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华东师大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符号
在Rt∆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
表示
A
D
∟
B
C
范例应用
1 例1 Rt△ABC中,∠ACB=90 °,∠A=30°,求证:BC= 2 AB.
证明:作斜边上的中线CD,
则CD=AD=BD=
1 2
AB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GED 是等腰三角形.又∵F 是 DE 的中点,∴GF⊥DE.
范例应用
例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C=60°,BC =4,CD=3,求AB的长.
E
解:如题图,延长DA、CB交于点E. ∵∠D=90°,∠C=60°,∴∠E=30°.在 Rt△ABE 中,
∠E=30°,设 AB=x,则 AE=2x.根据勾股定理,得 BE= AE2-AB2= 3x,∴CE=BC+BE
测得∠ADB=30°,量得CD=13 m,求旗杆AB的高度.
A
解: ∵∠ACB=15°,∠ADB=30°, C
D
B
∴∠CAD=∠ADB-∠ACB=30°-15°=15°,
∴∠ACB=∠CAD,∴AD=CD=13 m.
在△ADB中,
∵AB⊥DB,∠ADB=30°,
AB=1 AD=1 13=6.5m.
求证:CD = 1 AB
2
E
A
证明:延长CD至点E,使DE= CD,连结AE、BE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AD = DB.
D
又∵ DE = CD,
∴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90°, ∴四边形ACBE是矩形,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2759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知识讲解(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知识讲解(基础)【学习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熟练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 【要点梳理】要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当时,.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①当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②当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用公式法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①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②确定a 、b 、c 的值(要注意符号); ③求出的值;④若,则利用公式求出原方程的解;若,则原方程无实根.要点诠释:(1)虽然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但它往往并非最简单的,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2)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 x a a -+=.①当240b ac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② 当2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③ 当2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根.要点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0;(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3)令这两个一次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等. 要点诠释:(1)能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2)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3)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点:①必须将方程的右边化为0;②方程两边不能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典型例题】类型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 (2015春•北京校级期中) x (3x+4)=2 ;(2) (2015春•北京校级期中) 2x 2﹣4x ﹣1=0;(3) (2015春•姜堰市期末) 5x+2=3x 2. 【答案与解析】解:(1)3x 2+4x ﹣2=0△=42﹣4×3×(﹣2)=40,∴ x==∴ x 1=,x 2=;(2)△=(﹣4)2﹣4×2×(﹣1)=24,∴ x=42=222±±⨯,∴ x 1=,x 2=.(3) 方程变形得:3x 2﹣5x ﹣2=0,△=25+24=49, ∴x=,∴x 1=2,x 2=﹣.【总结升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对a 、b 、c 的确定.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1)把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确定a ,b ,c 的值并计算24b ac -的值;(3)若24b ac -是非负数,用公式法求解. 举一反三:【变式】用公式法解方程:(2015春•亳州校级期中) 2x 2+3x=4【答案】解:方程整理得:2x 2+3x ﹣4=0,∵ a=2,b=3,c=﹣4,∴ △=32-4×2×(-4)=9+32=41,∴ x=;∴1233==44x x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100x -+=; (2)(1)(1)x x +-= ; (3)2x 2﹣2x ﹣5=0【思路点拨】针对具体的试题具体分析,不是一般式的先化成一般式,再写出a,b,c 的值,代入求值即可.【答案与解析】(1)∵ 1a =,b =-,10c =,224(411080b ac -=--⨯⨯=>,∴ x ===∴ 1x =2x =(2)原方程可化为210x --=.∵ 1a =,b =-1c =-,224(41(1)120b ac -=--⨯⨯-=>,∴ (212x --±===⨯∴ 1x 2x(3)a=2,b=﹣2,c=﹣5b 2﹣4ac=﹣4×2×(﹣5)=8+40=48;x== == ∴x 1=,x 2=.【总结升华】首先把每个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确定出a 、b 、c 的值,在240b ac -≥的前提下,代入求根公式可求出方程的根. 举一反三:【变式】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2221x x +=; 【答案】解:移项,得22210x x +-=.∵ 2a =,2b =,1c =-,224242(1)120b ac -=-⨯⨯-=>,∴ 21222x -±-±==⨯,∴ 112x --=,212x -=. 类型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2016•沈阳)一元二次方程x 2﹣4x=12的根是( )A .x 1=2,x 2=﹣6B .x 1=﹣2,x 2=6C .x 1=﹣2,x 2=﹣6D .x 1=2,x 2=6 【思路点拨】方程整理后,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解即可. 【答案】B 【解析】解:方程整理得:x 2﹣4x ﹣12=0, 分解因式得:(x +2)(x ﹣6)=0, 解得:x 1=﹣2,x 2=6,故选B【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4.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x+1)2+4(2x+1)+4=0; (2)(31)(1)(41)(1)x x x x --=+-.【答案与解析】(1)(2x+1)2+4(2x+1)+4=0,(2x+1+2)2=0. 即2(23)0x +=,∴ 1232x x ==-. (2) 移项,得(3x-1)(x-1)-(4x+1)(x-1)=0,即(x-1)(x+2)=0,所以11x =,22x =-.【总结升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先从整体上分析,选择适当的解法.如 (1)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用含未知数的整式去除方程两边时,很可能导致方程丢根,(2)容易丢掉x =1这个根. 举一反三:【变式】(1)(x+8)2-5(x+8)+6=0(2)3(21)42x x x +=+【答案】(1)(x+8-2)(x+8-3)=0 (x+6)(x+5)=0 X 1=-6,x 2=-5. (2)3x(2x+1)-2(2x+1)=0 (2x+1)(3x-2)=0 1212,23x x =-=.=﹣,x+【思路点拨】利用因式分解法,分别求出表中方程的解,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答案与解析】填空:﹣,﹣3;4x 2+13x+3=4(x+)(x+3).发现的一般结论为: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两个根为x 1、x 2,则 ax 2+bx+c=a (x ﹣x 1)(x ﹣x 2).【总结升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根据求解的过程,得出一般的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23.4 中位线++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图2
典例导思
1. 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点 E 为 CD 的中点.若 OE =3,则菱形 ABCD 的周长
为( C )
A. 6
B. 12
(第1题)
C. 24
D. 48
典例导思
2. 如图,在Rt△ ABC 中,∠ ACB =90°,点 D 是 AC 延
பைடு நூலகம்
GF ∥ BC , GF = BC ,
∴ DE ∥ GF , DE = GF ,
∴四边形 DEFG 为平行四边形.
(第3题)
典例导思
(2)若 DG ⊥ BH , BD =3, EF =2,求线段 BG 的
长度.
(2)解:∵四边形 DEFG 为平行四边
形,∴ DG = EF =2.
∵ DG ⊥ BH ,∴∠ DGB =90°,
∴ AB = AF =6 cm,
BD = DF .
∴ CF = AC - AF =4 cm.
∵ BD = DF,点 E 为 BC 的中点,
∴ DE = CF =2 cm.
图1
典例导思
如图2,在四边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 BD 且
AC =4, BD =8,点 E 、 F 分别是边 AB 、 CD 的中点,
长线上一点, AD =24,点 E 是 BC 上一点,
BE =10,连结 DE , M 、 N 分别是 AB 、
DE 的中点,则 MN = 13 .
(第2题)
典例导思
3. (2023·株洲)如图所示,在△ ABC 中,点 D 、 E 分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1成比例线段23.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同步练习华东师大版
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知识点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如图23-1-3,AD ∥BE ∥CF ,直线m ,n 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AB BC =()() ,若AB =5,BC =10,DE =4,可得()()=()(),解得EF =________.图23-1-32.如图23-1-4,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AD 和BC 上,AB ∥EF ∥DC ,且DE =3,DA =5,CF =4,则FB 的长为( )A.32B.83C .5D .6图23-1-43.如图23-1-5,若AD ∥BE ∥CF ,直线l 1,l 2与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若AB =BC ,则DE 与EF 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图23-1-54.如图23-1-6,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上一点,EF ∥BC 交CD 于点F .若AE =2,BE =6,CD =7,则FC =________.图23-1-65.如图23-1-7,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如果AB =6,BC =10,那么DEDF的值是________.图23-1-76.[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如图23-1-8,直线a ∥b ∥c .(1)若AC =6 cm ,EC =4 cm ,BD =8 cm ,则线段DF 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若AE ∶EC =5∶2,DB =5 cm ,则线段DF 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图23-1-8知识点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7.[2016·兰州改编]如图23-1-9,在△ABC 中,因为DE ∥BC ,所以AD BD =( )( ).若AD BD =23,则AD BD =( )( )=________.图23-1-98.如图23-1-10,直线l 1∥l 2∥l 3,直线AC 与l 1,l 2,l 3分别交于点A ,B ,C ,直线DF 与l 1,l 2,l 3分别交于点D ,E ,F ,AC 与DF 相交于点G ,且AG =2,GB =1,BC =5,则DEEF的值为( )A. 12 B .2 C. 25 D. 35图23-1-109.如图23-1-11,在△ABC中,DE∥BC,且分别交AB,AC于点D,E,则下列比例式不正确的是( )A.ABAD=ACAEB.ABAC=ADAEC.ADBD=AEECD.ABDE=ACEC图23-1-1110.如图23-1-12,若AB∥DC,AC,BD相交于点E,且AE=2,EC=3,BD=10,则ED =________.图23-1-1211.如图23-1-13,在△ABC中,DE∥BC,且DB=AE.若AB=5,AC=10,求AE的长.图23-1-1312.如图23-1-14,已知AB∥CD∥EF,AD∶AF=3∶5,BE=10,那么BC的长为________.图23-1-1413.如图23-1-15,练习本中的横格线都平行,且相邻两条横格线间的距离都相等,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B,C都在横格线上.若线段AB=4 cm,则线段BC=________cm.图23-1-1514. 如图23-1-16,AD为△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点F,则CFAF=__________.15.如图23-1-17,在△ABC中,DF∥AC,DE∥BC,AE=4,EC=2,BC=8,求CF的长.图23-1-1716.如图23-1-18,BE平分∠ABC,DE∥BC交AB于点D,AC=8,AB=9,CE=4,求DE的长.图23-1-1817.对于平行线,我们有这样的结论:如图23-1-19①,AB∥CD,AD,BC交于点O,则AODO=BOCO.请你利用该结论解答下列问题:如图②,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D=75°,∠CAD=30°,AD=2,BD=2DC,求AC的长.图23-1-19教师详答1.DE EF 5 10 4 EF 8 2.B [解析] ∵AB ∥EF ∥DC ,∴DE DA =CF CB .∵DE =3,DA =5,CF =4,∴35=4CB ,∴CB =203,∴FB =CB -CF =203-4=83.故选B.3.相等 [解析] 因为AD ∥BE ∥CF ,所以AB BC =DEEF.因为AB =BC ,所以DE =EF . 4. 214 [解析] 因为AD ∥EF ∥BC ,所以AE EB =DF FC .因为AE =2,BE =6,CD =7,所以26=7-FC FC ,所以FC =214. 5 . 38 [解析] ∵AD ∥BE ∥FC ,∴AB BC =DE EF.又∵AB =6,BC =10,∴DE EF =35,∴DE DF =38.6.解:(1)∵a ∥b ∥c ,∴BD DF =ACEC,即8DF =64,解得DF =163(cm). 故线段DF 的长度是163 cm.(2)∵a ∥b ∥c ,∴BF DF =AE EC =52,即5+DF DF =52,解得DF =103(cm). 故线段DF 的长度是103 cm.7.AE EC AE EC 238.D [解析] ∵AG =2,GB =1,∴AB =AG +GB =3.∵直线l 1∥l 2∥l 3,∴DE EF =AB BC =35.故选D.9.D 10.611.解:∵DE ∥BC ,∴AB DB =ACEC,∴5AE =1010-AE ,∴AE =103. 12. [解析] ∵AB ∥CD ∥EF ,∴BC BE =AD AF ,即BC 10=35,解得BC =6.13. 12 [解析] 如图,过点A 作AE BD 于点D .∵练习本中的横格线都平行,且相邻两条横格线间的距离都相等,∴AB BC =AD DE ,即4BC =26,∴BC =12(cm).14. 2 [解析] 如图,过点D 作∥,交于点G , 则AF FG =AE ED ,FG GC =BDDC.又∵E 为AD 的中点,AD 为△ABC 的中线, ∴AE =ED ,BD =DC , ∴AF FG =AE ED =1,FG GC =BD DC=1, ∴AF =FG ,FG =GC , ∴CF =2AF ,∴CF AF=2. 15.解:∵DE ∥BC ,∴AD AB =AE AC =46=23. ∵DF ∥AC ,∴AD AB =CF BC =23,∴CF 8=23,∴CF =163. 16.解:∵DE ∥BC , ∴AB DB =AC CE, ∴9DB =84,∴DB =92. ∵BE 平分∠ABC ,∴∠ABE =∠CBE . ∵DE ∥BC ,∴∠CBE =∠DEB , ∴∠ABE =∠DEB ,∴DE =DB =92.17.解:过点C 作CE ∥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 则 BD DC =ADDE.又∵BD =2DC ,AD =2, ∴DE =1. ∵CE ∥AB ,∴∠AEC =∠BAD =75°.又∵∠CAD=30°,∴∠ACE=75°,∴AC=AE=AD+DE=3.。
华东师范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目录
华东师范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目录第22章二次根式
22.1二次根式
22.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 二次根式的乘法
2. 积的算术平方根
3. 二次根式的除法
22.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
23.1一元二次方程
23.2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23.3 实践与探索
第24章图形的相似
24.1相似的图形
24.2相似图形的性质
1. 成比例线段
2. 相似图形的性质
24.3相似三角形
1. 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24.4中位线
24.5画相似图形
24.6图形与坐标
1. 用坐标确定位置
2.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25.1测量
25.2 锐角三角函数
1. 锐角三角函数
2.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25.3解直角三角形
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26.1概率的预测
1. 什么是概率
2. 在复杂情况下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26.2 模拟实验
1.用替代物做模拟实验
2. 用计算器做模拟实验。
专题. 解直角三角形【十大题型】-九年级数学上册举一反三系列(华东师大版)
专题24.2解直角三角形【十大题型】【华东师大版】【题型1直角三角形中直接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变式1-2】(2023·福建泉州·校联考模拟预测)中,3.如图,在ABC(1)若D运动到某个位置时,(2)若点D运动到某个位置时,【变式1-3】(2023秋·广西梧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中,4.如图,在Rt ABC的值.【变式2-2】(2023·江苏·统考中考真题)7.如图,3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正六边形无缝隙、不重叠的拼在一起,连接正六边形的三个顶点得到tan ACB ∠的值是.【变式2-3】(2023秋·上海静安·九年级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校考期中)8.如图,ABC 中,AB AC =CBA ∠相等,如果点C 、D 旋转后分别落在点【题型3网格中解直角三角形】【例3】(2023·湖北武汉·统考三模)9.如图是由小正方形组成的在给定网格中完成画图,画图过程用虚线表示.(1)在图中,点B是格点,先画线段(2)在图中,点B在格线上,过点(3)在图中,点B在格线上,在【变式3-1】(2023秋·江苏苏州·九年级统考期中)10.如图,A,B,C,D均为网格图中的格点,线段【变式3-2】(2023秋·福建泉州·九年级统考期末)11.如图,A、B、C、D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变式3-3】(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12.如图是由小正方形组成的用虚线表示.(1)在图(1)中,D ,E 分别是边AB ,AC 与网格线的交点,先将点C 在边AB 上画点G ,使EG BC ∥;(2)在图(2)中,在边AB 上找一点P ,使PA PC =,再在线段AC 上找一点【题型4坐标系中解直角三角形】【例4】(2023·河南洛阳·校联考一模)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OC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的图象与菱形对角线AO 交于点D ,连接BD ,当DB x ⊥轴时,k 的值是(A .23-B .33-C .43-D 【变式4-1】(2023·广东湛江·岭师附中校联考一模)14.如图,在ABO 中,AB OB ⊥,3AB =,1OB =,把ABO 绕点点1A 的坐标为.【变式4-2】(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若点C在x轴上方的直线AB上,【变式4-3】(2023秋·黑龙江哈尔滨·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1)如图1,求k的值:(2)如图2,点H在AB上,点F在OB上,连接FH、OH,且【变式5-1】(2023秋·陕西渭南·九年级统考期中)18.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A.1B.2【变式5-2】【题型6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6】(2023春·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21.在△ABC中,∠B=45°,ACA.42B.42【变式6-1】(2023秋·上海·九年级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校考期中)中,22.已知:如图,在ABC(1)试求cos B的值;△的面积.(2)试求BCD【题型7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坡度坡比问题】【例7】(2023·山西阳泉·校联考模拟预测)(1)求斜坡BD 的长;(2)求这台风力发电机AB 的高度(结果取整数)【变式7-1】(2023秋·广西柳州·九年级统考期末)26.如图,某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B ,它的坡度为()AH AH BC ⊥,为了让行车更安全,现将斜坡的坡角改造为(1)求车库的高度AH ;(2)求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1m 【变式7-2】(2023·河北沧州·统考二模)27.某场地的跑道分为上坡、平地、下坡三种类型.一架无人机始终以每分高度匀速向右飞行,在运动员的正上方进行跟踪拍摄.如图为无人机飞行以及运动员运动路径的图像.已知10km 3OA =,1km AB =,OA 的坡度1:3i =(1)求坡面OA 的垂直高度h ;(2)求直线BC 的函数解析式,并求运动员在下坡路段的速度;(3)通过计算说明运动员在O A B C ---上运动的过程中,与无人机距离不超过【题型8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俯角仰角问题】【例8】(2023春·湖南永州·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29.如图,建筑物AB后有一座小山,点处有一凉亭,且凉亭与坡脚距离高(精确到0.1m).(参考数据:︒≈)tan420.9【变式8-1】(2023·河南郑州·校考三模)30.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建筑.某校数学社闭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来测量嵩岳寺塔的高度,如图,D处利用测角仪测得嵩岳寺塔顶端B的仰角为角为35︒,已知建筑物CD的高为15米,︒≈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350.57【变式8-2】(2023春·山东菏泽·九年级统考期中)31.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借助无人机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方河流的左岸C处的俯角为α,无人机沿水平线为30︒.线段AM的长为无人机距地面的垂直高度,点米.(1)求无人机的飞行高度AM;(结果保留根号)【题型9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方向角问题】【例9】(2023·重庆·九年级专题练习)33.五一节日到来,重庆又一次成为全国火热城市,小明和小亮两人相约去观赏洪崖洞夜景,小明从(1)求AB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2)他们在D处汇合的时间恰好为(1)求AC的距离;(结果精确到1m(2)两人准备从B地出发,突然接到疾控中心通知,一名确诊的新冠阳性患者昨天经过了偏东22°走了1800m到达D地,根据相关要求,凡是确诊者途经之处家会被划为管控区吗?请说明理由(参考数据:︒≈).tan370.75(1)如图2,当支撑点E在水平线BC上时,支撑点E与前轮轴心B之间的距离(2)如图3,当座板DE与地面保持平行时,问变形前后两轴心BC的长度有没有发生变化?若不变,请通过计算说明;若变化,请求出变化量.(参考数据:sin534 5︒≈,cos533 5︒≈,tan【变式10-2】(2023秋·河北石家庄39.下图是测温员使用测温枪的侧面示意图,其中枪柄垂直.量得胳膊MN=BA=.枪身8.5cm(1)求PMB∠的度数;(2)测温时规定枪身端点,A与额头距离范围为此时枪身端点A与小红额头的距离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并说明理由.(参考数据:sin66.40.92,cos66.4︒≈试卷第21页,共21页。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3章图形的相似 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件 (21张PPT)
D 1
E
4C O
3
A
F
2 B
证明: ∵OA=OB ∴∠3=∠2 ∵DF=FB ∴∠1=∠2 ∵DC∥AB ∴∠3=∠4 ∴∠1=∠4 又∵∠DEO=∠DEC ∴△DEO∽ △CED
课堂总结
相似三角形4种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1)先看题中是否有平行条件,如果有平行,就去找“A”型
或“X”型相似。 (2)找是否有两角对应相等。 (3)若没有一组角对应相等,就看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4)识别掌握常见的基本图形是寻找和发现相似的有效途径。
证明:∵
AB 6 1 , BC 8 1 , AC 10 1 , AB 18 3 BC 24 3 AC 30 3
∴ AB BC AC AB BC AC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新知讲解
识别相似
看已知条件
选方法
找出识别方法中所 需的条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相等的角不 是成比例的两边 的夹角,那么这 两个三角形还相 似吗?画画看, 看看是不是不一
定相似?
新知讲解
A
D
A'
B
C
B'
C'
已知:△A’B’C’ ∽△ABC 在△ABC中,以B为圆心,BA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D, 连结BD,则BD=BA.求证△A’B’C’ 和△BCD是否相似
那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 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新知讲解
观察,如果有一点E在边AC上移动,那么点E在什么位置时能使△ADE与
△ABC相似呢?
C
23.1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1.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成比例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__.
对点小练
1.如图,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点A,C,E,B,D,F,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B )
A. =
C. =
B. =
【举一反三】
(2024·青岛期末)如图,△ABC中,DE∥BC,AD∶BD=1∶3,则OE∶OB=( B )
A.1∶3
B.1∶4
C.1∶5
D.1∶6
【技法点拨】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两种基本图形
1.“A”字型
DE∥BC⇒ =
2.“X”字型
DE∥BC⇒ =
重点典例研析
【重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典例1】(教材再开发·P53例3拓展)如图,已知直线l1,l2,l3分别且l1∥l2∥l3.
(1)如果AB=3,BC=6,DE=4,求EF的长;
(2)如果DE∶EF=2∶3,AC=25,求AB的长.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
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素养目标达成
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2.掌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
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 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例
基础主干落实
重点典例研析
素养当堂测评
基础主干落实
【自主解答】(1)∵l1∥l2∥l3,∴ = ,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XXX版数学九年级上知识点小结: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意义二次根式是形如a(a≥0)的式子。
a的取值范围是a≥0,当a<0时,a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被开方数因数因式的次数为1);③分母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双重非负性:a≥0(√a≥0);2)还原性:√(a²)=a(a≥0)。
3)绝对性:|√a|=√(a²)(a为任意实数)。
5.二次根式的运算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分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
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去。
2)有理化因式与分母有理化: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若它们的积不含二次根式,则称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步骤:一化二找三合并。
4)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除),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5)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附:根式的化简方法1)把b/a(b≥0,a>0)化简为√(b²/a²),然后分母有理化为b√a/a²。
2)把a+b/a(a≥b≥0)化为√(a²-b²)/a,然后化为a/√(a²-b²)。
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²+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21 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性质:⎧(a > 0)(1)( a ) 2 =(a≥0);(2)0);(3)3.二次根式的乘除:a 2 = =⎪(a = 0)⎩(a < 0)⎧= (a ≥0,b≥0)计算公式:⎪⎪⎩= (a ≥0,b>0)4.概念:⎧1.最简二次根式:(1) (2) (3)⎨2.同类二次根式:5.二次根式的加减:(一化,二找,三合并)(1)将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2)找出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6.二次根式化简求值步骤:(1)“一分”:分解因数(因式)、平方数(式);(2)“二移”: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把根号内的平方数或者平方式移到根号外面;(3)“三化”:化去被开方数中的分母.7.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运算类似,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对于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原来学过的所有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3)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1.一元二次方程:第22 章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的整式方程.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bx +c = 0(a ≠ 0) .它的特征: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ax 2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a)2 =b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 +a 是b 的平方根,当b ≥0时,x +a =± b ,x =-a ± b ,当b<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 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 ± 2ab +b2 = (a +b)2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并用x 代替,则有x2 ± 2bx +b2 = (x ±b)2 .2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 1,再同时加上 1 次项 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3) 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 c = 0(a ≠ 0) 的求根公式: x = - b ±b - 4ac (b 2- 4ac ≥ 0)2a4) 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 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 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a ≠ 0) 中, b 2 - 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a ≠ 0) 的根的 判别式,通常用“ ∆ ”来表示,即 ∆ = b 2 - 4ac .1) 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相同的实数根; 3) 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4. 韦达定理:如果方程 ax 2 + bx + c = 0(a ≠ 0) 的两个实数根是 x ,x ,那么 x + x = - b ,x x = c .也就是说, 1 2 1 2a 1 2 a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 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5. 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 就是当 y =0 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第 23 章 图形的相似在比例式 a = c( a :b = c :d )中,a 、d 叫外项,b 、c 叫内项,a 、c 叫前项,b 、d 叫后项,d 叫第四比例b d项,如果 b =c ,那么 b 叫做 a 、d 的比例中项. 2. 比例性质①基本性质: a = c⇔ ad = bcb d②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a = b (交换内项) ⎪ c d ⎪⎪ d = c (交换外项) a c ⎪ b a = ⇒ ⎨b d ⎪ d = b(同时交换内外项) ⎪ c a ⎪ b d⎪ = ⎩ a c(同时交换比的前项和后项)②合比性质: a = c ⇒ a ±b =c ±db d b d ③等比性质: a =c = … = m (b +d + … + n ≠0) ⇒ a + c + … + m =ab d n3. 黄金分割b + d + … + n b 在线段 AB 上,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 (AC >BC ),如果AC = BC,即 AC 2=AB ×BC , AB AC那么称线段 AB 被点 C 黄金分割,点 C 叫做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 AB 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AC = 5 - 1 AB ≈0.618 AB .2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AB l 1∥l 2∥l 3. 则 =BC DE , AB = EF AC DE , BC = DF AC EF,… DF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 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 对 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①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③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③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7. 六种相似基本模型:A A ADD DE EBCB C BCDE ∥BC∠B ∠A E D ∠B ∠A C DCDBAO OACADBDCX 型母子型A C ∥BD∠B ∠C AD 是 Rt △A B C 斜边上的高⎭ ⎩8. 射影定理 由 ,得 ,即 ;由 ,得 ,即 ; 由 ,得 ,即 .9. 中位线 1)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AB DC 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线段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 1.32) 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边和的一半. 10. 位似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 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第 24 章 解直角三角形可表示如下:∠C =90° ⇒ ∠A +∠B =90°2. 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A = 30︒ ⎫ 1⇒ BCD =AB ∠C = 90︒⎬ 2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 = 90︒ ⎫ 1⇒ CD = AB = BD = AD D 为AB 的中 ⎬2 点⎭ 4.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 2 + b 2 = c 2 .5. 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CD 2 = AD • BD∠ACB = 90︒⎫ ⎪ 2⇒ AC = AD • ABCD ⊥ AB ⎬ ⎨ ⎭ ⎪ BC 2 = BD • AB6. 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 CD =AC • BC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 2 + b 2 = 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1. 如图,在△A B C 中,∠C =90°①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A 的对边 a记为 s inA ,即 sin A = =斜边 c②锐角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 记 为 cos A , 即cos A = ∠A 的邻边 = b斜边 c③锐角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为 tan A ,即 tan A = ∠A 的对边 =a∠A 的邻边 b ④锐角 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为 cot A ,即 cot A = ∠A 的邻边 = b2.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3. 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互余关系:s in A =cos (90°—A ),co s A =s in (90°—A )ta n A =cot(90°—A ),cot A =tan(90°—A )(2)平方关系: sin 2 A + cos 2 A = 1 (3)倒数关系:tan A • cot A =1(4)弦切关系:tan A = sin A ;cot A =cos A∠A 的对边 a cos A sin A4. 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当角度在 0°~90°之间变化时,(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3)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4)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5. 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 1. 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在R t△A B 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三边之间的关系:a2 +b2 =c2 (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 =a, cos A =b, tan A =a, c ot A =b c c b asin B =b, cos B =a, tan B =b, c ot B =a c c a b1.概率第25 章随机事件的概率(1)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P(所关注的事件)=所关注的结果/所有等可能的结果.2.概率的预测(1)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2)要清楚所有机会的结果.(1)、(2)两个结果个数之比就是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率.方法:画树状图、列表法.事件的分类1、确定事件必然发生的事件:当A 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当A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02、随机事件:当A 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时,0<P(A)<1概率的意义n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m件A 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