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文化角度分析影片《刮痧》
《2024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篇一一、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常常被用来反映和传播不同文化的特点。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分析,以期增进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二、电影《刮痧》背景及概述《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父亲带着儿子在美国生活的故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父子二人在美国社会中遭遇了一系列误会和冲突。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一)价值观差异在电影《刮痧》中,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和儿子在面对家庭矛盾时,往往选择通过忍耐和妥协来维护家庭和谐。
而在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更为突出,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
(二)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人注重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善于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
而西方人更注重分析和逻辑思维,善于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面对问题时往往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方案。
而美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则更注重细节和逻辑性。
(三)行为习惯差异中西方行为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父亲为儿子刮痧的场景引起了美国人的误解和质疑。
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刮痧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而在美国社会中并不常见。
此外,在社交礼仪、饮食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四、结论通过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的产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做法。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近年来,电影《刮痧》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反馈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奇妙效果,更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刮痧》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观念差异、传统医疗差异和审美与情感差异。
首先,观念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方面。
在电影中,主角李玉玲是一位来自中国的传统刮痧师傅,她独特的治疗方式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和争议。
在刮痧为治疗疾病的观念上,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通过疏通经络、排除病邪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西方医学中,刮痧被视为一种古老而无效的治疗方法。
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医疗方式和理念之间的冲突,进而引发了文化冲突。
其次,电影《刮痧》还通过展示中西传统医疗差异表达了中西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健康,相信身体的疾病源于身体的不平衡。
刮痧被用作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通过刺激皮肤,促进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然而,西方医学倾向于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将重点放在症状的消除上。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体现为美国医疗体系对刮痧的质疑和嘲笑,以及对中医师傅身份的不信任和质疑。
最后,审美与情感差异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另一方面。
电影中的角色对刮痧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人普遍接受刮痧,并将其视为传统疗法的一部分,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然而,美国人对刮痧持有负面而嘲笑的态度,他们认为刮痧是一种奇怪甚至是残忍的行为。
这种审美和情感上的差异深化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暗示了两种文化间的价值观的不同。
电影《刮痧》通过展示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平台。
观念上的差异、传统医疗差异以及审美与情感差异,都是中西文化之间不同冲突和差异的体现。
而电影通过这些差异,引发了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和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并改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电影《刮痧》跨文化冲突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是集体主义国家,而美国是个体主义国家。
在电影里,男主角八年前来到美国,后来他经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在颁奖晚会上,他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他之所以站在台上,是因为他成功了,他说他爱美国,他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个体主义国家。
在晚会结束之时,丹尼斯打了大同老板的儿子,因此大同要他的儿子道歉,结果丹尼斯没有道歉,大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打了丹尼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
2关系特定-关系弥散关系弥散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所有的生活领域都联系起来,所有的食物之间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系特点文化中的人就是主攻一个领域。
在影片中,当大同遇上麻烦要打官司时,他毫不犹豫的找了他的老板,因为他的老板是律师又是他的朋友。
但当大同找这个人时,他却说他只是个知识产权律师,叫大同找个专业的律师。
但因为到了法院的门口,大同的老板没法退却,只好硬着头皮上。
从这里看出,大同是个典型的关系弥散文化的人,他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而大同的老板则是关系特定中的人。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只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
在影片中当大同要在法庭上解释什么是刮痧时,大同没有很好的解释出来,他说这是一种中医疗法。
但美国是一个以西医为主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刮痧,当法官要大同拿出确凿证据时,大同却以美国人认为模糊地形式在解释,但在美国的法庭上是以证据说话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大,而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低。
4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者强调用法律和规章指导行为,而且这些指导原则不应因人而异。
特殊主义社会的管理特点则是“人治”。
在这部电影中,当大同在法庭上因为虐待儿童而被人起诉,控方传召证人来指证大同时,这些证人中包括他的老板昆兰,而且昆兰也是大同的好朋友。
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
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引言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变得日益频繁和普遍。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承载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对话。
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的跨文化现象和意义。
一、电影《刮痧》的背景和剧情概述电影《刮痧》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制作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故事。
男主角张小明是一个35岁的中国移民,他在美国经营着一家中餐馆。
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和生活压力,张小明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而他的妻子李雪却因为工作不顺心而情绪低落。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了解到了中医的刮痧疗法,并开始在家中互相使用。
通过刮痧,夫妻俩不仅得到了身体的舒缓,也逐渐重新找到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生活的平衡。
二、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体现1. 生活方式的差异电影《刮痧》中展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开头的场景中,张小明为了经营中餐馆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而美国人普遍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夫妻关系的紧张和身体的不适。
2. 传统医疗与西方医学的碰撞刮痧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然而在西方国家却鲜为人知。
电影中展示了张小明和李雪在使用刮痧过程中遭遇了美国朋友的不理解和嘲笑。
这一场景反映了中西医学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冲突和接纳的过程。
3. 文化融合的象征在电影的结尾,张小明和李雪通过刮痧重新找回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生活的平衡。
这种文化疗法的成功应用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也传达了电影中强调的圆满和平衡的价值观。
三、电影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1. 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互相理解电影《刮痧》通过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引起了观众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电影这一跨文化媒介,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还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桥梁。
2. 反思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电影《刮痧》还引发了观众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电影《刮痧》的赏析
对电影《刮痧》的赏析对电影《刮痧》的赏析影片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在美国奋斗的中国人生存与情感状态及其文化传承,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亲情、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部艺术品质与商业品质兼具的上乘佳作。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所反应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该电影从某种角度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浸染着儒道佛三家精华,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着,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中国迥异,工业革命的冲击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其更加民主开放同时注重法律的作用。
他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纵观全面,中西方的差异实在是伯仲难分,文化本身并无一定的好坏标准,尊重差异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差异中发展中凸显中国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文化绽放灿烂光辉!《刮痧〉这部影片确认反映了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中价值观文化观的不同。
中国社会受到儒教影响。
儒学以重人事、尚伦理而著称于世。
从其创立之日起,就与中阎古代的宗法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随着由宗法而家族一一宗族的社会政治变迁,儒家的思想、理论也与之相应地发展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历代统冶者和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
儒教讲究重在“正名分”,严君臣、父子、夫妇、尊卑、贵贱、男女、长幼之序,旨在“拨乱反正”,恢复周礼、匡扶周室,故其以“继周室”自命,自称:“吾志在《春秋》。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贵“仁”,但更重“礼”,其言有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因此,在东方文化看来,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可以包括一些体罚等等。
但是在西方文化当中,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注重独立、平等。
因此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当中则更多的体现一些平等因素,认为都是平等的个体。
比如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等等。
因此,父母绝对不可以体罚孩子。
比如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大同的儿子把大同同事的孩子打哭了,大同要儿子给对方道歉,但儿子就是不道歉,结果,大同就当着同事的面打了儿子。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刮痧》观后感精选10篇
《刮痧》观后感精选10篇《刮痧》是一部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 / 蒋雯丽 / 朱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刮痧》观后感(一):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刮痧《刮痧》可以说是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典型影片。
作为中国人,其实是很能理解那一家人的种种做法的,无可厚非,可是,只因他们生活在美国,所以,那样的行为就与美国文化格格不入了····《刮痧》观后感(二):miss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怎么就眼泪像大雨滂沱一样地落下呢……我感动所有电影里关于父亲的情节,看着孩子和父亲的对话、对视、互动,感觉陌生又熟悉又怀念。
爸爸,我爱你。
我想念你。
《刮痧》观后感(三):文化的差异。
一个描述亲情的故事。
影片以中西文化对撞为题材。
极力强调亲人间的情感。
从矛盾生起到冰释前嫌。
影片大打温情牌。
是部不错的温馨贺岁片。
值得推荐的是片中几个主人公的演技确实不错。
《刮痧》观后感(四):感人而深具内涵内容正如其简介一样。
总体感觉一个词:感动。
!简宁对问题“为什么大同替爸爸顶‘虐待’小孩的罪名”给予的答案是”“because he is a Chinese.”这话真够震撼人心。
!。
无疑是对中国人的赞美!《刮痧》观后感(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爱《刮痧》中许大同父亲对许大同想逃离美国时说的话:“生活,就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但每个人要学着去生活。
他父亲很好的教育了他。
为他教育他自己儿子做了榜样。
这个世界上父爱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
电影中许大同为了给他儿子一个圣诞礼物,圣诞夜爬上自己被不允许进的住房给孩子当圣诞老人和送礼物。
《刮痧》观后感(六):感知爱需要被证明吗?爱需要用心去体会。
当传统深厚并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文化遇到西方实证主义的理性文化,就像一个文科生遇见一个理科生,很多东西,不能理解。
不是所东西科学都能解释的,它不是万能的。
如果什么都要讲科学,那么科学也就是一种迷信了。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电影《刮痧》是中国导演惠子立于2017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通过一个中国女子去德国留学并与当地人发生爱情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片中,中国女主角到德国后面对陌生的西方饮食,表现出了对不习惯的反应。
德国人更习惯于啤酒、面包、奶酪等富有欧式特色的食物,而中国人则重视米饭、面食、豆浆等传统的亚洲食品。
电影通过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同时也凸显了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口味上的不同,还牵涉到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食物背后意义的理解。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在片中,中国女主角追求的是传统美,在与德国男友的沟通中对于一些西方审美观念表达了困惑和不解。
相比之下,德国男友则更注重个性和自由的表达,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阐释方式的不同。
传统的中国审美观念注重和谐、内敛和自然,而西方审美则更加看重个体的独特性、自由开放以及与当代艺术潮流的契合。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西方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方式和欣赏角度,也凸显了文化背景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再次,电影中展现了中西社交交往方式的差异。
在片中,中国女主角到德国后因为对西方的社交方式不熟悉而面临困惑和隔阂。
中国人更注重社会关系的维系和面子的问题,讲究礼仪和尊重。
而西方社交方式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平等交流,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原则的坚守。
这种社交方式的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也反映了双方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交文化中,人们面临的问题和表达方式都截然不同,这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
最后,电影中还展现了中西医疗观念的差异。
在片中,中国女主角因为感冒病情加重而被德国男友带去看医生,结果医生推荐了相关药物,但她却希望通过使用中国的传统方法——刮痧来治疗。
浅谈电影《刮痧》存在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电影《刮痧》存在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刮痧》,油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中,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说是矛盾,综观整个影片,令人思索??一.关于文化中国由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已经开始,至汉代的自始儒家,构成了自己的独有的伦理观,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祖先崇拜,讲究后代的繁殖,由此也构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我们这个国土之上生长出来的人才能真正的认知其内涵。
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大丹尼斯对此就是一个不认知,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断。
这个就是家庭伦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医学上的差异也是让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刮痧治疗术。
在法庭上,许大同说到中医的脉络,律师和法官都茫茫然。
其实,别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即便是中医医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经络,何况时外国人呢?按“百家讲坛”中王新陆教授的《解读中医》的讲座来说,中西方在开始的时候,医学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生活种积累起来的经验,都讲究整体论治,起初都是巫医不分。
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后来才逐渐逐渐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西方从盖伦的《子宫图谱解剖》走向了实证论,走向了微观;我国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基础。
其实这部电影也可以使我们思索一下中医的解决之道究竟在何方?由于中医学的时间短,且需记的特别多,悟性亦很关键,在急功将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经式微的中医学再度焕发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赢得普遍的认可,尤其显得艰难和意义重大!扁蚜的就是,中医学在化疗好些疑难杂症的疗效上引发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高度关注,它的个性化化疗亦逐渐受了注重。
二.关于友谊许大同的老板,本来回去法庭时为了协助其一臂之力的,但看见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伤痕时,缄口不再讲话。
由此也引发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指出他比较朋友,从法庭出后轻易下班,还对那个老板并任朋友者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社会学文化角度分析影片《刮痧》
影片从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刮痧入手,通过中西方对刮痧的不同看法以小见大,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等差异。
文化的冲突常常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时,后果已经形成。在《刮痧》这部电影中,由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就正是如此。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价值观甚至是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大同的父亲认为,刮痧这个事儿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一种要把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用“精”、“气”、“神”、“经”、“脉”对人体生理系统进行解释的“科学”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影片中,大同的麻烦来源于他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一无所知,来自于美国法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盲点。而大同的转机则始于这些美国人逐渐认识、理解刮痧,进而 理解大同(以及其父亲)的行为。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态度令人感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正地解决。
《2024年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范文
《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篇一电影《刮痧》: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分析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友情和爱情。
本文将从跨文化分析的角度,对电影《刮痧》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文化内涵、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
二、电影概述《刮痧》以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异国文化时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合,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
电影中不仅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涉及到了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三、跨文化分析1. 文化内涵电影《刮痧》通过描绘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人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改变。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呈现,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2. 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主人公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移民,在面对异国文化时,既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又努力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
其他角色如美国朋友、同事、邻居等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
3. 情节设置电影的情节设置紧扣主题,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其中,刮痧这一情节作为电影的核心元素,不仅展现了中西方医疗文化的差异,还成为了连接主人公与美国朋友、家人之间的纽带。
此外,电影还通过其他情节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四、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在电影《刮痧》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冲突。
然而,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这些冲突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改变。
《2024年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范文
《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篇一电影《刮痧》: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深度分析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家庭纷争。
本文将从跨文化分析的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二、主题分析电影《刮痧》以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疗法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美国面对的文化差异,以及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展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
影片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观众提供了思考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机会。
三、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主人公作为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面临着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
他在面对家庭纷争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其坚韧和智慧。
其他角色如主人公的美国妻子、儿子以及中国来的父母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四、情节设计电影的情节设计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的挑战。
刮痧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引发家庭纷争的导火索。
影片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既有激烈的冲突,也有人性化的关怀,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化的冲击,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
五、跨文化分析电影《刮痧》在跨文化分析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影片通过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疗法,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如家庭观念、亲情观念等。
在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时,影片既展现了文化的冲突,也展示了文化的融合。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六、文化内涵电影《刮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普遍问题。
《2024年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范文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篇一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差异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度展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佳作,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环境等多角度的细腻刻画,不仅将两方的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文化习俗的冲突电影中,父亲因为刮痧这一传统中医治疗手法,而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误解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文化冲突体现,更是东西方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刮痧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社会,由于缺乏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异类或是不科学的疗法。
这种文化习俗的冲突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二、价值观的差异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家庭、事业、爱情等方面的选择时,往往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父亲在面对家庭危机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而西方社会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导致了两方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态度和思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社会环境的差异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家庭与美国社会的环境差异。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家庭观念尤为重要,家族成员之间往往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而在美国社会中,虽然也有家庭观念,但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沟通方式中,往往更注重面子和人情,喜欢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方式。
五、电影对文化差异的反思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年刮痧观后感7篇
2024年刮痧观后感7篇刮痧观后感1《刮痧》这部电影非常直白的反应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同样体现在法律和司法领域,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不同文化所孕育出的法律以及法律文化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产生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这也是当今社会不同法律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互相交往中都可能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也为法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刮痧》中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来表现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民众之间缺乏互相了解和认识导致的一些麻烦和争端,影片中的一家四口在美国的生活非常能表现很多华人到了美国定居后所面临的一些文化差异和问题,同时也表现出美国的主流社会的主流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接纳东方文化,而是坚持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
影片中的父母比较成功的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是这也不能否认其与西方社会文化存在排斥性,而儿子在美国出生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是其传统文化和家庭文化或多或少的也会有一些矛盾体现出来。
我认为影片所体现的主题在于比较法文化,而通过法文化的差异又引申出中美文化中的一些冲突矛盾焦点,如关于教育的看法、方式等的冲突;关于友谊看法和理解的冲突;关于传统文化的冲突,而其中最为重要也是矛盾集中点就是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关于教育的看法、方式的冲突影片中许大同为了儿子丹尼斯和老板的儿子打架的事情,而要求儿子向对方道歉,在儿子拒绝之后就动手打了儿子,后面也说要儿子道歉是为了给他老板的面子,这里的打儿子和给面子在中国来说就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而在美国文化中就觉得不可思议。
在美国人眼里甚至是许大同在美国出生成长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儿子来说是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里教育子女所奉行的“打是亲、骂是爱”以及“爱之深、责之切”的文化内涵,也是不会赞同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而甚至于别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他们也会介入其中予以阻止。
这些都是体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教育的看法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冲突的例证。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常常能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在电影《刮痧》中,导演通过刻画中国传统刮痧疗法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展现了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刮痧的起源和背景、中西文化冲突的体现以及文化差异的反思与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刮痧》中刮痧的起源和背景。
刮痧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疗法,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刮痧操作时,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在人体表面施行拉拽和刮拭,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排除湿毒的目的。
在传统医学中,刮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然而,这种传统的刮痧疗法在西方力量的冲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在电影中,中国的传统医生出于好意,前往美国开设刮痧诊所,但很快发现西方人对这种疗法抱有巨大的疑虑和偏见。
电影通过反复的对话和争论,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间疗法观念的冲突。
西方文明认为刮痧过程中涉及到身体创伤,会导致血肉模糊的景象极为恐怖,对刮痧的效果和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而中国文化则坚信刮痧具有改善病痛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无论刮痧的方法如何,都不会导致身体的严重损伤。
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身体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
电影本身并没有偏袒某一种文化观念,而是通过观众在电影中刮痧的过程中的触感和真实的反应,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差异是相对的,观念的扭曲和误解使得人们忽略了文化本身的价值。
传统刮痧疗法在西方根植不深,并且与现代医疗技术相比较,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观点,以求取文化间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所导致的。
作为观众,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去衡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合理性。
《2024年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美文化在家庭、社会以及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人物设定以及文化元素,探讨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家庭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二、电影概述《刮痧》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电影中,主人公因刮痧这一中国传统疗法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通过这些情节,电影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和碰撞。
三、中美文化差异分析1. 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体现在对待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上。
中国注重家庭观念,强调亲情和责任,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在处理问题时,双方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2. 思维方式差异中美两国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重视和谐与平衡,而美国人则更注重分析思维,强调理性和逻辑。
在电影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在解决问题时,双方往往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3. 家庭观念差异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中国家庭注重亲情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扶持的观念。
而美国家庭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 社交礼仪差异社交礼仪是文化差异的另一重要体现。
中国人在社交中注重礼貌和谦逊,而美国人在社交中则更加直接和坦率。
在电影中,这种礼仪的差异导致了主人公在与美国社会交往时,常常会感到不适应和困惑。
四、电影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刮痧》中,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寻求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五、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展现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家庭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影视社会工作论文从社会工作角度简评影片《刮痧》(含5篇)
影视社会工作论文从社会工作角度简评影片《刮痧》(含5篇)第一篇:影视社会工作论文从社会工作角度简评影片《刮痧》学院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影视社会工作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从社会工作角度简评影片《刮痧》学院系别班级姓名学号从社会工作角度简评影片《刮痧》《刮痧》,这是部非常好的电影,看完之后让人感触蛮深的。
但是在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却有点迷惑,因为从直观感觉上,电影里的社工元素是很少的。
但是既然选修了“影视社会工作”这门课,经网上推荐,这又是一部与课程相关的必看的电影。
于是我又好好地想了一下,回味了一下这部电影中的各个情节,并通过网络对这部电影的评述,最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意味:其实,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是代表的社会工作者所需的文化知识的要求,而对文化差异的接纳代表的就是社工赞扬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
首先简要的说说电影《刮痧》的剧情。
《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其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一次意外的闹肚子发烧,刚来美国的爷爷因为不懂英文,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
于是,儿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梁家辉饰)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最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又无奈只得与妻子分居,幸亏许大同的朋友兼老板昆兰去了解了刮痧的原理,亲自尝试了刮痧,才知道了刮痧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其作证,故事才有了完满结局。
刮痧,中国流传2000多年的治疗常见病方法,在片中代表的就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在中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这就是无法原谅的虐待儿童的罪证。
除了这个,还有法律观念的不同,对尊重的理解不同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中西文化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还有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排斥与不接受的态度,他们不愿去花时间精力,去了解大同口中那个“刮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东方人的不可理喻的行为。
电影《刮痧》中交际失误现象的跨文化分析
电影《刮痧》中交际失误现象的跨文化分析电影《刮痧》中交际失误现象的跨文化分析导言: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跨文化交际则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常见状态。
每个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些独特的交际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些规范和模式可能与其他文化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交际失误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刮痧》中的交际失误现象,来研究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一、电影《刮痧》中交际失误的案例分析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中国传统疗法“刮痧”在美国的故事。
主人公华华作为一个“刮痧师傅”来到美国,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交际,但却遭遇了一系列的交际失误。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案例:1. 礼节差异引发的误会在美国,人们的相互称呼较为随意,甚至可以直呼其名。
然而,华华习惯称呼对方的姓氏或者加上敬语,这在美国被视为过于拘谨而显得不够亲近。
这一点在华华与同事John的交流中尤为明显,华华对John一直称呼为“约翰先生”,而John却直呼华华的名字,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尴尬和误解。
2. 身体接触误解在电影中,华华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为客人刮痧,这涉及到触摸和身体接触。
然而,在美国这样个人空间观念较强的文化背景下,这种身体接触被视为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因此,许多客人对华华的行为感到不适甚至生气,造成了交际失误。
3. 翻译的误解电影中的另一个交际失误案例是由于翻译的误解所引发的。
华华的英语并不流利,因此在与客人交流时使用了一名翻译。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并未准确传达华华的意思,导致了一系列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二、跨文化交际的差异通过电影《刮痧》中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交际存在着一些差异:1. 礼节和尊称在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称呼的规范和尊称的使用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和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体平等和亲密度,更倾向于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使用较为尊敬的称谓或者加上敬语,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2. 个人空间观念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个人空间观念也是不同文化间交际差异的一个方面。
电影《刮痧》影评
《刮痧》观后感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伦理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
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
在这个影片中,也展示可以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的元素。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思考。
一、社会学角度(一)家庭观的差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远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的许大同把年迈的父亲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接到美国与自己同住,希望能和妻子一同照顾老父,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在在美国以及很多西方国家,儿女成年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会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同样地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时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
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合人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
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
西方人对于父子的观念以及家庭的观念的认识,是完全建立在一种社会逻辑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关系,但是东方人则不同,他们既承认这种社会关系,但同时对于家庭以及亲情的关系又会普遍的凌驾于别的社会关系之上。
因此,东方人注重父子情深,西方人则更加注重父子各自的属性。
(二)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国家长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认为对孩子的管教是正当的并觉得打是亲骂是爱。
电影《刮痧》观后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视角
电影《刮痧》宁
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儿子丹尼 斯聪明可爱,一家人和睦幸福。许大同的 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一天,丹尼斯患感 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 病。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 大同送进医院。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 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于 是大同被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以虐待儿童 的罪名送上了法庭。大同辩解那不是伤痕, 是刮痧,一种中医疗法,但苦于无法证明, 且家中曾经发生的许多与西方文化传统不 同的事情,使法院判他败诉。许大同输了 官司又丢了工作。老父对自己给孙子刮痧 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许大同的 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 释。许大同思子心切,冒险从外面爬楼进 自己的家看儿子。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 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 一家人终于团聚。
5·朋友观与面子观的差异 (1)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
得朋友就该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而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 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情。 例如: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 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 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 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感 到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辞职 。而 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感到很无奈。
一、社会学视角
(一)刮出来的思考:中美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冲突常常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时,后果已经形成。在《刮痧》这部电影中,由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就正是如此。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价值观甚至是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大同的父亲认为,刮痧这个事儿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一种要把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用“精”、“气”、“神”、“经”、“脉”对人体生理系统进行解释的“科学”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影片中,大同的麻烦来源于他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一无所知,来自于美国法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盲点。而大同的转机则始于这些美国人逐渐认识、理解刮痧,进而 理解大同(以及其父亲)的行为。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态度令人感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正地解决。
当一个人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往往会发现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语言相通但仍可能不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恰当的或礼貌的,甚至还会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导致误会或冲突的发生。这是因为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规范、社会结构趋向于整体化,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融入必将很困难。就像电影里的大同,抱着“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想法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换来老师的严厉批评;大同的老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同打丹丹是给自己“面子”,因为大同遵照的是中国人的逻辑和行为习惯;甚至电影中原告律师之所以能成功地激怒大同,就在于他说大同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所不能容忍的,大同的愤怒其实是对来自异文化的侮辱的抵抗。这样的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导致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差异所引发的。
从社会学的文化角度分析影片《刮痧》
影片中,移民美国的中国传统父亲徐大同小有成就,事业上已经是美国人的他,但作为文化人的他却是一个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父亲,他不忘“打是亲骂是爱,笃信中医,尊敬父亲。而这也同时为后来的以他及其父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儿子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最终判决儿子离开自己被监护起来。为了是孩子回家 夫妻两人只有分居。最后昆兰来到美国,终于了解到在中国这是一种在普通不过的小偏方,最后在他的努力下,撤诉,一家团圆。
《刮痧》说明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用的问题:文化是一套行为规则,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策略;文化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我们按照文化来解释现象。
因此,社会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同样也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而人们的行为又受文化指导和影响。人类社会规范的产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规范摆脱不了文化的限制。作为规范的一种,法律的产生与文化同样关系密切,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没有能力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文化的无知或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的冲突。并且,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能否和平、圆满地解决,关键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认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至关重要。人们需要学会认识和理解异文化,否则这个世界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多。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展示了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展示了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比如老板之于大同父亲的爱,人们之于大同对孩子的痧”、“打是亲骂是爱”。
当我们以将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不同社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而文化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在解决冲突中不断交流;在交流中不同社会的文化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渐趋一体化,文化共性不断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