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式木构架形式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建筑彩画艺术(2007-01-01 17:33:45)分类:古建知识最初,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裸露在外的房屋木结构受到自然的侵蚀及虫蛀,使用丹或朱等矿物原料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将很单纯的图案敷饰在木结构上,这就是建筑彩画的雏形。

后来,建筑彩画逐渐与建筑美学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终于成为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开始应用建筑彩画。

史书记述鲁国的“丹桓之楹,而刻其桷”之说,即表明当时已讲究在华美的建筑构件上装饰彩画,不过图案及色彩都较简单。

到秦汉时,建筑物内外都出现了彩画装饰,图案也较为丰富了。

如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

进入南北朝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外来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与外来艺术得以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纹样。

如卷草、莲瓣、宝珠、水曲和石字等。

此时,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木质表面涂红,墙面粉以蜃灰,这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形成了早期古建筑的基本色调。

时至唐朝,外檐的柱身成了彩画重点,其上多画些团窠或束莲,纹样饱满,色彩绚丽。

宋元时代,彩画又被饰用于斗拱、额枋,其方法有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杂间装等几种,此外还有叠晕、剔填等着色方法。

应用于彩画中的饰纹,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其中华纹又分为“九品”,琐纹(锦纹)分为“六品”,不仅等级分明,而且工艺手法也相当细致。

当时,宫殿,寺观等建筑多用青绿或黄色的琉璃瓦,栏杆、柱槛、门窗则涂以红色,整个色调浓艳,对比很强。

到了明代,人们对颜色的选用趋于单纯,图案采用深浅退晕的画法,并以冷色为基调。

例如,常见的建筑彩画多为青、绿两色反复间杂,看上去颇为素雅。

有时,也用少量的朱红或金色点缀一、二,这一小小的对比使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对于纹样的处理,有细而紧和叶瓣大而爽朗这两种,效果各异。

大部分彩画都构图灵活,舒展大方,并富有创造性。

进入清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到了高潮,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进。

木作知识入门篇(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构造法则

木作知识入门篇(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构造法则

木作知识入门篇(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构造法则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经历了长达7000年的演变、进化过程,留存和延续下来的构造形式基本有三种: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明清建筑有四大法则之说,就是指木结构的权衡尺度,其等级有高低之分,其中庑殿为最高等级,依次为歇山、悬山、硬山,硬山级别最低。

一、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形式(一)、抬梁式(二)、穿斗式(三)、井干式各构造形式的图片展示(一)抬梁式结构特征:柱顶梁、梁托檩(二)穿斗式(干栏式)结构特征:柱顶檩,梁穿柱(三)井干式:多为木材交叉堆叠而成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一)、硬山式(二)、悬山式(三)、歇山式(四)、庑殿式(五)、攒尖式(一)硬山建筑硬山建筑外形特征:硬山建筑的屋面只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一平,两山桁檩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硬山法则:桁檩两山端头与两山梁架外皮齐硬山法则:桁檩两山端头与两山梁架外皮齐(二)悬山建筑悬山建筑外形特征:悬山建筑的屋面也只有前后两坡,与硬山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悬山建筑屋面两端悬出两侧山墙,桁檩梁架外露,象眼柁当封堵象眼板,或山墙随梁架举折砌五花山墙,或墙身封砌到顶,仅露明椽子及燕尾枋。

悬山法则:两山博缝板板中自两山檐柱柱中向外悬挑四椽四当尺寸(三)歇山建筑歇山建筑外形特征:歇山建筑的屋面形式有四坡,前后两坡屋面一坡到顶,两山屋面分为两段,下半段椽头屋面与前后坡檐头屋面四面相交,呈庑殿形式;上半段直上直下,呈悬山形式。

歇山建筑是在悬山建筑和庑殿建筑木构架中发展进化出来的一种构造形式,是悬山屋面与庑殿屋面的有机结合—上半段是悬山前后两坡屋面,下半段是庑殿四角翘起的四坡相交屋面。

歇山法则:由山面檐椽向内返以椽径为山花板外皮,即博缝板外皮(四)庑殿建筑庑殿建筑外形特征:屋面有四坡,前后两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的坡屋面与这条脊和前后两坡相交形成五条脊,所以,庑殿建筑也叫四大坡、四阿殿或五脊殿。

庑殿推山法则:当每山步架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起至脊步每步递减上一步架尺寸的(1/10)庑殿推山法则:当每山步架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起至脊步每步递减上一步架尺寸的(1/10)(五)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基础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基础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基础第三章大木按形制分类:┳大式(多有斗栱)┗小式(没有斗栱)按结构分类:┳柱——竖的支重部分┣梁桁椽及其他附属部分——横的被支的部分┗斗栱——横、竖两者之间的过渡部分第二节构架——基础知识一、构架中的几个重要名词: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梁:①下面两点之上之指点,上面负有荷载之横木②下面两端有柱支托,上有瓜柱以承上层荷载,横断面略作长方形之横木。

枋:较小于梁之辅材。

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梁柱的横木。

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按面阔。

桁/檩:梁头与梁头间,或柱头与柱头科间之上,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

(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桁檩的方向与梁成正角,而同平行于地面。

(有斗拱者桁径按斗口定,无斗拱者则与檐柱相同)椽: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板及屋顶之木材,其横断面或圆或方。

檐垫板: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

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B】。

【梁原文对檐垫板的描述为:“较小的建筑物不用斗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

檐檩与檐枋之间则加垫板,称檐垫板。

”相对来说比较费解。

并且,梁的说法有歧义:檐垫板可以被应用于大、小建筑物。

】二、房顶的形式:(一)最普通者的四种房顶形式:房顶的形式,最普通者约有四种。

其不同处全在左右两端——两山——的做法。

以下四种大木结构,都是同用长方形的平面为基本,可以算做一大类。

他们都是在平行,同距离,同长短的柁梁上产生出的结构,是木材建筑中最老实最规矩的。

山:建筑物较狭之两端,前后两屋顶斜坡角内的三角形部分。

山墙:建筑物两端之墙。

1.硬山: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山墙。

2.悬山:亦称挑山,结构上与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点在各桁或檩不在山墙内封住,而一直伸出到山墙之外,使檐支出。

3.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

4.歇山由结构上来看,歇山可以说是庑殿和悬山联合而成的。

中国建筑史 技术第二节-木构架形式剖面

中国建筑史 技术第二节-木构架形式剖面

踩,翘、昂的长短,以支出的远近而定;在下层的 支出最少,近;越往上支出的越远;每支出一层, 在里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叫【一踩】。
三、雀替
(一)作用
①增加挤压面。 ②减少净距。 ③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二)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在翘与栱之下的
斗形木块。斗口
分十一等,列表
如下:
鼻子
斗口
耳 腰 底
斗口材制表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 有个十字形的卯口,
以承受斗栱中头层的
翘或昂。【斗口】: 2
是清式大式建筑(有斗 足 栱的建筑)部件尺寸的 材
基本 度量单位。1.4:1 为材(亦称单材) ,2:1 则为足材。
0.6

2 1.4
1
清式斗口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柱、梁、檩、枋
大木:是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包括结构的三大部 分,竖向的支撑部分──柱,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桁 (檩)、椽,及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栱。
有大小式两种形制,有斗栱的称大式,无斗栱的称小式, 也有无斗栱的称大式;
1. 柱
即古文“楹”字,“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宋多园柱,有梭柱法,柱高等分为三,上段收杀, 中、下二段平直;“凡用柱之制,若殿间,即径 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契;余 屋即一材一契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 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若副阶廊舍下檐柱 虽长,不越间广。)
有扶脊木
无扶脊木
④细部 有随角背
⑤屋顶 可用琉璃瓦*
不能用琉璃瓦
二、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3.2.2大木·构架·各式构架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3.2.2大木·构架·各式构架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3.2.2大木·构架·各式构架第二节构架——各式构架大木的结构因房顶形式之不同,方法也略异。

一、硬山: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山墙。

山墙内部也有木架的骨干,立着的有前后檐柱和正中的山柱:硬山的木作:1、山柱下端立在两山台基之上,上端托着脊檩。

2、在于大柁同高的位置,有檐柱至中柱的梁;3、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减短,有各根梁构成的梁架。

这些硬山或悬山山部之骨干构架,称为排山。

——排山各梁有单步,双步,乃至三步、四步之别,其结构的方法与桃尖梁的双步梁单步梁一样。

【注:上文中,曾提到单步梁、双步梁,笔记及附录图如下:廊子太宽时,桃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条梁,和一条桁。

这种情形下,上层的叫单步梁,下层的叫双步梁(双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载重的功能了)。

(梁《清则例》、互联网均为找到特别典型的对应图片。

今后如果遇到实例,或相应的说明图片,再补充。

可以暂参考梁《清则例》插图二十三)】(硬山房屋)两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檩头:在向外的一面,一概都砌在山墙之内,但向内的一面,则露在墙面,在室内是可以望见的。

前后两坡,尤其是后坡,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檩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砖垒到与檐平,将椽头完全封起,不令露在外面。

檐墙直上,将檐椽保护,不使出檐,叫封护檐。

封护檐有时还用砖做成假椽头和假连檐的样子。

硬山上部,随前后坡做成博风形的之砖,为博风砖。

二、悬山:亦称挑山,结构上与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点在各桁或檩不在山墙内封住,而一直伸出到山墙之外,使檐支出。

桁檩支出的远度与前后檐出檐的尺寸同。

沿着各檩头外钉上博风板(上图黄色部分),以保护桁头。

桁头之下又加燕尾枋(下图),以增加桁的支力。

山墙:1)或按硬山做法,将构架全部封在墙内2)或随着各层排山梁柱和瓜柱砌成阶级性,直率的将结构表现在外面,称五花山墙(下图)三、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

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
(四)、斗拱的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宋代的材分制宋代材分(fèn)制:
因建筑的等级要求不同,脊高和构件的组合处理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正脊一般用瓦条垒砌,两端多有生起。明清建筑则为通直线。琉璃瓦屋面其正脊多采②垂脊
为在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如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也称庑殿脊,垂兽位于角梁的端头,歇山、悬山、硬山前后两坡从正吻沿博风下垂的屋脊,也称排山脊。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class=link>斗。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草的区别。
挑山檩:
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xx、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
随xx、穿插枋
面阔方向:
如图所示
(1)xx(xx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清式建筑做法

清式建筑做法
嫩戗发戗的特点: 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 有很大起翘。
挑尖梁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
1)额枋 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 角榫及霸王拳。 2)平板枋
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又称坐斗枋。
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 采步金梁等。
1)大梁
其名称依梁上所承之檩数定。 如承九檩,称九架梁;承七檩,称七架 梁,如此类推。
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上 二个檩径。断面高、宽比按清工部《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10:8。 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 圆作,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 为若干区,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 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极细。胶合料用细石 灰灰浆。 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 用3层。 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自上而下,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 上枭(6份)、皮线条(1份)、束腰(8份)、皮条线(1份)、下枭(6份)、 皮条线(1份)、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 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 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雕成。
作用:
防侵蚀、防虫蛀 矿物颜料有很强的覆盖力、隔绝性。 矿物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是铜的化合物,有毒。 明清时的仓库、书库有采用“雄黄玉”彩画,雄 黄剧毒,可防蛀。 美化 辨等级
和玺彩画
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 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 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 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清式木构架形式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二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小式区分标志
间架
出廊 屋顶
斗拱 构架细部
大式做法
小式做法
间:5~11开间 架:5~11架,13架 四种情况均可
3~5间 3~7架 无周围廊
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可用各种屋顶形式 可有可无
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 无斗栱
密檩穿斗式 疏檩穿斗式 • 优点 • 局限性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穿斗式的两种做法
• 密檩穿斗式:檩距很密, 部分柱子不落地,插在下层 穿枋上.是不完全的檩柱支 承,部分穿枋充当拉结与受 弯的双重职能 穿 • 疏檩穿斗式:檩距较稀, 每个檩子都直接搁在落地柱 上.是完全的檩柱支承体系, 穿枋只起拉结联系作用
单材万栱 正心万拱
厢拱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方法
四瓣
三瓣
五瓣
栱的卷杀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极少出现,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 斗栱里跳之上,不去考虑。
宋式
清式
5. 枋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2)先确定面宽:事先确定单间的面宽,或 确定通面宽和单间数,反求斗口的大小。 如面宽5米(15尺)明间取4攒斗拱数(加 一柱头科斗拱共五攒),确定斗口大小。 计算方法: 15尺/5攒=3尺/每攒;3尺/11份≈2.7寸 此 情况取斗口尺寸为3寸或2.5寸,由于斗拱攒 当不是斗口的整11倍数,可调整横拱子的长 度(与则列中规定的6.2斗口、7.2斗口、9.2 斗口略有出入)。仿古新建筑可以用厘米计 算(清代营造尺寸1尺=32厘米),但要考虑 现有木材料的规格,以防用料浪费。
面 阔 与 进 深 平 面 示 意 图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个单间面 宽之和)。 通进深:建筑物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 个单间进深之和)。 (一)面宽的确定 1、大式斗拱建筑面宽的确定 通常用两种方法: (1)按斗拱攒数定面宽:每攒档斗拱尺寸取十一 份斗口数。如斗口取二寸五,每攒斗拱尺寸为二 尺七寸五分。 面宽=斗拱攒数×平身科每攒档斗拱尺寸+2×0.5 柱头科每攒斗拱尺寸 明间取偶数斗拱(即空当坐中),次间收一攒 斗拱(或为明间的8/10),梢间同次间或再收一 攒斗拱。
2、小式建筑面宽确定:考虑使用功能和材 料尺度,面宽尺寸不能大于大式建筑。 (二)进深的确定 首先考虑使用功能,其次考虑用材合理, 还要考虑空间比例适当。进深的确定也分 为大式和小式建筑。 大式斗拱建筑按面宽的两种方法确定进深, 庑殿、歇山山面通进深取二至三间房进深 不等。 小式建筑常取五檩四步架进深尺度,七檩 梁架常通过设前后廊解决进深问题。
(二)下出:即台明出沿,由檐柱中心延出至 台明外沿边的长度称下出。 小式建筑:下出取4/5上檐出或檐柱径的2.4 倍;台明高取柱高的1/5或2倍柱径。 大式建筑:下出取上檐出3/4。台明高取挑 尖梁下皮至台明上皮高的1/4。 (三)回水:下出小于上出,二者之间的差叫 回水。

第二章_台基

第二章_台基

①正阶踏跺—前后檐正 中 ②垂手踏跺—正面踏跺 两旁 ③抄手踏跺—两山侧面 出陛(出阶)的多少也 是台基的重要调节因 子。 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 单阶”和“三阶”
4
1
2
根据做法的分类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御路石(陛石、云龙石)
4
1
2
敦煌壁画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4
1
2
3. 宋、清时期栏杆的比较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4
1
2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宋式 分件构成 构件之间打榫卯
体量
风格
清式 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 板 构件多,分件多 构件少、分件少 望柱之间距离大, 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 寻杖细长 寻杖粗壮 通透度大 通透度小 清秀、清快、苗条 庄重、稳定、强劲 木材质的权衡 真正石材的权衡
4
1
2
1. 正座月台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位于房身基座前方,适 合庭院中心居主体地 位的殿屋使用 “露明高,按房身下台 基露明高,除一踩高 五寸余即是。”
4
1
2
2. 包台基月台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把基座前半部正侧面全 包合的月台。适合门 屋、门殿之类的建筑 “高按门台基露明高折 半。再地势跌落,临 时酌定。”
御路呈光素的垂带
御路作丰美的雕饰

《营造法式》初探(二)

《营造法式》初探(二)

《营造法式》初探(二)一、木构架的基本类型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空间和体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木构架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的作用。

《营造法式》对大木作法有相当详细的叙述,附有图样58页;现存宋代遗物,大木作部分也远比小木、彩画、砖、瓦等作丰富,这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但《法式》大木作偏重高档的官式建筑,遗物以佛道寺观的殿宇为多,而大量性建筑则缺乏必要的例证,这又是研究工作中困难的一面。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图、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木构架共有三类:第一类:柱梁作――整体构架。

用于殿阁及厅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

“柱梁作”的名称仅见于卷五“举折”:“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相去远近,分为三份(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枋背至脊抟背举起一份”。

(序目举折条同,但柱梁作写成“柱头作”)。

从上文可以看出:“柱梁作”有别于“(斗拱)不出跳者”,应是不用斗拱的作法;而举屋之法又都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

符合这种情况的应是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构架方式,或是柱上安栌斗的“单斗只替”一类作法。

由于缺乏实物,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应的间接资料来研究这类木构架。

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建筑资料。

此画作于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上距《营造法式》刊行时间不过十五年,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的专业画师,擅长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房屋,画法写实,形象准确,建筑细布也认真刻画,一丝不苟。

例如屋面铺瓦,《法式》规定仰瓦压四留六,画中房屋布瓦稀疏,颇能与《法式》相符(清式作法规定仰瓦压七露三或压六露四);画中勾连搭屋顶有排水用的水槽,《法式》小木制度虽有“水槽”一节,但未附图,此画可补其不足;城门楼上的勾栏、柱、枋、斗拱、屋角等都表现得具体逼真,甚至转角铺作多一跳由昂也都交代得明白无误,说明画家对东京的建筑作法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文人画的随意挥洒、信手拈来是迥然不同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第二章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第二章答案

1.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三种结构形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种。

穿斗式木构架也称“串逗式”木构架。

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井干式木构架: 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2.古代有哪五种重要的屋顶式样?其等级高低如何?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

庑殿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

歇山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正脊与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攒尖式屋顶: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

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或圆形。

硬山式屋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面坡且两山墙与屋面齐。

悬山式屋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补充: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正脊”为弧形。

十字脊式屋顶: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盝顶:屋顶上有四条与屋檐平行的屋脊,四条屋脊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顶,其四角各有一条垂脊向下斜伸,形成四块坡檐。

这种顶式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盔顶:屋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 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 就像古代军队中战士所戴的头盔堦样. 3.清式彩画包含哪三种形式?其特点是什么?清式建筑彩画·①和玺彩画:在清代建筑彩画等级中最高,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

清式建筑做法

清式建筑做法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斗拱出跳
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 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 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柱的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七檩或六檩小式建筑 ——明间面阔:柱高=10:8
柱高:柱径=11:1
宋制“举折”计算
6、举架与举折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1) 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 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2) 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 开始,自上而下。 (3) 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 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 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4)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举架的做法 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 做法。清代建筑的檩子 水平距离相同,而高度 则根据一定做法,逐层 加高。因此屋面成为一 条越往上越陡的曲线。
6、举架与举折
举折的做法
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 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 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 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 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 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 折下H/40,依此类推。

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建筑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 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柱不生
起,其它各间由中心向两侧逐间升起。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 梁:三架梁、五、七架梁、抱头梁、挑(桃)尖梁
三架梁 五架梁 七架梁
2. 梁:三架梁、五、七架梁、抱头梁、挑(桃)尖梁


上昂、下昂

柱头枋、橑檐枋、平棊枋、罗汉枋
栌斗
交互斗
齐心斗
泥道栱
慢栱
瓜子栱
令栱
华栱

橑檐枋
柱头枋
平棊枋
清式斗栱

坐斗、十八斗、槽升子、三才升

横栱:正心瓜栱、正心万栱、瓜栱、万栱、厢栱 翘
昂(假昂)

正心枋、挑檐枋、井口枋、拽枋
坐斗
十八斗
槽升子
三才升
正心瓜栱
正心万栱
五、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做法 1. 2. 3. 4. 5. 6. 有斗栱或无斗拱 可以用各种出廊 规模可达到九、十一檩 规模可达到九、十一间 节点构造复杂 有 a . 飞椽 b . 扶脊木 c . 角背 d . 随梁枋 7. 可以用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7. 1. 2. 3. 4. 5. 6. 无斗栱 无周围廊 规模只可达到七檩 规模只可达到五间 节点构造简易 没有 a . 飞椽 b . 扶脊木 c . 角背 d . 随梁枋 只可以用低等级的屋顶 小式做法
每斗口 0. 6 尺 (0.6×1.2) 每斗口 0. 55 尺 (0.55×1.1) 每斗口 0.5 尺 (0.5×1.0) 每斗口 0.45 尺 (0.45×0.9) 每斗口 0.4 尺 (0.4×0.8) 每斗口 0.35 尺 (0.35×0.7) 每斗口 0.3 尺 (0.3×0.6) 每斗口 0.25 尺 (0.25×0.5) 每斗口 0.2 尺 (0.2×0.4) 每斗口 0.15 尺 (0.15×0.3) 每斗口 0.1 尺 (0.1×0.2)

02《构架与屋面》

02《构架与屋面》

大 式 有 斗 栱 的 檐 出
2002年6月11日星期二始於此
㈡.斗栱与斗口 ⒈斗栱:中国系建筑所特 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 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 上,或间接地先纳至额枋再转 到柱上。
柱头科
平身科
转角科
⑴.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 的不同,而有三种斗栱: ①.〖柱头科〗在柱顶上; ②.〖平身科〗在柱间额 枋上; ③.〖转角科〗在屋角柱 头上。

柱 头 科 的 翘
柱头科翘头分四瓣
1. 一 4 斗 斗 口 口 单 材
二 斗 口 足 材
1斗口四等分Leabharlann .〖昂〗:翘之向外端 加长,并下斜。
③.平身科上的〖耍头〗:昂 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 木;(柱头科上是“挑尖梁头”)
柱头科挑尖梁头
平身科耍头
鼻子 耳 腰 底
⑶.〖中柱〗:在建筑纵 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是 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 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 的柱子。
脊瓜柱
廊墙 角柱 檐柱 金柱
脊瓜柱 短柱 短柱 柁墩 金柱 短柱 短柱
老檐柱
(外金柱)
檐柱
清式柱名、位置
⒉平面的墙有:中国建筑中的围 护构件。 ⑴.〖檐墙〗:檐柱间的墙; ⑵.〖山墙〗:山柱两侧的墙; ⑶.〖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 廊柱的那一段墙; ⑷.〖扇面墙〗:房间后排金柱 间的墙; ⑸.〖隔断墙〗:两山的廊子与 尽间之间的墙。
角柱 槛墙
清式墙柱位别图
中国建筑木构框架系统
面宽与进深、面宽与柱高、柱高与柱径、柱高与台明、收分 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以及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庑 殿顶构架;悬山顶构架。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组成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组成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大木、构架、构架组成第二节构架——构架组成一、柱(一)下端里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栱顶着柁梁)的柱: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柱子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建筑物纵中线的除外)┳外金柱:离檐柱近的┣里金柱:离檐柱远的┗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中柱: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山柱:山墙的正中,一直顶着屋脊的。

角柱:《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文字部分未注明。

但插图画到。

顾名思义,四角的柱子。

【萌胖千岁教D小窍门——房子里的柱子们:最外圈:最外圈的都叫檐柱,除了四个角的叫角柱、山墙的叫山柱檐柱里:最中间一排都叫中柱、其余都叫金柱(中国木结构和墙没关系,隔断墙啥啥的,都是逗人玩哒!跟各柱子的命名关系不大!)】(二)两层梁架中间所支短柱:瓜柱:高度>其本身之长宽(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

)┳普通房顶形式:金瓜柱、脊瓜柱┗卷棚式(元宝脊):顶瓜柱柁墩:高度<其本身的长宽梁头之下有柁墩或瓜柱顶着,柁墩或瓜柱又放在下一层梁上。

(三)童柱童柱:梁或枋上,下端不着地,上端功用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

【萌胖千岁答疑:梁公说的“下端不着地”,指下端没着落(悬空,不挨着其它平面)。

感谢萌胖千岁提供的实拍图——梁公没拍,李公拍了!】【经“千钧一发”老师指点,宋式《营造法源》中,也有“童柱”,但与清式位置不同(相当于清式的瓜柱)。

】二、桁、枋、垫板:在每条桁下,而与桁平行的,有垫板或枋。

具体位置和对应关系有:(一)斗栱下方的额枋、由额垫板、平板枋:大额枋、小额枋:较大的建筑物上,用上下两层额枋的,分别叫做大额枋和小额枋。

由额垫板:大小额枋之间立着的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皮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平板枋上排列各攒斗栱,斗栱之上放梁,梁上枋桁檩。

(二)重檐斗栱下方的额枋:上额枋、承椽枋:如果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小额枋上又加许多的洞以承受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古代建筑木构架

古代建筑木构架

16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3、突出“门”的作用
•大门承担组群外显立面
的作用 —“门第意识 ”
•大门代表建筑的等级— •门成为庭院节点
2001/3/2
17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2.门面成为组群艺术的起点
通过影壁将空间组织起来
2001/3/2
18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2001/3/2
8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2001/3/2
9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二、 庭院式组群布局
(一)建筑群体组合方式:①纵列式 ③散点式 ②横列式 ④庭院式
•故宫中轴线平面(纵列式)
2001/3/2 1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2001/3/2
11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尽 稍 次 次 明 次 次 稍 尽 二 一 一 二 尽 梢 次 明 次 梢 尽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2001/3/2
•九开间名称 (等级最高) •七开间
6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稍 次 明 次 次 明 次 •三开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五开间
稍 间
6.间的不等宽现象
• •
2001/3/2 4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3.面阔和进深(如图)
2001/3/2
5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概论
4.间的组合 :官式建筑在面阔方向坚持用 “阳数”1,3,5,7,9 “阴数”2,4,6,8意指阴宅 民间住宅、寺庙等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5.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中柱:处于脊下的 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 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没 有落地的柱子
太和殿梁架示意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 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大梁(大柁):大小、长 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 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 依此类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
求比较高 • 常见的几种形式
抬梁式
梁 柱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五架梁的尺度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 有两种做法: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 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 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3) 称绰幕枋)置于梁 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 净跨距离。
一、作用 二、历史的演变
一、作用
1. 增加挤压面 2. 减少净距 3. 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
了柱与枋的关系
连做雀替 单做雀替
骑马雀替
二、历史的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 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
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 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 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 角柱等等
角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 了角柱以外的柱 子
有飞椽、随梁枋、角背、 无飞椽、随梁枋、角背、扶脊木 扶脊木
节点构造比较复杂
节点构造比较简单
大式有斗拱
小式无斗栱
大式有飞椽
小式无飞椽
大式有扶脊木
小式无扶脊木
扶脊木:被脊桩固定于檐桁上,截面为六角形
明清时期才出现
大式有角背
小式无角背
大式有随梁枋
小式无随梁枋
大式节点构造复杂
小式节点构造简单
第二节 斗栱
1. 斗:双向开口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 下的构件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十八斗
坐斗
2. 升:单向开口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 固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 升
槽升子 三才升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瓜栱—————瓜子栱
四、斗拱的类别
1.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2. 根据做法(清式) 1)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2)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3)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 4) 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大梁与跨空随梁枋空档之间 5) 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2. 严格的模数制
优点: 易设计 易建造 易备料、雇工 易普及 水平有保证 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达到高度成熟
水平
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
1) 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 2) 梁架之间缺乏联系(榀与榀之间) 3) 梁架和基础结合得不密切 4) 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5) 构架基础不好,埋柱易腐
密檩穿斗式 疏檩穿斗式 • 优点 • 局限性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穿斗式的两种做法
• 密檩穿斗式:檩距很密, 部分柱子不落地,插在下层 穿枋上.是不完全的檩柱支 承,部分穿枋充当拉结与受 弯的双重职能 穿 • 疏檩穿斗式:檩距较稀, 每个檩子都直接搁在落地柱 上.是完全的檩柱支承体系, 穿枋只起拉结联系作用
里拽 外拽
宋清时期枋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正心枋——柱头枋
挑檐枋——撩檐枋
井口枋——平木其枋
拽枋———罗汉枋
宋式斗拱1
宋式斗拱2
四铺作斗拱
八铺作斗拱
三、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 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踩,踩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踩,出两跳—五踩,出三跳—七踩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 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 的叫正心万拱
厢栱:最里、最外的

单材瓜拱 正心瓜拱
单材万栱 正心万拱
厢拱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方法
四瓣
三瓣
五瓣
栱的卷杀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极少出现,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 斗栱里跳之上,不去考虑。
宋式
清式
5. 枋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二、斗拱的组成(清代)
1. 斗 2. 升 3. 栱 4. 昂 5. 枋
宋、清时期斗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齐心斗
三才升 书上说是对应是错的 散斗
清式斗拱正面
清式斗拱侧面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小式区分标志
间架
出廊 屋顶
斗拱 构架细部
大式做法
小式做法
间:5~11开间 架:5~11架,13架 四种情况均可
3~5间 3~7架 无周围廊
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可用各种屋顶形式 可有可无
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 无斗栱
1)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











2) 翘昂斗栱
3) 品字斗栱
九踩四翘品字斗栱
4) 隔架科斗栱
5) 镏金斗栱
落金做法
挑金做法
清 代
宋代
五、斗拱中的模数
1. 宋代的材分制 “材有八等”:根据等级之别而用
2. 清代的斗口制 斗口:取平身科的大斗所开的口的大小, 定为一斗口.共分十一个等级
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
4. 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叉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叉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拱中的模数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 1. 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
系 2. 构架系统由严格的模数制 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
1. 梁柱框架体系
1) 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 2) 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3) 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 4) 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
3. 两者的比较
1. 宋代的材分制
2. 清代的斗口制
斗口的应用
一等、二等、三等——没用过 四等——城门楼 五等、六等——大殿 七等——用于太和殿 八等、九等——亭、榭 十等——垂花门 十一等——用于装修
3. 两者的比较
1) 宋代是断面模数,双向控制,清代是单向 模数
2) 斗口(10分)比材(15分)小,可供选 择的余地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