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精编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和语文学习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逻辑和语文学习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的逻辑性。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思维混乱,说起话来就会词不达意,写起文章来就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确实密切,我们有必要在语文学习中学一点逻辑。
一、概念
你现在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做“课本”,不叫“杂志”,也不叫“小说”;这本书中所用的文字称做“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等等,从语言的角度看,叫做“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据说,柏拉图曾对“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他的学生不同意他的观点,就去捉来了一只鸡,扒光了毛,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就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并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的定义却把“人”的外延扩大了,把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囊括其中,这才让他的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这么几种,后两种关系又叫“全异关系”。鲁迅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己明明偷了别人的书,却死不承认,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别人为什么笑他?因为“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意义虽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则是完全一致的。“偷”和“窃”在概念上本是全同关系,孔乙己却硬把它们说成全异关系,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结果当然就引来了嘲笑。此外,如“学校”和“中学”属于包含关系的概念;“青年”和“学生”属于交叉关系的概念;“战争”与“和平”属于矛盾关系的概念;“黑”和“白”属于反对关系的概念。
我们在学语文时常常会遇到对某一个事物进行分类的问题,这就涉及概念的划分。分类时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划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的错误。
1.下面对某些概念下的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衣钵,原指佛教中师傅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来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和技能等。
(2)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循环定义)
(3)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犯罪等)的报道。(定义过窄)
2.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一小说(包含关系)鲁迅一《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
教师一作家(交叉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关系)
真理一谬误(矛盾关系)阿Q一老舍(全异关系)
3.区别“勇敢”和“鲁莽”、“有主见”和“抱成见”这两对概念,并各写成一段话。
4.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概念划分的例子,说说怎样划分才是正确的。下面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
(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国别、朝代、内容)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交叉关系)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音节、意义、色彩)
二、命题
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逻辑中的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如,某大副因操作失误遭到船长的批评,他怀恨在心,于是在航海日志中写道:“船长今天没有酗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船长在此次航海中经常酗酒”。可见在阅读文章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各种言外之意。
1.有时候,有意识地把握概念和词语、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还隐含着什么信息。
(1)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你平时经常没及时完成)
(2)我们继续学习文件。(可能这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
(3)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费用不同、费时不同,请自行定夺)
(4)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
3.判断下列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三重否定表否定)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不相容的选言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
三、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还有一种有趣的思维形式叫“二难推理”。比如有一位理发师承诺说:“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理发师左思右想,无法回答。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面临一个二难困境:如果他给自己理发,根据承诺,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而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同样根据承诺,他应该给自己理发。总之,不管他给不给自己理发,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
另外我们都知道,一个论证的过程包含“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这就是读写议论文中涉及的推理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文,其行文思路即体现为一个推理过程。如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就包含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试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
2.我们以前学过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寓言《自相矛盾》中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请具体分析一下各自的推理过程。
3.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篇,具体分析其论证过程。然后总结一下,我们在中学阶段学过哪些论证的方法?
四、逻辑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