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合集下载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王笑红来源:《检察风云》2012年第07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如何借鉴西南联大的经验与智慧,如何孕育并坚持通才教育,这是摆在教育家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但随着南京陷落,战事紧逼长沙,三校被迫南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历时九年,与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基本重合。

在“烽火连三月”的环境中,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这所大学竭力守护中华文化的生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从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973年,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为联大壮怀激烈的故事所吸引,开始研究联大,其后花20年时间,访问联大校友、探访昔日的各个校区、查阅卷帙浩繁的联大文献,写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

他说,“对这所大学了解越深,我越意识到,联大人的思想与性情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联大的故事从“长征”开始。

临时大学在决定迁往云南后,选拔身强体壮的男性师生组成旅行团,从长沙出发,历经68天,徒步穿越中国最贫穷落后之地,到达1663公里之外的昆明。

這是一次教育上的探险,从此,这群青年再也不会觉得祖国和人民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了。

他们认识到,现代的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在时间、空间和思想观念存在着惊人差距。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底层的百姓。

这次“长征”是中国学术共同体群策群力的缩影,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赓续不辍的象征。

联大的历史当然不是一部象牙塔中的历史。

本书真实地展现出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的隔阂。

初来乍到,联大师生尚未形成了解、认识和欣赏云南当地及其生活方式的意识,不免与当地人发生摩擦。

幸好云南人和外来者当中都不乏饱学之士,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对文化冲突予以分析,减少了两个群体间的分歧。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观看《西南联大》有感疫情当前,推迟开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为了解答我们的疑虑,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发我们的思考,学校组织观看了一部很好地记录片《西南联大》,里面的精神的确深深地感染到了我,使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心。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史上艰难的战争史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一批教育者和学者却在这场战争中创造了教育奇迹——西南联大。

三校合并、举校搬迁,克服了一样又一样的困难:教学资源被摧毁、旅途奔波、三校合作可能出现的分歧、环境不适应、校舍问题、条件艰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展现出了刚毅坚卓的品质,用先进的思想、杰出的才华与毅然决然的行动,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同时还组织着反抗日本帝国的侵略战争;更多地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展现出热忱与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学问当中去,在战乱的时期为求学保留一份心灵的净土,使得教学、做学问、求学成为一种安宁。

我不由得心生感概,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感动。

战乱的年代,人人惶恐,求学却能让人心生安宁。

教育就是这样一件事,让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什么样的年代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从心底认定这是一件有意义、值得坚守并且能够将自身、社会变得更好的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是“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

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时刻,教师都应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己任。

因此在当下,立足自己的岗位,我们确实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心底热爱和敬重自己的岗位。

任何时候都把教育当作一个神圣的职业。

西南联大的教授在灯光微弱的手写书稿,早起诵读上课要讲的文章,孤身一人抛家舍业来到联大,都是受内心的教育信仰支配。

当我们从内心尊重教育,这种尊重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学院李璐2011211233在查阅老师所发的参考书籍时,这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就以其三十年慢火煎熬的选材创作和作者的美国身份深深吸引了我,我想三十年日复一日的准备和作为外籍学者独特客观的视角,一定能展现给我们一个段不一样的联大校史,结果读毕数日,仍无法忘怀。

今日,我就结合自己浅薄的认识,综合他人看法,对这部被称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作品做一简要评述。

首先,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真实。

全书都采用了很多通过访谈和从匿名日记中获得的史料,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一个十分生动和真实的联大画面,而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

例如在第二章联大的长征中,对学生生活状况的描述“吃的东西不但营养丰富,味道也很不错。

说我们受尽了苦头,不免有些夸大其词。

”(34页)通过亲历者的切身感受,我们可以纠正前人著述里某些夸张的描述,从而还原联大长征真相。

再如在描述学子们长征路途上所做所感时,又引用到了访谈资料“三个学生(一校一人)担任官方的史学工作者。

他们搜集乡邦文献,到四海扬名之地做现场调查,举凡风土人情、教育状况、行政改革及奇闻轶事,统统包括在内。

”(第40页)“商场物品玲琅满目,价格高的离谱,学生不失时机地寻找当地的美味。

他们在街边的摊位上贪婪地吃着肠旺面——伴有鸡肠鸡血的面条,还有整碗辣椒酱,吃的大汗淋漓。

此外,他们还在饭馆品尝了贵阳特产——娃娃鱼。

”(第41页)这些细节就仿佛将联大学生长征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播放,而自己就好像是一个跟随他们一起上路的联大学子,和他们一起经历路上的风风雨雨。

其次,作者易社强不同于国内研究西南联大的学者善于以其风流事迹来神化西南联大的一切,而是直率地指出西南联大的种种问题,以及师生的百态生活和学术姿态。

例如书中直面云南当地人与联大师生的关系:“在云南人看来,除了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外,外地人连最起码的着装意识和礼节都没有。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参阅书目《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前言本学期我有幸选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唐小兵老师的“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的课程,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研究20世纪的历史,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从38年到46年,历经了抗战的峥嵘岁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历史的过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悄然离去。

联大的教师们早已幻化成我们心中的影像·····这本书回忆了当时的大学校园生活,而又从大学生活中折射出了民国时代的民族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是本书的特点所在,而又从艰苦的抗战与政治斗争中刻画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翻开这本书时,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第一章希望的岁月38年的昆明,尽管离前线还比较远,但也依旧能够闻得出些许硝烟的味道。

本书第十三章也详细介绍了日本尚未封锁昆明与外界的主要通道的时候,联大师生基本上都能坚持工作与学习,并且有丰富的课余生活。

对此,我不想抄录,只是想说在这抗战初期,大学的课余生活也离不开政治斗争,毕竟大学的校园也为各种政治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空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也无所谓三民主义青年团还是群社,双方都想拉拢和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一方的斗争,校园中三清团与群社的斗争,也好比是全国国共两党之争的缩影。

并且,从书上的剧场政治斗争中,我们便能发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这也将在全国的政治角斗场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联大教授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包括《今日评论》的主编钱端升曾向政府告诫:只有提高政治和经济效率,减少审查,消除宗派主义,才能更有效地抵抗敌人的侵略。

他们无论是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还是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矛盾,都给出了自己的定论。

这也是《今日评论》成为思想独立,自由表达,容忍异议的显著典范,而这些也正是联大的精神基础。

尽管抗日的烽火已笼罩全国,但联大的师生们也依旧满怀憧憬,中国必定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人感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教材,他们就互相传抄笔记;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靠想象和理论推导。在课余时间,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就像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茅草屋做的教室,土坯做的宿舍,下雨天教室里到处漏水,学生们只能打着伞上课。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老师们依然认真授课,学生们依然专心听讲。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那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等等,都在这里任教。他们不仅传授着专业知识,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影响着学生。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同时也痛斥着侵略者的罪行;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授课。这些大师们,在困境中坚守着学术的尊严,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此外,西南联大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在国家危难之际,师生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抗战和复兴贡献力量。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屈服,要勇往直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懈怠,要坚持不懈。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在昆明临时落脚。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战争,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读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一本由易社强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一):台版100大洋,好贵啊大陆版和台版的差价好大啊,不知道实体书店有台版的不,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二):小弟对书中有些问题不太了解,在此向大家请教。

(问题不断更新中)1.简体版,第二章,31页,第四段:“可是,几乎没有学生意识到,修筑这条路也是为了把云南的鸦片运到汉口和广州,这样就不必经过广西,因为那里要征收鸦片转口税,而这笔费用是用来支持蒋介石的竞争对手的。

”这里的竞争对手是指的谁啊?相关情况是怎么的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三):多少贱骨头都成空用每天如厕的时间总算看完了《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印证了老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历来是反对派的垫脚石,需要时候用一用,不用的时候一脚踢开。

也还可以随时再捡起来用,哭哭啼啼半推半就欲拒还迎。

虽然自由主义者喜欢在表面扮演反对党的角色,但骨子里其实很怨妇。

无论朝代如何变更。

我算服了。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四):中国社会的精神堡垒西南联大为中国树立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典范,“内树学术之自由,外来民主之堡垒称号。

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

“中国的大学的民主自由独立之精神还剩几何,中国大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奋斗还剩几何?大学生需要精神孵化,而不是精神奴役;大学要为这种孵化提供堡垒,而不是唯上是从。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

看到那些西南联大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场景,我感觉他们求学的环境是如此艰苦。

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几张桌椅就凑成了教室,可是他们眼神中的那种渴望知识的光芒却丝毫不减。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师生们在空袭警报拉响的时候,不得不撤离到防空洞,但就在这样的危险和动荡不安中,有些教授依然在防空洞里讲学,那些学生也还在专注地听讲。

当时我就想到,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学习的认真程度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万一。

还有联大学生们徒步南迁的画面,那么漫长的旅程,要穿越千山万水,面临路途的劳累、疾病的威胁以及缺乏充足物资的困难。

然而,画面中的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一路相互扶持,带着书本和求知的信念前行。

这让我非常感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那就是“刚毅坚卓”的体现。

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生存和求知的强大支撑。

看完后我明白了,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办学时期内,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

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整个学校。

这种精神不但在战争年代散发着炽热的光芒,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想想西南联大师生们面临的巨大困境,和他们仍旧保持的坚持与奋斗,我们所遇到的那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对比当下一些人的浮躁心态,西南联大的故事无疑是一记重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保持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困难所打倒。

另外,这部纪录片里还提到抗战形势对联大课程设置的影响。

像一些学科开始紧密结合战争需求,当时很多学生也积极投身到帮助抗战的实际工作中,如理工类的学生在军工等方面发挥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认知,说明当时的西南联大不仅仅着眼于学术研究和纯粹的知识传授,更是把国家命运与之紧密相连。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

影片以战争背景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线索,展现了一群年轻人
在动荡的年代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
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产物,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也为中国在战争中保
持持久的抵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中所展现的西南联大精神令人敬佩。

这所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教育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
一幕幕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联大学子们对知识和学术追求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也是触动人心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战乱之中相互
扶持、互相帮助,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用来娱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索、激励和感动的影片。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影片介绍《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中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电影讲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定信念,保卫家园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和生动展现历史背景,引人深思。

二、剧情概要本片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线,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命运和抗争历程。

故事从西南联大的建立开始,聚焦于一批优秀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挚友情谊。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校园生活,他们选择了坚守信仰、顶住压力并投身于抗战中。

经历了艰辛和牺牲,他们最终凭借着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敌人,谱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

三、影片亮点1:真实还原历史背景:《西南联大》通过细致入微的布景和服装设计,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可以感受到整个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和群众生活。

2:人物形象鲜明:影片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深入塑造,使得观众不仅能看到他们的英勇抗争和豪情壮志,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挣扎,使人物更加鲜活。

3: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又有感人至深的友情、爱情和家庭情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又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的存在。

4: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西南联大》在表达历史的同时,还注重艺术的表现力。

影片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想象、隐喻和符号等,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性,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影片的启示《西南联大》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深层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强精神和坚定信仰。

影片告诉我们,在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才能驱使我们战胜困难,追求最终的胜利。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记历史的苦难和牺牲,时刻准备着面对未来可能的困境和挑战。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1:《西南联大》观后感图片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抗日战争:指中国人民抵抗和反对军国主义的战争。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 1“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艰难岁月中,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为战乱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学术的大环境,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和精神。

,西南联大恰恰就是这优秀学校之中的一所。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如今,由于上一辈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下一辈人反而只会坐享其成,丧失了他们应有的斗志。

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继承先辈们的志向,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吗?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作为一名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首先我们应当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

在孩子的心中,我们从小就要种下希望的种子,传扬刚毅坚卓的精神,且多用鼓励的词语,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

《西南联大》观后感 2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

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

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西南联大读后感

西南联大读后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三物理组的于晓东,非常感谢组长和组内的同志们给我向大家汇报自己学习的这个机会,让我来做交流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读书强大你的内心》。

人生苦短,但是,如果你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

像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我就拥有这样的人生。

而读书就可以强大你的内心。

在这个假期里,读了几本书,感慨最多是由美国学者易社强所著,饶家荣所译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下面我对这本书做个简单的介绍。

众所周知,西南联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

八年间,面对官方的重重压力,她依然故我,她从来没有把教育当做“宣传”。

为了言论自由,她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宁愿牺牲也不妥协。

作者写道,我的优势可能在于,我能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考量研究对象,从而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点滴之见。

不管“旁观者清”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有效,但我肯定做得“旁观者异”。

当年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兵分三路西迁昆明,其中250名学生和11位教师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几乎是用双脚横跨三省,历时68天,行程3500公里,被誉为教育战线的一次长征。

联大提出了普世性的重大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孕育并坚持通才教育?促使一所大学完成使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处境艰危之际,如何界定并阐明使命?在一个饿殍piao横行、贫病交加、充满社会不公和暴政的世界,即使是正常的年代,批判性思维、多元主义、宽容和思想自由的原则到底有多重要?虽然联大经验无法提供完满的答案,但它至少可以启发人们去探寻这些难题中某些隐秘的面向。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爱国者的长途跋涉;第二部分:交互影响;第三部分:谆谆zhunzhun教诲、济济良师;第四部分:联大八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五六位北大教授在胡适家里会面,商谈时局变化。

8月3日,日军就已经进驻这座城市,北大和清华的教授纷纷前往天津,希望那里有交通工具去还算太平的长江流域。

学生们也涌向天津,或者在夜里偷偷翻过城墙到西山参加游击队。

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的观后感

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的观后感

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的观后感《西南联大》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的纪录片,通过讲述西南联大这所特殊的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访谈,还原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场景。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国共内战期间,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理想和前线需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秘密筹备和建立的。

面对战乱、经济困苦和干戈的交错,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秉持着执着和毅力,不畏困难,为了民族的复兴和民主的前途而努力奋斗。

这些勇敢坚定的人们的精神和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纪录片中展现的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印象深刻。

西南联大实行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双学部制,即学生们在学术学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参加实践学部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军事训练。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有壮志和革命理想,并且具备了应对战争和现实困境的能力。

这种实践教育模式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此外,纪录片还展示了西南联大师生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西南联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学生们在这里以团结友爱为核心,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和进步。

他们通过学习、讨论和争论不同的观点,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精神,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学术界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最后,纪录片中展现的西南联大师生的爱国情怀让我感动不已。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不仅在学术上追求突破,更在民族存亡之际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用实际行动投身到了国家的解放事业中,积极参与了中共党和人民军队的斗争,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思考自己作为现代青年人应该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西南联大这所特殊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了解了西南联大这所特殊的大学,也汲取了很多思想和精神上的力量。

最新《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最新《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三、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

在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从不放弃。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精选五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精选五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

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

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

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

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

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闻一多先生一生投身教育,一心救国,最终走向殉道之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无数同闻一多先生一样的中国人一心求学,只为了救国、救国、救国、还是救国。

学文,为往圣继绝学,延续中国文化;学理,为国家之兴旺,筑强国之根基。

日军侵华,火烧昆明城,空袭是人们的日常,多么令人无法想象,而在如此环境下,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未曾因此停止过一日学习与工作。

为什么在几乎没有经济支撑的条件下,他们还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因为那时没有什么自身利益的争夺,只是一心为了国家能够更好,为了国家的未来去潜心读书、潜心研究。

敌人摧残了城市、摧残了乡村、摧残了山川河流,却毁灭不了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种子,炮火只会让我们的士气更加刚毅,人民的心更加团结。

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岂是一场战争就可以磨灭的。

那时的学者,不仅赓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在那样抗争的年代下,应该说是一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非常时期的一种体现。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硝烟四起的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一群读书人凭一身风骨,守护了国家文脉,为国家日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供献。

如今,中国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大学,能彪柄于世界大学之林毫无愧色。

树自由之风气,立独立之思想。

明月清风,傲雪凌霜。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第 1 页共 1 页。

《永远的西南联大》读书心得

《永远的西南联大》读书心得

《永远的西南联大》读书心得在阅读《永远的西南联大》时,我被西南联大那种在战争中坚守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一所在抗战时期诞生的大学,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它依然坚持教育的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读《永远的西南联大》有感许渊冲先生的书中记录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这不仅是一位学者的个人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他的回忆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们怎样在困难中坚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的学生所缺失的,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借鉴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感的人。

西南联大的教育哲学正是这样,它在那样艰难的时期,仍然坚守教育的使命,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

我深感敬佩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能够坚守教育的理念,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

止匕外,许渊冲先生的书中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和学生应该去学习的。

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对于国家的忠诚,更是对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这种家国情怀更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西南联大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名老师,我时常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仍能保持那种对知识的敬重、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家国的责任感?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许渊冲先生在书中提到的那些教授们,无论是闻一多、朱自清,还是吴宓、钱钟书,他们都是中国学术界的巨擘。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那样困难的时期,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职责,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这种对知识的敬重和对教育的热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去追求的。

止匕外,许渊冲先生的书中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们是如何在困难中成长的。

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历练人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篇章。

西南联大成立于 1937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合并而成。

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火种,师生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辗转来到昆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纪录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用土坯搭建的,屋顶是茅草铺就的,每逢下雨,屋内便会漏雨。

学生们的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师生们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懈怠。

老师们倾心授课,学生们专心听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匮乏。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等一大批学术大师云集于此。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课堂上,他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在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楚辞》,他那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朱自清先生虽然生活拮据,但依然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正是这些大师们的辛勤付出,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是充满了激情和理想。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在课余时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有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有的学生深入基层,宣传抗日。

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西南联大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最新西南联大观后感

最新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20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We must not only sum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but also draw lessons from failure。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

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

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

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

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

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