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

合集下载

解释分析自我概念的含义

解释分析自我概念的含义

解释分析自我概念的含义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了解、认知和评价。

它不仅涵盖个人身体、性格、态度和能力等多个方面,还包括了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认识。

自我概念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和自我反思,个体逐渐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并将其整合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描述性的自我概念,它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描述,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评价性的自我概念,它是个体对自我各个方面的评价和判断,是主观体验的表达。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并相互依赖,描述性的自我概念是评价性的自我概念的基础。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自我概念是个体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进一步确定个体的目标和方向,指导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决策。

其次,自我概念的发展与个体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而在个体的人际关系中,自我概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与自他比较密切相关,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同时,个体对他人的评价也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最后,自我概念的发展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评价过高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导致自满心理和自我中心,而评价过低的自我概念则可能引发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反馈来建立一个合理、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总之,自我概念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它是每个人自我认知和行为的核心。

通过深入理解自我概念的含义和作用,个体可以有效地发展和改善自我概念,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1.不同群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研究
Marsh (1989)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 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
2.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Dusek和 Flaberty (1981)研究发现,男孩子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 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数学 自我概念高于女生。
最早从自身存在体验这一角度论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纪哲学家L.笛卡尔,他用“Cognito”这一词描述自我 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用ego(自 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也仿效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 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尊。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与个体在多大程度 上喜欢或不喜欢自我中感知到的东西有关。正如心理学家M.谢里夫所说:“在许多方面,自我概念与ego(自我) 是同义的,虽然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后一个术语,但社会学家则喜欢使用前一个术语”。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 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 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 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 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态度和自我价值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意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身份。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个人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特质、能力、价值观和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自我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等方面。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态度可以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健康。

5.自我概念评估

5.自我概念评估

自我概念评估目录1.基础知识2.自我概念紊乱3.自我概念的评估4.相关护理诊断复习思考题1.基础知识(一)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人们通过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特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个体在与其所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

(二)自我概念的分类:1. 真实自我,为自我概念的核心,是人们对其身体内在和外在特征以及社会状况的真实感知与评价,主要包括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身体意像。

2. 期望自我,是对“我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感知,包括个体期望得到的外表和生理方面的特征,也包括个体希望具备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会方面的属性,包含真实与不真实两种成分,真实的成分含量越高,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人的自我概念越好,否则可产生自我概念紊乱或自尊低下。

3. 表现自我,为个体对真实自我的展示与暴露,富于变化,评估结果取决于个体暴露自我与真实自我的相关程度。

(三)自我概念的组成:1. 身体意象,为个体对自己身体外形和特征的认识与评价,为自我概念中最不稳定的部分,容易受疾病、手术或外伤的影响。

2. 社会认同,为个体对自身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团体成员资格,以及社会名誉、地位等的认识与感受。

3. 自我认同,为个体对自身的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感受与评价,自我认同紊乱者,无法分辨自己与他人,无法从社会环境中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区分出来。

4. 自尊,是个体尊重自己、维护个人尊严和人格,不容他人歧视与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源于对身体意像、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正确认识,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成就的恰当评价,任何对自我的负性认识和评价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

当自我评价与期望自我一致时,自尊得以提高;反之,则下降。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 “社会比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 ,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通过与他人的条件、能力和成就相比较而形成的,社会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进入一所优秀生很少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1.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2.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5.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6.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7.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自我概念的含义及动机

自我概念的含义及动机

自我概念的含义及动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个体对自身特征、身份、能力、价值观和意识的整合和反思。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涉及到个体对自身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思考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自主思考等多种方式,个体逐渐建构起自己对自我认知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动机。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和目标选择。

当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积极的、满意的时候,会鼓励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感和积极情感的产生,从而提高其积极的动机和表现。

相反,当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消极的、不满意的时候,会导致自我怀疑、自卑和消极情感的产生,从而降低其积极的动机和表现。

自我概念的动机机制可以从自尊动机、自我效能动机和自我决定动机等方面来解释。

自尊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而努力,表现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进行积极的评价。

自我效能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目标,从而产生积极的动机。

自我决定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主观性,认为自己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动机也具有调节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与他人的比较和交流。

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个体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其动机的产生和表现。

同样,个体也会根据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来选择与他人的交往和参与的社会活动,这些选择也会进一步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动机。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个体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表现自己的重要基础。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激发和影响个体的积极动机和表现,同时也可以调节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参与。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基础上的。

以下是自我概念的一些特点:
1. 多维性: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包含了个人的身份认同、价值观、能力、外貌等各个方面。

2. 動態性: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个人经历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3. 内外一致性:自我概念是从内心自我意识中建立起来的,并与外界的反馈相互作用。

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评价、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等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4. 主观性: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主观理解和评价,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与他人对其的评价有所不同。

5. 形成的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过程,年龄和成长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影响行为: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个人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自己的期望、目标和行动。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内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在日常交往、职场竞争、自我实现等方面,自我概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定义、演变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理解、感知和评价,是个体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

它不仅包括外界给予的角色、身份、评价等外部标签,还包括个体内部的信念、价值观、情感等内在因素。

自我概念的核心是“自尊”,即个体对自身的自我价值的看法。

自尊在自我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简单的身份认同:这个阶段的个体只能基于外部因素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如性别、年龄、种族等。

2.较为复杂的身份认同:个体开始使用更具体的身份标签,如职业身份、兴趣爱好等。

3.自我知觉:个体开始理解自己的内在特质和能力,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4.自我评价:个体开始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价,产生情感上的反应,如自豪、羞愧等。

5.自我概念的整合:个体将各个方面的自我认知整合成一个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一种对自己的完整认知。

二、自我概念的演变自我概念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个体在生活中持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这些信息能够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

自我概念的演变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识引导: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可以促使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太喜欢某个兴趣爱好,那么他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其他事情,从而阐释出一个新的自我概念。

2.他人反应引导:个体可以从旁人的言语和行为中获得对自我的反馈,特别是对自我价值的反馈。

例如,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的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改变自我概念。

人的自我概念包括的类型

人的自我概念包括的类型

人的自我概念包括的类型人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是对自我的心智表征和意义构建。

人的自我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识等方面。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和感受来获得关于自己的认知,比如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和缺点等。

自我认知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指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2.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形成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态度。

积极的自我态度有助于个体的自信和成就感,而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自卑和自我怀疑。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以促使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也可以阻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3. 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看法和评估。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他人的反馈和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接纳的基础,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可以从自我尊重、自尊、自信等方面得到体现,它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追求更高的成就。

4. 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儿子、父母、朋友、员工等,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自我意象。

个体的自我意象可以影响其行为和表现,比如在不同的角色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体的自我意象是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密切相关。

5. 自我目标:自我目标是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设定的目标和计划。

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领域中都会拥有各种各样的目标,比如学业成绩、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

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概念

在人格心理学中,自我概念是一个核心的理论概念,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认同、自我防御和自我满足。

这些方面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特征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自我认知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了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听取他人的反馈、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等方式来实现。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包括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能力、价值和贡献等方面的评价。

自我评价对于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心。

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采用客观的标准,比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主观评价。

自我价值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确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需要个体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包括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反应,以及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自我控制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体避免情绪失控和行为失态。

进行自我控制时,个体可以采用一些认知行为疗法技巧,比如深呼吸、数数或者寻找替代行为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反应。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状态的感知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体验。

自我体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

通过深入的自我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四个组成部分 中公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四个组成部分 中公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公自我概念由四部分组成:身体心象、角色表现、自我特征和自尊。

自我概念就是我们对自己各方面认识和信念的总和,自己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认识(例如,自我意识、自我觉知);一个人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的认识(例如,自我认定、自我认同);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好坏评价,是不是喜欢自己,对自己抱有了什么样的态度(例如,自尊、自我一肯定)。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内外环境不断互动后综合形成的。

自我概念是“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受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名词解释医学

自我概念的名词解释医学

自我概念的名词解释医学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心理、能力、角色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的主观观点。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医学领域中,自我概念的概念和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许多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个体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相反,一个负面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自卑、自我怀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其次,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健康状况的认识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正面的自我概念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并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如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相反,一个负面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状态的忽视,甚至出现对身体的不满和自我厌恶。

此外,自我概念还与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和角色扮演密切相关。

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环境并更加成功地与他人互动。

相反,一个负面的自我概念可能使个体在社会中感到孤立和排斥,并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交行为。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家庭环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评价和反馈可以直接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个体的社会环境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期望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

此外,个体自身的成就和经验也会塑造其自我概念。

个体在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都会对其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在医学实践中,理解和评估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自我概念,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自我概念名词解释心理学

自我概念名词解释心理学

自我概念名词解释心理学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人们对自我形成各不相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自我概念。

我们把它叫做“自我概念”。

1、人格人格是指由特定文化所培养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一系列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方式。

比如,一个基督教徒就可能有很多自我人格。

首先,他对上帝忠诚,对自己的罪孽深感懊悔;其次,他在经济上依赖于上帝,有奉献精神;第三,他总是试图用上帝的意志来克服困难。

这些都是典型的基督教徒的自我人格。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独立者也许有完全相反的自我人格。

一个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充满兴趣的人不一定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或她也许希望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此外,非洲裔美国人的自我人格就是“黑皮肤的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则表现为“黄皮肤的美国人”,南美移民可能有“白皮肤的美国人”的自我人格。

2、自我体验有两种解释:(1)自我体是“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的统一。

在自我发展中,由于自我知觉发生得早,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准确,但自我控制能力却在随后发展得更快,即自我认知快于自我控制。

因此,成熟期较早的儿童,如果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过多的帮助,那么他们将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表现出“自我膨胀”。

(2)自我体是一种虚假的自我知觉。

由于婴儿没有“自我意识”,而是以自我刺激作为意识状态。

当他们到了能意识自己的时候,便开始要求对自己的身体、感情和心理进行干预。

这样他们的行为和思维都发生了变化。

当他们再要求被肯定、受尊重的时候,就会出现“不成熟的防御”。

例如,有一个13岁的女孩想要穿一条超短裙去参加聚会,尽管她知道这样不好。

但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去穿。

虽然我们看到她身体的一部分有一些疤痕,但她也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很漂亮,所以我们可以说她有“自我体幻觉”。

3、角色角色,又称为“社会角色”。

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情景中,为了某种社会与群体目标,承担并表现出来的一定行为模式。

比如,丈夫就是一种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交往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概念,并在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身份、特质、价值观和角色的看法。

米德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米德以社会整体为研究视角,着重从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角度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语言位于自我结构的核心,在我们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里,符号代表了客体,我们在童年时学习用符号的方式去思考一个客体的过程,也就是获得自我概念的过程。

他的主要观点有:1. 自我的主客体分化像詹姆斯一样,米德也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主体我(I)是自我主动、自主的部分,客体我(Me)是自我结构性的稳定部分。

2. 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导师等。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按照米德的观点,自我形成和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

总结起来是:1.自我是社会性的: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是社会性的,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建构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和社会反应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2.自我和他我:米德提出了自我(Self)和他我(Me)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的主观自我认知,他我是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和评价。

格伦沃特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

格伦沃特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

格伦沃特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格伦沃特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1.自我概念的定义2.自我概念的组成3.自我概念的影响三、自我概念在个体中的作用1.对自身形象的认知2.对自身能力的评价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四、自我概念的重要性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格伦沃特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自我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格伦沃特的观点出发,探讨自我概念的定义、组成以及其在个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格伦沃特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1.自我概念的定义格伦沃特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特点、能力、价值和目标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2.自我概念的组成格伦沃特将自我概念分为四个方面:身体心象、角色表现、自我特征和自尊。

身体心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体形、容貌等方面的认知;角色表现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和表现;自我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尊重程度。

3.自我概念的影响格伦沃特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自我概念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反之,负面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三、自我概念在个体中的作用1.对自身形象的认知自我概念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形象认知。

一个拥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相、体形等方面的特点,并且能够接受和欣赏自己。

2.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也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评价。

一个拥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积极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自我概念还影响着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一个拥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相处融洽。

而一个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紧张和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

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

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

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

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

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

[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

[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

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

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

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

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

许淑莲等(1997)曾编撰了适用于我国城市成年人自我概念的问卷,并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成年人进行了年龄差异研究[11]。

在性别差异方面,Dusek和Flaberty(1981)研究发现,男孩子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而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14]。

Meecel(1982)研究显示,男女生数学自我概念在初高中阶段均呈下降趋势,但女孩下降的辐度更大。

自我概念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单维向多维发展的过程。

Coopersmith 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自我概念是单维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

并依此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I),这是一种单维建构的问卷(1967)。

Harter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她的研究使自我概念的研究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从单维发展到多维多层次的研究。

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在不断地增加,要评价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必须考虑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Harter(1984、1985、1986)先后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自我概念的不同成分要素,并编制出包括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春期学生、大学生和成人的5种测量问卷[14]。

Shavelson(1976)指出,自我概念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他的关于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成为自我概念结构的研究的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Marsh(1985)等人以Shavelson的理论模型为指导,对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改,将自我概念分为数学技能、语言技能、一般学业能力、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体能、外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亲子关系、宗教信仰、诚实性、情绪稳定性、自尊等自我概念。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比较完整的自我描述问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简称SDQ)。

1984年,Song和Hattie发展了自我概念的等级模型,他们将学业自我概念分成能力、成就和班级三个方面。

根据这一模型所编制的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在国外得到了广泛使用。

Hattie(1992)认为和原始的shavelson等人提出的等级模型一样,能力和成就自我概念的范畴可以延伸到特定的学校科目,身体范畴可分为身体面貌和身体技能[15]。

1995年,Vispoel等人又把个体的艺术自我概念整合到Marsh-Shavelson的理论模型中,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

Fitts把自我概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体的综合状况,即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第二部分分成两大维度:一是自我概念的结构维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来分析,分别为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等;二是自我概念的内容维度,可分为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等。

并编制了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16](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Watkins和董奇(1994)将自我概念具体分成8个维度,包括生理能力/运动、生理外貌、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语文、数学、学校和一般自我概念[17]。

国内学者郑涌、黄希庭(1997)在对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结构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构想出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理论维度。

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主要涉及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纳等维度[18]。

51.4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自上世纪40年代起,心理学界就开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4.1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心理学家皮克等人对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

运用谈话法、测验法等方法得出结果表明: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

父母的信任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有很高的相关,父母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和子女良好的人格特征的相关很高,而家长的严厉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友好态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均有负相关[28]。

研究者在早期的研究中的重点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亲子关系的维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两个方面作出划分,在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经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始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1939),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并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29]。

鲍德温(AL.Baldwin)通过对父母的访谈和观察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的互动,提出民主与控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维度;沙弗(E.S.Schaefer,1959)编制的子女对父母行为的评价问卷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接纳一一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

西尔斯(R.R.Sears,1950)等人划分为“温暖——拒绝”和“宽容——严格”两维度;柏利(W.C.Becke1964)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维度[30]。

霍夫曼等人专门研究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起儿童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

“爱的收回”会导致儿童与父母感情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并且会使儿童产生过度的内疚感,刻板地而不是灵活地去遵守社会行为规则。

研究进一步指出: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的儿童,其父母的惩罚常带有情感性,并伴有合理的解释。

以后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有适应能力的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向他们说明加以限制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