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营养基础》是中央电大农科类动物生产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畜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不同动物对饲料养分消化吸收的过程与规律;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对各种养分需要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认识各种养分不足对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各养分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
三、课程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学习本课程时,首先应对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等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期末考核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熟悉的内容约占总分的30%,了解的内容约占总分的10%。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的设计思想本课程应努力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突出远程教育特点,注重课程科学性、先进性、教学性、实践性、艺术性、交互性、助学、导学及评价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机结合,努力探索“适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网络课程模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2.动物营养的发展3.动物营养学的任务4.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目的5.本教材与《饲料与饲养学》的关系6.本教材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认识《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2.明确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篇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一章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1)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2)动植体化学组成的区别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2)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要求1、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类;2、熟悉动植物体化学组分的差别;3、熟悉动物对养分消化吸收的方式;第二章蛋白质营养教学内容1.蛋白质、氨基酸的营养功能(1)蛋白质、氨基酸的基本概念(2)蛋白质的营养功能(3)氨基酸的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理想蛋白模式及氨基酸平衡3.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瘤胃蛋白质的划分及氨化物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该章中涉及的名词概念;2、熟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消化吸收粗蛋白质方面的区别;3、了解单胃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3、了解反刍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第三章碳水化合物营养教学内容1、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3、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掌握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营养功能;3、熟悉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在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方面的区别;4、了解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吸收过程。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目录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二)实践技能方面三、教学安排(一)使用教材(二)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专题一饲料的质量管理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专题二饲料质量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专题三饲料分析实验室仪器配套建设(二)实验操作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饲料样本采集,样本制备饲料的物理性状检验饲料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饲料中粗灰分含量的测定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饲料中钙含量的测定饲料中总磷含量的测定饲料中食盐含量的测定饲料粉碎粒度测定饲料混合均匀度测定饲料显微镜检饲料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能量、氨基酸等演示实验动物实验评定饲料营养价值(三)思考题《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是在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的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与经典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企业生产管理、生物统计紧密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重点课程,主要任务是阐明饲料原料和成品的物理性状、营养素、抗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及饲料添加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原理和方法,确定它们的组成与含量,为研究动植物体的组成和营养价值的评定提供依据和研究方法。
也是饲料工业生产中保证饲料原料和各种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从事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从事饲料品质管理和质量检测提供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训练,是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程。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课学习,要求学生对饲料分析、饲料质量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内容和研究进展有较全面的掌握,掌握国家有关饲料标准的基本内容和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了解饲料法规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和操作技能锻炼,掌握饲料常规成分分析、纯养分分析、饲料卫生指标、饲料加工质量以及常用物理检测分析、快速检测分析的操作方法,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测热仪、动物血液生化分析仪等)、动物试验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实施方法、以及本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建设。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测验
育、繁殖、
泌乳、产
蛋动物的
营养需要
和特点。
了解温热
环境对动
物营养需
要的关
课堂提问
系,掌握 与讨论
保护环境
的营养措
施。
*考核方式(Grading)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成绩构成)平时(20%)+测验(20%)+期末考试(60%) 期末考试:笔试
课堂提问 与讨论
课堂提问
测验
课堂提问 与讨论
营养需要与 1
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需
4 要
营养与环境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方法和技
术,掌握
主要方法
的原理和
技术特
点。
了解饲养
标准的基
本特性、
内容及其 课堂提问
表达形
式、应用
原则和意
义。
掌握维持
和生产的
营养需要
研究方
法,熟悉
生长发
动物蛋白
质的消
化、吸收、
代谢利用
的过程及
特点,掌 握与蛋白
测验
质质量有
关的概念
和评定蛋
白质品质
的常用方
法。
了解碳水
化合物营
养生理作
用,掌握
不同动物
对碳水化 课堂提问
合物消
化、吸收、
代谢利用
的过程和
特点。
了解脂类
的营养生
理作用,
理解不同
动物对饲
料脂类的
消化、吸
收、代谢 课堂提问
的过程和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113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7841 动物营养与饲料扬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畜牧兽医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22章。
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缺乏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该课程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课程如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学、养牛生产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课程内容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二)学习要求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及其对畜牧生产的作用和意义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3.熟练掌握:营养、营养学的概念第一章动物体与饲料(一)课程内容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和掌握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的化学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2.掌握:营养物质、饲料、动物营养的概念3.熟练掌握:动植物体组成的主要差异;概略养分分析法和粗饲料分析法第二章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影响蛋白营养价值的因素(二)学习要求掌握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主要营养作用;了解和掌握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利用的特点;掌握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概念及其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上的意义;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瘤胃蛋白质的调控。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营养物质代谢和营养性疾病的学科,是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从事动物营养与健康、饲养管理、饲料配制等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营养需求和营养物质代谢;2、熟悉动物营养与健康、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关系;3、了解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措施;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课程内容1、动物营养学基本理论: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消化生理、吸收和代谢等;2、动物营养需求:包括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不同生理状态的营养需求、环境因素对营养需求的影响等;3、营养物质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互作;4、动物营养与健康: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生殖、营养与生长发育、营养与氧化应激等;5、饲料配制:包括饲料原料的选择、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工艺等;6、饲养管理:包括饲养方式的选择、饲养环境的控制、饲养过程中的营养管理等内容;7、动物营养最新进展与营养性疾病:介绍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2、课堂讨论:针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3、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掌握动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课堂测验和作业: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厂等实际生产场所,了解生产实践中的营养问题;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平台课。
主要介绍动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与营养缺乏症、饲料营养价值与饲料加工利用、畜禽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
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必备知识,又是饲料工业生产的技术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能配制日粮/设计配合饲料产品;进行日粮营养诊断,处理常见问题;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专业能力1.了解饲料营养物质组成及营养生理作用;能够观察与鉴别畜禽典型营养缺乏症状,并从营养角度分析畜禽营养缺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了解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规律,掌握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会合理利用饲料原料。
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
能够通过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与技巧,根据现有条件设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方。
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措施。
6.能够进行饲料原料常规分析操作。
7.能够进行日粮营养诊断,能解决常见问题。
(二)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营养与饲料知识解释饲料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4.具有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项目一: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1.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掌握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动植物营养成分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掌握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特点及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与生命活动、生产性能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动物生产、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一)动物营养原理1、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了解动物和饲料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其差异。
掌握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分类和功能。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熟悉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和消化生理特点。
理解不同动物对各类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和消化率的影响因素。
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基本方法。
3、蛋白质营养明确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和生理功能。
理解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掌握蛋白质品质的评定方法和氨基酸平衡理论。
4、碳水化合物营养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
掌握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特点。
熟悉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生理作用。
5、脂类营养认识脂类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理解脂类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作用。
(二)矿物质营养1、常量矿物质元素学习钙、磷、钠、氯、钾等常量矿物质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
了解常量矿物质元素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掌握常量矿物质元素的来源和供给量。
2、微量矿物质元素熟悉铁、铜、锌、锰、硒、碘等微量矿物质元素的营养作用。
理解微量矿物质元素缺乏症的表现和诊断方法。
了解微量矿物质元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形式和注意事项。
(三)维生素营养1、脂溶性维生素掌握维生素 A、D、E、K 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和代谢特点。
2、水溶性维生素学习维生素 B 族和维生素 C 的营养作用和缺乏表现。
熟悉水溶性维生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四)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1、营养需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明确营养需要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实验大纲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营养学实验英文名称:Animal Nutrition Laboratory课程编号:开课时间:三年级上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大纲主撰人: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教学要求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必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但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我们在原有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动物营养研究的常用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实验一直接干燥法测定饲料中水分含量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饲料中水分,让学生掌握烘箱和水分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饲料样品中干物质的测定,让学生了解饲料干物质含量与饲料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类饲料样品中干物质(水分)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1.洁净称样皿,在105±2℃烘箱中烘1h,取出,在于燥器中冷却30min,称准至0.0002g,再烘干m30in,同样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05g为恒重。
2.用己恒重称样皿称取两分平行试样,每份2~5g(含水重0.1g以上,样品厚度4mm以下)。
准确至0.0002g,不盖称样皿盖,在105±2℃烘箱中烘3h(以温度到达105℃开始计时),取出,盖好称样皿盖,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重。
3.再同样烘干lh,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2g。
水分(%)=水分质量/样本质量*100主要仪器、试剂:粉碎机、分析天平、电热式恒温烘箱、干燥器实验二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磷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磷,让学生掌握饲料中常规成分的测定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动物营养学实验大纲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营养学实验英文名称:Animal Nutrition Laboratory课程编号:开课时间:三年级上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大纲主撰人: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教学要求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必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但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我们在原有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动物营养研究的常用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实验一直接干燥法测定饲料中水分含量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饲料中水分,让学生掌握烘箱和水分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饲料样品中干物质的测定,让学生了解饲料干物质含量与饲料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类饲料样品中干物质(水分)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1.洁净称样皿,在105±2℃烘箱中烘1h,取出,在于燥器中冷却30min,称准至0.0002g,再烘干m30in,同样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05g为恒重。
2.用己恒重称样皿称取两分平行试样,每份2~5g(含水重0.1g以上,样品厚度4mm以下)。
准确至0.0002g,不盖称样皿盖,在105±2℃烘箱中烘3h(以温度到达105℃开始计时),取出,盖好称样皿盖,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重。
3.再同样烘干lh,冷却,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02g。
水分(%)=水分质量/样本质量*100主要仪器、试剂:粉碎机、分析天平、电热式恒温烘箱、干燥器实验二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磷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饲料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钙、总磷,让学生掌握饲料中常规成分的测定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动物营养学大纲
绪论一、基本概念营养:是指有机体摄入、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养分:食物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长、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关系的科学。
二、动物营养学的任务(谨记);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关系;(养分缺乏、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研究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三、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中的作用动物生产: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5,保护生态环境。
饲料工业:饲料产品的结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选用与配比、饲料工厂的设计、饲料机械的选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等均要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一、基本概念自养生物:异养生物:饲料:纯养分:概略养分的六大成分(水分-自由水和吸附水、CP、EE、CF、NFE、ASH );Van Soest方案中的NDF、ADF;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一)元素组成比较:动植物体内含量元素最多的为CHON四种。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
2、元素含量规律的异同:相同处为均以O为多,C、H次之,其他少。
不同之处在于,植物含K高,含Na低,而动物含Na高,含K低。
动物体内含Ca和P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动物体内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因总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还受土壤肥料、气候条件和收获贮藏时间等因素影响。
动物营养学 教学大纲
2.第十三章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
维持和维持需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畜牧生产的指导意义;维持需要的研究方法和估算公式;动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维持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识记维持需要、代谢体重、绝食代谢;领会维持需要的意义和作用、绝食代谢和维持能量需要的表达方式;结合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掌握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动物的生产效能。
3学时
4.第十五章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
反刍动物养分需求的一般特征及其对粗饲料的依赖性;反刍动物对蛋白质需要的特点及估算原理、方法;哺乳期、育成期和肥育期肉牛的营养需要特点;奶牛泌乳的规律及其营养需要特点和估算方法;影响牛乳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重点与难点:识记标准奶;领会能量水平对奶牛泌乳的影响,饲料中的钙、磷含量对泌乳性能的影响,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对产奶量的影响;掌握奶牛日粮中的适当精粗比例的意义。
4学时
4.第四章碳水化合物营养原理
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特征、种类及特点;碳水化合物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对饲料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的特点和差异;纤维性物质的营养与抗营养作用;反刍动物消化利用纤维性物质的机理。
重点与难点:识记碳水化合物、非淀粉多糖概念;领会碳水化合化碳水化合物的异同点;掌握反刍动物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与丙酸和乙酸摩尔比的关系;结合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原理,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利用粗纤维。
2学时
5.第五章脂肪营养原理
脂肪和类脂的种类、组成特征和性质;脂肪的主要营养生理功能;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对饲料脂肪消化、吸收、代谢的特点和差异;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重要生理作用。
重点与难点:识记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必需脂肪酸;领会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必需脂肪酸的种类及来源、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消化脂肪的异同点;掌握脂肪在生产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2019-广东海洋大学
13332206《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动物科学专业教育核心课,重要的动物科学专业基础课。
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饲料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营养原理、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需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配合饲料工业和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为学习动物科学有关的专业课如猪生产学、禽生产学、牛生产学、配合饲料生产学等课程和从事配合饲料工业、动物生产、相关科研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
2、掌握动物营养调控、配合饲料工业、动物生产中与营养有关的技能,动物试验研究方法。
3、具备分析和解决配合饲料生产和动物生产中的有关营养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2、理解:动物营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1、营养及营养学的概念2、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3、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4、课程教学安排与要求(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安排、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教学。
2、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幻灯片、黑板板书等手段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要求】1、要求课外阅读3篇与动物营养学发展过程有关论文。
2、课后作业(1)营养、营养学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大纲下载PDF版本课程编号:学时:60 其中实验 10 学时教学实习 0.5周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动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与营养缺乏症、饲料营养价值与饲料加工利用、畜禽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
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必备知识,又是饲料工业生产的技术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能配制日粮/设计配合饲料产品;进行日粮营养诊断,处理常见问题;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等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行,为后续学习动物生产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饲料营养物质组成及营养生理作用;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缺乏和过量对动物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规律,掌握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
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
掌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掌握主要动物饲料配方设计技巧。
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措施。
(二)能力教育目标1.会判别典型营养缺乏症,能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2.会合理利用饲料原料。
3.会使用饲料产品,能根据现有条件设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方。
4.会进行日粮营养诊断,能解决常见问题。
5.会饲料原料常规分析操作。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控制饲料安全以保证食品安全;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已开课程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通过生产实例讲授;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密切结合计算机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应用,采用计算机及行业软件辅助教学。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把握能力,可配合机房开放进行。
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为动物营养基础理论、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课程的难点为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五、建议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掌握和驾驭能力,技能考核结合实验课、实习实训进行。
建议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分别占70%、3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姚军虎.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陈喜斌主编. 《饲料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3冯定远主编. 《配合饲料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3八、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一、本课程学习意义二、课程基本内容及与其它课程关系三、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现状、发展方向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目前饲料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动物营养学、饲养学的概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动物营养学、饲养学的含义。
第二章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1.教学内容第一节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一、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三、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及实践意义第二节蛋白质与动物营养一、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二、蛋白质不足与过量后果三、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四、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第三节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一、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三、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与利用四、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及其应用五、粗纤维的合理利用第四节脂肪与动物营养一、脂肪的理化特性二、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三、饲料脂肪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四、动物饲粮中添加脂肪的应用第五节矿物质与动物营养一、矿物质概述二、主要矿物质简介第六节维生素与动物营养一、维生素营养概述二、各类维生素营养简介第七节水与动物营养一、水的营养生理功能与缺水后果二、动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三、动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动植物营养成分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特点;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及不足和过量的危害;单胃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碳水化合物存在形式,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影响粗纤维利用的因素;脂肪的理化特性,营养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生理作用;饲料脂肪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矿物质的营养生理功能;矿物质饲料发展趋势;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水的营养生理功能,动物体内水平衡与调解的机制。
熟悉维生素A、D、E、K、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胆碱、生物素、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掌握典型营养缺乏症。
掌握三种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的消化与利用;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单胃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特点;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特点;单胃动物、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特点;必需脂肪酸的概念;饲粮中添加脂肪的作用;钙、磷、钠、氯、硫、铁、铜、锰、锌、钴、碘、硒的典型营养缺乏症;维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动物需水量估算方法及影响需水量的因素。
重点掌握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的概念,提高饲粮蛋白质利用率的措施;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尿素技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种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利用;能量在动物体内转化规律;单胃动物、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特点;单胃动物对蛋白质品质的要求,反刍动物日粮中非蛋白氮利用技术;必需脂肪酸的概念;饲粮中添加油脂的作用;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典型营养缺乏症。
教学难点:动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转化过程;矿物质、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典型营养缺乏症。
第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1.教学内容一、营养需要二、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三、饲养标准四、主要饲养标准简介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熟悉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掌握动物营养需要相关概念,动物营养需要构成,饲养标准指标体系及使用技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动物营养需要的相关概念,动物营养需要的构成,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饲养标准体系及使用技术。
教学难点: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饲养标准的使用技术。
第四章饲料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国际饲料分类二、中国饲料分类第二节粗饲料一、干草二、农副产品饲料三、树叶及其他第三节青饲料一、营养特点二、影响青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三、青饲料饲喂技巧第四节青贮饲料一、营养特点二、青贮饲料使用技术三、青贮饲料发展趋势第五节能量饲料一、谷物籽实类二、糠麸类饲料三、块根块茎及瓜类四、其他五、能量饲料加工调制第六节蛋白质饲料一、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二、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三、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四、非蛋白氮饲料第七节矿物质饲料一、钠、氯饲料二、补钙饲料三、补磷饲料四、其他第八节饲料添加剂一、概述二、营养饲料添加剂三、一般饲料添加剂四、药物饲料添加剂五、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青贮饲料发展趋势块根块茎及瓜类饲料的营养特点;能量饲料加工调制方法;其他饼粕饲料的饲用价值;其他蛋白质饲料的饲用价值;酿造工业副产品的饲用价值。
熟悉青贮饲料营养特点;国际饲料分类方法;干草、农副产品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影响干草营养价值的因素;青饲料的营养特点;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点;糠麸类饲料的营养特点;油脂、乳清粉的饲用价值;各种加工调制方法的优缺点及用途;钠、氯、钙、磷补充料的种类,使用注意事项;饲料添加剂相关法规及饲料添加剂分类;食欲增进剂、粘结剂、流散剂等的种类及作用;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作用、种类,掌握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
掌握中国饲料分类方法;秸秆氨化技术;影响青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青贮饲料使用技术;玉米的饲用价值;小麦麸、米糠的饲用价值;大豆饼粕、棉籽饼粕、菜籽饼粕、花生饼粕、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的饲用价值;玉米淀粉加工副产品饲用价值;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原料种类,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饲料保存剂的使用技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饲料分类方法;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特点及饲用价值;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
教学难点:饲料原料的饲用价值、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技术。
第五章饲料配方设计与配合饲料生产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配合饲料产品的种类与特点二、配合饲料的优越性第二节全价饲粮配方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一、全价饲粮配方设计原则二、配方设计方法三、畜禽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特点第三节商品浓缩饲料的配方设计一、浓缩饲料的配方设计二、浓缩饲料的使用第四节预混料配方设计一、预混料的分类二、添加剂添加量确定原则三、预混料配方设计第五节配合饲料生产一、配合饲料生产各工序二、各工序对饲料质量的影响第六节配合饲料质量管理一、配合饲料质量标准二、配合饲料质量管理的基本措施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原则与方法。
熟悉饲料产品分类及特点,配合饲料配方设计原则,畜禽饲料配方设计特点,配合饲料生产基本工序,配合饲料质量管理的基本措施。
掌握各类产品使用方法,配合饲料各质量指标。
熟练掌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方法。
3.重点、难点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方法,畜禽饲料配方设计特点。
九、实验教学实验一、动物营养缺乏症的观察与识别目的要求:通过幻灯片、录像片的放映,识别动物营养缺乏症的表现,能确认动物典型营养缺乏症。
主要内容:1.钙、磷、铜、锰、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2.锌缺乏导致的“不全角化症”3.铜、铁、钴及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症4.维生素A引起的“干眼病”5.维生素E、Se缺乏引起的“白肌病”6.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7.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卷爪麻痹症”8.烟酸、泛酸缺乏引起的猪“癞皮症”、“鹅行步伐”重点掌握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佝偻病、不全角化症的表现。
实验报告内容与要求:营养缺乏症的典型症状、综合分析发生营养缺乏症的原因。
实验二、三、四饲料配方设计目的要求:熟练掌握饲养标准、原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熟悉配方设计方法步骤,能设计出比较合理的配方。
主要内容:设计配合饲料配方、浓缩饲料配方、添加剂预混料配方、精料补充料配方。
1.饲养标准的查询2.饲料原料选择与营养价值查询3.配方设计计算方法4.配方调整与完善重点掌握内容(能力培养目标):配方设计计算方法实验报告内容与要求:按照配方设计方法步骤,根据配方设计要求,提交比较合理、内容完善的配方。
十、实习教学实习目的:通过教学实习,能掌握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基本操作方法、步骤。
实习内容时间安排:时间0.5周。
实习地点:饲料分析检测实验室实习内容:实习一、饲料水分测定实习二、饲料采样与样品制备实习三、粗蛋白质测定实习四、粗纤维测定实习五、粗灰分测定实习六、钙的测定实习七、总磷测定实习八、水溶性氯化物测定实习报告内容与要求:基本原理、仪器设备、试剂、实验材料、分析检测步骤、实验结果与计算、实验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