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诫⼦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诸葛瞻的⼀封家书。

从⽂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位品格⾼洁、才学渊博的⽗亲,对⼉⼦的殷殷教诲与⽆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案 教学⽬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章内容。

2、研读课⽂,积累名⾔警句。

3、背诵课⽂,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东沂南南)⼈,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风亮节⾔传⾝教,惠及⼦⼥。

今天让我们⼀起⾛进他的《诫⼦书》,聆听他对⼦⼥、后⼈的谆谆教诲。

《诫⼦书》,告诫⼉⼦的⼀封家书。

⼆、初读课⽂ ⽼师范读,学⽣勾画⽣字词。

注意句⼦的停顿。

如: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由读课⽂。

听朗读录⾳,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再⾃由读⼀遍课⽂。

三、精读课⽂。

1、⼩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

难点:(1)词语⼴才——增长才⼲。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指迅速逝去。

(2)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学⽆以⼴才,⾮志⽆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翻译课⽂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5课《诫子书》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等,提高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文内涵:把握课文的深层内涵,如如何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举例解释:
-如在教学难点中,教师应针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非……无以……”的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较为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句式解析,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我需要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并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名句解析:分析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内涵,理解其哲理。
-诸葛亮教诲:领悟诸葛亮教诲儿子的良苦用心,认识修身齐家、勤学励志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淡泊”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即远离名利,专心向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淡泊”、“明志”、“宁静”和“致远”这四个重点词语。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齐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诸葛亮与儿子的对话,体验古人的教诲方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代表作及名句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称颂作者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字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遂(suì)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
评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的
三个条件及条件之间的关系:
1.三个条件: ①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三个条件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陆游《书愤》
诸葛亮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基本要求和重要提示
1.听读录音,边听边注音,用铅笔用“/”划分朗读 节奏。
2.速读课下注释P81页①,用横线勾画并识记课下注 释作者、朝代、字及“诫”“书”的含义。 3.用横线勾画课下注释②—(19),快速熟练背诵词 义,用手捂住解释,快速说出词义。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遂 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 何
及!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
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复:又 何:怎么 及:达到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
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章思路:

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
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诸葛亮(三国蜀汉)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宁静专一。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019年秋初一语文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知识整理

2019年秋初一语文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知识整理

15《诫子书》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字词解释(一)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君子之行之:结构助词,的行:行为、操守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4、俭:节俭5、养:培养6、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7、明:明确8、明志:明确志向9、致:达到10、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11、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12、才:才干13、淫:放纵14、慢:懈怠15、励:振奋16、险:轻薄17、躁:浮躁18、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19、与:跟、随同20、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1、遂:最终22、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3、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4、诫:劝勉、告诫25、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静以修身:连词,表目的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非志无以成学:成就成遂成枯落:变成(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找出相应的语句。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有什么关系?一是立志;二是学习;三是惜时。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必须砥砺品德。

6. 围绕观点,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开头,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接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静”的价值,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然后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诫子书 复习重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诫子书 复习重点

15 诫子书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诫:告诫、劝诫。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行:品行。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静:静心专一。

广才:增长才干。

淫(yín)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冶性:修养性情。

冶,修养。

年与时驰:年级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复,又。

何,怎么。

二、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写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四、知识点1、古今异义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

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一词多义学:夫学需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3、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4、文章短小,说理透彻本文短短86个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雪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因此,他告诫儿子:“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材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材详解

15诫子书诸葛亮一、标题讲解“诫子书”,即告解劝勉儿子的一封家书。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字音字形俭(jiă n)以养德淡泊(bó)致(zhì)远淫(yín)慢励(lì)精险躁(zào)驰(chí)穷庐(lú)三、文言现象1. 一词多义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2. 古今异义行例句:夫君子之行古义:指操守、品行、品德今义:走。

与例句:年与时驰古义:随同今义:和。

慢例句: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3. 词类活用明例句:非淡泊无以明志含义: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广例句:非学无以广才含义: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静例句:静以修身含义:形容词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安静专一。

远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含义: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三、文章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品行,宁静用来修养身心,勤俭用来培养德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淡泊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够成就学业。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松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同岁月而流逝,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悲地守着穷家败舍,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四、词语解释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6.修身:提高修养,陶冶性情。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诸葛亮
生卒年
181—234
朝 代
三国

孔明
谥 号
忠武侯
籍 贯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
主要经历
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刘禅。
代表作品
《出师表》《诫子书》等。
重点字词
重点字
夫(fú)君子之行淡bó(泊)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
2.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成语积累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
遂(suì)成枯落穷庐(lú)
一词多义
1.以
2Hale Waihona Puke 成3.学4.志古今异义
1.悲守穷庐
古义:简陋,寒酸。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原文】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注释】①诫:告诫、劝勉②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

明:使……明”。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正文批注15、诫子书诸葛亮【导入新课】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题解】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字词注释】【1】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行为操守。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6】明志:明确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使才智广博。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

漫:怠惰,淫:过度。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与:跟随。

【15】驰:消失、逝去。

【16】日:时间。

【17】遂:于是,就。

【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20】穷庐:破房子。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课文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美德。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诫子书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一)赏析讲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3)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养德:培养品德。

6)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7)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8)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0)广才:增长才干。

11)成:达成,成就。

12)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13)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14)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5)治性:修性,养性。

16)与:跟随。

17)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8)日:时间。

19)去:消逝,逝去。

20)遂:于是,就。

21)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2)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
【注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问题归纳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题运用主观感受题解题法。

本题属于感悟主题的,只要抓住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

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五、课文主题
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源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