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体性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主体性教学
当前教育的最大主题是主体性教育,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开展主体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堂教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有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可怕的认识,喜欢它并乐于接受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二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比如:“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自己上台去写下来,有想当老师的同学上黑板来批改同学的习题,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一个学科。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吸其道”,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学生参与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要想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教学过程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容易参与其中,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心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其次就是对本堂课的目标的设置,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易于操作,不能太空洞,也就是学生能明确知道哪些知识是这堂课所要掌握的,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猜想去探究。高质量的目标设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可也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再次就是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欲望,在解决目标后,课堂上应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好数学。如在上“角的特殊关系”时,引导学生提出:“互余(互补)的角与角的位置有关吗?、“两角的差为90度时,这两角互余吗?”、“三个角度和为180度,这三个角互补吗?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等等,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兴趣很浓。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上台讲演,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我们来做数学”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让各小组上台展示包装箱的设计反感,构思的图形,同学之间互相表现自己,不甘落后,非常踊跃。教师能抓住适当时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是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不知觉地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当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的一段时间内,教师要让学生安静的做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3.学生互动法期末复习到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数学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数学复习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比较了解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劣后,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复习,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设计复习题,自己讨论解答,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比如在复习四边形这一章时,首先由教师总结矩形菱形正方形好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矩形的主要性质有------然后由学生提问,其他学生或教师回答,有时候则是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补充,例如: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说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有哪些方法?”“你能说出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一样吗?”------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切入点也不用,所以学生的问题总是五花八名,这让学生大开眼见,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慢慢加以弥补,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在复习时还注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总结出最多有多少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哪几种最好,添加些什么线或条件后可以怎么变,那些定理法则适用等等。
其次,我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学生知识层次差异很大,导致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不好设置,特别是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低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和思考大部分的知识,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多一些。
第二、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思考和讨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是无法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的。但是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往
往是学生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开始七嘴八舌,而且有的学生只“说”不“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还有大多数学生干脆一言不发做沉默状,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谈着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我觉得学生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4.时间的把握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教授讲完,处理练习,在反馈信息,再补充完善,应该说学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虽是好事可是一节课安排得内容常常完不成,而且,要想让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是蜻蜓点水,弧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获甚微。
所以,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在设计课堂讨论时,遵循的原则是精心安排,有所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补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僵化,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