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

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

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其孔径达1 m左右。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

实,而且还有学者在实验室实验证明。不过对于缝合线的储集性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缝合线和伴生的张性裂缝是统一的储集空间体系。但有的学者忽视了张性裂缝,单纯强调缝合线的储集性。近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无论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裂缝无论在渗透性方面,还是孔隙度方面都起有重要J的作用。关于这方面原苏联学者(E.M.CMexoB等,1974一1989)发表了较多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计算公式上以及理论上,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1.3储集层(体)的研究与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成为一个统一体

通过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来认识储集层的几何形态、结构、成因和演化,揭示储集层的特征、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以及预测储集层和指导勘探。所以储集层的沉积学、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储集层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现已逐渐形成了“储层沉积学”(Tillmald,1986)的新学科。

1.4储集性能的不均一性

这是储集层物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它直接控制着油气水在储集层(体)中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勘探成功率和油气的开发程度。所以储集层(体)的特征,受到储集层地质学家的极大

注意,也是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近来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来识别储层的不均一性,现在不仅在三维中可以较详细地划分出各种级别,把储层的非均质性划分为四种规模:特大规模(地质体)、大规模(井间连续性)、中规模(井管附近区域)、小规模(颗粒和孔隙),而且还开展定量资料的描述。这方面有关碎屑岩文献发表得较多,而碳酸盐岩较少。

1.5低渗透性储层受到重视

国内外有一批油气田的储层是低渗透性的,如何从中拿出油气,是储集层地质学的任务之一。研究者已证明,低渗透性储层具有相当低的润湿饱和度、较高的毛细管压力、含水饱和度增高等特性。要想合理开发这种油气田,必须清楚地认识低渗透致密含油气储集层特征。采取人工改造的方法,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国长庆油田三叠系含油气储层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致密储层。1989年在西安曾召开过全国的低渗透致密储层会议,对低渗透致密储层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1.6“储层描述”是研究储集层(体)重要的内容

“储层描述”,包括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静态方面包括认识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特点、孔隙的成因及类型,以及地质构造条件等。动态方面包括油藏监测、认识储层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通道的分布等。

2储层类型方面

储集层(体)的类型不断增多,除了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之外,还发现了火山岩、次火山岩、砾岩、古风化壳、泥岩等。古风化壳在华北、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皆有发现,在储集油气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火山岩在渤中拗陷、准噶尔盆地、二连盆地等均有发现。次火山岩发现于黄弊拗陷。砾岩见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一套山麓冲积一洪积相及河流相的砾岩。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3储层研究方法方面

3.1储集层的三维构型(arehiteeture)研究

三维构型是由Miall(1985,1988)等人建立的。现已在沉私功目和储集层研究中运用。Noel.Tyler,RobertJ.Finley(1989)等人在“构型形式和储集性能—一个预测方法”一文中强调了构型研究的意义。特别是在储集层不均一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储集层(体)构型,已开始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储集层(体)的不均一性有了认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渠化沉积(河流、三角洲、峡谷、海底扇等),通过露头构型的研究,它们以复杂的三维不均一体为特征,至少可以划分八种等级。根据岩相组合及界面几何形态和性质可对非均质层进行三维分类,分成几套特性的构型单元。这为认识储集层(体)的不均匀性打开了一条通道。

3.2“渗透性成象”(permeabilityimages)

这是一个新的了解的储集层特征的途径(L.T.Bourbe,5.G.Buch和N.Corbin,G.Hu-son,1990)。它是运用地层微扫描仪,通过详细了解井壁微电阻,来达到“渗透性成象”的目的,它可以连续地了解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4.3图象分析技术

为了深化储集层(体)的研究,认识孔隙结构,现在除了惯用毛细管压力方法之外,还开始运用图象分析技术研究,这种方法起码可以在二维空间,甚至在三维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