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亲身实践体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走进常态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快,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低下。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上课一开始,我用谈话的方式导入,“米饭是我们的主食,米饭什么味道?”有的学生说:“甜的”,也有的认为没有味道。看来学生是各执己见,我接着说:“米饭到底是甜的,还是没有味道,让我们仔细品尝便知道了。”于是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咀嚼米饭,并交流自己的体验,学生发现刚吃进嘴里的米饭没有味道,咀嚼2——3分钟后,米饭出现了甜味,他们自然而然产生疑问:“米饭为什么在咀嚼的过程中会出现甜味?是什么使米饭出现了甜味?”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主动学习寻求答案,通过阅读课本,知道米饭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发生了反应。我随机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不是淀粉,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起来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探究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探究材料。当实验材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

典型的探究材料更有利于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如三年级《磁铁的磁性》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铁丝、小木棒、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铜丝、铝丝、不锈钢小勺、不锈钢杯子、剪刀、小刀、铁片、塑料尺、纸片、布条、塑料笔筒、竹筷、铁文具盒。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条形磁铁分别去接触这些物品,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铁丝、剪刀、小刀、铁片、铁文具盒这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然后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制成的物体”这一结论。

当实验材料较多时,如果一次性呈现给学生,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将失去控制。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在学生弄清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后再分发材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从生活出发,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探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三、关注不同声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安全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的现象和看法,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正视异常数据。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时,大多数小组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磁力的强弱与线圈的多少有关系,而其中的两个小组认为没有关系,依据是改变线圈圈数3次电磁铁磁力强弱相差不大,我在巡视各小组时已发现这两组实验数据改变不大的原因,但并没有直接给他们指出来。汇报交流时,这两个小组的学生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特意表扬了敢于说出自己不同意见的这两组学生,随后发动其他小组学生和这两组同学一起寻找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经过仔细分析,大家发现这两个小组线圈圈数的改变幅度较小,一组是10圈、12圈、15圈,另一小组是10圈,13圈、16圈。然后让这两组改变实验方法,将线圈圈数改变为10圈、20圈、30圈重新实验。这下,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动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磁力的强弱与线圈的多少确实有关系,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中,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们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教师要正视异常数据,适时启用“二次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可以

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学生养成了尊重数据,保留原始数据,不捏造或涂改数据的科学研究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科学学习态度。

四、确保科学探究时间的充足性,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我们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真正动起来,感受“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否则的话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这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六、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要关注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要善用整体评价,但也不要忽略对个体评价。评价中做到及时、真实,不能夸大其词,坚持有正面肯定与表扬,尽量避免负面的否定与批评,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他们就会像真正的“小科学家”那样,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在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合作精神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比较公正地评价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