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1b18708762caaedc33d48f.png)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1、佇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 ABC的边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 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运动的时间为t秒.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的面C积S随运动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岀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QPAM N B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 // BC,AD 3,DC 5,AB 4. 2,Z B 45 .动点M 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MN // AB时,求t的值.(3)试探究:t为何值时,△ MNC为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OA// BC,点A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在OA上运动,从O点出发到A点;动点N在AB上运动,从A点出发到B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 // OC?⑵设△ 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x(3)连接AC,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 t ,使MN 与AC 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河北卷)如图,在 Rt A ABC 中,/ C = 90°, AC = 12, BC =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 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 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 PDQ.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 )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2)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PQBA 是梯形?(3) 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 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丄AB ?若存在,请估计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 O W t < 1 ; 1 v t w 2 ; 2v t w 3; 3 v t < 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5、(山东济宁)如图, A 、B 分别为x 轴和y 轴正半轴上的点。
中考数学复习之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卷
![中考数学复习之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卷](https://img.taocdn.com/s3/m/ae9df99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8.png)
中考数学复习之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卷一.选择题1.如图,△ABC和△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90°,AB=2,DE=4.点B与点D重合,点A,B(D),E在同一条直线上,将△ABC沿D⇒E方向平移,至点A与点E重合时停止.设点B,D之间的距离为x,△ABC与△D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准确反映y与x之间对应关系的图象是()A.B.C.D.2.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 的大致图象为()A.B.C.D.3.如图(1),在Rt△ABC中,∠ACB=90°,D是斜边AB的中点,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A运动,设S△DPB=y,点P运动的路程为x,若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的面积为()A.4B.6C.12D.144.如图,AB为半圆所在⊙O的直径,弦CD为定长且小于⊙O的半径(点C与点A不重合),CF⊥CD交AB于F,DE⊥CD交AB于E,G为半圆中点,当点C在上运动时,设的长为x,CF+DE=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二.填空题5.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P0(1,2n)作图象的切线(与图象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交x轴于点A1,过A1作x轴的垂线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P1,过点P1作图象的切线交x 轴于点A2,过A2作x轴的垂线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P2,以此类推,可以找到无数个P 点.(1)当n=5时,属于整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的点P有个;(2)当n=2011时,属于整点的点P有个,最后一个整点P的坐标是.6.如图所示,点P(a,﹣2a)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与⊙O的一个交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π,则k的值为.三.解答题7.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F于点F.(1)求证:AE=EF;(2)如图2,若把条件“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其余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3)如图3,若把条件“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其余条件仍不变,那么结论AE=EF是否成立呢?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8.问题提出:(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是DC上一点,连接AE,过点A作AE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EF,则∠AEF=;问题探究:(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CD.∠ABC=∠ADC=90°,连接BD,若BD=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问题解决:(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AD=60°,∠ABC=90°,∠BCD=120°,AC与BD交于点E,且DE=4,BE=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9.A是直线x=1上一个动点,以A为顶点的抛物线y1=a(x﹣1)2+t和抛物线y2=ax2交于点B(A,B不重合,a是常数),直线AB和抛物线y2=ax2交于点B,C,直线x=1和抛物线y2=ax2交于点D.(如图仅供参考)(1)求点B的坐标(用含有a,t的式子表示);(2)若a<0,且点A向上移动时,点B也向上移动,求的范围;(3)当B,C重合时,求的值;(4)当a>0,且△BCD的面积恰好为3a时,求的值.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动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O运动,过点C作∠BCD=∠ABO,交直线AB于点D.设∠BDC=α°,将CD绕点C顺时针旋转α°得到线段CE,连接DE.设四边形BCED与△ABO的重叠部分面积为S(平方单位),S>0,点C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AB的长;(2)求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3)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11.【综合与实践】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光源来测量物体的高度.已知榕树CD,FG 和灯柱AB如图①所示,在灯柱AB上有一盏路灯P,榕树和灯柱的底端在同一水平线上,两棵榕树在路灯下都有影子,只要测量出其中一些数据,则可求出所需要的数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根据光源确定榕树在地面上的影子;②测量出相关数据,如高度,影长等;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可求出所需要的数据.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列问题:(1)已知榕树CD在路灯下的影子为DE,请画出榕树FG在路灯下的影子GH;(2)如图①,若榕树CD的高度为3.6米,其离路灯的距离BD为6米,两棵榕树的影长DE,GH均为4米,两棵树之间的距离DG为6米,求榕树FG的高度;(3)无论太阳光还是点光源,其本质与视线问题相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直接利用视线解决问题.如图②,建筑物CD高为50米,建筑物MF上有一个广告牌EM,合计总高度EF为70米,两座建筑物之间的直线距离FD为30米.一个观测者(身高不计)先站在A处观测,发现能看见广告牌EM的底端M处,观测者沿着直线AF向前走了5米到B处观测,发现刚好看到广告牌EM的顶端E处.则广告牌EM的高度为米.12.综合与探究如图,抛物线y=ax2+x+c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D,点B的坐标是(4,0),点C的坐标是(0,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CD是以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E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E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F,当点E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CDBF的面积最大?求出四边形CDBF的最大面积及此时E 点的坐标.13.如图甲所示,已知直线y1=﹣x+与x轴和y轴分别相交于点A,B,直线y2=kx+3﹣2k(k≠0)与y轴相交于点C,两直线交于点P.(1)求△AOB的面积;(2)如图乙所示,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D,若点B,C关于直线DP对称,求点C的坐标;(3)当△BCP是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直线y2的函数解析式.14.如图,矩形ABCD中,AD=10,AB=20,点P在边CD上,且与点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连接PQ,PQ的中点为M.(1)求证:△ADP∽△ABQ;(2)若△PCQ的面积为100,求DP长;(3)若BM的长为3,求DP长.。
动点问题 专项复习
![动点问题 专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f0a3068524de518974b7d5f.png)
动点问题专项复习案【专项说明】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重、难点】:将运动问题转化为静止问题,动中取静。
热身训练:1.如图,扇形O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线段BO 、OA 匀速运动到点A ,则OP 的长度y 与运动时间t 之间的函数图像大致为( )2.如图,矩形ABCD 中,AB=3,BC=4,动点P 从点A 出发,按照A→B→C的方向在AB和BC上移动,记PA=x,点D到直线PA的距离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3,3),点C的坐标为(0,21),点P为斜边OB上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为( )C B PD A Q 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且DM=1,N为对角线AC 上任意一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_____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2cm ,BC=6cm ,点P 沿AB 边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 沿DA 边从点D 开始向点A 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同时出发,用t 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 t ≤6),那么:(1)当t 为何值时,三角形QAP 为等腰三角形?(2)求四边形QAPC 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3)当t 为何值时,以点Q 、A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例1: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1的抛物线y=ax 2+bx+c(a ≠0)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其中点A 的坐标为(﹣3,0). (1)求点B 的坐标;(2)已知a=1,C 为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①若点P 在抛物线上,且S △POC =4S △BOC .求点P 的坐标; ②设点Q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作QD ⊥x 轴交抛物线于点D ,求线段QD 长度的最大值.MN D CB A1.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2.如图,已知抛物线l y=ax2+bx+c 与x轴的一个交点A的坐标为(-1,0),对称轴为直线 x = 2.(1)求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2)点D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点C是抛物线上的另一点。
动点问题专题复习PPT课件
![动点问题专题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cbaf91ed630b1c59eeb5d8.png)
或三角比法 题都能用三角比法,且用三角比法针对性
更强,更省时间。
三.尝试练习
在Rt△ABC中,∠C=90°,AC=6cm,BC=8cm, 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 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1)当t为何值时,PQ∥BC?
(2)设△ APQ的面积为y,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A
D
P
Q
B
C
1.2)解:过Q作QN垂直AC于N
相似法
A
D
P
Q
∟
N
B
C
QN4 4t 5
∵△AQN∽ △ABC
QN AQ
BC
AB
QN 5t
8
10
QN 4 4t 5
y 1 2t 4 4 t 2 5
y 4 t 2 4t 5
1.2)另解:
(锐角)
D
C
4
∟
30°
A
7
B 23 E
P
E4
A
7
B
P
当CB=CP时 当t=3或11或 7 4 3
或
7 4 3 3
当PB=PC时 时, PBC是等腰三角形。
探究动点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关注全过程
脑创新 再探新知 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3)当t>7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线段 DP将线段BC三等分?
D
C
E
A
Hale Waihona Puke tBPD
C
E
A
Bt
P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之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之几何图形动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25b9b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7.png)
12,∴AB= 12 =2 3 ,又∵△ABE是等边三角形,∴BE=AB=2 3,即PD+ PE的最小值为2 3 .
专题二 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类型3 同侧差最大值问题 【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 最大. 【解决思路】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A-PB|≤AB,当A,B, P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即|PA-PB|的最大值为线段AB的长.连接AB并延 长,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
2 AN
-PN=PM′-PN≤M′N=2,延长M′N交BD于点P′,连接P′M,∴
例4题图
当点P运动到P′时,即点M′、N、P′共线时,M′N=P′M′-P′N=2,
∴PM-PN的最大值为2.
例4题解图
专题二 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模型二 “一点两线”型(两动点+一定点)
【问题】点P是∠AOB的内部一定点,在OA上找一点M,在OB上找一点N, 使得△PMN周长最小. 【解决思路】要使△PMN周长最小,即PM+PN+MN值最小.根据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将三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线上即可.
专题二 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例5 如图,∠AOB=30°,点M、N分别是射线OA、OB上的动点,OP平分 ∠AOB,且OP=6,则△PMN的周长最小值为( C )
213.∴PM-PO的最大值为
13
2.
例3题解图
专题二 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类型4 异侧差最大值问题 【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异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大. 【解决思路】将异侧点转化为同侧点,同类型3即可解决.
专题二 几何图形动点问题
例4 (2019陕西)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8,AC与BD交于点O,N是AO的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a2458e0912a21615792973.png)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1、佇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 ABC的边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 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运动的时间为t秒.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的面C积S随运动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QPAM N B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 BC,AD 3,DC 5,AB 4、2,Z B 45 .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MN // AB时,求t的值.(3)试探究:t为何值时,△ MNC为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OA// BC,点A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在OA上运动,从O点出发到A点;动点N在AB 上运动,从A点出发到B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 // OC ?x⑵设△ 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3)当x 为何值时, EDQ 为直角三角形。
7 (杭州)在直角梯形ABCD 中,C 9° ,高CD 6cm (如图1)。
动点P,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B 代AD,DC 运动到点(3)连接AC,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 t ,使MN 与AC 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河北卷)如图,在 Rt A ABC 中,/ C = 90°, AC = 12, BC =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 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 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 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 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 PDQ.设运动时间为t (秒).(1 )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2)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PQBA 是梯形?(3) 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丄AB ?若存在,请估计 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 O W t < 1 ; 1 v t w 2 ; 2v t w 3; 3 v t < 4);若不存在,请简5、(山东济宁)如图, A 、B 分别为x 轴和y 轴正半轴上的点。
初一数学 行程动点问题复习
![初一数学 行程动点问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acc37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e.png)
行程动点类问题专题复习知识储备1:分类讨论思想例1:数轴上的A点与表示-3的点距离4个单位长度,则A点表示的数为.变1:数轴上的A点表示的数为2,若AB=3,则B点表示的数为.知识储备2:绝对值方程例2:(1)|t-14|=8(2)|(2+t)-(10-2t)|=|t-6|变2:(1)|t+1|=2|t-5|(2)|3t-(-1+t)|=|t-5|知识储备3:动点三要素①起点:最初的位置②方向:向右加(+),向左减(-)③速度:运动距离(s)=速度(v)×时间(t)例3: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沿数轴向右以每秒2单位速度运动,则7秒后A点对应的数为.变3:若数轴上的点A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若一个点从点A出发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此时终点所表示的数是.知识储备4:距离表示(要和中点公式区分开)①相对位置确定(已知大小):距离=大—小相对位置确定(已知左右):距离=右—左②相对位置不确定(未知大小或左右):距离=|右—左|=|左—右|例4:点A在数轴上对应数为1,点B在数轴上对应数为3,则A、B之间的距离为.变4:点A在数轴上对应数为-1,点B在数轴上对应数为x,则A、B之间的距离为.知识储备5:中点公式(要和距离公式区分开)A点表示的数为x,B点表示的数为y,则A、B的中点为2yx+.例5:点A在数轴上对应数为3,点B在数轴上对应数为-7,则A、B中点对应的数为.变5:点A在数轴上对应数为3,A、B中点对应的数为-7,则点B在数轴上对应数为.知识储备6:解题步骤①画图:在数轴上表示出点的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和速度。
②写点:先表示出动点运动的距离【运动距离(s)=速度(v)×时间(t)】,再表示出动点运动后所对应的数。
【向右运动用“+”表示,向左运动用“—”表示】③表示距离:右—左,若无法判定两点的左右需加绝对值。
④列式求解:根据条件列方程和代数式,求值。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3e62c486bec0975f565e287.png)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中考数学复习(一)动点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例1 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对应训练1.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 C. D.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一)点动问题.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对应训练2.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 B.C. D.(二)线动问题例3 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C. D.对应训练3.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垂直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点B开始沿着线段BD匀速平移到D.设直线l被矩形所截线段EF的长度为y,运动时间为t,则y关于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A. B.C.D.(三)面动问题例4 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大致图象应为()A.B.C.D.对应训练4.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考点三:动点综合题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一)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1 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 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上的一动点,且∠PDQ=90°.(1)求ED、EC的长;(2)若BP=2,求CQ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图1 备用图例2 如图1,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 0)、C(0 ,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2)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PAC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3)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例3 如图1,点A在x轴上,OA=4,将线段OA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至OB的位置.(1)求点B的坐标;(2)求经过A、O、B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P、O、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例4 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x+7与正比例函数43y x的图象交于点A,且与x轴交于点B.(1)求点A和点B的坐标;(2)过点A作AC⊥y轴于点C,过点B作直线l//y轴.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A的路线向点A运动;同时直线l从点B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交x轴于点R,交线段BA 或线段AO于点Q.当点P到达点A时,点P和直线l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为何值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例5 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12ym,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图1例 6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EF交BC于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例1 如图1,抛物线213442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 ,连结BC ,以BC 为一边,点O 为对称中心作菱形BDEC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坐标为(m , 0),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l 交抛物线于点Q .(1)求点A 、B 、C 的坐标;(2)当点P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直线l 分别交BD 、BC 于点M 、N .试探究m 为何值时,四边形CQMD 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请判断四边形CQBM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点P 在线段E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点Q ,使△BDQ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例2 如图1,抛物线233384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 (1)求点A 、B 的坐标;(2)设D 为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当△ACD 的面积等于△ACB 的面积时,求点D 的坐标;(3)若直线l 过点E (4, 0),M 为直线l 上的动点,当以A 、B 、M 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求直线l 的解析式.图1(1)当k=-2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要使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都是y随x增大而增大,求k应满足的条件以及x的取值范围;(3)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Q,当△ABQ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k的值.例4设直线l1:y=k1x+b1与l2:y=k2x+b2,若l1⊥l2,垂足为H,则称直线l1与l2是点H的直角线.(1)已知直线①122y x=-+;②2y x=+;③22y x=+;④24y x=+和点C(0,2),则直线_______和_______是点C的直角线(填序号即可);(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梯形OABC的顶点A(3,0)、B(2,7)、C(0,7),P为线段OC上一点,设过B、P两点的直线为l1,过A、P两点的直线为l2,若l1与l2是点P的直角线,求直线l1与l2的解析式.图1例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2153244m my x x m m -=-++-+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 和点A ,点B (2,n )在这条抛物线上.(1)求点B 的坐标;(2)点P 在线段OA 上,从点O 出发向点A 运动,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OB 交于点E ,延长PE 到点D ,使得ED =PE ,以PD 为斜边,在PD 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当点P 运动时,点C 、D 也随之运动).①当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的顶点C 落在此抛物线上时,求OP 的长;②若点P 从点O 出发向点A 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同时线段OA 上另一个点Q 从点A 出发向点O 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点Q 到达点O 时停止运动,点P 也停止运动).过Q 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AB 交于点F ,延长QF 到点M ,使得FM =QF ,以QM 为斜边,在QM 的左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QMN (当点Q 运动时,点M 、N 也随之运动).若点P 运动到t 秒时,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有一条边恰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求此刻t 的值.图1例6 如图1,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以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1)求x 的取值范围;(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3)探究:△ABC 的最大面积?图14=MN 1=MA 1>MB x AB=例 7如图1,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图1例8 如图1,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图1课后练习(一)一、选择题1.如图,Rt△ABC中,∠ACB=90°,∠ABC=60°,BC=2cm,D为BC的中点,若动点E以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t<6),连接DE,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A.2 B.2.5或3.5 C.3.5或4.5 D.2或3.5或4.52.图1所示矩形ABCD中,BC=x,CD=y,y与x满足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EF的斜边EF过C 点,M为EF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当x=3时,EC<EM B.当y=9时,EC>EMC.当x增大时,EC•CF的值增大 D.当y增大时,BE•DF的值不变3.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一边BC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GEF的一边GF重合.正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和点E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秒,正方形ABCD 与Rt△GEF重叠部分面积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为()A.B.C.D.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0,2),B(0,6),动点C在直线y=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A.2 B.3 C.4 D.5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B的坐标分别为(8,0)、(0,6).动点Q从点O、动点P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沿着OA方向、AB方向均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5).以P 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与AB、OA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C、D,连接CD、QC.(1)求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D重合?(2)设△QCD的面积为S,试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4,0),点P在射线AB上运动,连结CP与y轴交于点D,连结BD.过P,D,B三点作⊙Q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延长DQ交⊙Q于点F,连结EF,BF.(1)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2)当点P在线段AB(不包括A,B两点)上时.①求证:∠BDE=∠ADP;②设DE=x,DF=y.请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请你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B,D,F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直角边之比为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如图,直角梯形OABC中,AB∥OC,O为坐标原点,点A在y轴正半轴上,点C在x轴正半轴上,点B坐标为(2,2 3 ),∠BCO=60°,OH⊥BC于点H。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e6e372964bcf84b8d57b10.png)
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2.(吉林)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6厘米,60B ∠=°.从初始时刻开始,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点P 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 C B →→的方向运动,点Q 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 B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D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 、Q 运动的时间为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平方厘米(这里规定:点和线段是面积为O 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 (1)点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秒;(2)点P 、Q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x 的值是秒;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C(第23题图)(第28题)如图16,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90B ∠=︒,AD = 6,BC = 8,33=AB ,点M 是BC 的中点.点P 从点M 出发沿M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到达点B 后立刻以原速度沿BM 返回;点Q 从点M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在射线MC 上匀速运动.在点P ,Q 的运动过程中,以PQ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EPQ ,使它与梯形ABCD 在射线BC 的同侧.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P 返回到点M 时停止运动,点Q 也随之停止. 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设PQ 的长为y ,在点P 从点M 向点B 运动的过程中,写出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t 的取值范围).(2)当BP = 1时,求△EPQ 与梯形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3)随着时间t 的变化,线段AD 会有一部分被△EPQ 覆盖,被覆盖线段的长度在某个时刻会达到最大值,请回答:该最大值能否持续一个时段?若能,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20cm ,P ,Q ,M ,N 分别从A ,B ,C ,D 出发沿AD ,BC ,CB ,DA 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 (0x ≠),则AP=2xcm ,CM=3xcm ,DN=x2cm .(1)当x 为何值时,以PQ ,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 或BC )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 为何值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ABDCPQMNP Q图16(备用图)答案1.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 1分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MN AB ∥∴MN DG ∥ ∴3BG AD ==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 5分 即10257t t -=解得,5017t = ································································· 6分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 ·························································································· 7分(第23题图①) A D C B K H (第23题图②) A D C B G MNADCB MN(第23题图③)(第23题图④)AD CBM NH E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535t t -=解得258t =······································································· 8分 解法二:∵90C C DHC NEC =∠=∠=︒∠∠,∴NEC DHC △∽△∴NC EC DC HC =即553t t -=∴258t = ··················· 8分 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即1102235tt -=∴6017t =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9分2. 解:(1)6. ······················································································ (1分)(2)8. ································································································· (3分) (3)①当03x <≤时,(第23题图⑤)A DCBH N MF Q 1A B C D Q 2 P 3 Q 3 EP 2 P 1 O2111sin 60222APQ y S AP AQ x x x ==︒==13△1····. ······························ (5分) ②当3x <≤6时,1222222121sin 6021(12-2)2APQ y S AP P Q AP CQ x x ==︒=△=?···=2.2x -+ ···················································································· (7分) ③当69x ≤≤时,设33P Q 与AC 交于点O .(解法一) 过3Q 作3,Q E CB ∥则3CQ E △为等边三角形.33333212..Q E CE CQ x Q E CB COP EOQ ∴===-∴∥△∽△3361,212211(212),33CP OC x OE EQ x OC CE x -∴===-∴==-3333311sin 60sin 6022AQP ACP COP y S S CP AC OC CP ===-△△△-S ··°··°111(6)(212)(6)223x x x =-⨯--·6.2x x =-. ··································································· (10分) (解法二) 如右图,过点O 作3OF CP ⊥于点F ,3OG CQ ⊥,于点,G 过点3P 作3P H DC ⊥交DC 延长线于点H .,.ACB ACD OF OG ∠=∠∴=又33,6,2122(6),CP x CQ x x =-=-=-3312CQP COQ S S ∴=△△3333321,3113211(212)(6)32(6).6COP CP Q S S CQ P H x x x ∴==⨯=⨯--=-△△··又331sin 602ACP S CP AC =△··°1(6)626).x x =-⨯=- 3AOP y S ∴=△3326)6)ACP OCP S S x x =-=--△△262x x =-+- (10分)3.解:(1)y = 2t ;(2)当BP = 1时,有两种情形:①如图6,若点P 从点M 向点B 运动,有 MB = BC 21= 4,MP = MQ = 3,∴PQ = 6.连接EM ,∵△EPQ 是等边三角形,∴EM ⊥PQ .∴33=EM .∵AB = 33,∴点E 在AD 上.∴△EPQ 与梯形ABCD 重叠部分就是△EPQ ,其面积为39.②若点P 从点B 向点M 运动,由题意得 5=t .P 3OABC DQ 3G H F图6PQ = BM + M Q -BP = 8,PC = 7.设PE 与AD 交于点F ,Q E 与AD 或AD 的延长线交于点G ,过点P 作PH ⊥AD 于点H ,则 HP = 33,AH = 1.在Rt △HPF 中,∠HPF = 30°, ∴HF = 3,PF = 6.∴FG = FE = 2.又∵FD = 2, ∴点G 与点D 重合,如图7.此时△EPQ 与梯形ABCD的重叠部分就是梯形FPCG ,其面积为3227.(3)能.4≤t ≤5. 4.解:(1)当点P 与点N 重合或点Q 与点M 重合时,以PQ ,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 或BC )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①当点P 与点N 重合时,21222011x x x x +===由,得,(舍去).1分因为BQ +CM=31)20x x +=<,此时点Q 与点M 不重合.所以1x =符合题意.2分②当点Q 与点M 重合时, 320,5x x x +==由得.此时22520DN x ==>,不符合题意. 故点Q 与点M 不能重合. 所以所求x1.3分(2)由(1)知,点Q 只能在点M 的左侧, ①当点P 在点N 的左侧时,由220(3)20(2)x x x x -+=-+, 解得120()2x x ==舍去,. 当x =2时四边形PQMN 是平行四边形.5分 ②当点P 在点N 的右侧时,由220(3)(2)20x x x x -+=+-, 解得1210()4x x =-=舍去,. 当x =4时四边形NQMP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24x x ==或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7分 (3)过点Q ,M 分别作AD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 ,F . 由于2x >x , 所以点E 一定在点P 的左侧. 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则点F 一定在点N 的右侧,且PE =NF ,8分 即223x x x x -=-. 解得120()4x x ==舍去,.由于当x =4时, 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10分图7。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2cab7da8956bec0875e310.png)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1.解:(1)①∵1t=秒,∴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CQ v t ===厘米/秒.·······················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1532104x x =+⨯, 解得803x =秒.∴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 (12分)2、直线364y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2.解(1)A (8,0)B (0,6) ····· 1分(2)86OA OB ==,10AB ∴=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881=(秒)∴点P 的速度是61028+=(单位/秒) 1分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3t ≤≤)时,2OQ t OP t ==,2S t = ···································· 1分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8t <≤)时,6102162OQ t AP t t ==+-=-,,如图,作PD OA ⊥于点D ,由PD AP BO AB =,得4865tPD -=, ·········· 1分 21324255S OQ PD t t ∴=⨯=-+ ························ 1分(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3)82455P ⎛⎫ ⎪⎝⎭, ································ 1分12382412241224555555I M M 2⎛⎫⎛⎫⎛⎫-- ⎪ ⎪ ⎪⎝⎭⎝⎭⎝⎭,,,,, ·················· 3分5、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5.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 ∴14(3)25S t t =-⋅,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 =90°.由△APQ ∽△ABC ,得AQ APAC AB=,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经过点C .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图16P图4图5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经过点C ,如图7.22234(6)[(5)][4(5)]55t t t -=-+--,4514t =】6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6.解(1)①30,1;②60,1.5; ……………………4分(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A =300.∴AB =4,AC. ∴AO =12AC. ……………………8分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 ……………………10分(备用图)7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7.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AD ==.···························· 1分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 ∴CN CMCD CG = ····························· 5分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 ····························· 6分(3)分三种情况讨论:CM(图①)A DCB K H(图②)A DCBG MN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103t =······························· 7分 ②当MN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535t t -=解得258t = ······························ 8分解法二:∵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 ······························· 8分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ADCBMN(图③)(图④)AD CBM NH E(图⑤)ADCBH N MF即1102235tt -= ∴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 9分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0.解:(1)正确. ················· (1分)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EC =,连接ME . (2分)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AME BCF ∴△≌△(ASA ). ························ (5分) AE EF ∴=.······························· (6分) (2)正确. ·················· (7分) 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 =,连接NE .············ (8分) BN BE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FC GE B图1ADFC G E B 图2ADFGB图3AD F C G B M ADFN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 (10分) AE EF ∴=. (11分)1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11.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 与点A 重合, 则ACD BCD △≌△. 设点C 的坐标为()()00m m >,.则4BC OB OC m =-=-. 于是4AC BC m ==-.在Rt A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C OC OA =+, 即()22242m m -=+,解得32m =. ∴点C 的坐标为302⎛⎫⎪⎝⎭,. ···························· 4分(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 则B CD BCD '△≌△. 由题设OB x OC y '==,, 则4B C BC OB OC y '==-=-,在Rt B 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B C OC OB ''=+.()2224y y x ∴-=+,即2128yx =-+ ································ 6分由点B '在边OA 上,有02x ≤≤,∴ 解析式2128y x =-+()02x ≤≤为所求.∴当0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y ∴的取值范围为322y ≤≤.························ 7分(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且B D OB ''∥. 则OCB CB D ''''∠=∠. 又CBD CB D OCB CBD ''''∠=∠∴∠=∠,,有CB BA ''∥.Rt Rt COB BOA ''∴△∽△.有OB OC OA OB''=,得2OC OB ''=. ······················ 9分 在Rt B OC ''△中,设()00OB x x ''=>,则02OC x =.由(Ⅱ)的结论,得2001228x x =-+,解得000808x x x =-±>∴=-+,∴点C的坐标为()016.······················· 10分12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CE/CD=1/2时,求AM/BN 的值.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BN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 图(1)A BCDEFMN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 的值等于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 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12解:方法一:如图(1-1),连接BM EM BE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 和四边形FENM 关于直线MN 对称.∴MN 垂直平分BE .∴BMEM BN EN ==,.············ 1分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902A D C AB BC CD DA ∠=∠=∠=====°,.∵112CE CE DE CD =∴==,.设BN x =,则NE x =,2NC x =-.在Rt CNE △中,222NE CN CE =+.∴()22221xx =-+.解得54x =,即54BN =. ·············· 3分 在Rt ABM △和在Rt DEM △中,222AM AB BM +=, 222DM DE EM +=,∴2222AM AB DM DE +=+. ···················· 5分设AM y =,则2DM y =-,∴()2222221y y +=-+.解得14y =,即14AM =. ························ 6分∴15AM BN =. ····························· 7分 图(2)ABCD EFMN 图(1-1)A BCEFM方法二:同方法一,54BN =. ······················ 3分 如图(1-2),过点N 做NG CD ∥,交AD 于点G ,连接BE .∵AD BC ∥,∴四边形GDCN 是平行四边形.∴NG CD BC ==.同理,四边形ABNG 也是平行四边形.∴54AG BN ==. ∵90MNBE EBC BNM ⊥∴∠+∠=,°.90NG BC MNG BNM EBC MNG ⊥∴∠+∠=∴∠=∠,°,. 在BCE △与NGM △中90E B C M N G B C N G C N G M ∠=∠⎧⎪=⎨⎪∠=∠=⎩,,°.∴BCE NGM EC MG =△≌△,. ········ 5分∵114AMAG MG AM =--=5,=.4 ·················· 6分 ∴15AM BN =. ····························· 7分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 ,∠A =90°,AB =12,BC =21,AD=16。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三 动点(面)问题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三 动点(面)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ae471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e.png)
1
2
3
4
5
6
1.(2019·江苏苏州)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
O,AC=4,BD=16,将△ABO沿点A到点C的方向平移,得到△A'B'O'.当
点A'与点C重合时,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 C )
A.6
B.8
C.10
D.12
由折叠知△A1DE≌△ADE,
所以A1D=AD=1.
由 A1B+A1D≥BD,得 A1B≥BD-A1D= 5-1.
故 A1B 长的最小值是 5-1.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类型二 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例2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E是线段BC上一点,N是线段BC延
长线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BC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
∴在线段 BC 上点 H 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点 P 使 PE+PF=9,同理在
线段 AB,AD,CD 上都存在两个点使 PE+PF=9.即共有 8 个点 P 满足
PE+PF=9.
1
2
3
4
5
6
5.(2019·辽宁锦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2,M是AD边的中
点,N是AB边上的动点,将△AMN沿MN所在直线折叠,得到△A'MN,连
AC的中点,连接BD,点F是BC边上的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B
作BE⊥BD交DF延长线于点E,连接CE,下列结论:
①若BF=CF,则CE2+AD2=DE2;
15
②若∠BDE=∠BAC,AB=4,则CE= 8 ;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1a64f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2.png)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一.一次函数动点问题1.(2020•南宁)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x+1与直线l2:x=﹣2相交于点D,点A是直线l2上的动点,过点A作AB⊥l1于点B,点C的坐标为(0,3),连接AC,BC.设点A的纵坐标为t,△ABC的面积为s.(1)当t=2时,请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2)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为s=,其图象如图2所示,结合图1、2的信息,求出a与b的值;(3)在l2上是否存在点A,使得△ABC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A的坐标和△ABC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连接AG,当t=2时,A(﹣2,2),设B(x,x+1),在y=x+1中,当x=0时,y=1,∴G(0,1),∵AB⊥l1,∴∠ABG=90°,∴AB2+BG2=AG2,即(x+2)2+(x+1﹣2)2+x2+(x+1﹣1)2=(﹣2)2+(2﹣1)2,解得:x1=0(舍),x2=﹣,∴B(﹣,);(2)如图2可知:当t=7时,s=4,把(7,4)代入s=中得:+7b﹣=4,解得:b=﹣1,如图3,过B作BH∥y轴,交AC于H,由(1)知:当t=2时,A(﹣2,2),B(﹣,),∵C(0,3),设AC的解析式为:y=kx+n,则,解得,∴AC的解析式为:y=x+3,∴H(﹣,),∴BH=﹣=,∴s===,把(2,)代入s=a(t+1)(t﹣5)得:a(2+1)(2﹣5)=,解得:a=﹣;(3)存在,设B(x,x+1),分两种情况:①当∠CAB=90°时,如图4,∵AB⊥l1,∴AC∥l1,∵l1:y=x+1,C(0,3),∴AC:y=x+3,∴A(﹣2,1),∵D(﹣2,﹣1),在Rt△ABD中,AB2+BD2=AD2,即(x+2)2+(x+1﹣1)2+(x+2)2+(x+1+1)2=22,解得:x1=﹣1,x2=﹣2(舍),∴B(﹣1,0),即B在x轴上,∴AB==,AC==2,∴S△ABC===2;②当∠ACB=90°时,如图5,∵∠ABD=90°,∠ADB=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A(﹣2,t),D(﹣2,﹣1),∴(x+2)2+(x+1﹣t)2=(x+2)2+(x+1+1)2,(x+1﹣t)2=(x+2)2,x+1﹣t=x+2或x+1﹣t=﹣x﹣2,解得:t=﹣1(舍)或t=2x+3,Rt△ACB中,AC2+BC2=AB2,即(﹣2)2+(t﹣3)2+x2+(x+1﹣3)2=(x+2)2+(x+1﹣t)2,把t=2x+3代入得:x2﹣3x=0,解得:x=0或3,当x=3时,如图5,则t=2×3+3=9,∴A(﹣2,9),B(3,4),∴AC==2,BC==,∴S△ABC===10;当x=0时,如图6,此时,A(﹣2,3),AC=2,BC=2,∴S△ABC===2.2.(2020•中山区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动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O运动,过点C作∠BCD=∠ABO,交直线AB于点D.设∠BDC=α°,将CD 绕点C顺时针旋转α°得到线段CE,连接DE.设四边形BCED与△ABO的重叠部分面积为S(平方单位),S >0,点C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AB的长;(2)求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3)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解:(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A(0,3),B(﹣6,0).∴OA=3,OB=6.∴.(2)证明:∵∠DBC=∠DCB,∴DB=DC.由旋转知CD=CE,∠BDC=∠DCE.∴BD∥CE,BD=CE.∴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3)∵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A(0,3),B(﹣6,0).∴.如图1,过点D作DH⊥BC于点H,∵BD=CD,∴.∴.∴当0<t≤2时,;如图2,当2<t≤3时,∵,∴.∵DE∥OB,∴∠ADE=∠ABC.∴.∴.∴DM=6﹣t.∴EM=2t﹣(6﹣t)=3t﹣6.∵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E.∴.∴.∴.∴.综上所述,.3.(2020•铁西区二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kx+b与x轴交于点A(4,0),与y轴交于点B (0,3),点C是直线y2=﹣x+5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C,过点C作CD⊥AB于点D.(1)求直线y1=kx+b的函数表达式;(2)当BC∥x轴时,求BD的长;(3)点E在线段OA上,OE=OA,当点D在第一象限,且△BCD中有一个角等于∠OEB时,请直接写出点C的横坐标.解:(1)把A(4,0),B(0,3)代入y1=kx+b,得到,解得:,∴y1=﹣x+3.(2)∵BC∥x轴,∴点C的纵坐标为3,当y=3时,3=﹣x+5,解得x=,∴C(,3),∵CD⊥AB,∴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由,解得,∴D(,),∴BD==.(3)如图,当∠BCD=∠BEO时,过点A作AM⊥AB交BC的延长线于M,点M作MN⊥x轴于N.∵OB=3,OE=OA=,∴tan∠BEO==2,∵CD⊥AB,AM⊥AB,∴CD∥AM,∴∠AMB=∠BCD=∠BEO,∴tan∠AMB==2,∵AB===5,∴AM=AB=,∵∠AOB=∠ANM=∠BAM=90°,∴∠BAO+∠ABO=90°,∠BAO+∠MAN=90°,∴∠MAN=∠ABO,∴△ABO∽△MAN,∴==,∴==,∴AN=,MN=2,∴M(,2),∴直线BM的解析式为y=﹣x+3,由,解得x=,∴点C的横坐标为,当∠CBD=∠BEO时,同法可得点C的横坐标为.4.(2020•大东区二模)如图,Rt△OAB的直角边OA在x轴上,边OB在y轴上,A的坐标为(6,0),B的坐标为(0,3),在第一象限有一点C的坐标为(3,4).(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P是x轴上一动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得∠PBO=∠BOC?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动点P在x轴上从点(﹣6,0)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运动,过点P作直线l垂直于x轴,设运动时间为t.请直接写出当t为何值时,在直线l上存在点M,在直线AB上存在点Q.使得以OC 为一边,O,C,M,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点A(6,0),B(0,3)在直线AB上,∴,∴,∴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2)如图1,当点P在x轴负半轴上时,∵点C(3,4),∴直线OC的解析式为y=x,∵∠PBO=∠BOC,∴BP∥CO,∵B(0,3),∴直线BP的解析式为y=x+3,令y=0,则x+3=0,∴x=﹣,∴P(﹣,0),当点P在x轴正半轴上时,由对称性知,P'(,0),即点P的坐标为(﹣,0)或(,0);(3)如图3,由(1)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C(3,4),∴OC=5,设Q(m,﹣m+3),①以OC与CQ为邻边时,CQ=OC=5,∴CQ==5,∴m=﹣2或m=6,∴Q1(﹣2,4),Q3(6,0),∵点C(3,4)向左平移3﹣(﹣2)=5个单位到点Q,∵(﹣2,4),∴点O也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点M1(﹣5,0),∴t=﹣5﹣(﹣6)=1,∵点C(3,4)向右平移6﹣3=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0=4个单位到点Q3,∴点O也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M3(3,﹣4),∴t=3﹣(﹣6)=9,②以OC与OQ为邻边时,OQ=OC=5,∴=5,∴m=或m=,∴Q2(,),Q4(,),∵点O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Q2(,),∴点C(3,4)也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M2(,),∴t=﹣(﹣6)=,∵点O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个单位到Q4,∴点C(3,4)也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M4(,),∴t=﹣(﹣6)=,即t的值为1或9或或.5.(2020•沈河区二模)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1,0),点B(2,3),点C(3,).(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点P(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直线PM∥y轴,交直线AB于点M,交直线BC于点N(P,M,N三点中任意两点都不重合),当MN=MP时,求点M的坐标;(3)如图2,取点D(4,0),动点E在射线BC上,连接DE,另一动点P从点D出发,沿线段D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B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终点B,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P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请直接写出此时点E的坐标.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点A的坐标是(﹣1,0),点B(2,3),∴,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2)∵点B(2,3),点C(3,),∴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点P(m,0),PM∥y轴,交直线AB于点M,交直线BC于点N,∴M(m,m+1),N(m,﹣m+4),∵MN=MP,∴m+1=(﹣m+4)﹣(m+1),解得:m=,∴M(,);(3)如图2中,作BT∥AD,过点E作EK⊥BT于K.设直线BC交x轴于J.∵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tan∠BJO=,∵BT∥OJ,∴∠BJO=∠TBJ,∴tan∠TBJ=tan∠BJO=,∴=,设EK=m,BK=2m,则BE=m,∴EK=BE,∵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t=+=DE+BE=DE+EK,∴当D,E,K共线,DE+EK的值最小,此时DE=DJ=2,EK=BK=1,∴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的最小值为2+1=3秒,此时E(4,2).二.反比例函数动点问题6.(2020•五华县模拟)如图,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斜边作等腰Rt△ABC,点C在第二象限,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的变化,但始终在一函数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0).解:连接OC,作CD⊥x轴于D,AE⊥x轴于E,如图,设A点坐标为(a,),∵A点、B点是正比例函数图象与双曲线y=的交点,∴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C=OA,OC⊥OA,∴∠DOC+∠AOE=90°,∵∠DOC+∠DCO=90°,∴∠DCO=∠AOE,∵在△COD和△OAE中∴△COD≌△OAE(AAS),∴OD=AE=,CD=OE=a,∴C点坐标为(﹣,a),∵﹣•a=﹣4,∴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故答案为y=﹣(x<0).7.(2020•金华二模)如图,反比例函数y=(x>0),点A(a,0)是x轴上的动点.B(0,4),以AB为边在AB右侧作正方形ABCD.(1)当a=4时,判断点D是否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请说明理由;(2)当点D落在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时,求a的值;(3)在(2)的条件下,沿水平方向平移正方形,使正方形的一个顶点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时,求点A的平移距离.解:(1)如图1,过点D作DE⊥x轴于E,∴∠AED=90°=∠BOA,∵a=4,∴A(4,0),∴OA=4,∵B(0,4),∴OB=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AD=90°,∴∠OAB+∠DAE=90°,∵∠AOB=90°,∴∠OAB+∠OBA=90°,∴∠OBA=EAD,∴△AOB≌△DEA(AAS),∴DE=OA=a=4,AE=OB=4,∴OE=OA+AE=8,∴D(8,4),当x=8时,y=≠4,∴点D不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2)由(1)知,△AOB≌△DEA(AAS),∴DE=OA=a,AE=OB=4,∴OE=OA+AE=a+4,∴D(a+4,a),∵点D落在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a(a+4)=5,∴a=﹣5或a=1,∵点D在双曲线上,∴a>0,即a=1;(3)∵点B(0,4),当y=4时,x=,∴正方形ABCD向右平移个单位,∴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同(2)的方法得,C(4,5),当y=5时,x==1,而4﹣1=3,∴正方形ABCD向左平移3个单位,∴点A向左平移3个单位,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3.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3或.8.(2020•历下区三模)如图,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1,2),点C为反比例函数图象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OC、AC、BC.(1)求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作AD⊥y轴于点D,CE⊥x轴于点E,且OA=OC时,求直线BC的函数表达式;(3)当△AOC是以O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点C的坐标.解:(1)将点A的坐标分别代入y=kx和y=并解得:k=2,m=2,故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2x,y=①;(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故点B(﹣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且OA=OC,∴点A、C关于直线y=x对称,过点C(2,1),设直线BC的表达式为:y=tx+s,则,解得,故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1;(3)如下图,延长AC交x、y轴于点M、N,直线AB的表达式为:y=2x,则tan∠AOC=2,当△AOC是以O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即∠OAC=90°,则tan∠ANO=,故设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r,将点A的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r=,故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1(舍去)或4,故点C(4,).9.(2021•禹州市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菱形ABCD的顶点B的坐标为(1,0),顶点C的坐标为(4,2),对角线AC∥x轴,边AB所在直线y1=ax+b与反比例函数y2=(k<0)的图象交于A,E 两点.(1)求y1和y2的函数解析式;(2)当y1>y2时,求x的取值范围;(3)点P是x轴上一动点,当△PAC是以A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解:(1)连接BD,∵四边形ABCD为菱形,AC∥x轴,由图形的对称性知,点A、C关于BD对称,则点A的坐标为(﹣2,2),将点A、B的坐标代入直线的表达式得,解得,故y1=﹣x+①;将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2=,解得k=﹣4,则y2=﹣②;(2)联立①②得:﹣x+=﹣,解得x=﹣2(舍去)或3,则点E(3,),观察函数图象知,当y1>y2时,则x的取值范围为x<﹣2或0<x<3;(3)设点P的坐标为(x,0),由点P、A、C的坐标得:AC2=(4+2)2=36,PA2=(x+2)2+4,PC2=(x﹣4)2+4,由题意得:AC2=PA2+PC2,即36=(x+2)2+4+(x﹣4)2+4,解得x=1±,故点P的坐标为(1+,0)或(1﹣,0).10.(2020•岳麓区校级模拟)直线y=﹣x+2a(常数a>0)和双曲线y=(k>0,x>0)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1)求点B的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2)如图1,一次函数y=﹣x+2a与x轴交于点A,点P是线段OA上的动点,点Q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且满足∠BPO=∠QPA.①若a=1时,点P在移动过程中,求BP+PQ的最小值;②如图2,设PQ与线段AB的交点为M,若OM⊥BP,试求的值.解:(1)由消去x得到,x2﹣2ax+k=0,由题意△=0,∴4a2﹣4k=0,∴k=a2,解方程组得到,,∴B(a,a).(2)①如图1中,作过B关于OA的对称点B′,连接QB′交OA于P,此时∠BPO=∠QPA,设Q(m,),∵B(1,1),B′(1,﹣1),∴PB+PQ=PB′+PQ=B′Q====,∵1>0,∴当m﹣=1时,PB+PQ的值最小,最小值为.②过点B作BH⊥OA于H交OM于J,设OM交PB于K.由题意,B(a,a),A(2a,0),∴OH=BH=AH=2a,∵OM⊥PB,BH⊥OA,∴∠OHJ=∠BKJ=90°,∵∠OJH=∠BJK,∴∠HOJ=∠HBP,∵∠OHJ=∠BHP=90°,OH=BH,∴△OHJ≌△BHP(ASA),∴OJ=PB,JH=PH,∠OJH=∠BPH,AP=BJ,∵∠AHB=90°,HB=HA,∴∠PAM=∠JBM=45°,∵∠BPH=∠APM,∠OJH=∠BJM,∴∠BJM=∠APM,∴△BJM≌△APM(ASA),∴JM=PM,∴OM﹣PB=OJ+JM﹣BP=JM=PM,∴=1.三.二次函数动点问题11.(2020•广西)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已知B(3,0),C(0,﹣3),连接BC,点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点N是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当△PAB的面积为8时,求点P的坐标.(3)若点P在直线BC的下方,当点P到直线BC的距离最大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P,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3,0),C(0,﹣3),∴,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2)∵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0=x2﹣2x﹣3,∴x1=﹣1,x2=3,∴点A(﹣1,0),∴AB=4,设点P(p,p2﹣2p﹣3),∵△PAB的面积为8,∴×4×|p2﹣2p﹣3|=8,∴p2﹣2p﹣3=4或p2﹣2p﹣3=﹣4,∴p1=2+1,p2=﹣2+1,p3=1,∴点P坐标为(2+1,4)或(﹣2+1,4)或(1,﹣4);(3)如图1,过点P作PE⊥x轴,交BC于E,∵点B(3,0),C(0,﹣3),∴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设点P(a,a2﹣2a﹣3),则点E(a,a﹣3),∴PE=a﹣3﹣(a2﹣2a﹣3)=﹣a2+3a,∴S△BCP=×(﹣a2+3a)×3=﹣(a﹣)2+,∴当a=时,S△BCP有最大值,即点P到直线BC的距离最大,此时点P(,﹣),设点N(1,n),点Q(m,m2﹣2m﹣3),若CP为边,CN为边时,则CQ与NP互相平分,∴,∴m=,∴点Q(,﹣),若CP为边,CQ为边时,则CN与PQ互相平分,∴=,∴m=﹣,∴点Q(﹣,﹣),若CP为对角线,则CP与NQ互相平分,∴,∴m=,∴点Q(,﹣),综上所述:点Q坐标为(,﹣)或(﹣,﹣)或(,﹣).12.(2020•兰州)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4,﹣4),B(﹣2,m),交y轴于点C(0,﹣4).直线BO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D,连接AB,AD,点E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过点E作EF∥BD交AD于点F.(1)求二次函数y=x2+bx+c的表达式;(2)判断△AB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直线BD上存在一点G,使得四边形AFGE为矩形,请判断此时AG与BD的数量关系,并求出点E的坐标;(4)点H是抛物线的顶点,在(3)的条件下,点P是平面内使得∠EPF=90°的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HPQ是以∠PQH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4,﹣4),点C(0,﹣4),∴,解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4.(2)△AB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B(﹣2,m)在y=x2﹣x﹣4,∴B(﹣2,﹣1),∴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由,解得(即点B)或,∴D(8,4),∵A(4,﹣4),∴AB==3,AD==4,BD==5,∴BD2=AB2+AD2,∴∠BAD=90°,∴△ABD是直角三角形.(3)结论AG=BD.理由:如图1中,连接AG,交EF于H.∵四边形AEGF是矩形,∴AH=HG,EH=FH,∵EF∥BD,∴==1,∴AE=BE,∴E(1,﹣),∵==,EH=FH,∴BG=GD,∵∠BAD=90°,∴AG=BD.(4)如图2中,设EF的中点为K,P(x,y),连接PK.∵E(1,﹣),F(6,0),∴K(,﹣),EF==,∵∠EPF=90°,∴点P在以EF为直径的⊙K上运动,∵△PQ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QH=90°,∴∠QHP=45°,∵抛物线的顶点H(2,﹣5),∴直线PH的解析式为y=x﹣7,∵PK=EF,∴(x﹣)2+(y+)2=()2,(y+7﹣)2+(y+)2=()2,解得y=﹣4或﹣,∴Q(2,﹣4)或(2,﹣).13.(2020•阜新)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交x轴于点A(﹣3,0),B(1,0),交y轴于点C.点P(m,0)是x轴上的一动点,PM⊥x轴,交直线AC于点M,交抛物线于点N.(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①若点P仅在线段AO上运动,如图,求线段MN的最大值;②若点P在x轴上运动,则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M,N,C,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把A(﹣3,0),B(1,0)代入y=x2+bx+c中,得,解得,∴y=x2+2x﹣3.(2)①设直线AC的表达式为y=kx+b,把A(﹣3,0),C(0,﹣3)代入y=kx+b′.得,解得,∴y=﹣x﹣3,∵点P(m,0)是x轴上的一动点,且PM⊥x轴.∴M(m,﹣m﹣3),N(m,m2+2m﹣3),∴MN=(﹣m﹣3)﹣(m2+2m﹣3)=﹣m2﹣3m=﹣(m+)2+,∵a=﹣1<0,∴此函数有最大值.又∵点P在线段OA上运动,且﹣3<﹣<0,∴当m=﹣时,MN有最大值.②如图2﹣1中,当点M在线段AC上,MN=MC,四边形MNQC是菱形时.∵MN=﹣m2﹣3m,MC=﹣m,∴﹣m2﹣3m=﹣m,解得m=﹣3+或0(舍弃)∴MN=3﹣2,∴CQ=MN=3﹣2,∴OQ=3+1,∴Q(0,﹣3﹣1).如图2﹣2中,当MC是菱形的对角线时,四边形MNCQ是正方形,此时CN=MN=CQ=2,可得Q(0,﹣1).如图2﹣3中,当点M在CA延长线上时,MN=CM,四边形MNQC是菱形时,则有,m2+3m=﹣m,解得m=﹣3﹣或0(舍弃),∴MN=CQ=3+2,∴OQ=CQ﹣OC=3﹣1,∴Q(0,3﹣1).当点P在y轴的右侧时,显然MN>CM,此时满足条件的菱形不存在.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0,﹣3﹣1)或(0,﹣1)或(0,3﹣1).14.(2020•盘锦)如图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A,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和点C(0,4),△ABO沿射线AB方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平移后的三角形记为△DEF(点A,B,O的对应点分别为点D,E,F),平移时间为t(0<t<4)秒,射线DF交x轴于点G,交抛物线于点M,连接ME.(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tan∠EMF=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3)如图2,点N在抛物线上,点N的横坐标是点M的横坐标的,连接OM,NF,OM与NF相交于点P,当NP=FP时,求t的值.解:(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A,∴B(4,0),A(0,﹣4),把B(4,0),C(0,4)代入y=﹣x2+bx+c得到,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4.(2)如图1中,当点M在线段DF的上方时,由题意得,D(t,t﹣4),则M(t,﹣t2+t+4),∴DM=﹣t2+8,在Rt△MEF中,tan∠EMF===,∴MF=3,∵DF=EF=4,∴DM=7,∴﹣t2+8=7,∴t=或﹣(舍弃).当点F在点M上方时,可得DM=1,即﹣t2+8=1,∴t=或﹣(舍弃),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3)如图2中,过点N作NT∥y轴于T.由题意得D(t,t﹣4),则M(t,﹣t2+t+4),N(t,﹣t2+t+4),T(t,﹣t2+t+2),F(t,t)∵NT∥FM,∴∠PNT=∠PFM,∵∠NPT=∠MPF,PN=PF,∴△NPT≌△FPM(ASA),∴NT=MF,∴﹣t2+t+4﹣(﹣t2+t+2)=﹣t2+t+4﹣t,解得t=或﹣(舍弃),∴t的值为.15.(2020•德阳)如图1,抛物线y=ax2﹣2ax﹣3a(a≠0)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已知△ABC的面积为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从左到右依次交于P,Q两点.过P,Q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G,H.若四边形PGHQ为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3)如图2,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M,交x轴于点N(2,0).点D是抛物线上A,M之间的一动点,且点D不与A,M重合,连接DB交MN于点E.连接AD并延长交MN于点F.在点D运动过程中,3NE+NF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y=ax2﹣2ax﹣3a=a(x2﹣2x﹣3)=a(x﹣3)(x+1),∴A(﹣1,0),B(3,0),∴AB=4,∵△ABC的面积为2,即,∴,∴OC=1,∴C(0,1),将C(0,1)代入y=ax2﹣2ax﹣3a,得:﹣3a=1,∴a=﹣,∴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1;(2)分两种情况:①当PQ在x轴的上方时,如图2,设点P的纵坐标为m,当y=m时,﹣x2+x+1=m,解得:x1=1+,x2=1﹣,∴点P的坐标为(1﹣,m),点Q的坐标为(1+,m),∴点G的坐标为(1﹣,0),点H的坐标为(1+,0),∵矩形PGHQ为正方形,∴1+﹣(1﹣)=m,解得:m1=﹣6﹣2(舍),m2=﹣6+2;②当PQ在x轴的下方时,m<0,同理可得m=﹣6﹣2;∴当四边形PGHQ为正方形时,边长为6+2或2﹣6;(3)如图3,设点D(n,﹣n2+n+1),延长BD交y轴于K,∵A(﹣1,0),设AD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AD的解析式为:y=(﹣)x﹣,当x=2时,y=﹣n+2﹣n+1=﹣n+3,∴F(2,3﹣n),∴FN=3﹣n,同理得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n+1,∴K(0,n+1),∴OK=n+1,∵N(2,0),B(3,0),∴,∵EN∥OK,∴,∴OK=3EN,∴3EN+FN=OK+FN=n+1+3﹣n=4,∴在点D运动过程中,3NE+NF为定值4.。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带解析,给孩子期末复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带解析,给孩子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e60b43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c.png)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带解析,给孩子期末复习!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解:(1)∵|2b﹣6|+(a+1)2=0,∴a=﹣1,b=3,∴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2)当P在点A左侧时,|PA|﹣|PB|=﹣(|PB|﹣|PA|)=﹣|AB|=﹣4≠2.当P在点B右侧时,|PA|﹣|PB|=|AB|=4≠2.∴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当P在A、B之间时,﹣1≤x≤3,∵|PA|=|x+1|=x+1,|PB|=|x﹣3|=3﹣x,∴|PA|﹣|PB|=2,∴x+1﹣(3﹣x)=2.∴解得:x=2;(3)由已知可得出:PM=1/2PA,PN=1/2PB,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1/2(PA+PB)=1/2AB=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PN|=1/2|PA﹣PB|=1/2|AB|=2.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AB-OP/MN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故答案为:|x+1|,|x﹣3|;(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x+1)(x﹣3)=5,∴x=3.5;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x﹣1)+(3﹣x)=5,∴x=﹣1.5;(3)AB-OP/MN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AB=OA+OB=25t+4,AP=OA+OP=6t+1,AM=1/2AP=1/2+3t,OM=OA﹣AM=5t+1﹣(1/2+3t)=2t+1/2,ON=1/2OB=10t+3/2,∴MN=OM+ON=12t+2,∴AB-OP/MN=25t+4-t/12t+2=2,∴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AB-OP/MN的值不发生变化.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PA-PB/PC的值不变;②PA+PB/PC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解:(1)∵AP=8,点M是AP中点,∴MP=1/2AP=4,∴BP=AB﹣AP=6,又∵点N是PB中点,∴PN=1/2PB=3,∴MN=MP+PN=7.(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1/2AB=7.(3)选择②.设AC=BC=x,PB=y,①PA-PB/PC=AB/x+y=14/x+y(在变化);PA+PB/PC=2x+2y/x+Y(定值)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 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又AQ=AP+PQ,∴AP=BQ,∴PQ=1/3AB,∴PQ/AB=1/3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AQ'﹣AP=PQ'所以AQ'﹣BQ'=3PQ=AB所以PQ/AB=1/3;(3)②PQ/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CM=1/4AB∴PM=CN-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MN/AB=(1/12AB)/AB=1/12。
动点问题专题复习(通山县实验中学)
![动点问题专题复习(通山县实验中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5fc9f5770bf78a6529548c.png)
3.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时间? 4. y是x的什么函数,需要分几种情况讨论,如何分 类? 5. 画出图形,表达线段的长,根据图形的几何特征 列出关系式.
1.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当0≤ x<4 时
2.当4≤ x<5 时
3, 当5≤x<9 时
4.当9≤x<13 时
5.当13≤x≤14 时
E
C
Q
D
1 2 19 x 2x 2
35
5.当13≤x≤14 时
P A E (Q) D
B
Q
C
1.当0≤ x<4 时
P
y
E D
1 2 1 2
xx
1 2
x
2
A
B
P
C
Q
2.当4≤ x<5 时
A E D
y
x x
B
P
C
3, 当5≤x<9 时
A
B
y =
Q
S梯形ABCQ-S△ABP-S△PCQ
小结:通过上例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动点问题需 要哪些步骤?
解题策略
1.读图
研究基本图形;
2.分类
关注起点﹑终点﹑转折点, 确定范围;
3.列关系式
表达线段的长,根据几何特征建等式.
应用检测:
• 如图, 在梯形ABCD中, AD BC, AD=6, BC=16, E是BC的中点. 点P以每秒 1个单 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 沿AD向点D运动, 点Q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速度从C出发, 沿C 方向向点B运动, 点P停止运动时, 点Q也随之停止运动, 当运动时间t=________秒时, 以点 P, Q, E, 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
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专题复习动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4c7d4fbe23482fb4da4cac.png)
C B E A Dyx C B EA D专题复习 动点问题一、几何计算与从几何图形中求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几何计算是从几何图形中寻找基本图形,并利用性质、定理等列出有关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式,从而求得未知量的值;而从几何图形中求函数解析式的关系类似于几何计算,即从几何图形中寻找基本图形,并利用性质、定理等列出有关已知量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从而求得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主要区别就是“静”与“动” 。
1.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3,AC=4,点D 为AB 上的一点,点E在AC 上,DE ⊥AB ,且AD=2。
求AE 的长。
2.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3,AC=4,点D 为AB 上的一动点,点E 在AC 上,设BD=x ,CE=y 。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3,AC=4,点D 为AB 上的一动点,以点D 为圆心,DB 为半径作圆。
设BD=x ,求当x 取何值时,直线与⊙D 相交、相切、相离?4.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3,AC=4,点D 为AB 上的一动点,DE ⊥AB 交AC 于点E ,以点D 为圆心,DB 为半径作圆,以点E 为圆心,EC 为半径作圆,设BD=x 。
求当x 取何值时,⊙D 与⊙E 相切?BBCBDAMCBDAME(2)(1)二、动点问题的分类讨论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翻折三种基本运动后得到的图形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而点的运动将产生许多变量,在点的运动过程中,位置关系、图形的形状都将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动点问题中经常需要分类讨论。
5. 如图,在△ABC 中,∠B=90°,AB=8cm ,BC=16cm ,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AB 向点B 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边BC 向点C 移动,如果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探究动点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关注全过程
∟
P
A
7
B
或
4 7 3 3
当PB=PC时 时,
PBC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3)当t>7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线段 DP将线段BC三等分?
D C
E
A
t
B
P
D
C
E
A
B
t
P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 ∥ BC,AD 3,DC 5,AB 4 2,∠B 45. 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 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 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的长.(2)当MN∥AB时,求t的值. A D (3)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四、小结:
•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积累就是知识
收获一:化动为静
收获二:分类讨论 收获三:数形结合 收获四:构建函数、方程模型
• 五.巩固练习
• 如图,已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4,且与x轴交于A、B两点(A 在B左侧),B点坐标为(6,0),过点B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C(3, 2.25). • (1)写出点A坐标.(2)若点 M在线段 A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 速度从A 向B 运动,同时,点 N在射线 BC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 速度从 B向C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当 t为何值,△MNB为等腰三角形,写出计 算过程.
D C
P
A
4
B
t
7
t
1、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2)若点P从点A沿射线AB运动,速度仍是1cm/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D C
D C
P
A
4
B
A
4
7
B
P
7
D
当BP=BC时 (钝角)
4
30°
当BP=BC时 (锐角)
C
D
E
C
4
P
A
7
B
2 3
E
当CB=CP时 当t=3或11或 7 4
总结:直角三角形能用相似解决的问 题都能用三角比法,且用三角比法针对性
更强,更省时间。
三.尝试练习
在Rt△ABC中,∠C=90°,AC=6cm,BC=8cm, 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 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1)当t为何值时,PQ∥BC?
A
D
P
Q
B C
1.2)解:过Q作QN垂直AC于N
相似法
A
∵△AQN∽ △ABC
QN BC AQ AB
D
P
∟
QN 5t 8 10
4 t 5
Q
B
QN 4
N
C
QN 4
4 t 5
1 4 y 2t 4 t 2 5 4 2 y t 4t 5
D C
则PB=BC
A
30°
t 7
4
P
7-t
B
∴7-t=4
∴t=3
动点问题首先确立定点、动点的位置和方向 其次画出动态图形草图,标示记号 最后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确立等式
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2)若点P从点A沿 射线 AB运动,速度仍是1cm/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
x=4
专题复习---动点问题(1)
• 动态几何的三种类型:
点动问题、线动问题、形动问题
动点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B=7,BC=4,∠A=30°
(1)点P从点A沿AB边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
若设运动时间为t(s),连接PC,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 角形? 若△PBC为等腰三角形
A
D
P
Q
B C
1.1)解:
若PQ∥BC
A
则△ AQP~△ABC
AQ AP AB AC
D
Q
B
P
C
5t 2t 10 6 15 t 7
在Rt△ABC中,∠C=90°,AC=6cm, BC=8cm, • 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 • 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运动,速度为1cm/s, • 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2)设△ APQ的面积为y,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1.2)另解:
三角比法
在RtABC中,C 90
SinA
A
8 10
D
P
∟
QN 8 AQ 10
Q
B
C
4 QN 4 t 5
QN 8 5t 10
还可以怎么做?
1 4 y 2t 4 t 2 5 4 2 y t 4t 5
∴
EC 5 t ②NM=NC cos c NC t 25 ∴ t 8
10 t 3
A
D N M HE C
3 = 5
B (图①) A
D N HM
1 ③MN=MC t 60B FC 3 2 cos C ∴ t MC 10 2t 5 17
用三角形相似
F C
(图②)
或三角比法
A
D A D
N
N
B
C
M
C
B
K (图①)
C H
B
G (图②)
M
(1)如图①
50 (2)由 △MNC ∽△GDC 求出 t 17
,求出BC=10
分析第3问:当M、N运动到t秒时, CN t,CM 10 2t. 若⊿MNC为等腰三角形,须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CM=CN
t 10 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