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是指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而成的常用药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这里介绍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质量指标、活性成分和组分。
一、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物理及化学过程。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具有不同活性成分的中药来实现,可以产生抗炎、抗菌、镇痛、调节内分泌、抗肿瘤、解毒和镇静等药理作用。
二、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是衡量中药质量和性能的依据。
质量指标包括活性成分、外形、气味、性状、抗菌等各项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用来检验和评价中药的质量。
三、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是中药药理作用的核心因素,可以抑制或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调节。
目前,已知大量的活性成分,如酚类、芳香醛类、酯类、烯醇类、硷类、酰胺类等,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而调节。
四、组分
中药经过炮制后,各种原料会合成成不同组分,可生物利用更多元的和更有效的物质。
组分的形成,会影响中药的性能和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实验证实不同组分的活性成分和催化作用,以及组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
总之,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质量指标、活性成分和组分。
中药拥有多种抗病毒、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可以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应用中药之前,应全面了解中药性能,确保有效使用。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关系
药物经过炮制处理后其作用趋向有所改变: “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炒 能升、姜汁炒能散、醋炒能收,盐炒能降”。
从药物的配伍来看: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 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药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也”。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值得注意: 1、一药归多经:药物的归经也不是单一的: 《素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之;肺苦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味与五脏的 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就为一药归多经,治多种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2、药物的色、味归经并非绝对: 白术色白、却不入肺,而取味甘入脾; 白芨味苦,却不入心,而取其色白入肺等。 三、中药归经的意义 1、依经选药:如肺经的病证,原则上主选入肺经的药物治疗。 2、以归经为线索,可以探索某些药物潜在功能。 3、对能治多种病证的药物,可籍归经执简以御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4、选择“引经”药:桔梗引药上行;牛滕、盐能引药下行:桂枝以枝达肢;甘草 通引十二经等;
欢迎同学们学习: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第五章 中药化学成分概述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和功能。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浮沉、有毒无毒。是指导我们运用中药的理论。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19
❖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的确定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 于甘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
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
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炮制
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滑脱之证(体虚多 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
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涩肠止泻 山茱萸--涩精止遗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 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 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对应关系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表证、气滞 证、淤血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 木香--行气除胀 川芎--活血化瘀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 “辛”,亦称辛香之气。芳香药除有能散、 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 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 作用。用于虚证、痛证、和中 如:人参--大补元气
苦能坚阴,指“泻火存阴”。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 相关
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便秘、 瘰疬、瘿瘤、痰核等 如:芒硝--泻下通便 海藻、牡蛎--消散瘿瘤 鳖甲--软坚消癥
②如苦杏仁
③如桑螵蛸
6、便于调剂和制剂;
粉碎处理、切成饮片、
7、 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三、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炮制辅料依照其应用时的形态分为: (一)液体辅料:酒 醋 蜂蜜 黑豆汁 甘草汁 米泔水 1.酒: 有黄酒、白酒之分。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 势,矫味矫臭。 主要成分乙醇是良好的溶酶,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 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炙药多用黄酒,浸药多 用白酒。 食盐水 生姜汁 胆汁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是用中医理论阐明的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医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即阴阳五行学说作指导思想的。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发展,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结果。
因此,在治疗上就是根据阴阳偏盛衰的情况提出治疗措施,选择不同的药物,调整阴阳的偏盛,使其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归于相对的平衡,以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目的。
由于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变有脏腑之分,故用药也不同,如阳性之热症,须用阴性寒凉药治疗,阴性之寒须用阳性温热药治疗,虚症宜补实症宜泻等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便总结出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与无毒等学说。
中药的相反相成中药都是具有一定性味的,根据其性味的不同,在治疗疾病时也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热性的中药香附和小茴香能治疗寒冷性腹部胀痛,寒凉性的中药如黄连、生石膏能治疗温病及热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能治疗气虚等症;而具有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枳实等可治疗实证,这些都是中医的正治法。
而中药的相反相成则指的是两种性味相反的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在治疗上起到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的作用。
如中药左金丸即是由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吴萸配伍而成,专治肝火旺盛而至的胃脘胀痛、口苦吞酸等症。
若将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肉桂配伍则可治疗因虚火上炎、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
这些都属于寒热相反相成配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寒热之间相互配伍外,还有补药人参与泻药大黄配伍治疗正气虚而有实热者;收敛药五味子与发散药细辛等配伍能温散寒气,而收敛肺气;升提药桔梗与降气药枳壳配伍能升清降浊,治疗因肺气郁滞、胃气不舒而引起的胸肋胀满等症。
中药的相反相成配伍也应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治疗。
在运用相反药物配伍时,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及个体差异酌情选定药物的剂量,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
中药学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 用中医药理论对中 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药性理论核心。
简称药性,古称药 物偏性。
” 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叫药性理论。
有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 毒无毒等实际内容。
是前人在实践中不 断总结、归纳出来的 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 基础理论。
⒈中药的性能 是用中医药理论对 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是 药性理论的核心。
是 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 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⒉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质 地(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是以 药物(药材)为观察对 象。
四气,又称四性, 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 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 化的作用特点,是说 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
四气是古代通用沿 袭至今的代名词。
中药的四性,是从 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 质相反。
也就是说,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以病证 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 或温性。
例如: 西瓜与生姜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寒性病。
寒凉药:大多具有 清热、泻火、解毒等 作用,其中以清热为 主,故清热是寒凉药 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热性病。
温热药:大多具有 祛寒、温中、助阳等 作用,其中以祛寒为 主,故祛寒是温热药《本经》中“疗 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即阳热证用 寒凉药,阴寒证用 温热药,是临床用 药的一般原则。
而 药物的四气,为这 一用药原则提供了 药理依据。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药性寒热是从特 定的角度概括药物 作用的一种性质, 仅反映该药影响人 体寒热变化(或阴 阳盛衰)的倾向, 而不能表明该药其 它作用性质、作用 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 害性等。
而这些药物 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 征,皆有其相应的性 能内容。
中药的性能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 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子 • 丁香-郁金 川乌 草乌-犀角 • 牙硝-荆三棱 官桂-赤石脂 • 人参-五灵脂
学习交流PPT
29
• 十九畏歌《元亨疗马集》
•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交流PPT
7
二、升降浮沉
• 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 向相对而言
• 升···上升,浮···上行发散 • 降···下降,沉···下行泄利 • 升与浮、降与沉的趋向一致,仅程度有别
• 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学习交流PPT
8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6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学习交流PPT
17
• 配伍
• 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 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 产生一定的配伍效应
• 增强或降低疗效 • 产生或消除毒副作用
• 七种情况(七情)
学习交流PPT
18
1.单行
• 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 常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 • 甘草解毒 • 蒲公英疗乳痈 • 马齿苋治湿热泄泻
学习交流PPT
21
4.相畏
•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 半夏毒性能被生姜削弱 • 称半夏畏生姜
学习交流PPT
22
5.相杀
•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 称生姜杀半夏
中药的性能(药性) 全文免费
l 苦味1.有泄的作用: 通泄——大黄 , 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 , 适用肺气上逆的咳、喘; 清泄— —栀子 , 适用于热盛心烦。2.有燥的作用: 多用于湿证 , 可根据寒湿或湿热的 不同 , 选用苦味药 , 如寒湿用厚仆; 湿热用黄连。3.有坚阴作用(泻火存阴): 如黄柏、知母(苦) 清相火治痿证。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 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 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 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l 淡味——有渗湿 , 利尿作用 , 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 , 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味属酸 黄柏、 都有升 质重的 炮制方 , 醋炒 显 , 有 又平喘 海 ”。
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主 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 , 凡能治疗某脏腑, 某经的药就归某经。单纯归经 , 如肺之主病证是: 咳嗽、喘 。凡能止 咳、平喘之药如杏仁 , 苏子归肺经 。心之主病证 是: 心悸 , 失眠 , 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朱砂、茯 神归心经-------- 以此类推。复杂归经 , 如能清肺热 , 又能清胃火 , 石膏治咳 嗽或口大渴 , 归肺、 胃二经 。总之 , 涉及功效多 的药入经入脏腑的药亦多。
药 。如的药物。 干上应体合, 热者 枝下便是间 , 药 一些 寒与 微寒、
五味——“ 辛、甘(淡) 、酸(涩) 、苦、咸 ”本 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进 一步的补充发挥。2.1五味的阴阳配属: 辛、甘、淡属阳; 酸、苦、 属阴。2.2五味的五行五脏配属: 辛--肺(金); 甘--脾 (土); 酸--肝(木); 苦--心(火); 咸-- 肾 (水) 。2.3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 验):“ 味不同 , 作用不同 。 ”
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往往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
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பைடு நூலகம்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寒热与治则: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即是当时代表性的论述。
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
”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
而在《内经分校逦堆?在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涩: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3.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 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 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 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 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 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 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 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味的来源: 实践味——真实滋味 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注意: A.每一味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注意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安全必须
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
注意的问
中毒的原因。
题。
七、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 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中药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 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五味
•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 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 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 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 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 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五味
•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 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 泻,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 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四、补泻
• 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 疾病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的, 中药性 能但简而言之,都是邪正斗争的反应。虽 然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但都可用 “虚”“实”加以概括。能够改善虚实病情,减 轻或消除虚实证状的药性作用,就以补泻 概之
四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 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 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
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
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 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 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 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 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五味
•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 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 燥结、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 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
•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 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仁草、通草、 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 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 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 为是。
•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升提, 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 泄利。一般来讲,升浮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 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性 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 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一般药物 都具有升浮或沉降的性能,但部分药物并不具此性能,而 有些药物则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 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作 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
五、归经
•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在机体 作用的部位。 中药性能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 腑经络的概称。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 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 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 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 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 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
四气
•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 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 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三、五味
•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药性的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 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 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 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二、四气
• 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 药性。 中药性能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 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 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四气
• 四气药性,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 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 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 “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 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 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 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 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 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