革命历史。 ②艺术样式:其艺术样式包含了来自西方的芭蕾舞、 交响乐和传统的中国京剧,根据政治宣传需要作了 许多符合现代口味的形式改革。 ③表现方式:在表现方式上则以“三突出”为原则 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开始了由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 树立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 代文学的起始。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第 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入北京,主编陈独 秀,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 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 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特色。
7、与“甲寅派”的论争。发生于1925年。当时任 北洋军阀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 发表了《评新文化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 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 二.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1.晚清文学的变革为文学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诗界革命”——梁启超 “文界革命”——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严复、夏曾佑 、鲁迅 戏剧观念更新 ——陈独秀 2.域外文学的大量输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刺激, 促使中国文学内部结构发生变迁。(林纾、周作人、周 树人、徐念慈、包天笑等)
一、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 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 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发展成 员170多人。 2.会刊: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 3.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 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他们宣称“将文艺当 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 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 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注重 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所以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 的一派。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 的一般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2文学革命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独秀先生: 独秀先生: 先生前此著论,力主推翻孔学,改革伦理, 先生前此著论,力主推翻孔学,改革伦理, 以为倘不从伦理问题根本上解决,那就这块共 以为倘不从伦理问题根本上解决, 和招牌一定挂不长久. 和招牌一定挂不长久.(约述尊著大意恕不列举原 玄同对于先生这个主张, 文)玄同对于先生这个主张,认为救现在中国 的唯一办法.然因此又想到一事:则欲废孔学, 的唯一办法.然因此又想到一事:则欲废孔学, 不可不先废汉文; 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 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凡讲述寻常之事物,则用此新体国文; 凡讲述寻常之事物, 凡讲述寻常之事物 则用此新体国文; 若言及较深之新理,则全用外国文字教授; 若言及较深之新理,则全用外国文字教授;从 中学起,除"国文"及"本国史地"外,其余 中学起, 国文" 本国史地" 科目,悉读西文原书. 科目,悉读西文原书.
《学衡》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 学衡》宗旨: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 之职事,无偏无傥,不激不随. 之职事,无偏无傥,不激不随." 四义: 四义: 一,诵述中西先哲之精言以翼学 二,解析世宙名著之共性以垂思 籀绎之作, 三,籀绎之作,必趋雅音以崇文 平心而言, 四,平心而言,不事嫚骂以培俗
C.小结
民初背景下, 1. 民初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具有鲜明 的政治动机和意义 2. 语言革命影响至为深远 3. 文学革命极大地鼓舞了现代知识分 子的政治抱负与生活理想 4. 一种不自觉的文化自卑感也同时普 遍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等)
研究论著
•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 青年>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3年 第01期;
• 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 “五·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 1993年04期;
•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1999年
46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59
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 • 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
分,属早期 • 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
《华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 • 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
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 《花边文学》
60
鲁迅杂文的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论
一、文学启蒙的意义
1.启蒙在传统中的历史 依据
2.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之间
3.“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3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 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
4
循着民族、国家的 现代化和人的现代 化两个方面,继续 扩充和深化“现代 化”内涵的,是鲁 迅和周作人
•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新书局,1936年; •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 <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成形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成形一、“文学革命”(一)概况: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内容: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开始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注:“八事”后来改良成“八不主义”。
(2)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文学。
(3)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排斥非人的文学,即以人为本位的文学观。
(4)鲁迅:《文化偏至论》,提倡精神启蒙,提倡个性主义(5)李大钊:《什么是文学》表达了由主张白话文转向警惕贾”新毒的思想转化,这为后来革命文学的提倡埋下了伏笔。
5.反响与论争:(1)“覆王敬轩双簧信”(2)与林纾的论争(3)与《学衡》的论争(4)与《甲寅周刊》的论争二、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一)现代汉语文学取得合法主流地位: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国民学校“改国文为语体文。
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白话成为官方规定的教材用语,从根本结束了白话文言的论争。
(二)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定型:由近代以来报刊的传播方式最终完成的。
(三)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体裁的创作:1.诗:胡适的:“八事”、“八不主义”提倡诗的废律、废典及采用白话、不避俗字俗语。
2.戏剧:胡适创作独幕话剧《终身大事》,为现代汉语话剧奠基。
3.小说:鲁迅的现代汉语短篇小说卓越、成熟。
4.散文:周树人《美文》,提倡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
至此,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体裁,已经全部成形。
现代文学
白皮书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2.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3.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二、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三、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四、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五、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郑振铎、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突出,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六、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何畏等人,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七、胡适提出:白话文学;历史的文学观念;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年《人的文学》八、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理性精神的显现2.感伤情调的流行3.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第二章一、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花边文学》等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二、《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论述:从哪些方面体现其开端与成熟?或特点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A鲁迅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文学革命时期的国语与白话
文学革命时期的“国语”与“白话”【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革命‛的参与者及以黎锦熙为代表的‚国语运动‛的参与者的历时言论和事后追述进行考察,说明: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是由‚白话‛和‚白话文学‛作为核心的,在历时进程中,它逐渐借助了‚国语‛和‚国语运动‛的话语资源,以实现自己根本的社会功能上的诉求。
‚国语运动‛则以实现民族共通语的标准确立为目标,其要求确定一种标准语音和设立汉字注音规范,这与推行白话文其实并无必然联系。
1916年至1920年‚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呈现的‚双潮合一‛(黎锦熙语)之势,是其资源互相借助的结果;而二者在此之后的分流,以及参与者的不同叙述,则是由其态度和目的指向之不同所决定的历史必然。
一文学革命初期胡适的论述胡适于1916年秋于《新青年》发表的《文学革命之八事》,通常被认为是文学革命发难之时的一次纲领性表达(从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章开始论述,实际上略过了《竞业旬报》对胡适日后倡导白话文的影响①,以及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期间的思想准备②;但本文的关注点在于民国之后那一段所谓“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故于此不谈)。
然而其中论述所偏向的内容,却和后来基于以白话为书写语言的文学革命的叙述颇有不同:综观文学堕落之因,盖可以“文胜质”一语包之。
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
欲救此文胜质之弊,当注重言中之意,文中之质,躯壳内之精神。
古人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应之曰: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③这一段论说“文学堕落之因”(也就是文学革命之由),将其归结到传统的“文/质”问题上,实则是对古文“文以载道”思路的批判或修正式继承④。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胡适在此并未声言要以白话取代文言;譬若文中所说第三、第四事:“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括注的部分即是意在解除禁锢表达的书写形式规则,实非要求一种新的书写语言权威(以白话为正统)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在新文学初期的文类系统中,并没有 “散文”的地位。直到1921年,周作人才在 《美文》中探讨了介于诗与小说两大文类 之间的一种写作可能,并从此开始新文学 对散文的理论建设。
四、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与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新文学初期 的戏剧创作则略显贫弱 。
思考题
1、初期文学理论的意义和矛盾。 2、举例说明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组织化上的
一、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新文学的理论建设不仅是白话文学实 践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是它的先导和前 提。白话文学理论建设的拓展清晰地呈现 为三个部分 。
二、胡適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胡適对于白话文学合理性的论证思路十 分简洁,他的观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两条: 第一,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 第二,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 的“活文字”,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 进行文学创造的合用的工具。
三、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 秀的《文学革命论》,文中高张“文学革 命军”的大旗,并将胡適奉为文学革命的 “急先锋”,由此遂将胡適的这篇有关文 学改良的“未定草”,推上了中国文学革 命的前台。一场史称“文学革命”的运动 也从此迅速展开。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差别。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一、《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 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 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这份 刊物显现了鲜明的特色和卓然的个性。
二、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从一 开始就明晰地表现为破坏与建设这两个维 度,即掊击旧(传统)文化,输入新(西 方)文明。
三、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在1918年底到1919年间,周作人先后发 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和《平 民文学》等文章,为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 提供了又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一、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进入20年代,新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 围进一步拓展。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新文学倡导时期的泛泛的思想和文化宣 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二、外来文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从理论上说虽然是笼统的、 有时甚至是含混的,但在重视文学创作与 社会背景的关联以及对文学真实性的强调 等方面,却又是十分清晰的。
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在文学创作方面,冰心、庐隐、王统 照、叶绍钧,以及王鲁彦、许杰等都鲜明 地显现了文学研究会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 学立场。文学最初的实践领域是诗歌。这与 胡適率先“尝试”新诗以证明白话的文学 可能性有关。
二、小说的积极尝试
在小说创作方面最初显示了白话文学实 绩的是鲁迅的创作。1918年5月发表于《新 青年》4卷5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形式和现代精神的 白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