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引言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立法机关批准实施的国家财政计划与政策,用以保障国家运转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财政工具。
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
本文将概述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作流程。
国家预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国家预算是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下:1.基本概念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立法机关批准的资金计划和政策,用以支出和收入的各项经费规定。
2.特点国家预算具有以下特点:–全面性:国家预算应涵盖国家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和支出收入项目,全面反映国家财政状况。
–统一性:国家预算应由中央政府或中央财政部门统一编制,确保国家财政政策的一致性。
–公开透明: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应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稳定性:国家预算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稳定,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要素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
其基本概念和要素如下:1.基本概念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预算的合理编制和有效执行。
2.要素预算管理体制包括以下要素:–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是对预算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
–预算编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各级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
–预算执行: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的规定和程序,组织各项支出和收入的执行工作。
–预算监督: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预算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国家预算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项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国家预算的运作流程国家预算的运作流程包括预算筹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价等环节。
1.预算筹划–制定财政政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财政政策目标和措施,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一、引言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创新和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国家不断推进行政改革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贯彻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特点和优势、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1. 预算编制我国的预算编制是按年度制定的,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
中央预算编制主要由财政部负责,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标准和程序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预算编制的过程包括政府部门或单位对自身业务工作的需求、资源预算、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方案、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标等基础上编制预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经过审议和批准成为国家的预算。
2.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政府根据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国家预算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算资金的调配、使用和绩效评价等。
预算执行的主要职能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
3. 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指对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其中,财政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督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 预算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在法律之上,预算法、财政法以及其他相关财政法律法规对预算管理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在政治行为中,()追求选票极大化A. 政府部门B. 特殊利益集团C. 投票者D. 政治家2.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A. 单式预算B. 增量预算C. 零基预算D. 复式预算3.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标准,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产品是()A. 国防B. 消防C. 外交D. 航空4.依据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划分原则,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A. 所得税B. 财产税C. 关税D. 增值税5.美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A. 1 月1 日—12月31 日B. 当年7 月1日—次年6月30 日C. 当年4 月1 日—次年3月31 日D. 当年10 月1日—次年9月30 日6.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有()A. 征收个人所得税B.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 消除外部性D. 控制货币供应量7.中央政府须承担的支出责任是()A. 国际贸易B. 市政建设C. 公共绿地D. 地方性公共交通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年施行A. 1994B. 1995C. 1986D. 1996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年通过30A. 1994B. 1995C. 1986D. 199610.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由()和职能机构组成A. 国务院B. 省政府C. 各级人民政府D. 各级人大1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A. 统一领导B. 分级管理C. 统收统支D.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2.整个国有资产管理重点是()A. 有形资产B. 无形资产C. 经营性国有资产D.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13.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属于()A. 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B. 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C. 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D. 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14.各级预(决)算应由同级()审查批准A. 人民政府B. 财政部门C. 税务部门D. 人民代表大会15.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是按照下列哪种形式分类的()A. 预算的内容B. 预算的组织形式C. 预算的实施过程D. 预算收支指标16.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调整的审批机关是()A. 本级财政部门B. 上级财政部门C. 本级人大常委会D. 上级人大常委会17.我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A. 1 月1 日—12月31 日B. 当年7 月1日—次年6月30 日C. 当年4 月1 日—次年3月31 日D. 当年10 月1日—次年9月30 日18.各级政府应当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多大比例设置预备费()A. 10%—15%B. 5%—10%C. 3%—5%D. 1%—3%19.下达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指示的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财政部D. 中国人民银行20.中央决算的审查和批准机关是()A. 财政部B. 国务院C. 全国人大常委D. 全国人大21.预算外资金属于()A. 信贷资金B. 集中性资金C. 单位自有资金D. 财政性资金22.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的批准机关是()A. 本级财政部门B. 本级人大C. 上级人大D. 上级财政部门23.我国预算资金的出纳机构是()A. 财政部门B. 海关C. 税务部门D. 国库24.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库经理机构一般是()A. 工商银行B. 农业银行C. 中国银行D. 中国人民银行25.具体负责预算组织实施的机关是()A. 税务机关B. 财政部门C. 海关D. 人大常委26.下列资金中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是()A. 增值税收入B. 国企税后留用资金C. 乡镇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D. 债务收入27.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属于()31A. 单位B. 主管部门C. 财政部门D. 国家28.按国家预算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不同,可将国家预算分为增量预算与()A. 单式预算B. 零基预算C. 复式预算D. 绩效预算29.我国预算编报程序实行()A. 一上一下B. 二上一下C. 二上二下D. 三上二下30.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组成A. 省总预算B. 市总预算C. 自治区总预算D. 地方总预算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财政与税收(第五版) 第5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报表
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四、我国国家预算的改革
(一)部门预算 1. 部门预算定义及组成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 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 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组成: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 算组成。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
点,各级政府预算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二)国家预算的执行
国家预算的执行是指各级政府依照立
法机构批准的预算方案,组织筹集预算收
入、安排和使用预算支出的活动与过程。
其内容包括:
1.组织预算收入 2. 拨付预算支出 3. 预算调整
(三)国家预算的决算
国家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
户,各单位在统一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实行集中管理, 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设账户保存。
(2)各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可以在经批准的预
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要由 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支付货款,不再分散支付。 (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 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货商。
表
现行中央地方支出责任划分
国防、武警经费,外交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 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 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中央安排的 中央财政支出 农业支出,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 出,以及中央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 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地 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改造和 地方财政支出 新产品试制经费,地方安排的农业支出,城市维 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 业费以及其他支出。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财政学》国家预算制度(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析我国四个预算的总体比较,一般公共预算是支柱,税收税收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我国《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根据《201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共43项。
按收入来源划分,向社会征收的基金31项,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
其他收入来源的基金12项,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政府住房基金等。
按收入归属划分,属于中央收入的基金9项,属于地方收入的基金20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基金14项。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10年,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的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三 国家预算原则
1. 2. 3. 4. 5. 公开性 完整性 可靠性 统一性 年度性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 建设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二、编制部门预算 三、政府采购制度 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 (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 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复式预算 优点: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 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进行宏观 调控和决策。 缺点:预算编制较为复杂
2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 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 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 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 财政年度的经济社会发 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 定的。 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 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 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 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 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 支状况。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五、“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根据政府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统 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 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款”— 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 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 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 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
二 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一级政府的总预算包括本级财政收支和汇 总的下一级政府的总预算。 我国是按照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 预算级次。
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自治州; 县、市辖区、不设区的市; 乡、民族乡、镇
《预算法》对预算管理职权的规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算的审批 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预算、决算 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执行的 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根据授 权,对决算进行审批;对预算、决算方面 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原则*
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使用财政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促进各 级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各地 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必须承认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及效益差别,明确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社会公 平的要求。
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的 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排 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 政收支活动的特定表格。 从内容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 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国家预算的执 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
*分类*
它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 单式 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 预算 项目安排对照表。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 复式 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 预算 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 支对照表。
*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
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 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 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 行。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 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 门负责。
*调整*
预算调整 是预算执行的一项 重要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 准的国家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 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 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举借债 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预算 调整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1.
2.
科学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 权和财权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改革与完善*
3.
4.
5.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国家预算 管理体制 税费改革--规范预算外资 金(详见第6章)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
*改革与完善*
第十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优点:抛开其它的影响。
缺点:要求过高,国家计算机联网需达 到一定水平,信息收集要快,办公人员 效率要高。
三、国家预算的组成
(一)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看:
国家预算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设区的市)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乡
(二)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范围看:
本级政府预算
总预算 下级总预算 单位预算
(三)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1.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四)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财政性; 2.专用性: 3.分散性:
二、预算外资金的主要表现形式
行政性收费 事业性收费 (一)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及其 授权单位在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中依法收取 的费用,其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权威的一种 体现。
(二)按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分类:
1.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
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 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我国现阶段的预算方法采用增量预算。 优点:可把各个年度预算相互联系起来, 便于比较分析。 缺点:如果上一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 不合理,则易造成浪费。
2.零基预算:
四、国家预算的原则
• 1、公开性 • 2、可靠性 • 3、完整性 • 4、统一性 • 5、年度性
§10-2
国家预算的程序
一、预算的编制
1.编制预算草案:由财政部门部署。 2.报国务院核定:
二、预算的批准
1.各级地方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2.中央预算及国家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审批。
三、预算的执行
动中,为甄别、界定、认证、许可被管理人的某方 面事实、行为或身份特征,而通过颁发证照形式所 收取的费用。 如各种许可证费、证书执照费、登记注册费等。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名词解释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
以下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1. 预算编制:国家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确定各级政府各项收支预算的过程。
预算编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的预算方案。
2. 预算执行:国家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级政府实施预算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预算执行应该遵循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实现预算支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3. 预算监督:国家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预算的合法合规性。
预算监督应该遵循公正、公开、严格和有效的原则,发挥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4. 预算评价:国家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预算实施情况和效果,为调整和改进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预算评价应该遵循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准确反映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
5. 预算制度:国家对预算管理的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和规定。
预算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可监督性、可评价性等特点,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6. 预算法:一种规范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预算基本原则、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预算法的制定旨在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以上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财政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概述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确定和执行的,用于实现国家目标和任务的资金支出计划的系统。
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调整等环节,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国家财政支出,实现国家财政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预算的意义国家预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战略规划:国家预算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经济稳定:国家预算可以调节经济运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宏观经济平衡。
3.资源配置:国家预算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社会保障:国家预算可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需求的需求。
国家预算编制国家预算编制是国家财政工作的核心环节,其重点是制定预算政策和编制预算方案。
预算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宏观经济分析:通过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分析,确定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和限制条件。
2.预算目标设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预算目标和任务。
3.预算政策制定:根据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
4.预算方案制定:按照预算目标和政策,制定具体的预算方案,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等。
5.部门预算编制:各部门按照预算方案,编制各自的预算报告。
6.预算协调和审核:对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进行协调和审核,在确保预算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
国家预算执行国家预算执行是指根据预算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确保预算中拨款的准确使用和合理支出的过程。
预算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预算拨付:根据预算方案,将拨款分配给各部门和单位,确保财政资金按照预算计划使用。
2.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计划,预防和纠正预算超支等问题的发生。
3.预算执行结果评价: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改进预算执行工作。
第5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3)不利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比 如,编制部门预算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 改革要求与国库支付制度相互配套,如果 仍实行分散支付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政府采购和编制部门预算。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容
(四)按预算支出分类汇总依据的不同分类: 功能预算与部门预算
(1)功能预算:是一种不分组织单位和开 支对象,而是按照政府的概括目标或职能 对开支进行分类的预算方法。
★优点:便于了解政府在行使各项职能方 面的财政支出是多少。
★缺点: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各部 门预算只反映预算内收支,不反映预算外 资金,这就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各部门 财政收支状况。
(二)深化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中央预算
国家预算 地方预算
省治县、旗)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本级预算
各部门单位预算
各级主管部门所属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汇编
一 级 总 预 算
下级总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分类
(一)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
(1)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 一个总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 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定, 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 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 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级财政部门, 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 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 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 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度 计算和填列。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02
案例一: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 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财权,实行分别立法、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的财权划分方式。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享受各自的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税款征收管理的权利。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及执行权,这使得美国形成了统一的联邦税收制度和有差别的州和地方税收制度并存的格局。
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税种,且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国内消费税、遗产税、关税和赠予税,其中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要税种有销售税、州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等,其中以销售税为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有财产税、地方政府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各级政府也同时采用共享税源、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国 家 预 算
中央预算
地 方预 算
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 市(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区、旗)预算 乡(镇)预算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务院每年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财政部门 根据指示精神部署具体事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内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一个月之前将本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代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并在人代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草案经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后才可成立。中央预算草案由全国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由本级人代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与事权的统一性,大大增强了地方权责利结合程度,更好地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在实施中,这种体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①造成财力偏于分散,削弱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②造成地方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趋向,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③加重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所以,这种财政包干体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预算体制.所谓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或者说,就是分税、分权、分征、分管为主要特征的预算体制.我国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有: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税收返还额以1993年为基年核定.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1994年分税制中企业所得税是按隶属关系划分的,个人所得税则划归为地方收入.按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是非常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国外一般做法.容易造成各级政府只管所属的那些企业,形成对所属企业的干预.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增长潜力极大的税种,也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应逐步划归中央征收.所以2001年国务院作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决定.二、中国分税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思路中国现行分税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范围;将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设置了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分税制基本上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状况,在实际运行的十多年中,对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规范的分税制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清晰,事权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有些地方存在重复错位和事权下移的问题.二是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不够科学,不尽合理.三是地方税体系不健全,缺乏主体税种.四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不规范.中国现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尽量减少共享税税种,将省以下分税制进行到底,逐步向完全的分税制过渡.为此,必须改革完善以下几项工作:1. 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2. 进一步对税种的调整和税种的划分;3. 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因素法”作为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依据;4. 要强化税制调节功能,促进公平分配.。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 述
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内容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 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投资管理体制 国有事业单位财务体制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3、坚持“统一分配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 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 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 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 本国实际出发。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
1、中央事权: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 运转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 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支出、 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2、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 要税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地方分享25%;海洋石油 资源税作为中央税,其余作为地 方固定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 享50%。
证券交易印花税:1997年5月,地方分 享比例20%,1998年6月降为12%, 2000年降为9%,2001年为6%, 2002年为3%。
(B)实际上实行的是总额分成。
地区 比例 地区 比例 地区 比例 上海 76.45 天津 60.54 江苏 60 辽宁 48.92 浙江 45 山东 41 安徽 19.9 河南 19 湖南 11
沈阳 25
大连 25 重庆 23.3
地区 比例
北京 50.54
河北 31
哈尔 35 滨 武汉 13.9
(C)该体制的问题:收入较多、上交比 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不高,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
第十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家(政府)预算
一、政府预算概念 政府预算是国家及其财政发展到
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个新范畴, 是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 政收支计划。 它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 和政策,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的政 府施政方针和所要达到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政府预算的理解
一 般
收 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 入 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预 算
支 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 出 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及其他支出。
基 金
收 入
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入,如水利部门的水利 建设基金、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铁路部门的铁路建 设基金等。
1、预算管理体制法律关系; 2、预算程序法律关系; 3、预算监督法律关系; 4、预算实体法律关系。
三、预算法的基本原则 ➢ 1、合法性原则。即政府预算草案的提出、审批、执行、追加追减、审
计以及决算等全过程始终处于法律的约束与规范之下。《宪法》的第 62条、第67条、第89条、第99条和1995年开始实施的《预算法》。 ➢ 2、透明原则。即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编制、通过及变化、执行与监管 等情况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并及时为公众所知悉。 ➢ 3、权责统一原则。即预算主体的权利或权力与义务或责任要一致,不 能只使用权利或权力而不履行义务或承担职责。 四、预算法的地位与立法 ➢ 1、预算法的地位:预算法是宏观调控法之财政法的子法律部门,具有 相当重要的法律地位。 ➢ 2、预算法的立法:1995年《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
三、政府预算类别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织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市(自治州、盟)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三节 预算立法及预算程序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自1995年1
月1日实行。 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国家预算制度始于清朝末年。1898年(清光绪24年) 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 文。1908年( 清光绪34年),清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计 划于1910年(宣统二年)起试编国家预算。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 府也编制了它的预算。
国家预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二、预算年度
• 预算通常按年编制。
• 预算年度指预算收支的起始的有效年限,通常为一年。
• 预算年度的分类:
• 历年制:从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采用历年制的国家最多,如法国、 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中国等。
• 跨年制:即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此年某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 月,跨越两个年度。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三、国家预算的原则
• 公开性 • 可靠性 • 完整性 • 统一性 • 年度性 • 法律性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节 国家预算的类别及组织形式
• 国家预算的类别:
(1)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 算是指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 目安排对照表。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 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财政体制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一般概念
• 国家预算的产生及意义 • 预算年度 •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的产生及意义
• 国家预算的概念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平衡表形式表现
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
• 自4月1日至此年3月31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如英国、加拿大、 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采用
• 自7月1日至此年6月30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如瑞典、孟加拉 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采用
• 自10月1日至此年9月30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如美国、泰国 等国采用。 各国预算年度的采用主要考虑该国的国情、历史的原因、 传统习惯等因素。
(1)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 指标。 (2)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 (3)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密切结合。 4)加强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密切结合。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预算法对国家预算程序的有关规定 ◆预算管理职权 明确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预算具体执行
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收支活动, 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 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国家决算则 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国家预算反映的是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 和政策,同时,由于国家预算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方才生 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了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 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3)按预算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类,可以分为投入预算和 效绩预算。投入预算是指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 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的预算。效绩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 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 (4)按预算分级管理的要求分类,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中央预算是指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及地方向中央 的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的返还或补助数额组成。地方预算是指 由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组成的预算,包括本级各部门的预算及下级 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返还或给予补助 的数额。 (5)按收支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分合关系分类,可以分为总预算和 单位预算。总预算是指政府财政部门的汇总预算。单位预算是指 部门、单位或项目的收支预算。 (6)按预算作用的时间长短分类,可以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 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1年的财政收支预算。中长期预 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1年以上的财政收支预算。 (7)按预算收支的平衡状况分类,可以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 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
部门和单位在算管理中的职权、是保证预算严格依法管理的前提条件,因而 是预算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预算管理职权做出如 下的规定:
(2)按预算的内容差别分类,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 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 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零基预算是指 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 况,而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 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二、预算的组织形式
• 国家预算也就是政府收支预算,一般来说,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财政收支 活动主体,也就应有一级预算。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多级预算,从 而产生了国家预算的级次和组成的问题。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 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共五级预算: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 现代国家预算的产生
国家预算是比税收、国债都要年轻的一个财政范畴。国家 预算起源于英国。国家预算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阶级斗争的产 物,是作为一种斗争手段产生的。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 家预算,随后欧美和日本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预算制度相继建 立,至20世纪,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立国家预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