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曲线的修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伦兹曲线的修改

钟荣明

摘要:

现在的洛伦兹曲线的统计数据,是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数据,绘制的曲线也就是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这就与洛伦兹曲线的定义不同。真正的洛伦兹曲线应该是这样

是对人口依据收入高低的累计与社会收入的累计的近似模拟。其数据的收集以个人为单位。为什么洛伦兹曲线是这样的,理由是有一部分人不参加社会收入分配,就是无收入人群。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较准确的把握的应有三个指标: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新洛伦兹曲线、无收入人群数量。

新名词解释:

无收入人群:所有在社会中没有收入的人—非劳动力人口、失业人群、学生及培训人员。

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家庭所有收入的成员平均——现行的洛伦兹曲线的统计数据

新就业人群:第一次工作且时间低于两年的人群

前言

我们首先应用现行的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来分析我国的一些情况。我国的一些基尼系数资料:

1978年,基尼系数是0.28

1995年,基尼系数是0.38

2000年,基尼系数是0.458

2001年,基尼系数是0.45

2004年,基尼系数是0.47

2006年,基尼系数是0.4494

2007年,基尼系数是0.48

2008年,基尼系数是0.49

2009年,基尼系数是0.47

2010年,基尼系数是0.52

对于我国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处于高位,始终在0.4的警戒线上。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的?这原因复杂,但是,有一些数据是几乎没人对其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先来看我国的两个方面的数据变化——高中、大学学生数及参加培训人数与社会平均就业年龄。

大学生数量:

1977年,只招收29万名大学生

199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589万人

199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628万人

1999~ 2000年度 ,在校大学生数约为 406万人。

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

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44.60万人

2008年,大学毕业生559万人

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

2009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1900万

2010年,中国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

高中生数量

现在的高中生大约在3500万到4000万

如果计算上其他类型的教育类型,那么,我国的劳动力在学校的数量将非常庞大,包括大学生、大专生、成人高等教育生、高中生、中专生、各类参加培训的人员,这个数量估计将达到1.5亿人。相比改革开放前,这些数量庞大的人群是参加工作,是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人群。

首先,高中与大学迅速扩招,这使得我国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延缓参加就业,意味着减少了大量的人群未参加社会收入分配。减少了收入分配的人群第二,我国的专业培训院校及机构的剧增,同样使得许多人未就业或暂停工作。

第三,对于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15-23岁),家庭收入低的家庭接受这一教育的人数会显著增加,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平均收入急剧减少(假如不继续教育),而收入高的家庭,其增加人数变化很少,对其家庭收入的减少作用很小。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来首次就业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增长速度很快(相对于其他国家)那么,这就使得我国的平均就业年龄的大幅提高,因此,对许多经济收入不高的(月收入5000以下)家庭的,将大幅降低其平均财富支付能力。

关键词:无收入人群、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平均就业年龄、新就业人群数量、教育规模,素质差距收入分配理论,高中以上教育参与率理论。

现今的洛伦兹曲线——家庭平均财富支配力曲线现今的洛伦兹曲线的数据及画法:画一个矩形,矩形的高衡量社会财富的

百分比,将之分为五等份,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财富。在矩形的长上,将100的家庭从最贫者到最富者至左向右排列,也分为5等分,第一个等份代表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在这个矩形中,将每一百分的家庭所有拥有的财富的百分比累计起来,并将相应的点画在图中,便得到了一条曲线就是洛伦兹曲线。

这样的洛伦兹曲线,无法反映无收入人群的数量情况。由此推导出的基尼系数,存在极大的误差。特别是无收入人群比重很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说明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

首先,现今算法下,得到的洛伦兹曲线是人口累计百分比与家庭每个成员的平均财富累计百分比,而非收入差距。一个定义是计算人口比重与收入比重的关系的理论,却用家庭平均人财富来计算,这明显不符合定义。不能体现定义的含义。

二、收入分配曲线(洛伦兹曲线)应是反映人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收入情况,表现人们的付出与回报的的曲线。而原有的洛伦兹曲线是描述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程度。收入分配体现的是人们付出与回报。财富分配体现的是财富的分配情况。

用家庭为单位计算说明的是家庭贫富差距。还有,有必要对分组加以细分,加大统计数量。同时,分组前要对每个组所占比重进行分析,以确定各组的计量比重。

那么,家庭贫富差距与分配的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如何?我认为有以下不同。一、我们首先进行家庭平均,这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掩盖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的差距。二、进行家庭平均,不能说明家庭中无收入成员的数量。三、这一计算方法,得到的是社会成员可能财富支配能力差距,而不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那么,人们为什么接受了这一方法。一、当时科学技术没有能提供更好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一问题,只好用这种最合适的替代方法。二、家庭平均财富是人们财富支配能力的重要体现,能表现几乎所有人的财富支配能力,是对收入分配的整体相似摸拟。以上两个原因是人们接受和认可这一方法的原因。但是,定义与计算方法不符,会带来人们认识上的误差。所以,有必要重新设计计算方法。

这造成的错误有一下方面,一、不能真实的反映人们的收入情况,造成了人们对收入分配的错误认识;二、掩盖了收入差距,减小了收入差距,对于越富有的人,减弱程度越明显;三、无法说明没有收入的人群,忽视了这部分人的影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