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沈从文乡土小说语言特色分析

沈从文乡土小说语言特色分析

沈从文乡土小说语言特色分析作者:吴世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4期摘要: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以他的乡土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呈现其语言的独特性,表现为浓郁的地方性、文言与白话的糅合、音乐性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沈从文;语言特色;地方性;文白杂糅;音乐性[中图分类号]: 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5-79-02沈从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语言风格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许多研究指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有一个摸索、成熟和转变的过程,而他小说创作成熟期时的“建构湘西世界”乡土文学作品无疑最能反映其写作风格,因此文本以他的乡土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的独特性。

具体表现为浓郁的地方性、文言与白话的糅合、音乐性三个方面。

1.湘西地方特色浓郁神奇独特的湘西世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古朴醇厚的民俗民风,这样的地域风情,沈从文只有用带有湘西浓郁的地方性色彩的语言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富有地方性特色也是其乡土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征。

1.1 地方方言土语的使用沈从文富有地方性特色的语言风格是以湘西方言土语作为基础的,他曾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1]”他有时候甚至一天能和群众学得几十句方言土话,可见湘西地方方言对沈从文写作风格的影响。

这样的语言在其作品中不胜枚举:“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 《边城》这里的方言“宝山”指的是媒人。

“小报应,管事先生他们说笑话,这也生气吗?谁敢欺侮你?总爷是一堡子的主人,他会为你骂他们!……” 《三三》这里的“小报应”指的是前辈对后辈的昵称。

“一会儿有人急忙跑到围子里来报信,才知道桥头杂货铺烧了,同时贵生房子也走了水。

”《贵生》这里的“走了水”指的是发生了火灾。

菊英的出嫁王鲁彦乡土小说

菊英的出嫁王鲁彦乡土小说

分析《菊英的出嫁》的风格《菊英的出嫁》是王鲁彦早期作品集《柚子》中的一部短篇小说,文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多数时候被评论者作为王鲁彦研究的一个部分存在,成为论述王鲁彦的乡土小说题材、民俗学解读的一个例证,而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很少,忽视了小说本身的复杂性。

本文将《菊英的出嫁》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解读从文化学角度进行分析,探寻作品风格。

一、《菊英的出嫁》中的时代文化不同的是带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文学作品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品风格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鲁彦的小说创作把焦点对准了故乡农村,并为它设置了一个时代大背景,从而展示出一个动态发展的乡土社会。

王鲁彦的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情淡薄的宁波乡土社会。

在那里,有人性中与生俱来的。

对这些品质的描写,主要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身上,看他们怎样对如史伯伯落井下石,怎样对王阿虞财主见死不救,这些人性中愚昧就可见一斑。

然而王鲁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特殊的群体——乡村小有产者,他们在物质上十分充裕,但却过得提心吊胆。

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流派,“乡土小说”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崛起,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的,还有就是周作人等人的理论倡导,“五四”以后他着眼于世界文学,针对新文学存在的问题,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提倡乡土文学。

在小说中,作者以绵密的笔致展示了浙东农村特异的冥婚习俗。

通过对悲凉的社会的描写,抒发了对像菊英娘一样的人民的生存担忧,揭露农村社会残存的野蛮民风和愚昧陋习,是当时文学创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二、《》中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艺术论文

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艺术论文

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艺术论文乡土小说成就及特点1〃《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06页。

2〃《鲁迅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页。

3〃《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第19页。

4〃《中国现付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6页。

5〃《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25页。

6〃《中国现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7页。

参考文献〆《中国现当付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付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严家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学术论坛》,第164期。

《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现当付文学文摘卡》2005年第3期。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

《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

《鲁迅小说研究纲要》,萧新如编。

现付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大多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极其深厚的乡土精神素养。

乡土化的风采,成为中国作家内在精神底蕴的显著特征和风范。

无论后来走到哪里,身份地位和生活发生何种变化,他们始终魂系乡土,在心灵深处都无法割舍与乡土乡亲的天然联系,都无法磨灭那纯朴真挚的农村生活记忆。

这种创作现象,是整个泱泱农业大国,漫漫农业文明在作家生活和心理上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罩上鲜明农民色彩的广大人民热烈期待和需求的结果。

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呈现出完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鲁迅和赵树理就是处于不同阶段却又存在着隔付呼应式接续性的光辉典范,在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百年的今天,以全新的观念解读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也就有了重新比较的必然。

一、乡土小说的初始化与大众化1〃乡土小说的破土而出20世纪30年付初,鲁迅曾依据当时文学研究会一批青年作家创作的某些特点,首次把他们发表在20年付中后期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这便是‚乡土小说‛概念的最初由来。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五四时期小说: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缀网劳蛛》、卢隐《海滨故人》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问题小说的特征:①问题小说集中而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社会难问题,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代社会现象,特别是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②具有丰富的这里色彩;③问题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基本倾向于现实主义,它反映与揭露社会问题时往往是真实的,有着现实生活的基础。

2 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许杰《惨雾》、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钦文《石宕》、台静农《拜堂》、彭家煌《怂恿》、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

乡土小说的特征:①形成乡土小说的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文学风格;②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③致丽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④“乡土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色,在写人叙事时注重情感的流泻和氛围的渲染。

3 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茑萝行》、《迟桂花》叶灵风《女娲氏之遗孽》,冯沅君《旅行》《隔绝之后》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③着重心里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五四时期诗歌:胡适:代表作《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人力车夫》、《鸽子》、《老鸦》郭沫若:代表作《女神》李金花象征派诗歌: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艺术特征:①打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②白描的手法,用诗挖掘;③表现微妙的心理或潜意识本能的生命;④常采用“远取譬”方法,用象征。

五四时期的散文:鲁迅:代表作《野草》、《朝花夕拾》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①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②运用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真实感;③语言逻辑的严密与及受欧化的影响;④虚词的运用周作人:代表作《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周作人美文的艺术特点:①以“自我”为中心,抒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②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将蕴蓄于心的情绪舒缓平淡、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情趣性;④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摘要:矛盾曾经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小说熔散文、诗歌于一炉,明朗纤丽,从容蕴藉,散发着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特有的泥土芳香。

他更多地继承了古代所谓的阴柔之美,又于阴柔美中,吹进了阳刚之气。

他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

孙犁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对待创作是非常严谨的态度。

所以,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谐统一。

他的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农村速写》,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人以后编选出版的短篇集《白洋淀纪事》里。

中篇小说有《铁木前传》,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记》,还有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诗集《白洋淀之曲》,以及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鲁迅和鲁迅的故事》等。

这些作品中所能体现孙犁创作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分四点进行分析:一、乡土风味浓厚: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

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

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

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11汉语言文学(非师) 38号郑秋凤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很多受鲁迅的影响,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这批五四小说作家们那种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对乡村文化的“弃父”与眷恋,乡情乡愁与理性国民批判的纠结,表现着“国民性批判”这一闪耀着现代意识光芒的主题。

关键词:弃父;国民性批判;故乡情结;爱恨交织一、五四乡土小说创作倾向及意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下,已经濒临破产,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小说作家们对封建文化和乡村陋习进行了深刻描写。

就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而言,鲁迅在乡土小说模式开创过程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弃父”倾向,以及对老中国儿女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对后期乡土小说的影响仍是及其深远的。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中提出了“国民性”的概念,“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

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2]的确,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思考与冷峻批判深深地影响了“五四”一代乡土小说作家。

曾经被热烈向往的“父亲”,很快成为人们不满甚至唾弃的对象。

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号的鼓动下,人们纷纷要求弃父,西方现代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持。

郑振铎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这一口号,他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诚然有时候以天然美来来安慰我们被扰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神。

然而在此到处是荆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我们的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神,恐非他们所能安慰得了的。

”[3]二、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故乡情结”“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大都是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流寓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能。

通过这些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埃及工艺美术之一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世界各地的文明各具特色,但最让现代人类普遍接受的、对后代艺术影响最为广泛持久的,莫过于古希腊美术了。

开放的生产方式和民主的政治,决定了古希腊的文化是奴隶主和自由民共同创造的,它自由而全面,几乎有关人与自然的所有学科都有所探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艺术达到的高度。

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雕刻和建筑领域,这是因为信奉神灵的古希腊人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当作对神灵最大的尊敬。

同时古希腊人认为万物中人体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一人的形象和情感去塑造神灵。

加上古希腊人和谐的理想美,使这一时期的雕像都具有完美的形体和高贵的气质。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雕像高贵典雅优美和谐,表情内敛含蓄,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含蓄微妙,她那微微扭转的身体构成了十分优美的姿态,光影变化极富音乐的韵律之美。

女神的腿被简洁有力的衣褶所覆盖,只露出脚趾,显得十分厚重,相比之下,也使上半身显得格外圆润。

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虽为大理石,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此外还有许多各种姿态的全裸的维纳斯雕像,她们也婀娜多姿,极富美感,但在《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三、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的赏析中西艺术作品中西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传承。

中国人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不能用优劣去评判它,只能说百花齐放才是春。

徐渭,自幼聪颖,才华横溢。

但是他庶出、幼孤、入赘、屡试不地,后陷入幕僚之争,几次自杀未成,后误杀妻子被判入狱7年,出狱后以卖书画诗文为生,在贫病交困中凄然离世。

《墨葡萄图》是他比较典型的作品,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作品。

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

鲁迅乡土小说的鉴赏与分析作者:陈卓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因为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现了一种烈的“乡土情结”,所以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这种情节,是因为它深深地热爱着他的故乡和中国的广大农民。

乡土小说流露了鲁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农民情节”。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比如:因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在恐惧中死去的祥林嫂,还有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他的儿时玩伴闰土,不同时代农民的生活情景都乐意从他的小说中清晰的看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在探求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民情结;精神;乡土情结“五四”的乡土小说以及“五四”以后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都是模仿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去写想吐小说的。

同情怜惜清苦农民之心和改造农业社会落后面貌之情都蕴含在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深刻的批判”与“深刻的眷恋”的混合这两种传统的乡土中国情感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价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叙述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酒神的悲剧精神与柔美的田园牧歌相杂糅这两种风格的小说创作的悲剧审美形态出现了。

在进行小说的文体进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然后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赏析分析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感受全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文章的主题深化。

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步骤来分析一般的乡土小说。

但是阅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不仅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而且还要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鲁迅的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许多距离现在有八九十年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事件都涉及在鲁迅的文章里面,而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这就阻碍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

好多人不喜欢鲁迅作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因此,对作品失去了兴趣。

因此我们说,在解读乡土小说时,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具体的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高考语文复习-- 乡土小说阅读+精准分析文本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  乡土小说阅读+精准分析文本意蕴

乡土小说阅读+精准分析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贵州道上蹇先艾多年不回贵州,这次还乡,才知道川黔道上形势的险恶,真够得上崎岖鸟道,悬崖绝壁。

尤其是踏入贵州境界,触目都是奇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三峰之间的两条深沟,只能听见水在沟内活活地流,却望不到半点水的影子。

中间是一条两三尺宽的小路,恰好容得一乘轿子通过。

这天,我们和护送几位官眷的大帮结伴从梧镇起程,一离客栈,天便下起蒙蒙的阴雨来,真使人不快。

下午的雨,从蒙蒙一变而为淅沥的大点了。

我们戴起斗笠,扎着裤脚,一滑一溜地走着,没有一个不是口里喃喃地抱怨着贵州为什么不修马路。

九点钟的光景,我们才在山坡下的一个小村落歇脚,吃早饭。

据说,再向前便没有什么好路走了。

启程之前,夫头和颜悦色地走过来,请求富商们让一段路的轿子。

那几个满面烟容的商人很不耐烦地跳下轿来,穿起线耳草鞋,打着洋伞慢慢地爬坡。

我坐在一家小茅店的前面,和轿夫们一起谈天、喝茶,他们有的已经湿透了衣裳,脱下后,便露出红肿的双肩;有的弯着压驼了的背在喘气。

蓄着短髭的夫头操着两手,皱起眉头,望着天空,向一个一走一喘气的白胖商人说:“方老板,天气糟得很,你怕走不起了,我们喊加班来抬你吧。

”方胖子满意地笑着。

夫头的话还没有说完,胡小山已经带着两个加班匠来了,一边走过来,口里一边叽咕着。

一个身材很高大,样子有二十几岁,穿得还干净;那一个和他恰恰相反,是个矮小而瘦削的三十多岁的黑汉子,穿件两半截连成的破汗衣,腿上一条又小又短的裤子箍着,屁股的一部分就露在外面。

“是不是这乘?”黑矮子颤动他脸上的肉问。

“对罗!”胡小山回答他。

黑矮汉子喊了一声“来,弟兄!”高汉一大步跨过来,两个把轿子提了一提。

矮黑汉笑嘻嘻地说:“不轻,不轻,有好几百斤!”气歇够了,夫头便催着大家赶路。

那两位加班匠仿佛争功似的,抬起胖子的轿子先就走了,也不等后面的大众。

原来抬商人的胡小山和另一个轿夫老李都有点老迈龙钟了,自然精神差得多,喘着气紧跟他们跑。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代表作家:以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未名社的青年作家为主干,
其代表作家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许钦文、 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王鲁彦等,他们的作品显示了“乡土 文学”最初的实绩
代表作品:以王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
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台静农(《地之子》 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 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集1926年出版)等为代表;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乡土小说的两种风格:乡土写实小说与乡土抒情小说;
乡土写实小说:以现代启蒙主义价值观反观乡村社会,看到了
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不合理,真实描写人在这种秩序下的生存状态;
乡土抒情小说:对城市生活深感厌倦,将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寄
托在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宗法制乡村,并极力加以赞美。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剖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剖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作者:李丽丽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07期摘要落叶终要归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脚下土地有着深厚绵延的感情,因为人民深知泥土的宝贵,懂得“靠种地为生”的智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土人口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带来发达的工业文明正不断地冲击着乡土文化。

生活在故土上的老百姓在价值观、人生态度等心理层面,也悄然发生变化,而了解这些变化及原因,将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从而拓宽视野、培养情感。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由概念界定到价值研究,并对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特点进行多方面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概念界定;价值研究;特点;分析文学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写照或升华,透过作品内容,读者能够了解故事内容、探究故事背景,并从中引发各种有益思考。

而乡土小说则是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代表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中国涌现不少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乡土小说理论日臻成熟,乡土文化得到充分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在逐步加深。

乡土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内容,教育部教材编制人员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经过多次审核、评选,将几篇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纳人书本中,如鲁迅的《社戏》《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

乡土小说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与深情,对故乡可爱可敬的人的怀念,对童年趣事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叹。

一、乡土小说的概念界定当代作家对乡土小说的界定各有理解,作家茅盾曾提出:“对乡土居民现实生活的思考,应当与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独特民风民俗中感知人类的共同命运。

”这一想法深刻地影响到后人对乡土小说的审思和创作。

现今被普通认同的乡土文学的概念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在乡村无法催生对故土的热爱和思考,只有当其进人全新环境后,内心的隐约改变往往酝酿出对乡土的怀念与追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11小教文2 11150920 倪佼
早期的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

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佳煌等。

鲁迅先生曾说:“凡在北京而记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还是客观的方法,皆可为乡土文学。

”正如鲁迅先生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乡土小说”,更细致地说它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因此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特征较为突出。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例如械斗:彭佳煌的《怂恿》就是以此展开描写的;典妻: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就是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借种:彭佳煌的《活鬼》就提到了这一陋俗;乡刑: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就是乡村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这里主要是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就写了“冥婚”,作品中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

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

但同时寄托着菊英母亲对菊英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在悲剧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

如许杰的《惨雾》中两个村庄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对竹林周围幽美的环境的描写等等。

(四)在人生与社会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

例如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和《石宕》,都蕴含着一种思乡、思亲的伤感情调和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乡土小说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除此以外,它还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但由于作者多是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与能力,虽然描绘了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却未能进一步探索造成这种落后愚昧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