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中轴线2分析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变迁
一、概述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三、近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过程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四、北京城市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北中轴线 (2)传统中轴线 (3)南中轴线 (4)空间的思考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亚运会实现了中轴线至北四环, 而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的修建则实现了北中轴线从北四 环到北六环的延伸。可以看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给 北京城北部区域的城市肌理带来很大的改变,假设奥林 匹克公园的选址没有在北城地区,那么此处将会和周围 的街区一样,最终将发展成为密集的办公、住宅区,而 现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集山、水、湿地于一体,空间 开敞、环境优美,使得北京北部地区的绿化率与居住质 量得到较大提高,也使得密集的北京城市形态得到难有 的放松。
永定门是北京所 有城门中最精致 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 的时候破坏,最 近重修以保持中 轴线的完整。
北京城这条古老 并不断发展、创新的 中轴线对北京的城市 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 远的影响。北京现有 的单中心模式,已不 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摘要】本文章主要探讨了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在背景介绍中提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南北延长线是其延伸;目的说明指出文章将探讨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分为中轴线规划概述和建设意义,南北延长线规划概述和建设意义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挑战。
结论中强调了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的规划建设意义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北京中轴线,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背景介绍,目的说明,概述,意义,挑战,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北京城区南北主要景点和重要交通枢纽的重要道路。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自古就有“一道宫城、二道城门、三道城墙”之说,是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
南北延长线则是连接北京城区南北两个重要交通枢纽,串起了城市的发展动脉。
随着北京城市交通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的规划和建设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中轴线连接了故宫、天安门、天坛、长安街等著名景点,是北京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南北延长线则连接了北京火车站、北京西站、首都国际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的交通中心。
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求,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的规划建设方案,旨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功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这将为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奠定重要基础。
1.2 目的说明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统一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而南北延长线则是其延伸和完善,两者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轴线连接了故宫、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等重要景点,成为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象征;南北延长线则连接了首都机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重要区域,起到了交通和经济的纽带作用。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理念的体现。
它贯穿了北京城的中心地带,连接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进行思考,探讨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北京中轴线的建设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不仅连接了诸多文化和历史遗迹,还承载了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而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城市规划进行深入拓展,将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提升北京城市的历史价值。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这些历史遗产是北京城市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对象。
通过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让更多的历史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提升北京城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促进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关注城市的现状,更需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加入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将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需要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城市发展更加有序和协调,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良好的基础。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可以丰富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北京城市的历史价值,促进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北京城市的发展方向。
中轴线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将在未来北京城市规划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一大亮点。
北京中轴线名词解释
北京中轴线名词解释
北京中轴线是指横贯北京市中心的一条直线,连接了市区内的多个重要历史文
化景点和建筑物,形成了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
它是一条以故宫为中心向南北延伸的轴线,横跨北海、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国家大剧院和西单等著名地标。
作为北京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中轴线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连接
了北京的北部和南部,也连接了东西两侧,将城市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和功能。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和景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成就,展示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重要地位。
中轴线的南端是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包括了数百间殿宇和庭院。
故宫内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从故宫向南延伸,就是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民政治活动的中心。
广场上庄严
肃穆地矗立着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民群众纪念和庆祝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
中轴线北端的北海是一个古老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
北海
园内有湖泊、岛屿、古建筑和幽静的花园,是人们休闲散步和欣赏自然风景的好地方。
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建筑物,如中南海、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博物
馆等。
这些建筑物的存在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景观,成为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之一。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条成功的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不仅连接了北京市区的重要
景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底蕴。
它对于理解和欣赏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领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北京城的中轴线2
北京城的中轴线(细)授课人:武海燕授课时间:2011-11-18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概况。
2.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
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3.感悟北京城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见课下注解)梁思成,我国的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长子。
(1901-1972)(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三)问题探究: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共3段,课文主要在哪段详细说明了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城的中轴线,第2段(1)北京的凸字形平面(形成评价)(2)中轴线(特点:世界最长、最伟大、气魄雄伟、南北延伸、一贯到底)(建筑布局:空间顺序(注意位置变化的词语)(评价赞美)(3)两侧及周围的建筑2.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找出作者抓住了北京城中轴线的什么特点进行说明的?中轴线(特点:世界最长、最伟大、气魄雄伟、南北延伸、一贯到底)作者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哪些建筑物呢?我画了一个北京平面图,请同学们根据文中位置变化的词语,完成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
(见板书)注意上北下南。
3.中轴线上这么多的建筑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清楚的。
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为什么不用从东往西的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说明顺序。
(建筑布局:空间顺序(注意位置变化的词语)(评价赞美)4.这一系列气魄雄伟的建筑在封建社会属于谁呢?(皇帝)对,随意它突出的的皇权至上。
但这些建筑是谁建造的呢?(人民)对。
讲到这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外国使节不下跪……5.所以作者在第2段结尾写到“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将“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一句改成“在世界上是第一的”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原来的句子强调了“这样建筑总布局的气魄,这样处理空间的规模”在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改后的句子只是说它是第一,那应该还存在第二、第三等,没有很好地强调出北京城中轴线的唯一性,所以不好。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
(共8分)①从北京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中轴线长达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前后疏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
进永定门北行,一条笔直的大街会把你引向高大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一座宽大雄伟的牌楼和一座大石桥为其做了前卫。
过了正阳门,红墙黄瓦的建筑代替了青砖灰瓦的建筑,这就是雄踞于中轴线上的皇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门,经长长的御路(民国时已拆除),到天安门,形成第一波的起伏变化。
从天安门开始,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宫门和广庭,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高大的城楼、皇宫、庙堂一层又一层地起伏峋峙①,到神武门结束。
再向北,景山奇峰突起,然后再下滑到寿皇殿、地安门。
由地安门继续往北过一条长长的街市,在这里经过万宁桥这个小小的起伏过渡,接着就出现了高大的鼓楼、钟楼,在这两座建筑周围,成片的绿荫中间掩映着灰墙灰瓦的低矮民居院落。
鼓楼、钟楼传出的报时的鼓声、钟声,不时在这些院落、街巷上空回荡,中轴线就收束在这钟鼓声里。
③明代把天坛、先农坛安排在中轴线起点的两侧,使中轴线一开始就有中心明显,整齐对称、相互呼应的特点。
进入紫禁城,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对称地安排在紫禁城前面,昭示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紫禁城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对称修建,例如御花园中以中轴线上的钦安殿为中心,左面的浮碧亭与右面的澄瑞亭都是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形式相同,形成对称;降雪轩与养性斋,建筑平面分别呈“凸”“凹”字形,形式互补,形成呼应。
中轴线上的景山,是明朝通过挖湖堆山的手法,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宫城内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的一座土山,它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心点、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上。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北京的中轴线》阅读材料①从北京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中轴线长达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前后疏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
进永定门北行,一条笔直的大街会把你引向高大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一座宽大雄伟的牌楼和一座大石桥为其做了前卫。
过了正阳门,红墙黄瓦的建筑代替了青砖灰瓦的建筑,这就是雄踞于中轴线上的皇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门,经长长的御路(民国时已拆除),到天安门,形成第一波的起伏变化。
从天安门开始,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宫门和广庭,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高大的城楼、皇宫、庙堂一层又一层地起伏峋峙①,到神武门结束。
再向北,景山奇峰突起,然后再下滑到寿皇殿、地安门。
由地安门继续往北过一条长长的街市,在这里经过万宁桥这个小小的起伏过渡,接着就出现了高大的鼓楼、钟楼,在这两座建筑周围,成片的绿荫中间掩映着灰墙灰瓦的低矮民居院落。
鼓楼、钟楼传出的报时的鼓声、钟声,不时在这些院落、街巷上空回荡,中轴线就收束在这钟鼓声里。
③明代把天坛、先农坛安排在中轴线起点的两侧,使中轴线一开始就有中心明显,整齐对称、相互呼应的特点。
进入紫禁城,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对称地安排在紫禁城前面,昭示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紫禁城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对称修建,例如御花园中以中轴线上的钦安殿为中心,左面的浮碧亭与右面的澄瑞亭都是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形式相同,形成对称;降雪轩与养性斋,建筑平面分别呈“凸”“凹”字形,形式互补,形成呼应。
中轴线上的景山,是明朝通过挖湖堆山的手法,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宫城内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的一座土山,它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心点、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上。
北京中轴线
前 门
中华门
中 华 门
中华门
• 明朝时期此门叫做大明门,后来清朝建立 以后,直接把牌匾翻过来,在背面写上了 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本想再反过来写 上中华门,结果发现背面已经用过,所以 重新做了一个牌匾,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 后来,因为天安门广场的修建,中华门被 拆除,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中华门所 在地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
天 安 门
天安门
•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门”。皇城城门的正门,即南 门。 • 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 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 (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 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 五间的城楼。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 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 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满语“受命于天, 安邦治民”之意。 •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 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 城门上原挂“天安门”牌匾,1949年前,曾 挂过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 泽东画像。
乾 清 宫
交泰殿
坤 宁 宫
后三宫
• 后三宫,是紫禁城内廷中最重要的三 座宫殿,依序为;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这三座宫殿的总称。 • 乾清宫和坤宁宫各为皇帝和皇后的正 式寝宫。乾清宫代表皇帝和天,是阳 的象征;坤宁宫代表皇后和地,为阴 的象征,配上交泰殿,后三宫所象征 的意义即为:“阴阳交泰,万世昌 隆”。
天 桥
天 桥
• 天桥原为汉白玉石桥,三梁四栏。因明清 两代皇帝祭天时必经此路而命名为天桥。 • 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 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见永定门。 • 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使得 杂耍表演成为天桥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 多,而且技艺超群。
北京中轴线原理
北京中轴线原理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它是指从北京市南池子向北到北海一线的一条直线,连接了北京的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和建筑物,如天安门、故宫、北海等。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是以天地人三合为基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的理念。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天”指的是北京城的北部,也是北京市的中心地带,代表着天上的皇家之地。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皇家建筑和陵墓,如紫禁城、圆明园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威严。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皇家建筑串起来,形成了一条贯穿北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游览皇家建筑,感受古代帝王的气息。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地”指的是北京城的中部,也是北京市的地理中心。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如王府井、西单等,体现了现代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与皇家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一条从北部到中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在这条线路上感受到古代和现代的交融。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人”指的是北京城的南部,也是北京市的文化中心。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场所,如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艺术追求。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文化机构和艺术场所与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一条从北部到中部再到南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在这条线路上感受到古代、现代和未来的交汇。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不仅体现了天地人三合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中心为基准,向外延伸,形成一条条主要街道和轴线,连接各个重要的建筑和景点。
这种城市规划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理念外,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不仅将北京的历史文化串联在一起,也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4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教案丽泽中学陈新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学会确定说明对象的一般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文物保护的意识和情感及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确定说明对象的一般方法。
教材分析:北京中轴线是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其中“伟大”一词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教材提供的信息比较隐蔽,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深度较浅,知识面相对狭窄造成,因此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仔细读书,挖掘课文的信息才能解决。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介绍作者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
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
2、展示学生画的平面图,目的不是掌握说明文用了什么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等说明文文体知识,而是让学生读懂说明文,了解说明文中介绍的知识和信息,体悟文中渗透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画出来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也就理解了。
3、准确读出下列字词处理什刹海俯瞰池沼对称凸承袭峋峙序幕约略俯瞰累积部署贯通秩序抑扬顿挫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部署气魄规模格局城楼角楼箭楼牌楼环卫御路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北京城的中轴线
(长达8公里、最长 最伟大、贯穿全 城 规模宏大,气魄雄伟)
3.为何说中轴线是伟大旳? 中轴线伟大在何处呢?
4 .中轴线上旳建筑高度都一样吗? 高度相同和不同各给人什么感觉?
5 .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北京中轴 线旳平面图,并做简朴旳讲解。
永定门
北京城旳中轴线
南
北
6.时代在发展,北京在发展,北京中轴线 有无发展呢?
补充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为迎接亚运会旳召开,北京打通了北中轴线,这是元大都兴建
以来700数年间,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其长度由过去旳7.8公里增长到13公里。根 据北京市1991年至2023年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中轴线将由目前旳13公里延伸至25 公里。
《北京城旳中轴线》 《北京城旳中轴线》 梁思成
梁思成
主要内容
第一段:简介北京凸字形平面是逐渐发 展而来及对它旳评价。
第二段:简介北京中轴线旳规模价值、 建筑布局。
第三段:简介北京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北 京城四面旳建筑特色。
1.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思索:本文要阐明旳事物是什么? 课文以什么顺序进行阐明? 北京城旳中轴线 空间顺序(从南到北)
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
城市中轴线是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贯穿城市古今的重要文脉,作为古代都城规划和历史文化的结晶,侯仁之先生认为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空间结构的最大特点。
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建中立极”的都城规划思想,并形成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北京城格局。
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城市轴线,其形象不仅出现在明清两代的宫廷绘画中,也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的基础以及无与伦比的魅力城市风貌。
清代帝王南巡图中的京师气象以元大都的兴建为契机,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肇始于元代,至明清臻于成熟,北京城的格局也在明清正式形成。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宫城内的景象并不为普通民众所见所知,民众能了解的仅有永定门至前门段以及钟鼓楼一带,也不包括皇家坛庙,表现较完整的京城图像多出现于由明清两朝宫廷画师所描绘的宫廷绘画尤其是记录帝王巡幸、庆典等的叙事性绘画中。
在描绘清代帝王出行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以下简称《南巡图》)中,以中轴线贯穿的城市整体形象尤为突出。
在康熙和乾隆朝完成的两幅清帝《南巡图》中,如果将整幅图比作一首恢宏壮阔、起伏跌宕的乐曲,那么“序幕”和“终曲”均为由中轴线奠定的壮丽北京城,《南巡图》中渐次展开的不同地理形貌、各式建筑、民俗百态都成为居于天下之中的京城的延伸和注脚,直至皇帝结束南巡回銮,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前门)、永定门■晏晨康熙回銮经过正阳门五牌楼〔源自《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清)王翚〕档案文化50随着视野逐渐出现,京城中轴壮美秩序再一次展现。
为何在以南方为表现主题的帝王南巡图中要突出展现中轴引导的京城景象?这就要从清朝的“中央—地方、帝京—江南”的对应关系中寻找答案。
南方(江南)在清王朝的统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它不仅在地理上与京师形成对峙,更关键的是作为一种正统的汉文化意象对来自关外的满族统治者构成隐含潜在威胁,因而必然成为被朝廷压制征服的对象,而帝王南巡正是君临南方、皇权一统的实际行动表达。
八年级语文《北京城的中轴线》学习要点
《北京城的中轴线》学习要点北京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
辽代以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很多。
如故宫、景山、北海、中南海、颐和园、天坛、地坛、长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周口店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等。
很多建筑造型奇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
如天坛是一个圆丘,地坛却成方形,这正符合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的说法。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
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解释下列词语【承袭】沿袭【贯通】①(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
②连接;沟通。
【峋峙】形容山石、建筑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气魄】①做事的魄力。
②气势。
【错落】交错纷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二、课文学习:课文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北京城的中轴线的规模,中轴线上及其周围的建筑布局,突出了中轴线的雄伟气魄,强调了其重要价值,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1.结构分析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及对它的评价,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北京城的中轴线。
第二部分(第2段)具体介绍北京城的中轴线的规模、重要价值及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突出了中轴线的雄伟气魄。
这是课文重点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略的说――一贯到底的规模)概括介绍北京城的布局,引出“北京城的中轴线”这一说明对象,进而指出中轴线的规模及重要价值。
第二层(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安定门和德胜门)具体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突出了中轴线的雄伟气魄。
北京中轴线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它跨越了城市的中心地带,串联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标志性建筑。
在中轴线上,保存了大量古代建筑和宫殿,是我国古代皇城建筑的代表之一。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对中轴线的空间设计和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围绕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展开探讨。
一、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的主要文化景观轴线,其空间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传承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古代皇城建筑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空间设计理念应当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尊重历史,保护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使中轴线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2. 城市景观塑造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应当突出其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线,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文化景观。
3. 人文环境营造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还应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创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此得到愉悦和启发,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设计原则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设计原则是在空间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空间设计理念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规范。
1. 尊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轴线的空间设计原则首先是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2. 注重环境景观的融合中轴线的空间设计原则还包括注重环境景观的融合。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使环境景观与中轴线的人文景观相融合,产生和谐的整体效果。
3. 保持城市风貌的一致性在中轴线的空间设计中,应当保持城市风貌的一致性。
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轴线,其整体风貌应当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一致,保持城市的整体形象。
4. 体现文化氛围中轴线的空间设计还要体现文化氛围。
通过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和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设计,使中轴线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成为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印记——北京城的中轴线
104CHINA PACKAGING INDUSTRY引言本篇文章是对《北京的线》书籍设计的创作纪录和作品解析。
它包括了毕业书籍作品设计从最开始的选题、构思,再到不断实践、修改,最终完成的一个完整、深入的过程。
因此本论文目的就相当于《北京的线》书籍设计的初志,就是将整个书籍设计的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
以书籍设计作为作品的表现手法形式,则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其作品,在有别于其他传统书籍设计的基础上给人们一个新颖的书籍开启模式。
本书籍的设计减少了大量的文字和对其内容的繁琐解释,将图形可视化的东西作为主要内容,整体的阅读方式和书的包装结构设计作为主要的创新点,从而进行了整套《北京的线》的书籍装帧设计。
1 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可视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传播信息渠道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服务,书籍设计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使其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发展历程相同步。
本书籍设计是基于方便阅读而产生的信息传播载体。
新技术、新媒介且多元化的发展导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正常阅读方式,由原来简单、单一的书面阅读转向多元化较繁琐的阅读方式。
与此同时,也给书籍添加了全新的要求。
在现代的书籍市场上,书籍在外形上相对比较简单、单一,尤其是一般的平装书,基本都是同一种形式,重量都很重;无论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量感设计者都不怎么去考虑。
珍藏类的书籍虽然变化多一些,但是材料昂贵、工艺复杂、价格不菲、普通大众一般不会去购买。
2 书籍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2.1 选择北京中轴线为设计对象。
调查期间,小组成员就对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进行了调查。
发现,很少有关于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立体纪念书。
2.2 收集与设计有关的资料。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信息和资料进行适量的评估。
2.3 同类书籍类比分析。
收集同类文化的书籍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4 提出设计方案。
刺激新的想象力,扩展对产品的设计空间,做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看北京城之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城有一条了不起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北京城城市整体布局的基准,也是见证老北京文明并展现新北京发展的脉络。
我认为中轴线的“中”字很有讲究,“中”在方位里指的是居于中心,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里,“中”这个字包含了很多的意义,儒家推崇“中庸”,古人讲究“中正”“中和”,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字表现的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代表了突出的核心的地位。
中轴线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了这个“中”字。
老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稍微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的布局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的。
中轴线纵贯全城,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
全长7.8千米。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写到:“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
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面部署的。
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7.8km,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开始于金代,到了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是依据儒家传统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建城原则建设的。
《周礼•考工记》篇中这样规定周代都城的形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也就是说,匠人规划和营建都城,都城的规模是九里见方的正方形,每面开有三个城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道路各有九条街道,每条街道的宽度为九轨(轨宽为8尺)。
城内帝王的祖庙(即太庙)在左边居东,社稷坛在右边居西,朝廷在前(即南部),商市即市场居后(即北部),王朝宫室居正中心。
就是我们说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北京城的中轴线2分析
5. 这些城门上的门楼 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 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
( 原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这里指建筑物高 低起伏, 建筑与建筑排列有转折, 之间有距离)
6.但贯通这全部署的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 世界最长. (连接;沟通.)
7.与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 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
(交错纷杂)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 内容 特征?
对象
内容
特征
1.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形成及评价
规 模
北京城的
宏
2.北京城中轴线上规模、 价值、 大
中轴线 建筑
气
魄
3.北京城中轴线两侧周围建筑特色 雄
伟
深入理解:
1.读1段 :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句. 引出说明对象.(北京城的中轴线) 2.读2段:思考:概括本段说明的内容? 答(1)具体介绍北京城的布局(图)
(2)北京城中轴线规模 (重要价值) (3)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
北 京 城 区 分 区 图
空中北望中轴线(1999年)
思考:北京城中轴线上有那些建筑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外城 (最南)永定门
天 坛(左) 先农坛(右)
(内城)正阳门楼
(大牌楼 大石桥) 中华门 天安门 (宫门 广庭)
太和代著名的建 筑学家,是我国 建筑教育开拓者 之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馆堂 内的梁思成铜像
给加线字注音
tū
xí xúnzhì pò kàn
凸字形 承 袭 峋 峙 气 魄 俯 瞰
chà guàn
chèn zhǎo mù
什刹海 贯通 对 称 池沼 序幕
yì cuò cuò ré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句意解词
1.一方面是遵循或承 袭 过去的一般的制度 (沿袭) 2.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 峙 ,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 (形容山石 建筑等突兀 重叠的样子)
3.有这样气 魄 的建筑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 (这里指气势) 4.在有了飞机的时代,由空中俯瞰.
.
(俯视 . 俯 : 低头;向下. 瞰:从高处往下看.)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 内容 特征?
对象 内容
1.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形成及评价
2.北京城中轴线上规模、 价值、 建筑
特征
规 模 宏 大
北京城的
中轴线
气 魄 3.北京城中轴线两侧周围建筑特色 雄 伟
深入理解:
1.读1段 :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句. 引出说明对象.(北京城的中轴线)
5. 这些城门上的门楼 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 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 ( 原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这里指建筑物高 低起伏, 建筑与建筑排列有转折, 之间有距离) 6.但贯通这全部署的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 世界最长. (连接;沟通.) 7.与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 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 (交错纷杂)
2.读2段:思考:概括本段说明的内容?
答(1)具体介绍北京城的布局(图)
(2)北京城中轴线规模 (重要价值)
(3)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
北 京 城 区 分 区 图
空中北望中轴线(1999年)
思考:北京城中轴线上有那些建筑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天 坛 (左 ) 外城 (最南)永定门 先农坛(右) (大牌楼 大石桥) 中华门 天安门
答: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布局
空间顺序(从东到西)
纵观全文:
首先介绍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引出说 明对象(北京城中轴线)然后具体介绍北京 城中轴线规模(重要价值)建筑布局 最后 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布局.
太和殿顶 神武门
(内城)正阳门楼
(宫门 广庭)
(往北)景山 (亭子)
Hale Waihona Puke (向北)地安门鼓楼
钟楼
安定门
德胜门
空间顺序(从南到北)
永 定 门 城 楼(1952年)
正阳门城楼
中 华 门(1954年)
天 安 门 广 场( 1950年)
太 和 殿
地 安 门
安定门箭楼
德胜门箭楼
3.读3段:思考:本段的说明对象? 本段的说明顺序?
北京城的中轴线
梁思成
文学知识:
1.文体: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2.作者:梁思成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 是我国建筑教育开拓者之一
作者:梁思成 是中 国现代著名的建 筑学家,是我国 建筑教育开拓者 之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馆堂 内的梁思成铜像
给加线字注音
pò kàn 气 魄 俯瞰 zhǎo mù 什刹海 贯通 对 称 池沼 序幕 réng yì cuò cuò lí 仍然 琉璃 抑扬顿挫 错 落 tū xí xúnzhì 凸字形 承 袭 峋 峙 chà guàn c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