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名词解释(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大规模转型。
它是由机器制造过程和工场生产方式的出现所推动的,并涉及到全面的交通改革、商业革命和社会政治变革。
2.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由共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宗教等因素所构成的一群人的政治实体。
在欧洲,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民族国家标志着由绝对君主制向民主制度的发展。
3.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国家对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扩张和控制。
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遍布全球。
它意味着国家间发生了一场“新的竞争”,成为了先进和落后、强大和弱小之间的关系。
4.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发生在欧洲和其他大洋洲、非洲、亚洲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成为了现代战争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涉及到全球各个角落,参与国家和地区更大。
5. 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一种坚信各国人民应该团结在一起,以推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的原则。
这个概念在苏联革命和共产主义運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 冷战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竞争冲突。
这种紧张关系的影响范围是全球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
7.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实行的一项重大政策。
这个政策推动着中国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改革的领域包含了国有企业、市场开放、外交政策、教育和文化等。
8.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联系不断增强和加深。
这种联系的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球,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尚在争议中的一个话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解释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主要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
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1、三国干涉还辽1856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军事等等,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等。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黄祸论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是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的一种手段。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名词解释5、四行两局国民政府通过加入“官股”、改组有关机构等,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
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
(它们被赋予经理国库、铸发国币、经募内外公债等项特权。
)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两局,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3)《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4)《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5)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6)八国联军战争:(7)百日维新: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8)天朝田亩制度: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9)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10)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2)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一、三、五、六、七章)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 黄祸论:是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制造的主要针对中国的理论。
该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5. 清末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6.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近代史考试名词解释
近代史考试名词解释1《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2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同名影视作品由李前宽、肖桂云执导,于1995年出品。
3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5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6游击战游是走,击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2,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分为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二是在政治上,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圈地运动使英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他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3,胡格诺运动:即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600年,是英国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
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为了控制那里的贸易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许多商馆、货栈和负责保护任务的据点。
2.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
圈地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为以后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3清教运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清除英国国教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运动。
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增强,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英国国教持反对态度,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故名清教。
清教徒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
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益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4、“新模范军”:英国内战时期,“长期议会”建立的新型革命军队。
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
1645年2月议会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组建一支由国家统一控制和指挥的新型军队。
4月初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兼任军事领导职务,从而把长老派军官清除出军队。
新模范军以克伦威尔的东部联盟军为骨干,对原议会军的三支部队进行了改组。
新模范军采用募兵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军服。
总司令全权处理军队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干预。
士兵主要来自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军官多数是独立派乡绅代表。
新模范军纪律严明,指挥统一,装备先进,英勇善战,在内斯比之战和普雷斯顿之战中战胜王党军,并逐步发展为议会的常备军。
但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近代史:指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主要涵盖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割据、民主革命、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事件和变革。
2. 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一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机械制造的进步和工厂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商品交流速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3. 资本主义:一种经济体制,基于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原则,在市场供求和竞争的自由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4. 殖民地:指一个国家或王国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占领并统治其他地区的领土或人民的行为。
近代史中,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扩张,占领了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地区,并以殖民地作为经济来源和势力基地。
5. 民主革命: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运动。
近代史中,法国大革命(1789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等被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民主政治和权利保障的发展。
6.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这两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毁灭,对国际关系、军事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 社会主义建设: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公有化的进程。
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时代,结果出现了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以上是近代史纲要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理解近代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习题思考》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
1840年底,清政府派琦善赴广州与英方全权代表义律进行谈判。
琦善同意赔偿烟价600万元,但增开口岸中应在广州之外再增设一处,应先交还定海后再签约。
次年1月,义律单方面在澳门发表了一份公告,内容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等,即所谓穿鼻草约,但琦善此时自身难保,不敢再谈签约之事,谈判停止。
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问。
义律也因为该约没能达到英国政府的侵略目标而被撤换。
2.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同时推行“公行制度”,公行商人即是中外贸易中介,亦是外商与地方政府的中介。
此后,清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防范外夷的条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
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
3.马嘎尔尼使团: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史上的一大事件。
18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外交和通商方面的要求:请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通商;在京城设立商行,派驻使节;请求减少对英货的税收;请求拨给舟山附近小岛一处,以便英商收存货物;请求拨给广州附近地方一处,供英商居住。
双方因为马嘎尔尼觏见乾隆的礼仪问题的冲突,此次使团以失败告终,英方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4.魏源: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
曾参加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亲身参与抗英战争。
鸦片战争后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对学习西方,如何富国强兵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5.瀛环志略:作者徐继畬,曾任福建巡抚,在借摹美国传教士雅裨理提供的世界地图册基础上,撮录中外有关图书资料编成此是,对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风土人情、史地沿革与社会变迁,多有详细记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2,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分为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二是在政治上,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圈地运动使英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他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3,胡格诺运动:即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也称奥托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
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
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
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
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并以中国禁烟运动为理由发动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1842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边疆危机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企图瓜分中国。
4.《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的,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5.《天演论》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理论,阐述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观点,对国人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6.《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7.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发生的一次严重内讧,它的发生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8.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9.清末新政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维护统治,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但结果事与愿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资政新篇: 是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外交:独立自主。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是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没有提到人民关心的土地的问题,而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方案。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思想解放运动。
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全盘否定或肯定中方、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英国为转移国内危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市场销售大量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以林则徐为首的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两国实力的悬殊,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至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以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最后,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它是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国内广大人民,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总结了中国人民百余年来斗争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
它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
它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3时在广州,中共党人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
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此次起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朝田亩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动的。
但是,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此制度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基本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利。
义和团运动时代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水深火热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教会活动猖狂,教民矛盾激化。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时间:1851年;地点:广西金田村;领导人:洪秀全。
性质:农民起义主力军:农民口号:扶清灭洋矛头指向:西方列强清政府态度:开始是纵容,后镇压结果:失败影响:1.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2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马关条约:内容:●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退归占领的辽东半岛为由,又索取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还费;●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将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备注:该文档可能整理、覆盖并不全面,还是要结合书本复习为主,预祝同学们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