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4
,“居中调停”,实为借机扩大地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张治中率第五军(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介石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国军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二十九军、十七军等部队虽然奋勇抵抗,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书记官因个人原因,出走藏匿,欲自杀。领事馆扬言“应由中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中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本加紧侵华
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
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作者:戴炜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08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亘古未有的国家之间的大决战——抗日战争在古老而又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无比惨烈地进行着。
在这场攸关中国国运的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这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沉重的灾难,但抗战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的革命进程、社会形态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抗战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从近代100多年来的衰败开始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回望历史,我们感慨万千。
一直以来,有一个疑问盘旋在很多人的心头,那就是究竟是谁打响了这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呢?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有几种说法一直在争论不休。
我们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东北军的一个叫王铁汉的团长。
据史料记载,1931年9月18日22点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
那时北大营是王以哲第7旅驻地,王铁汉任620团团长。
王铁汉生前所著回忆录《不抵抗的抵抗》中记述道:“接到奉旅长由城内来电话指示:不抵抗,等候交涉。
……但等候不等于挨打。
当敌人向本营房进攻时,我即下令还击,毙伤敌人40余名。
”有人问王铁汉,“你咋那么傻?上头有命令了,就你敢打?”王铁汉说:“那时候气急眼了,不管是死是活了。
日本人太欺负人,就跟他们拼了。
”“王铁汉在不抵抗命令下打响了第一枪,非常难能可贵。
”辽宁省“九一八”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教授说。
第二种说法是东北名将马占山。
马占山,又名秀芳,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祖籍河北丰润。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
•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 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 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 话。
总结
张学良确实是位难以概括的是非人物。一生 虽足百年,但他的执政生涯只有8年,8年之 中,他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事件,并在
这些历史转折关头,挺身而出,而且不需要
同情,也不惧怕单枪匹马,只要他认为有益 于天下,他就舍得一身剐——毅然易帜、调 停中原大战、辞职下野、‚剿共‛‚通共‛、
临潼捉蒋、送蒋回宁……。思想是促使他
历史评价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 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 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 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 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 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 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 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 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 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 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 83岁。
张学良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手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生平致力于东北经济建设,使东北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在此期间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并信奉基督教。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三省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名族解放大业所建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张学良生活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送蒋返京。
蒋介石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将张学良交军事法庭判10年有期徒刑;特赦后又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是54个春秋.从此,张将军开始幽居生涯,不断展转迁徙。
历程是:从南京宋子文公馆展转到南京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雪窦寺、安徽黄山听涛居、江西萍乡绛园、湖南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开阳刘育乡、息峰附近的阳朗坝、桐梓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笠公馆、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等。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绩
第25卷第2期2002年4月鞍山钢铁学院学报JOUIn8I Of Ansh8n InstitUte Of I.&S.TechnOIOgyVOI.25NO.2ApI.,!!!!!!!!!!!!!!!!!!!!!!!!!!!!!!!!!!!!!!!!!!!!!!!!!!!!!!!!!!!!!2002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绩路文娟(鞍山钢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辽宁鞍山114002)摘要: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争夺中东路主权,调停中原大战,发展实业、教育,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关键词:历史功绩;统一;爱国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654(2002)02!0150!042001年10月15日,20世纪中国的风云人物张学良将军走完了他百年人生历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唁电中高度赞誉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1],其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将“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1].回顾将军百年人生,爱国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他的一生.1东北易帜,促成国家统一张学良成长的时代,中华民族没有民族独立和尊严,军阀连年混战.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从19岁起,张学良就参加了军阀战争,虽屡立战功,但却痛恨这种战争的不义.他曾言:“每次作战观于官兵伤亡之惨状,人民之流离失所,皆身感痛苦.作战之结果,徒招人民之怨恨,得不偿失.”[2]1924年他公开表示“决不愿为军阀”[2].张学良反军阀反内战思想在北伐战争期间发展为“息内争、御外侮”的主张,在给其弟的信中说:“此前奉父命出师河南作战,但念同是同种,睚相残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虽死无恨也.”[2]1927年3月张学良与韩麟春一道指挥奉军主力进军河南对抗北伐,在即将开战之际,二人发表了息争御外的通电.随后张学良劝其父罢兵言和,但张作霖决心与国民党一争高下,张学良不得不衔命作战.豫南之战奉军大败,张学良放弃郑州,撤兵河北.张学良息兵御侮的通电和撤兵郑州是一次“意欲实行兵谏”[2]事件,虽然他畏父之威,未敢与蒋介石公开停战议和,但他确实是北洋军阀中第一个真心实意地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的爱国将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张学良子承父位主政东北.日本帝国主义为独霸东北对张学良多方威逼利诱.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少帅作出了正确的抉择.7月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7月10日又派人面见蒋介石,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国家统一.日本不甘心失败,特派张作霖老友前驻华公使林权助抵达奉天,借吊唁张作霖之机,向张学良摊牌.林威胁说:“不幸倘若东三省蔑视日本之警告,擅挂青天白日旗,日本必具强国决心,而取自由行动.”[2]面对如此露骨的强盗之言,张学良义正词严地说:“对林总事之言,余实难默然.盖余为中国人,所以余之思想自以中国为本位,余之所以愿与国民政府妥协者,盖欲完成这个统一.”[2]当日本驻奉总领事林久治郎进一步讲到:日本政府反对东三省对南方妥协,即使冒干涉中国内政的风险也在所不辞时,张学良斩钉截铁地回答:“余之决心以东三省人民为转移,余不能拂逆东三省人民之心理而有所作为也.”[2]这番对话,充收稿日期:2002-01-11.作者简介:路文娟(1967-),女,辽宁鞍山人,讲师.分表现了张学良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威胁,毅然决定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标志l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全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北易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竭力想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它抵制了日本对东北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争夺中东铁路主权,维护民族利益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在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后修筑的.在近代史上它曾经是沙俄侵略、控制中国东北并同日本帝国主义争夺东北的工具.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败的代价,沙俄将中东铁路的长春至旅顺段割让给日本.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中东铁路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l924年5月中苏建交,在双方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规定:中东铁路为纯商业性企业,由两国在均等原则上共管.虽有这些规定,中东铁路实则仍由苏方控制.这表现在“操路政实权的是东铁管理局长,一向由俄人担任.局内的机务处、车务处、商务处、财务处等几个大处的正处长都是俄人.路局行政的文件,以俄文为主;理事会的文件选由副理事长俄人过目,然后才译成中文,递交理事长华人过目.财务上也是以俄币为核算单位.”[3]还应指出的是:苏方利用中东铁路作为它伸向东北地区的触角,并把这条铁路所经过的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l925年苏联同日本签订《日俄协定》承认瓜分中国东北的《朴茨茅斯条约》继续有效,苏联还明确表示过:愿与日本在中国东北“以共存共荣的精神共同前进.”[4]由上可见,所谓中苏共管只是一句空话,特别是中东铁路已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铁路了,而是当时的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一个工具.对于这种情形,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漠不关心、熟视无睹的.从张作霖开始,就已采取行动逐步收回中东铁路主权.张学良主政东北后,继续其父的未竟行动.l929年5月27日,张学良密令部下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这件事成为中东路事件的开端,此后围绕中东铁路主权问题,中苏之间发生武装冲突.中东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要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这是张学良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行动.3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中原大战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混战,交战的双方:一方为蒋介石,另一方为冯、阎、桂三派的反蒋联盟.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死伤将士30余万.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惨烈程度都是空前的.为了阻止这场战争,3月l 日,张学良发出“东电”,力劝蒋介石、阎锡山对内息争,举国对外.张学良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换来和平的实现,中原大战还是爆发了.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势均力敌,属于中间力量的张学良和东北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陆军而论,东北军与蒋介石相比屈居第二位;若以海空军相比,则东北军较蒋阎冯桂之和,尤占优势.因此,交战双方对于张学良及东北军皆极尽拉拢之能事.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中原大战的战场虽在关内,然而时局的重心却在东北.最初张学良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希望由于时局的演变,能使双方息兵言和,停止内战.所以,他在善意中立的前提下,采取了坐以观变的态度,但从9月初开始,张学良即向各方发出信息,决定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张学良作出这一决策的原因,他自己讲得非常清楚:其一,“战端一起……庐里丘墟,人民涂炭,伤心惨目,讵忍详言;战局倘再延长,势必致民命灭绝,国运沦亡,补救无方,追悔何及.”[2]其二,“东北地处边陲,日寇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2]其三,“冯阎二氏的为人一向反复无常,目前阎冯合作,事如有成,二人亦须决裂.”[2]其四,蒋介石虽亦系一阴谋的野心家,但“目前国事日非,如非国内统一,更不足以对外,我们为整个大局计,必须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2]9月l8日,张学良发表武装调停的“巧电”,随即派于学忠和王树常率东北军出关,一枪未放,就和平进驻平津.晋军退出平津和河北省,中原大战结束.张学良出兵平息中原大战,以此事件为标志,延续l9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局面结束.这就减少了因战争造成的国力、民力损失,同时再造国家统一,顺乎民心,合乎潮流.这是张学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l 5l ·第2期路文娟: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绩又一贡献.4发展实业和教育,努力探索富国之路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富强是张学良矢志不移的追求.作为军人的张学良,尤其可贵的是,他认为发展实业和教育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根本.他强调指出:“立国之道,首在建设”,“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2]本着这一思想,在他主政东北期间,各地方政府都积极拟定了实业发展计划.如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就有较完整的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包括改进农业,促进垦殖,兴办林业,发展牲畜,筹办水产,整理水利等多种促进发展农业发展的改革.此外,还制定了详细的工矿开发计划和交通、商贸、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建设或整顿计划.为了发展实业,张学良支持地方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奖励农桑,鼓励开发创造;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国贸陈列展览,派员考察实业,筹备县农业局,创办实业书报”[2].以此唤起人们兴办实业的积极性.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上述发展实业计划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但就已实施的部分来看,成效已有所显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张学良认为“一个国家要行,要强,非得要造就人才,教育为基本.”“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计划”[2].他还指出:中国落后“其最大原因是教育落后”[5].为了培养各类建设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张学良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例如,“为更多地派遣留学生,他努力增加经费,修订规章制度;为发展高等教育,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东北交通大学校长,并迅速扩建东北大学等校舍,购置大量图书设备,重点聘请著名专家教授;为发展中等教育,他亲自创办东北大学附中和同泽中学、同泽女子中学;为发展小学教育,他亲自创办新民小学.他还捐私产现洋500万元,作为中小学基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均受到相当重视”.[5]以兴办实业,发展教育来实现其富国强国的理想,突出反映了张学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思想的前瞻性.事隔70多年后,重新审视张学良的上述思想,仍不失为颇有见地的主张.5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日局面初步形成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蒋介石却在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将军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和“剿共”的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他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均被拒绝.l936年蒋介石调集部队赴陕剿共,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秉承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弦更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事件发生后,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力主和平解决事变,为此他冲破各种阻力,在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的要求后,断然决定送蒋回南京.尽管因此他身陷囹圄50余载,但将军却以个人的牺牲粉碎了南京政府亲日派何应钦之流妄图扩大内战的阴谋,进而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改写了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它使国共两党结束了历时l0年之久的内战,在抗日的旗帜下握手言和.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张学良是促成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周恩来所言:张学良将军“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6],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当然,我们在纪念将军历史功绩的时刻,也应该指出:张学良将军的政治生涯也走过一些弯路,如九一八事变中,由于他执行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大好河山落入日寇之手;再如一段时间里他积极参加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行动.但是,纵观张学良将军一生,爱国、追求国家统一是其主要特色.为此,他两次促成国家统一,积极探索富国之路,特别是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这些都是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即使到了晚年,将军依然心系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他一直关心故乡各方面的情况,晚年还应邀担任了东北大学的名誉校长.将军拳拳爱国之心可昭日月.将军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风范将永为世人景仰.·25l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第25卷参考文献:[1]江泽民致张学良亲属的唁电[J ].新华月报,2001(11):43.[2]张经良,周毅.东北军史[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96,97,107,148,160,163,178.[3]杜连庆,陆军.张学良与中东铁路事件[J ].中国现代史,1987(4):207-211.[4]吕明军.张学良与中东铁路事件[J ].中国现代史,1988(10):189-192.[5]马尚斌.论张学良的富国观[J ].中国现代史,2000(8):146-148.[6]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双十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 ].解放日报,1946-12-12(1).Historical Merists of General ZHANG Xue -liangLU Wen -juan(Dept.of Humanities and Sociai Sociai ,Anshan Institute of I. S.Technoiogy ,Anshan 114002,China )Abstract :Generai ZHANG Xue-iiang Generai was a great patriot and meritorious fig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Patrictism and unity was his most remarkabie characteristic.ZHANG Xue-iiang made exceiie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nation ’s unity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iity benefits.This thesis iooks back conciseiy ZHANG Xue-iiang ’s outstanding historicai merits on these aspects :Changing Fiag in the East-North of China ,fighting for the sovereigntyof the Middie-East Road ,mediating the Big war of the centrai piain of China ,deveiop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aunching Xian Incident etc.,to commemorate the century-aged person just passed away.Key Words :historicai merits ;patriotism ;unity(Received January 11,2001)待发表论文预报创造民族品牌加强产品竞争能力徐景芬1,赵明宙2(1.鞍山钢铁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辽宁鞍山114002;2.鞍山钢铁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2)摘要:阐述了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危急局面,提出了创造民族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工业设计,创造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形象与市场地位等.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王延涛(鞍山钢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辽宁鞍山114002)摘要:阐述了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思想.在指出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局限性之后,肯定了他在经济领域中的某些主张,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51·第2期路文娟: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绩。
张学良将军-我想对你说
张学良将军——我想对你说谭超张学良将军,你被公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因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你成了现代中国史(甚至现代世界史)上,一个少有的事非人物。
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你父亲被日本炸死后,你开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在此一星期后,你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1931年9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洲国成立。
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政府长达14年之久的统治和掠夺。
张学良将军,有人说不抵抗命令是你和蒋介石的共识。
你之所以选择不抵抗,是因为东北军还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
而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
而你深知一旦与日军开战,将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国民政府的援助。
而蒋介石之所以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张学良将军,我想此刻我能理解你的不抵抗行为。
你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因为你判断失误,没想到日本会占领全中国,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
当然,人人都会有失误,但你的失误令大多数人无法谅解。
而且,9月18 日也已经成为我们永远的国耻日。
张学良将军,我想对你说,虽然“九一八”事变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但“西安事变”则令每一个人爱国者欢心鼓舞。
1935年,日军侵华日亟,但国民政府却一再妥协。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张学良将军,因为你是有强烈民族之心的人,所以对蒋介石要求你继续围剿红军的任务十分不满。
于是,1936年,你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而且你还拿出巨额私款,送给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的费用。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你同杨虎城将军共同向蒋介石面谏却遭到拒绝,加之12月9日的学生运动。
张学良_演讲稿
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这位风流少帅——张学良!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虽然他活了很长,但他曾经说过自己的生命只活到了39岁,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生发生哪些重大的事。
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
9月21日,张学良召集北平名流,讨论对东北问题的对策,决定依赖“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
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
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蒙受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张学良内心充满了惆怅、困惑与苦闷。
在巨大的压力下,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开始了一年多的欧洲之旅。
11月下旬的“福建事变”最终使得蒋介石让张学良回国。
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
12月8日,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
11日晚,张学良到华清池向蒋介石苦谏但毫无结果。
而蒋介石则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
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发表通电,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张学良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还有就是西安事变中结束内战,小编收集了关于张学良的故事,欢迎阅读。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 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张学良
•
• 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 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 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简称“八一宣言”),全 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 呼声日益高涨。 1935 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 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 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 调遣有所反感。 1936 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 (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 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 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协议。这 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 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 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 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 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 立办事处
九一八事变
•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 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 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 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 令没有抵抗。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张要求其率 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 三省全境。 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 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 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 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抗战胜 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
•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 “西安事 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 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 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 伟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 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 以预料。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 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 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 个未知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国也 由此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 史转折。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 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 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完全配 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 雄”这样的称号。
张学良
个人荣誉
第27师师长 1915-1920 陆军炮兵上校 1919.07.17-1919.12 奉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 1919.12-1920.10 巡阅使署卫队旅长 1920-1921.05 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 1920.10-1924 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处长 1922.05东三省陆军航空处总裁 1922.05奉军第二旅旅长 1922.05奉军第三军军长 1924.09(安国军政府)陆军大将 1927.06.18-1928.07.02 (安国军政府)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07.02-1929.01.04 (安国军政府)东北大学校长 1928.08-19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 1928.10.08-1931 (国民政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29.01.04-1930.10.09 (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29.01.04-1930.10.09
学 良
将军
张
个人生平 个人荣誉 突出事迹
“东北易帜” “西安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晚年生活 人物评价
个人生平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 生于1901年6月3日,卒于2001年10月14日, 享年101岁。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民国四公子”之一。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 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 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36年12月12 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为 了达到劝谏 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 安内”的既 定国策,停 止内战,一 致抗日的目 的,在西安 发动“兵 谏” 。
1936年12月 24日, 蒋介石签 订六项协 议,被迫 接受停止 内战,联 合抗日的 主张。
张学良将军
杨虎城将军
12月26日, 蒋介石最 后获得释 放,张学 良陪同回 到南京。 “西安事 变”和平 解决。
张学良
论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张学良是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国民政府时期,在皇姑屯事件后,他改旗易臶,服从国民政府,实现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合抗日,发动西安事变。
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但是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概述)一.东北易臶1928年,日本策划了皇姑屯事变,炸死了时任北洋政府的张作霖,期望以此引起东北内乱,以便趁火打劫,东北政局陷入危机之中。
张学良子承父业,开始统治东北。
此时的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庇护下保住东北的独立,二是接受“和谈”,改旗易臶,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少年就痛恨日本的侵略,萌生抗日志向,加之父仇,形成了坚决抗日的决心。
面对日本军的威胁,他回击说:我乃中国人我的思想应当以中国为重,我之所愿意与国民政府妥协,欲盖完成中国之统一,实行分治合作,以实现东北人民之愿望。
对于奉系内部的反对意见,他的态度是坚决和果断的。
最终,张学良以“东北易臶”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改旗易臶,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统一和对外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学良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他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他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 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忠实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令部下倘遇日本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致使东北三省在四个多月的短暂时间内迅速沦陷。
在九一八事变中,影响和支配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张学良与东北局部抗战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六张学良将军与东北局部抗战如皋蒋文祥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
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
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曲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国东北,到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这六年是中国人民艰难曲折局部抗战的六年。
张学良将军在“听命中央”的情况下,克服千难万阻,苦撑东北危局,坚持局部抗战,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本文愿对此作些探讨,借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这位享誉中外的抗日名将和功盖古今的民族英雄。
一、精心部署“江桥抗战”——张学良调兵遣将,拨款接济,打响了公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历史应当肯定:张学良是组织东北局部抗战的第一人。
“江桥抗战”发生在1931年11月4日至19日,系由日军进犯黑龙江而引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的铁蹄由辽宁、吉林,而又指向黑龙江。
在这之前,张学良已发现日军企图招降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想用汉奸充当侵占黑省的急先锋。
1931年9月底,张学良派遣特使黑龙江省警务处长窦联芳、民政厅长刘适选,带着他的急电,“劝张(海鹏)坐镇洮南,防敌北犯,勿为日人利用,致贻后世之讥。
”[2]但是张逆不听,仍于10月1日宣布就任日伪边境保安司令,并接受日本关东军的驱使,准备向黑龙江省进犯。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当机立断,任命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并兼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长官,任命谢珂为军事副指挥兼参谋长。
同时,密派在北平的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秘书杨成基去齐齐哈尔与马占山取得联系。
张学良
东北军之不抵抗,一方面是由于东北军与日军的军 事实力悬殊,况且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东北军的 主力刚刚结束中原大战,停留在关内,后来又有部 队调入关内剿灭石友三叛变,关外处于军事空虚状 态。东北军内部也有很强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问 题上会选择倒戈。另外,中国方面也不可能支援东 北抗战,故东北军抵抗与不抵抗,其结果都是一样 的,东北必丢无疑。东北军不抵抗的另外原因,就 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 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他严格命令 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 起战端的借口。
于凤至
赵一荻
1975年,蒋介石逝世。1988年,蒋经国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 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 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 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 长寿的将军。
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 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 英雄。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 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张学良: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 掉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是 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 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 小姐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
1.东北易帜 2.中原大战 3.九一八事变 4.西安事变
东北易帜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 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 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 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 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张 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 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 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 “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 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 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 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 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千古功臣张学良
千古功臣张学良张学良去世了,一个影响了中国20世纪进程的人物,一个众说纷纭、毁誉交加的人物,离开了这个充满矛盾纠葛的世界。
然而他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张学良“不抵抗”到“抵抗”的转变
姓名:谭富方学号:2014410922 年级:2014级班级:历史学一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课程:中国现代史张学良‚不抵抗‛到‚抵抗‛的思想转变——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声名显赫、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虽然学界对他的研究成果是众说纷纭,但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是张学良先生在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态度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也正是张学良对日态度的变化,促成了一系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动态、当时局势以及其晚年口述进一步分析‚不抵抗‛到‚抵抗‛的转变。
一、‚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皇姑屯事件后,在民族危急关头,张学良把民族大义置于眼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进行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此,张学良的思想由军阀割据进入了军阀分治的爱国统一阶段。
但张学良拥蒋、助蒋统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既危害到日本的利益,也促使东北地区的防务变得松弛。
这时,日本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意图明确,要占领东北全境,这对张学良来说是致命打击。
按常理推断,实力雄厚的东北军在事变发生之后,应该全面对敌。
但事实上,张学良非但未带领东北军进行抵抗,反而放弃东北退守关内。
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
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
‛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同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交谈中又说:‚日本人在东北同我们捣蛋不是第一次了,捣了许多年,捣了许多次了‛。
‚过去我们对日本办事情,南京事件也好,济南事件也好,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历史上都是采用这个办法呀,假如我知道这事情化不了,那我就不同了,我的处置方法就不同了‛。
张学良的军事生涯:北伐与抗日战争
张学良的军事生涯:北伐与抗日战争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他的军事生涯跨越了北伐和抗日战争两个重要时期。
他的军事才华和决策智慧让他在这段时间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伐是中国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
张学良在北伐中的表现卓越,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率领的第二军团参与了多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武汉会战中,张学良所率领的军队在攻克黄州后,成功地围歼了敌军一部分主力,为国民革命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他在北伐战役中展现的军事天赋和个人勇气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成为革命军事家的典范。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他积极响应抗日号召,并在华北地区展开了顽强抵抗。
他率领的军队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地方意识和强大的作战能力。
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张学良统率的第三军与日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并最终成功守住了武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持续坚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张学良还在军事战略和策略上显示出非凡的判断力。
他对战争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决断力,使得他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制定出恰当的作战计划。
在北伐时期,他察觉到国共合作将军胡宗南的战术错误,果断下令攻克黄州并成功击溃敌人,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在抗日战争中,他率先提出了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并成功组织和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游击队。
这种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手段,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张学良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的军事生涯也不乏争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在北伐时期的行为是为了私利而非理想,他对部下的管理方法也存在不足。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他与国民政府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离开抗日前线。
这些争议使得人们对于张学良的评价产生了分歧。
总之,张学良的军事生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无论是在北伐还是抗日战争中,他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
张学良和抗日战争
张学良和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抗日战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张学良则是这一时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挣扎,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辽宁省的一位将军。
从小,张学良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动荡事件,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学良成为了中国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不仅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仅仅是战争和军事。
他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多次与日本军官进行接触,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中日之间的矛盾。
他甚至与日本军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张学良的这种行为被一些人批评为“投敌”,但他自己却坚信只有通过和平解决才能最终结束战争。
他的这种思想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他对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关心。
他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减少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然而,张学良的这种努力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日本侵略者并不真心愿意与中国和解,而是继续侵略和压迫中国。
面对这种情况,张学良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他意识到和平已经无望,只能通过战争来保卫祖国。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张学良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
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共同制定了抗日战略。
他的参与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良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积极参与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他也致力于改革军队,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然而,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在中共夺取政权后,他被视为“反动派”,受到了迫害和打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一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如皋蒋文祥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令人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虽未亲身参加抗日战争,但却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
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张学良是东北草莽英雄张作霖的长子。
张作霖出身绿林,靠结帮拉杆子起家,人称“马胡子”。
1916年任奉天督军,以后成为“满州王”,一度曾任北洋政府元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
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年轻的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抚三军于大丧之后,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
杀父之仇在“未至而立,即负方面”的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1] “我恨日本军阀!”[2] “可以说我自己的整个毁灭是出于日本,我父亲被杀,我自己的家庭整个毁掉了,我的财产一切都没有了。
”[3] “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
”[4]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同父亲可以说有特别的父子关系。
我生下来时,父亲头一次打了胜仗,换句话说,我父亲就是因为这个起来的。
”[5] “我很迷信,总感觉父亲与我有特殊关系……父亲很喜欢我,父亲之死使我非常难过。
我现在的生日(6月1日)是假的,我不能过生日,因为这会使我想起父亲。
”“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
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
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6]当时为父奔丧的张学良剃去长发化装成士兵混在闷罐车中,躲过了日本人的沿途检查返回到沈阳家中。
张学良拿了父亲的图章,模仿父亲的字体,以父亲的名义把东北的事情都安置好了,才宣布了老帅的死讯,公开为父发丧。
日本关东军当时不知虚实,未敢轻举妄动。
日本政府派外交元老、大帅老友林权助为吊唁专使来沈阳致祭。
林权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老手,有名的中国通,曾在中国做过多年的公使,而且同张作霖有一定的私交。
日本派这样一号人物来作吊唁专使,实际上是想用拉拢的手段,来鼓动刚刚继承父业的张学良维持与南京政权相对立的局面,妄图诱使东北集团成为一个在日本人控制之下的独立王国,以实现其分化中国、控制中国的阴谋。
林权助向张学良正式提出阻挠东北集团与南京政权合作的问题。
林权助说:“我是承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之命来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
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满蒙是日本付出过重大牺牲而后得有特殊权益的地方,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是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它的命运,日本不能不时时刻刻的关心。
如今专以排斥外国势力为名的国民革命军的势力已经席卷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到满蒙,并且我们听说,张学良将军有随时换上青天白日旗和他们同流合污的意图,我们对此特别关切,请张将军将你的意见告诉我们。
”张学良当时的答话极有分寸,也很得体:“林权助阁下,你当然知道得很清楚,我们东北地方当局,一向尊重日本在东北的权益,特别是两国缔结的条约上所规定的权益,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尊重的。
至于说到国民革命军,我虽然和他们交过手、打过仗,但是我很佩服他们。
我现在还和他们没有来往,至于何时我和他们有来往,我还不能断定。
好在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换句话说,这是我们的内政。
我想,我们的邻邦并且也是我们的友邦,对我们家里的事不会太感兴趣吧!”张学良在后来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林权助来后再三阻止我与南京合作,我始终没有对他作正式答复。
我躲避,最后他要走了,我请他吃饭,我喝了点酒,后来我想我失言了。
他意思说:‘我同你父亲是那么好的朋友,我自己奉政府派遣来这边,但你始终不答复我。
’当时我说,林老先生,你替我想的事情比我自己想的都周到,但是你有一件事没替我想到。
他很惊讶,他说哪件事没替你想到?我说我是个中国人!”“你们日本人刺杀我父亲,我认为他们很糊涂,我父亲当时很愿意和日本人合作。
换句话说,作为我自己,日本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我怎么能同日本人合作呢?有什么法子和日本合作呢?也没法子。
拿句厉害的话说,我父亲那么样子他都被刺杀,那我再那样还不是被刺杀?什么人能跟日本人合作呢?怎么合作呢?当卖国贼?”[7] 正如日本记者松本一男所说:“这位颇有心计的青年,将杀父之仇深深地埋在心底,假装要和日本方面进行妥协,实际上暗中与国民革命军开始来往。
”[8]也就在日、蒋争夺东北的关键时刻,年轻的少帅张学良作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于1928年12月29日,整个东北三省改旗易帜,同时挂上了青天白日旗。
张学良在其父亲被炸身死后毅然易帜,使日本统治集团惊呼“国难临头”,连较保守的枢密院也惊叹这是“对日本的侮辱”,满州问题大大增加了困难。
这充分证明,与日本人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的这个举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我国东北的狼子野心。
二、毁家之恨加深了仇日的情绪关东军暗杀张作霖,使张学良与日本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而张学良始终不甘心屈服于日本引诱和压力的民族性格,迫使日本人终于下手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洗刷的国耻国难。
张学良杀父之仇未报,又添毁家之恨,还因此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人们不禁要问:东北失守,不抵抗的责任究竟在谁?现在当然可以看得很清楚,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其主要责任在蒋而不在张。
“九·一八事变”前夕,面对日寇重兵压境,恣意横行,张学良曾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南京政府“与日本开战”。
[9] 1931年7月,张学良向在庐山主持会议的蒋介石郑重提出:“东北之安全,非借武力无以确保,吾人自应早为之计。
”[10]张学良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先攘外后安内”,就是一致对外就能安内;而蒋介石却主张“惟攘外先应安内”,表示要“全力剿赤不计其他”。
蒋介石为了集中力量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于1931年7月22日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祸国政策。
在“九·一八事变”前一个月,蒋介石曾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望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事变爆发后,蒋又再次致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扩大事态,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11]张学良完全接受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企图依靠中央政府和国际联盟出面“和平解决”这一“地方事件”。
他对日本没有作任何军事上的应战准备,当然也应负有一定责任。
这年6月,他调集20万大军击败附汪反蒋的石友三,这时东北形势已十分危急,王以哲多次建议他回师沈阳,但张学良不予理会。
“九·一八事变”当晚,驻节沈阳的主力只有王以哲一个旅。
结果在不抵抗政策之下,东北是拱手让人。
“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政治上,他替蒋介石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祸;军事上,更是损失惨重,号称50万的东北军,事变后陆续到关内的不足30万,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东北空军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消灭殆尽。
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割据一方的东北地盘,使东北3000万父老乡亲沦于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着沉重的包袱,受到全国人民的责难,最使他难堪的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
他曾对人说过,这是汪精卫给他起的,“世界上哪有不抵抗而成为将军的呢?!真是莫大的讽刺,比挖祖坟还厉害。
”[12] “不抵抗的责任,不应由我张学良一个人担负,就算是我一个人的罪过,那么,一误岂堪再误!国人皆骂我不抵抗,现在大家就应一致奋起,一致抵抗才是!”[13]他对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说:“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
后来国人骂我,我说你骂我不抵抗我是一点不认这个帐的,我没有错,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情形看明白,那我承认。
”[14] 他当时认为日本政府会控制关东军的,那样做对日本也不利。
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派使对张学良说,他不知道部下发动这次事变,否则他一定会压制不准。
关东军炸铁路,本庄赶回沈阳,情势已无法收拾。
他把张在沈阳的家私装了两节车厢送到北平向张示好。
张学良对他的部下说:“日本人通知我接私产,却为什么不通知我接沈阳,接收东北?难道我张学良是为了自己家产丧失而愤慨吗?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15] “我和他已是敌人,我要他立刻拉回去,否则我会把它烧了。
”张说:“要还,还我东北。
”[16]国难家仇集于一身的张学良,他要雪耻,他要雪国家民族之耻,也要雪个人之耻。
“九·一八事变”一爆发,日本新闻媒介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凭空捏造有关张学良的种种桃色新闻,向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展开人身攻击。
他们大肆造谣说,张学良不仅在北平六国饭店于九·一八当夜与女影星胡蝶共舞,而且过从甚密。
并不惜版面,在报纸显著位置刊登胡蝶玉照,把张学良与胡蝶的大名赫然并列报端。
而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人云亦云,更使谣言长上了翅膀。
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曾登了一首打油诗挖苦张学良:“赞助革命丢老爸,拥护统一失老家。
”而最轰动出名的要算马君武教授的政治讽刺诗《哀沈阳》二首:“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据张学良部属何世礼回忆:“至于九·一八之夜,竟传汉公与胡蝶共舞,则确属诬捏之词。
盖当夜乃为辽西水灾筹款演戏(由梅兰芳主演《宇宙锋》),汉公亲临鼓励捐款,并邀先父母作客,且请英大使夫妇作陪,均坐同一包厢,世礼则随侍左右。
至10时许,忽见其副官处长汤国桢(或系辽宁警务处长黄显声)来报,请接沈阳电话,汉公嘱其代劳。
旋又来告,谓荣臻参谋长必须其亲自接听,汉公方离席,且一去不回,亦无任何交代。
先严以其毫无礼貌,非常不快,讵翌晨见报,始知发生此不幸大事。
”[17]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虽然错误接受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在对日态度上与蒋却有根本的不同。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群情激愤,强烈谴责不抵抗主义,纷纷要求对日作战,这对张学良是极大的刺激。
1931年12月7日,张学良在致北平各学校的通电中称:“学良服从中央,忍辱负重,不求见谅于人,只求无愧于心。
”他始终怀着坚定的抗日决心,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坚持抗日斗争的人们给以不同形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