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 叔 湘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演变” 表明本文是一篇阐述汉语古今变化发展 规律的 学术普及型的学术论文。(论述文) 也有些教参认为: 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 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 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 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 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 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也
助词
旦
旦日、明日
字义差别(具体)
⑶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如“修”,古时可作: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修建 ②“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学习 ③“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 马谏议书》——修订
语汇的变化
3
、 ⑴词语替换
事 物
a.单音词变多音词
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称
的
改 变
⑵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3.事物名称的改变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1 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16)
“耳”→“耳朵” “眉”→“眉毛” “鼻”→“鼻子” “发”→“头发”
“头”→“脑袋”“脑壳” “嘴”→“嘴巴” “脸”→“面孔” “脚”→“脚板”“脚丫子”
分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8--18)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19--20)
第一部分总体论述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 分从语汇、语法及语音这些的局部进行具体论述。 表现为是整体与局部、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语言的演变这个问 题的?论述的重点是什么?
• 第一部分用典型实例总说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概貌, 然后进行分类论述。
只
丽
在
极
朝
少
数
窥
词
语
妻
中
出
甚
现
美丽、壮丽
朝霞、朝气、朝发夕至
窥探、窥测 夫妻、妻子
不能单用
欺人太甚
字义差别(具体)
构词能力还比较强,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古:形 貌 衣 镜 北 自 何 信 日 外 ↓ ↓↓ ↓↓↓ ↓↓↓ ↓
今: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北方 自己 几何 相信 日程 外面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 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 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 不懂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 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是真实的 假设举例 既明确又有趣味。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
写这一段话是为了证明“语言的变化的”。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 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 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2、字义差别(具体):
(3)这里(引文中)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 的意义还用。
修
长
服
穿、戴
谓
对……说
其
他的
公 及
尊称 比得上
已经不用
君
尊称
•原句:
译文: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 与坐谈。 不若君之美。
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你漂亮得很。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 (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不及(比不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88,江苏 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 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 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 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 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汉 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 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 著)。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 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 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 《古今言殊》。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 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 化”“从文言到白话”。 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 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原题也改 成现在的题目。
语汇的变化
1
⑴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
、
引起旧词消亡
语
汇 ⑵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
的 消
引起新词的出现
长 ⑶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
外来语
1.语汇的消长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8段); 如:马的名称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9段); 如:椅子、凳子、桌子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第10段); 如: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咖啡、可可、柠 檬、雪茄、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 等。
思考问题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 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即: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语言也在变 ”(中心论点) 本段作用:提出全文基本观点;统摄全篇
段落结构
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总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演变的概貌(1--7)
“语言也在变”(论点)
•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 论述的重点是语汇的变化,因为语汇的变化联 系人民生活最紧密、在语言的演变中最快、最 显著,在研究中最有价值、最应当重视。第二 三部分中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中心论点)
1--7
(1)朱熹听不懂-----语音在变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 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最有研究价值,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
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8--10
8--18
11--15
13--15
8
9 10
11--12 13
13 14
15
16-17
16--18
18
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 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同时也是引用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2.这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还运用了分类和比较的方法, 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语法演变的各种情况,明白透彻。
古今语法的差别: (1)古代特有的句法,而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
如teinxt: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古he代re 句法遗留在现代语里,但有了改变。
如:“君美甚”“忌不自信”“客从外来”“与坐谈”。 (3)古代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受到限制
字义差别(具体)
以“之”字为例子,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 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 在古文中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在 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 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 “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 代汉语表示“长”这个意思,却不能单用“修 ”这个字。
已经不用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意义的变化,有些 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3、语法变化:
• 请把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语汇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2
“江”“河”“菜”
、
古 今 词
⑵词义的缩小
“谷”“肉”
义 的
⑶词义的转移
变
“涕”“信”
化
⑷词义的弱化
“很”“普遍”
2.古今词义的变化
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11-15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菜” (2)词义的缩小:如“肉” (3)词义的转移:如“涕、信” (4)语义的弱化:如“很、普遍”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不能单用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
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
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
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
大差别。
2、字义差别(具体):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而、与、之、者、者、美、有余
如: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 “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这部分是分别从字形、字意、语法三个 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这种说明方 法叫做 分类
第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运用了分类的分 析方法,其中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用法演 变的三种情况也用了分类,大分类中包含小 分类,明白透彻。
(2--6)《邹忌讽齐王纳谏》 -----字形、字义、语法也在变
(7) 结论: 古代 文字 跟现 代汉 语的 差别 就有 这么 大。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 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 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换一种说法: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1-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16、17段),
举《邹忌讽齐王纳谏》典型例中
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
第一,字形
Add your text in here
第二,字义 第三,语法
1、字形差别:
字形与现在不同 的仅有四个
意义、用法差别大,真正古 今一致的(字形,意义、用 法都一致)只有12个字
昳曰 孰吾
八我能城国不 客从来坐谈问
2 字义差别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古今与汉城语北语法徐比公较美大致”也,有“三种忌情不况自: 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 了改进的。
如: “其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 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1.不能单用
2.受到限制
3.已经不用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 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下面二、 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问题: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语 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 一方面?为什么?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1.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证明什么?有何作用?
①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时,朱熹闯进去 完全听不懂。朱熹是儒学大师,曾为《论语》注释, 理te学inxt (儒学在南宋以后的正宗主流)大家,肯定不 会he因re 为儒学知识存在交流障碍,只能说明古代的话 和后世差异很大,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长久地 经历不同变化后差异也很大。这从语音具有时代特 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的演变,这样的假设举例既明 确,又有趣味。
使用受到限制。
3、古时的意义现在
已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已经不用
(字义差别)具体的三种情形。
①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
一个成分。
不能单用
②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受到限制
③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
意义还用。
已经不用
2、字义差别(具体):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 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 “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论证方法
•举例:
• 1假设举例(朱熹听不懂孔子师生谈话) • 2典型举例(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论古今语言差别)
•比较:古今比较
• 第一部分主要是举例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部分又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 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 “用法有些两样”,(字义差别)具体的就 有三种情形。
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一句话
1、意义没有改变,只
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 语的一个成分。
2、意义没有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证方法
以人们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例,有事运用典型举例的论证 方法加以证明,这样举例不仅具 有代表性,而且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1.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证明什么?有何作用?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字形、字义(语汇)、 语法te等xt 方面,证明了古代语言和现代汉语差别大的观
in
点,he显re 得明白透彻,以人们所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 谏》为典型举例,不仅有代表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说 服力。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演变” 表明本文是一篇阐述汉语古今变化发展 规律的 学术普及型的学术论文。(论述文) 也有些教参认为: 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 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 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 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 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 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也
助词
旦
旦日、明日
字义差别(具体)
⑶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如“修”,古时可作: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修建 ②“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学习 ③“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 马谏议书》——修订
语汇的变化
3
、 ⑴词语替换
事 物
a.单音词变多音词
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称
的
改 变
⑵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3.事物名称的改变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1 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16)
“耳”→“耳朵” “眉”→“眉毛” “鼻”→“鼻子” “发”→“头发”
“头”→“脑袋”“脑壳” “嘴”→“嘴巴” “脸”→“面孔” “脚”→“脚板”“脚丫子”
分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8--18)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19--20)
第一部分总体论述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 分从语汇、语法及语音这些的局部进行具体论述。 表现为是整体与局部、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语言的演变这个问 题的?论述的重点是什么?
• 第一部分用典型实例总说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概貌, 然后进行分类论述。
只
丽
在
极
朝
少
数
窥
词
语
妻
中
出
甚
现
美丽、壮丽
朝霞、朝气、朝发夕至
窥探、窥测 夫妻、妻子
不能单用
欺人太甚
字义差别(具体)
构词能力还比较强,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古:形 貌 衣 镜 北 自 何 信 日 外 ↓ ↓↓ ↓↓↓ ↓↓↓ ↓
今: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北方 自己 几何 相信 日程 外面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 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 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 不懂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 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是真实的 假设举例 既明确又有趣味。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
写这一段话是为了证明“语言的变化的”。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 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 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2、字义差别(具体):
(3)这里(引文中)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 的意义还用。
修
长
服
穿、戴
谓
对……说
其
他的
公 及
尊称 比得上
已经不用
君
尊称
•原句:
译文: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 与坐谈。 不若君之美。
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你漂亮得很。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 (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不及(比不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88,江苏 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 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 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 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 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汉 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 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 著)。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 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 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 《古今言殊》。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 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 化”“从文言到白话”。 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 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原题也改 成现在的题目。
语汇的变化
1
⑴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
、
引起旧词消亡
语
汇 ⑵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
的 消
引起新词的出现
长 ⑶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
外来语
1.语汇的消长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8段); 如:马的名称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9段); 如:椅子、凳子、桌子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第10段); 如: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咖啡、可可、柠 檬、雪茄、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 等。
思考问题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 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即: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语言也在变 ”(中心论点) 本段作用:提出全文基本观点;统摄全篇
段落结构
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总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演变的概貌(1--7)
“语言也在变”(论点)
•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 论述的重点是语汇的变化,因为语汇的变化联 系人民生活最紧密、在语言的演变中最快、最 显著,在研究中最有价值、最应当重视。第二 三部分中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中心论点)
1--7
(1)朱熹听不懂-----语音在变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 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最有研究价值,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
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8--10
8--18
11--15
13--15
8
9 10
11--12 13
13 14
15
16-17
16--18
18
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 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同时也是引用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2.这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还运用了分类和比较的方法, 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语法演变的各种情况,明白透彻。
古今语法的差别: (1)古代特有的句法,而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
如teinxt: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古he代re 句法遗留在现代语里,但有了改变。
如:“君美甚”“忌不自信”“客从外来”“与坐谈”。 (3)古代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受到限制
字义差别(具体)
以“之”字为例子,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 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 在古文中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在 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 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 “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 代汉语表示“长”这个意思,却不能单用“修 ”这个字。
已经不用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意义的变化,有些 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3、语法变化:
• 请把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语汇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2
“江”“河”“菜”
、
古 今 词
⑵词义的缩小
“谷”“肉”
义 的
⑶词义的转移
变
“涕”“信”
化
⑷词义的弱化
“很”“普遍”
2.古今词义的变化
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11-15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菜” (2)词义的缩小:如“肉” (3)词义的转移:如“涕、信” (4)语义的弱化:如“很、普遍”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不能单用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
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
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
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
大差别。
2、字义差别(具体):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而、与、之、者、者、美、有余
如: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 “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这部分是分别从字形、字意、语法三个 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这种说明方 法叫做 分类
第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运用了分类的分 析方法,其中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用法演 变的三种情况也用了分类,大分类中包含小 分类,明白透彻。
(2--6)《邹忌讽齐王纳谏》 -----字形、字义、语法也在变
(7) 结论: 古代 文字 跟现 代汉 语的 差别 就有 这么 大。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 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 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换一种说法: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1-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16、17段),
举《邹忌讽齐王纳谏》典型例中
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
第一,字形
Add your text in here
第二,字义 第三,语法
1、字形差别:
字形与现在不同 的仅有四个
意义、用法差别大,真正古 今一致的(字形,意义、用 法都一致)只有12个字
昳曰 孰吾
八我能城国不 客从来坐谈问
2 字义差别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古今与汉城语北语法徐比公较美大致”也,有“三种忌情不况自: 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 了改进的。
如: “其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 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1.不能单用
2.受到限制
3.已经不用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 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下面二、 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问题: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语 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 一方面?为什么?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1.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证明什么?有何作用?
①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时,朱熹闯进去 完全听不懂。朱熹是儒学大师,曾为《论语》注释, 理te学inxt (儒学在南宋以后的正宗主流)大家,肯定不 会he因re 为儒学知识存在交流障碍,只能说明古代的话 和后世差异很大,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长久地 经历不同变化后差异也很大。这从语音具有时代特 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的演变,这样的假设举例既明 确,又有趣味。
使用受到限制。
3、古时的意义现在
已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已经不用
(字义差别)具体的三种情形。
①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
一个成分。
不能单用
②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受到限制
③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
意义还用。
已经不用
2、字义差别(具体):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 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 “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论证方法
•举例:
• 1假设举例(朱熹听不懂孔子师生谈话) • 2典型举例(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论古今语言差别)
•比较:古今比较
• 第一部分主要是举例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部分又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 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 “用法有些两样”,(字义差别)具体的就 有三种情形。
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一句话
1、意义没有改变,只
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 语的一个成分。
2、意义没有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证方法
以人们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例,有事运用典型举例的论证 方法加以证明,这样举例不仅具 有代表性,而且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一部分
论证方法
1.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证明什么?有何作用?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字形、字义(语汇)、 语法te等xt 方面,证明了古代语言和现代汉语差别大的观
in
点,he显re 得明白透彻,以人们所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 谏》为典型举例,不仅有代表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说 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